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我的年代华娱 第412节

  余桦谦虚道:“李导太客气了,写的还凑合,凑合。”

  话语谦虚,但他那微微上扬的嘴角,还是出卖了他内心的真情实感,显然是无比喜悦与高兴的。

  去年他在《收获》第六期发表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可以说继《活着》之后,再次震动文坛。

  有报纸评论家认为余桦写的这篇小说,已经可以被奉为经典之作,足以被誉为二十世纪中百部经典文学作品之一!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很多文学大师的认可。

  站在旁边的赵飞开口道:“老余,我听说你这小说还翻译成了多国语言,在海外出版了?”

  “嗯,之前是有几个海外出版社找到我,如今正在翻译当中,应该年中就能在日本跟韩国发行,后面还有英文版……”

  余桦点了点头,他这部《许三观卖血记》在商业价值上,可比之前的《活着》要更为成功。

  因为卖血这一事件,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全世界几乎任何一个国家都发生过。

  家庭的困境,妻儿老小的生活,还有一家之主的窘迫,包括卖血后换来的钱,带给家庭的一点小小的变化。

  都是能让很多读者沉浸其中,为之动容的。

  相比较《活着》而言,《许三观卖血记》,本质上是可以代表全世界几乎九成以上的底层老百姓。

  看着跟李艺书还有赵飞侃侃而谈的余桦,巩丽忍不住说道:“老余,你这变化可真够大的。”

  “变化大?”余桦摸了摸自己的脸,讪笑道:“是,是比之前胖了点。”

  现在的余桦可比几年前胖多了,之前还是个瘦瘦高高的文艺青年,但现在搭配上乱糟糟的头发,还有刚下火车后身上带来的味道,像极了二十几年后胖乎乎的宅男。

  巩丽摇摇头:“我说的不是胖瘦,而是性格。”

  她跟余桦的关系还算不错,虽然这两年没怎么见面,但当初在《活着》剧组接触比较多,知道他性子里有点敏感、怯懦还带点自卑,如今却浑然没有了这种感觉。

  “有吗?我感觉还好。”

  余桦并没感觉自己的性格有什么变化。

  李艺书跟他接触不多,也不太了解,不过他也不在意,笑着道:“不管老余性格变了与否,就这头发还是老样子,潦草的很。”

  巩丽笑出了声:“哈哈!”

  赵飞也跟着笑了起来,他之前还不太在意,现在听李艺书这么一说,余桦的头发还真够潦草的。

  余桦挠了挠如枯草一般的头发,有点腼腆的笑道:“这不是坐火车闹的么,火车上到处都是人,我还没买到卧铺。”

  李艺书道:“行了,不说这些了,老余,剧本带来了吗?”

  “带来了,不过我就带了一份。”

  余桦从包里取出了一份手写的剧本。

  “给我,我找人去复印几份。”

  李艺书接过剧本,转身出了房间,找上助理去打印了几份回来。

  三人拿起剧本,便开始认真看了起来。

  李艺书跟巩丽都是第一次看,很快就沉浸到了故事当中。

  余桦写的《自梳女》这个剧本,是以清末1886年为开端,讲述当时第一批顺德自梳女下南洋务工的故事。

  故事横跨了三个时代,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成立,从女性受压迫的清末,再到民国南洋的混乱,以及自梳女年老回乡后,所看到的新中成立后,女性群体得到的社会尊重。

  别看横跨了三个时代,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但故事说复杂也不算复杂,就是以第一位顺德自梳女下南洋的“丽姐”为视角,讲述了自梳女这个群体的诞生,再到她们面对旧社会时代的压迫与反抗。

  故事结构性完整,对自梳女这个群体也有深刻的描写,包括她们为什么梳起头发不嫁人,以及那个特殊的狰狞岁月时代的烙印。

  巩丽看着看着,就沉浸到了剧本中的女主“丽姐”。

  好一会儿后,她抬头,眼眶带泪的说道:“老余,你这个剧本写的可真好,感觉就好像真有这么一个丽姐存在。”

  余桦道:“丽姐确实存在。”

  巩丽吃惊:“真有啊?”

  李艺书跟赵飞也都诧异的看向他。

  “的确是有,不过没有丽姐这个人,剧本中的一些故事,都是我亲自去顺德那边采访当地姑婆……”

  余桦解释道:“顺德当地称呼这些自梳女为姑婆,后来我通过朋友的关系,又去了一趟新加坡,那边还有一些没有回国养老的自梳女,通过这些人的亲身经历,汇总出来了“丽姐”这么一个角色。”

  “那这么说,咱们这电影还得去东南亚国家拍?”

