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101节

  连铁矿都是李贤发现的,便是给他经营权又算得了什么?

  有了决断之后,孔融下笔如飞,很快就写好了赏格。

  朝廷式微,北海国内又没有王子就藩,所以举国上下大小事宜都由孔融一言而决。

  连兖州牧这样的位置,曹操都能自己雀占鸠巢,相对而言,孔融封赏几个属官压根就不算什么大事了。

  几个时辰之后,孔融的记事掾史来到了剧县。

  掾史等于国相的书记官,相当于后世里的办公室主任,可以说是颇受孔融信赖的人。

  将李贤、太史慈等相关人员召集到一处之后,记事掾史宣布了孔融的决定。

  擢升李贤为北海郡丞、夷安令,秩俸六百石,封太史慈为兵曹掾史,主管兵事,其余人员皆有赏赐。

  至于李贤缴获上缴所得,孔融全部划给了太史慈。

  记事掾史此番前来就有监督李贤交接钱货的意思。

  提拔李贤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之前几次,李贤已经立下了不少的功劳,这一次又击杀贼寇卞南,为北海立下赫赫战功,赏一个郡丞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

  不过,将缴获所得全部移交给太史慈就有些令人意外了。

  要知道,李贤此番大胜黄巾,缴获的钱货足足有几千贯,按理说,孔融应该全部收入府库才对,哪曾想,他竟然舍得全部交给太史慈。

  不过这样也好,给了太史慈,总比落到那些贪官污吏手中要强得多。

  想到这里,李贤亲自把记事掾史跟太史慈引入营房。

  进入之后,入眼间俱是粮草、辎重、军械、马匹,不过,与想象中杂乱不已的情况不同,东莱军的库房都按照缴获物品的类别,分门别类,码放的整整齐齐,让人看上去就觉得很清爽。

  最令人称赞的是,在不同的物品中间还留着一条宽敞的通道,一队队当值的军卒持枪荷甲来回巡弋。

  这些军卒瞥见李贤一行人之后,行了一礼,然后便自顾自的离开了。

  没有李贤的军令,任何人都别想从这里取走一草一木。

  无论是记事掾史还是太史慈都觉得眼前一亮,李贤的治军之严由此可见一斑,可谁能够想到,李三郎处理后勤事宜都是个中好手呢?

  按照文书上撰写的数量,当着记事掾史的面儿,李贤把缴获物资交割给了太史慈。

  太史慈的北海军不像李贤的军马,走南闯北,早已经见过了无数阵仗,他们都是刚刚从流民中遴选出来的新卒,根本就没有经历过大阵仗。

  如今,甫一见到堆积如山的辎重,所有人都觉得目眩神迷。

  都说东莱军中人人富庶,今日一见方知传言不虚!

  几千斤的辎重,太史慈的兵马足足运送了一炷香的功夫才运送完毕。

  事成之后,太史慈拉着李贤,非要请他喝一杯不成。

  记事掾史得了李贤的好处,早已经心满意足的离开了,眼瞅着没有什么大事,李贤便应诺下来。

  酒过三巡,太史慈拉着李贤的手,嘴里道:“维中对我如此,实在让我羞愧”。

  李贤不解:“子义羞愧什么?”

  “出击广县,击杀卞南,缴获辎重,这些战功都是你立下的,可我太史慈什么事情都没做,却分润了你的功劳,成了劳什子兵曹掾史,真是羞煞我也!”

  李贤大笑:“子义这是哪里话,如果没有你坐镇剧县,我又怎能安心御敌?以你的本领、功劳,这郡丞其实应该由你来做才对!”

  太史慈涨红了脸,嘴里道:“维中就莫要取笑我了,我麾下兵马寸功未立,贸然擢升,谁肯服我?”

  “只要国相信你,你便是北海军统领!”说到这里,李贤又换了副语气,郑重地说道:“子义,你要明白,北海军由你掌管是最妥当的,如果是其他人,我李贤又岂是摆设?”

