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辑室内。
李艺书正在进行电影剪辑的收尾工作。
他主要提供创意跟思路,剪辑师们负责去完成。
李艺书提供的思路,是完全按照后来的商业大片的模式。
制作出来的后期电影,在感官上是要比这个时代的电影要更强烈一点。
现如今的历史题材的电影,大都是较为沉闷的,可李艺书利用后世的剪辑技巧,拉片出来的感觉,会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刺激与冲击。
这就跟很多人都喜欢看好莱坞大片一样,好莱坞大片真的好看吗?
那也未必,很多电影剧情逻辑根本不通,但凭借特效跟叙事结构,还有演员们的演技,足以让人去忽略掉这些。
要知道好莱坞电影除了电影工业发达,特效技术成熟外,最吸引的人,其实还是他们那一套电影逻辑与特点。
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叙事结构,还有蒙太奇技巧和连续性剪辑。
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结构,一般采用章回式结构和英雄的旅程结构。
章回式叙述指的是观众跟随主人公经历一系列本质上并不相关的冒险。
而英雄的旅程结构则包括冒险的召唤、陌生世界的历险、最后的考验、奖励和返回并回归社会等阶段。
再说的直白点,就是让观众带入到电影的主视角当中,跟着“主角”们一路成长,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后来漫威电影的英雄们。
至于蒙太奇技巧和连续性剪辑的方式,也是商业片惯用的方法,只不过在文艺片当道的内地市场,这类剪辑风格不常见也很少有人去学习。
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现实题材的文艺片,大都是讲究剧情的叙事,大都是干瘪却带有生命力的长镜头,没有太多蒙太奇技巧在内。
(蒙太奇,就是把两段不同的视频剪辑在一起)
就在李艺书忙碌之际,房门被人敲响。
“进来!”
下一秒门被打开,一个女人出现在了门口。
李艺书此时回头看去,惊喜道:“巩丽姐,你怎么来了!”
“我怎么就不能来了?”
巩丽嘴角上扬:“听赵飞说你电影杀青了,我一大早就坐飞机赶过来,顺便请你去看电影。”
李艺书好奇:“看电影?看什么电影?”
巩丽注意到几名剪辑师纷纷看来,说道:“我想这里应该不是说话的地方。”
“你们继续,我出去一趟。”
李艺书交代了一句,便走出了剪辑室,带着巩丽到了隔壁的房间。
让助理去泡了两杯茶来。
“《大辽太后》还没上映?”
李艺书有点惊讶,他没想到巩丽请她看的电影居然是《大辽太后》。
说起来这部电影去年七八月份就杀青了,本来以为早就上映,没曾想拖到了今年的五一劳动节上映。
巩丽翻了个白眼:“看来你是一点都不关注我的电影上映啊。”
“那个……”
李艺书端起茶杯,借着喝茶的功夫,来遮掩住他那不好意思的表情:“也不是不关注,主要是这段时间太忙了,又要拍电影又要去香江处理公司的事,还飞了一趟美国……”
看着他那尴尬而又紧张的模样,巩丽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行了,知道你忙,没时间关注。对了,恭喜你了,拿到了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
“谢谢,一个小奖罢了。”
李艺书放下茶杯。
他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后,国内也有相关的报道,只不过这年头奥斯卡在内地的名气太小了。
奥斯卡金像奖跟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这种,是完全两个类型,前者类似内地的金鸡百花奖,主要是以本土电影为主,后者是纵观全球影片的。
哪怕都存在公关,可就权威性而言,后者要更强一点。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奥斯卡金像奖不支持外语电影获得主要奖项,最多只有一个最佳外语片奖。
如此一来,内地电影人们,自然不会对其有太多的关注,之所以千禧年诞生出了奥斯卡情结,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李按的《卧虎藏龙》在北美大卖了上亿美元的票房,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至此就给国内电影人一种错觉,拿到了最佳外语片奖,就代表电影能在美国大卖。
后来的《英雄》《无极》等等,都是奔着拿奖获高票房目的去的。
在那个时期,似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就等同于欧洲三大电影节的金奖一样。
可实际上最佳外语片奖的含金量并不高。
巩丽笑道:“也是,对于您这位全球唯一的欧洲四大电影节金奖获得者,上百个奖项获得者而言,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自然是小菜一碟。”
听着她那略带阴阳怪气的语调,李艺书就知道对方并没有释怀他不关注《大辽太后》这件事。
他只好讪讪然的转移话题:“不说这些了,怎么电影拖到现在才上映?你那部电影的后期制作应该没那么难吧?”
巩丽并没有因为李艺书转移话题而继续刁难,而是说道:“是没那么难,电影去年十一月份就剪好了,本来是去年底就先上映的,只是因为档期的问题,一拖再拖就拖到了过年。”
“三四月份也没什么好的档期,辽宁制片厂那边也不敢去赌,最后商量一番,定在了五一劳动节。”
现如今内地电影院好的档期并不多,前年《红番区》开创了十二月份的贺岁档,然后就是暑假档,再之后就是节假日了。
现在还没有五一黄金周的概念,但当天放假却是从建国开始便有了的。
“有首映礼吗?”