  巩丽转头看向了李艺书。

  赵飞同样眼巴巴的盯着李艺书,他是这部电影的导演,肯定是希望剧组去当地实景拍摄。

  虽然说在广东地区搭建摄影棚进行拍摄,倒也不是不行,但既然是奔着拿奖去的,自然是要实景拍摄最佳。

  而去海外拍电影,投资成本会变得很高很高。

  那就不得不看李艺书愿不愿意多投资了。

  看着二人看向自己,李艺书轻笑一声:“放心好了,去肯定是要去的,不过剧本都还没完全确定,先不着急,而且南洋那边还是挺乱的,要去那边实地拍摄,得找几个合作伙伴才行。”

  李艺书大部分的人际网络,都在港台、日韩地区。

  东南亚那边接触的不多。

  不过港岛那边过去长期与东南亚有生意往来,

  想来应该能找到几个在南洋地区影响力不俗的合作伙伴。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要是没有找到在当地势力雄厚的合作伙伴,李艺书可不放心让剧组跑去南洋实地取景拍摄。

  毕竟几十年后,东南亚都是混乱一片,罪恶丛生,更别提现在九十年代中期了。

  余桦又道:“对了李导,我去新加坡的时候,在当地采访的时候,听一些老人说,几十年前就有一部关于自梳女题材的电影。”

  “电影叫什么名字?!”

  一听几十年前就有人拍了这个题材的电影,李艺书立马眼前一亮,如今自梳女早就不常见了,他们家请的黄妈,算是自梳女最后的时代挽歌。

  听黄妈说,她的老家那边,已经没有人当自梳女了。

  而自梳女组建的同乡会,也已经近十几年没有新人加入了。

  要是能找到那部几十年前拍的电影,或许能够通过影像,了解到清末民国相对真实的自梳女。

  余桦摇了摇头:“电影名字那些老人不记得了,那都是三四十年代拍摄的,没人记得住,但可以确定是华人电影公司投资的。”

  三四十年代拍摄,华人电影公司投资……

  这范围可就大了。

  李艺书依稀记得,三四十年代,南洋那边有很多华人电影公司。

  大名鼎鼎的邵氏电影公司,就是在南洋发家,之后等二战结束,才辗转去了香江发展。

  赵飞道:“李导,要是能找到这部电影的拷贝,可能就能了解到当时的自梳女真实社会状况了。”

  “嗯,这个我知道。”

  李艺书点点头道:“都是四五十年前的电影了,还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哪家电影公司拍摄的。要真想找,恐怕得去香江那边了,不过我最近没时间,回头帮你问问……”

  “不用的李导,我亲自去香江!”

  赵飞打断李艺书的话,说道:“正好我也准备去一趟南洋,实地考察一下当初自梳女生活的地方,然后再跟当地的自梳女群体聊一聊,顺便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取景地。”

  “行,那你跑一趟。”

  李艺书扬了扬手上的剧本道:“老余,你陪着一起再去一趟,所有花销包括你之前的,剧组全给你报了。”

  “呵呵,没问题。”

  余桦咧嘴笑出了声,公费出差旅游,谁不乐意啊。

  巩丽也开口说要跟着去,不过李艺书担心东南亚的治安问题,让她去顺德自梳女建的冰玉堂,近距离跟那些上了年纪的自梳女交流。

  巩丽想了想,倒也没拒绝。

  几人又聊了半个钟头,李艺书看时间不早了,准备带大家去影视城新开的一家酒楼吃饭。

  “老余,剧本给你……”

  李艺书把手稿递给余桦。

  “不用了,我这有了。”

  余桦扬了扬手上的复印件,笑道:“这打印的可比我手写的贵多了,我还是留着这个吧,手稿就给李导你了。”

  听见这话,李艺书表情古怪,复印件还能比手稿值钱?

  “你确定?”

  “确定啊,李导,你不会小气吧?”

  “怎么会,你喜欢就好。”

  李艺书摇了摇头,也不知道余桦是故意这么说,还是真的这么想。

第437章【让陈大诗人给我们打工赚钱】

  收好了余桦的剧本手稿,李艺书便带几人去了附近的酒楼吃饭。

  期间谈论最多的还是剧本的事情。

  《自梳女》这个剧本走的是冲奖路线,文艺性比较强。

  赵飞尽管拥有多年摄影师的经验,也参与过大大小小剧组的拍摄工作,但还从未当过导演。

  如今剧本都已经到位,稍微修改修改,就能直接建组,他内心多少是有点紧张的,饭桌上时不时的询问李艺书有关导演的一些经验。

  “不用想那么多,剧组的事情,我会安排人帮你搞定的,你到时候只要当好导演就行。”

  “那就麻烦李导了。”

  赵飞感激的端起酒杯。

  说起来,他无比庆幸当年自己参与拍摄《霸王别姬》,如果没有那次的经历,估计他也不能成为国内最知名也是最顶级的摄影师。

  不仅参与了多部拿奖电影的摄影指导工作,还去美国好莱坞拍过电影,现在又参与到了《三国赤壁》这种大制作中。

  最主要的还是与李艺书一同搞出了“子弹时间”。

  光就这么一个技术概念,就足以让赵飞这个摄影师吃一辈子了。

  四人连喝带聊的吃了一个多小时。

  待酒足饭饱,已经晚上八点多了。

  余桦跟在赵飞的后面,去了他在横店的临时住所。

  李艺书也带着巩丽回了自己在横店的房子。

  许久未见的二人,自然少不了一番缠缠绵绵。

  夜里,洗完澡后,巩丽擦着湿渌渌的头发,从浴室内走了出来,看着靠在床边抽烟的李艺书,笑着走过去:“怎么还抽上烟了?我记得你以前不是不抽的吗?”

  “嗯,偶尔抽两根。”李艺书笑眯眯道:“事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

首节上一节412/4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