  太史慈明白李贤的意思,他叹了口气,道:“孔北海对我有知遇之恩,维中你对我又多次相助,我真不想见到你们二人刀剑相向的那一天”。

  “放心,我可以向子义承诺,只要孔使君不动我,我绝不会动他!”

  以李贤如今的实力,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已经算是很够意思了。

  太史慈将碗中的酒水一饮而尽,嘴里道:“也罢,就像维中所言,如果孔融自己不知死活,那也不能怪我们兄弟不义了,真到了那一天,我希望你能够留他一条性命!”

  李贤大喜,太史慈这就是在表态了,他当即连连颌首,道:“放心,无论孔融如何对我,我都不会动他分毫!”

  “好!”太史慈心病一除,当即显得精神抖擞。

  这些日子以来,北海国内暗流涌动,各种不利于李贤的传言,太史慈已经听说了很多,他之所以隐而不发,就是想等待一个机会跟李贤说清楚。

  如今听到李贤承诺,太史慈放下了心,在他想来,只要李贤不逼迫,孔融应该不至于作出自毁长城的事情。

  当然了,倘若孔融真的听信谗言,打算除掉李贤,那这样的主公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第168章 技术狂人

  

  徐庶预料的没错,孔融果然把五千名俘虏交给了李贤,让他自行处置。【】

  多了五千个人,等于多出五千张嘴,如何养活他们都是个难事。

  好在孔融应诺了李贤的请求,准许他在牟平开采铁矿,这五千个俘虏才不至于闲置下来。

  至于开采后的铁矿,李贤只要上缴一半就可以了,剩下的一半他可以全权处置。

  不得不说,孔融这么做倒是显得很是大方,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

  擢升为郡丞之后,李贤有权利在郡内的任何一个地方调派兵马。

  开矿可不是一件小事,选址、开采、冶炼,运输,这一整套工序下来,没有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是完全不可能准备妥当的。

  孔融倒是做起了甩手掌管,他把铁矿交给了李贤,摆明是不想插手。

  至于李贤何时能够采出铁矿,那就要看李贤的本领了。

  其实,说白了,孔融对牟平是否有铁矿的事情还持着半信半疑的态度。

  万一牟平没有矿石,而孔融却大张旗鼓的召集人手,事情传出去,那岂不是凭白让人嗤笑?

  可如果这件事情换成李贤来做,影响就不同了,即便失败了,孔融也大可以遮掩过去,要是成功了,那自然皆大欢喜,到时候郡府再增派人手就是了。

  孔融打的如意算盘,李贤猜的**不离十。

  不过,派谁去牟平呢?

  穿越至今,李贤结识了不少人,其中也有几个是可以毫无保留信任的,只不过他把摊子铺的太大了,占用了太多的人手,所以一时半会儿竟然想不到合适的人选。

  介亭是李贤的老家,那里的盐场、酒场离不开赵亮的照应、夷安城是李贤的治所所在,宁家堡的宁毅、掌管城防的胡七都不能擅离职守,那么,只能从身边的人当中挑选一个了。

  忽而,一个名字出现在李贤脑中,马雍!

  在李贤的大力帮助下,夷安县尉之子马雍终于跟于红樱修成正果。

  马雍能文能武,一直把李贤当成可以效死的主公,将牟平开矿的事情交给他,也不算埋没了人才。

  不过,开矿的事情专业性比较强,要是交给一个外行人来做的话,明显要走不少弯路。

  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士来做才好。

  放眼整个北海国,李贤重金招募的匠工营可以说是技术层次最高的所在。

  想到这里,李贤觉得自己有必要去匠工营一趟,看看能否找出合适的人选。

  辰时,匠工营里正忙得热火朝天,几百名匠工有的在忙着修缮盔甲、武器,有的在将废旧的武器回炉重铸,几乎没有闲置的人员。

  此情此景,李贤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这匠工营可以说是他的心头肉,里面的每一个匠工都是他花费了极大的代价才收入营中的。

  比起战场上真刀真枪厮杀的军卒们,匠工的待遇还要高上一筹。

  只要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每个月还有赏钱,没来之前,匠工们还心存疑惑,不知道李贤到底需要他们做什么,可到了匠工营之中,享受了几个月的待遇之后,几乎没有人愿意离开。

  营内的氛围实在是太适合匠工了,这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敝帚自珍,有的是别的地方难以见到的分工协作。

  为了鼓励匠工们加强交流,李贤定下规矩,只要有人愿意献出独门技术,根据技术的重要性,可以到辎重营领取五贯银钱!