“本来是没有的,不过我跟辽宁制片厂的领导商量了一下,还是决定在燕京办一个,邀请一些记者过来,顺便宣传宣传。”
好歹是巩丽首次出演这种历史题材的电影,而且还是绝对大女主的历史片,自然是希望票房能够高一点。
李艺书点点头:“行,到时候我们一起去看,正好我下周一要回燕京一趟。”
第436章【再见潦草小狗余桦,复印件比手稿贵!】
“行。”
得到李艺书肯定的答复后,巩丽点点头道:“那过几天我们一起回燕京,这次我来横店主要是为了余桦写好的《自梳女》剧本。”
“余桦剧本写好了?”
“嗯嗯,写好了,昨天赵飞打电话给我,说是余桦的剧本已经写好了,本来是想找人寄给我的,但我现在又没事,就说来横店一趟,正好过来看看你。”
“这样啊,那余桦也会来横店?”
“约好了是今天来横店碰面。”
巩丽抬手看了眼腕表:“这个时间,应该已经到了,我打个电话问问赵飞。”
说着,她便拿出手机联系了赵飞。
电话打通后,从赵飞口中得知,他现在已经到了火车站,准备去接余桦。
“好,你把余桦接到了,就直接来影视城这边,我在李导这,嗯嗯,就先这样,挂了。”
巩丽放下手机,就听李艺书问道:“赵飞怎么说?”
巩丽道:“他说自己已经在火车站准备接余桦了,我让他接到人后,直接来你这。”
“那就等他,正好我也好久没见到余桦了。”
李艺书还是非常期待由余桦亲自创作的《自梳女》剧本。
要知道他写的《许三观卖血记》还有《活着》,都可谓是一代经典,所以在创作同样具有悲观主义色采的自梳女群体,相信在文字的描述上,一定能让人看后更为震撼与悲悯。
等待赵飞带余桦过来之际,他们俩一边喝茶一边聊起了《三国赤壁》的事情。
期间,巩丽询问起他是否要带《赤壁》电影去参加电影节。
“电影节肯定是要去一趟的。”
李艺书道:“我计划今年底带第一部去参加东京国际电影节,明年视情况决定是参加柏林电影节还是戛纳电影节。”
“这电影还能去柏林、戛纳?”
巩丽有点好奇,去东京电影节她能理解,毕竟之前李艺书就说过,日本是《三国赤壁》最大的票仓,可以说电影能不能回本,全看日本地区的票房了。
但这样一部商业历史战争片,跑去参加柏林跟戛纳,哪怕导演是李艺书,恐怕也不会受到太多的待见。
李艺书:“参加欧洲电影节,不指望能获得什么大奖,主要是宣传,顺便卖版权。”
欧洲的国家太多了,自前苏解体以后,现在整个欧洲足足有46个国家。
如果一个一个国家的去谈发行上映,得浪费多少时间。
哪怕有大的发行机构承包了整个欧洲国家的发行,但你也不确定会不会被人偷票房,或者跟华纳兄弟一样,把一部大卖的电影给弄成亏本。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卖版权,直接把欧洲的电影版权给卖了。
只保留东亚地区,东南亚地区,还有北美地区,其他地区的版权也都能卖的全都卖了。
巩丽忍不住好奇的问道:“那这些地区的版权一共能卖多少钱?”
“这就不好进了,几千万应该是有的吧?”
李艺书也不太清楚《三国赤壁》的版权,能不能大卖,不过卖个几千万美元,他还是有信心的。
毕竟文艺片都能卖一两千万美元,像这种投资了六千三百万美元的大制作,哪怕不熟悉中古代的历史,可这是一部战争片,受众体应该不会太少。
而且李艺书同样会剪辑一个海外版本出来,剪掉一些相对繁琐的剧情跟勾心斗角的戏码,把剧情弄的简单点,再多安排点震撼人心的战争大场面,当成一部纯粹的视觉商业大片去看。
反正对普通海外观众而言,权谋没必要拍的太过复杂,不然就他们的小脑,估计都能当场宕机。
半个小时后。
赵飞开车载着余桦过来了。
“李导,好久不见。”
余桦还是老样子,一头不算短的头发,显得乱糟糟的,看起来很是潦草。
不等李艺书打招呼,边上的巩丽突然莫名的大笑起来:“哈哈哈”
众人疑惑的看向她。
只见巩丽笑的都有点合不拢嘴,抱着肚子哈哈大笑,看的出来是真的被逗笑了。
“不…不好意思。”
巩丽掐着胳膊上的肉,用痛压制住了笑容:“不好意思老余,我不是有意的,主要是我想起李导当初说的一句话。”
“李导的一句话?”
余桦一头雾水的看向李艺书。
“我的话?”
李艺书同样愣住了,转头看了眼余桦,那酷似小狗一样的潦草发型,忍俊不禁道:“没什么老余,不用在意她。”
说罢,他便转移话题道:“恭喜你了老余,去年我看了你在《收获》上发表的《许三观卖血记》,写的可真好啊!”
“哪里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