  这样以来,渐渐有匠工卖出技术,换取银钱。

  李贤进入营中之后,匠工营的总管梁益放下手头的活,快步迎了过来。

  “嗯,我想问一问,你们营中有没有懂得开采铁矿的匠工?”

  梁益困惑地摸了摸脑袋,半晌之后才说道:“铁矿都是由朝廷专营的,里头的匠工世代袭用,几乎没有人外出自谋生路,我们匠工营虽然人才济济,可好像真的没有这方面的人手”。

  李贤虽然有些失望,可却没有表现出来,只是嘴里说道:“嗯,老梁你可以帮我留意一下,只要有懂得铁矿冶炼之类的匠工,立刻报与我知晓”。

  梁益连连颌首,忽而,他一拍脑门,嘴里道:“我想起来了,前一阵子有一个少年毛遂自荐,说他会木匠、铁匠,还懂得铁石的冶炼,当时我还以为他在吹牛,可谁知道那小子竟然真的有一手,他做出来的矛头,连营里的老师傅都自叹不如!”

  “喔?还有这样的奇人?”

  “嗯,使君稍待,我这就把他唤来”

  “好!”

  得了李贤的许可,梁益健步如飞,没多久就拉着一个腼腆的少年原路回返。

  “马钧,快,见过使君,你不是一直想瞧瞧水车吗?我跟你讲,那水车的图纸就是使君绘制出来的!”

  马钧有些结巴,他见了李贤,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半晌才憋出一句完整的话:“马钧见过使君”。

  李贤下意识地颌首致意,忽而,他惊讶地问了起来:“什么?你说你叫什么?”

  马钧显得更紧张了,“马钧”。

  “你是哪里人士?”

  “祖籍扶风”

  李贤大喜,对上号了,他没想到三国时期第一发明家就在自己的匠工营中。

  这叫什么?这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能够改进诸葛弩、研制水车、改良织绫机的人物,去搞矿石冶炼,虽说跨度有些大,可想必也不在话下才对!

  想到这里,李贤迫不及待地问道:“你懂得矿石冶炼?”

  马钧颌首,道:“家父曾在兖州矿冶监担任匠工”。

  “那你可曾懂得甄别矿石?”

  “年幼时曾跟随家父去矿山上挑了几次铁石,是否好矿,小人还是能够看出来的”

  “哈哈,成了,老梁,我跟你讨要个人,这马钧我要了,你再去抽调一百名铁匠,五十名木匠,我要借用一些时日”

  “使君说笑了,整个匠工营都是你的,你挑谁选谁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话是那么说,可规矩还是要遵守的,你跟那些抽调出来的匠工说清楚,每人每月增加五百钱的差旅费”

  “啥?啥叫差旅费?”梁益还是第一次听说有差旅费的说法。

  李贤颇有些恶趣味的笑道:“就是为了补偿匠工们长途跋涉之苦,特意给他们增加的辛苦钱”。

  这么一解释,倒是言简意赅。

  只是在梁益听来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士农工商,这是主流社会上各阶层地位的排列顺序,匠工们的地位其实还在普通的乡民之下。

  李贤能够给匠工营开出那么高的工钱,匠工们已经乐不可支了。

  秉承为李贤考虑的想法,梁益低声说道:“使君三思,匠工营的俸禄,放眼整个大汉朝都是独一份,依我看啊,那差旅费能省就省了吧,反正都是为使君做事,没有人敢乱嚼舌根的”。

  李贤微微颌首,道:“不妨事,不过是些银钱罢了,我李贤从来不会亏待用心做事的人,嗯,就这么定了吧,明天你就把名单送到我那里,后天他们就得出发了”。

首节上一节101/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