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582节

  这事儿太传奇了。

  “这样。”

  江弦放下手上的稿子。

  《迷舟》他根本不用看。

  这是格非的成名作,就是这么一篇文章让他在文学界打出了自己的名气,确立了他在先锋文学之中的地位。

  朱伟这一趟,真是挖到宝了。

  “你再去一趟上海,或者你把这个格刘勇,叫到京城,让他和咱们签一份合同。”

  “签一份合同?”

  “对,签一个合同,以后他写好的稿子,必须要先给咱们《人民文学》看,这个事儿你要办的快一些。”

  “行。”

  “这个合同的模版你给留着,以后再发现什么有潜力的新人作家,都和他们签这份合同,让我们《人民文学》优先看他们的稿子。”

  “.”

  朱伟一琢磨,还是江弦有办法。

  这是要趁格非这些新人作家还没成名,就开展“盯人战术”。

  这危机意识.

  真不愧是曾经被全国数十家刊物争抢稿子的作家,作家们心里那点儿小九九都逃不出他的掌控,因为他都经历过。

  作为《人民文学》的主编,工作还是没那么轻松的。

  因为这会儿发行作品实行的是三审三校,所谓三审就是:初审、复审和终审,一般是由责任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辑或正、副编来执行。

  《人民文学》里头,一般的稿子在几位副主编那里就能进行终审了。

  但总有很多争议性比较大的“危险”作品,要送到江弦这儿,请他来做定夺。

  所以他的主编风格是松是紧,决定了刊物最后的调子如何。

  这个工作全社上下都在盯着,马虎不得,江弦也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难处。

  就是在死亡线的边缘反复跳跃嘛。

  于是使出十二分的精力,在脑海中反复权衡利弊。

  说起来他还是比较有优势的,毕竟他来自后世,当然对什么能被包容,什么不能被包容了解的清清楚楚。

  “这几份终审意见我写好了。”江弦伸个懒腰,叫来朱伟,把一沓稿子给他。

  “还有稿子要审么?”他问。

  “没了。”

  朱伟道:“其他稿子交给几位副编去审就行。”

  “别了。”

  江弦朝他点点头,“把送给其他几位副编审的稿子拿给我吧,我替他们来审。”

  “您替他们?”

  朱伟迟疑,“这”

  江弦笑了笑,“毕竟我才刚刚即任,这种事情还是亲力亲为比较好,等今后刊物确立了调子,彻底稳定下来,这事儿我再完全的交出去。”

  “原来如此。”

  朱伟心中感动。

  真不愧是江主编。

  还是一如既往的会办刊物。

  “那我给您拿过来。”

  “行。”

  朱伟离开江弦的办公室,一转头看着一名编辑室主任丁紫怡抱着稿子。

  “这稿子往哪儿送啊?”

  “刚二审过,给刘副主编打过招呼了,送过去给他终审。”

  “不用了。”

  朱伟拦住,“给江主编送过去吧,最近的稿子江主编都要亲自来审。”

  “是么。”

  丁紫怡吃了一惊。

  没想到江弦这么勤奋。

  另一边,刘鑫武左等右等,没等到稿子送来。

  过去一问才知道被江弦要去了。

  这是想架空我?

  我被江弦做局了?

  不然哪有别的理由把稿子要走?

  刘鑫武琢磨几秒,确认原因,怒火中烧。

  江弦小儿,你别欺人太甚!

第506章 《编辑部的故事》

  “文中对历史的描写与探讨,存在一定的导向风险。”

  “具体表现为:”

  “.”

  “此类内容若公开发表,可能引发读者误解,或与当前社会公序良俗产生冲突,不符合《人民文学》作为国家级文学期刊的价值导向与出版规范。”

  “我理解,文学创作需要真实反映社会问题与人性复杂,但希望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同时,希望进一步把握好表达尺度,强化正向价值引导,建议对以下内容进行修改:”

  “.”

  “祝创作顺利。”

  “《人民文学》江弦”

  “灵感【代替】进度+1,目前进度(14/100)”

  “呼。”

  江弦轻舒猿臂。

  以前最恨审核,没想到现在居然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在江弦的构想里,他要主持的《人民文学》,仍是延续王之前的办刊风格,不拘一格,广开文路。

  王曾经给他讲过,自己办刊物有个“一厘米”理论:

  “与主流亲密无间,但是多了一厘米。”

  而仅仅一厘米的区别就可以使杂志面貌一新。

  也正是因为这一厘米,那些在当时不无惊世骇俗的名字与写作方法得到了他的包容。

  这一点江弦觉得自己是可以学一下的。

  包容直径多了一厘米,承受负载量厚了一厘米,整合与寻求到的共识、共同点、互补点,一句话能够共享共谋的精神资源的体积比你多了一或几立方厘米。

  这也许就是王任主编期间,《人民文学》能够突破原有传统,引领文**流,处在领军地位的原因。

  不过江弦刚刚审完的这篇稿子,超出的可不止有一厘米了。

  是突破,但不能无限制的突破。

  作者自己想死,血别溅别人脚上。

  又审了几部稿子,有几篇写的还真不错,其实也正常,毕竟能送来《人民文学》的都是水平之作,质量绝不会差。

  江弦看的不住点头,觉得可以采用,又写完一篇审稿意见,这时候抬头看了眼窗外,天都已经暗了下来。

  他这才发觉,自己竟然不知不觉审了一天的稿子,从事编辑工作以来,还是第一次这么勤奋,这么卷。

  当然了,也是被迫勤奋。

  看了眼脑海中的进度。

  【代替】(17/100)

  真费劲。

  还有很漫长的时间需要努力啊。

  江弦也想过。

  能不能卡系统bug出来。

  此前他已经解锁了自主合成的功能,可以自己输入灵感来合成小说。

  如果直接将【京城青年】和【代替】放进去合成,能不能直接合成出这部未知的中篇小说呢?

  虽然他猜测系统不会留这样的漏洞给自己钻。

  但本着试一试又不会掉块儿肉的想法,将【京城青年】和【代替】两条灵感用来尝试了下自主合成。

  果不其然,合成失败。

  江弦之前就发现了,自主合成并不算万能,很多小说他就算尝试着输入各种灵感,但仍旧是没办法合成出。

  此前他以为是自己没有找到正确的“密码”,也就是没有输入正确的灵感。

  但这一次【京城青年】和【代替】两条灵感的自主合成失败,让江弦明白了,自主合成所能解锁的小说范围,其实是有限制的。

  “系统藏私啊。”

  离开办公室的时候,江弦发现都这么晚了,外面的编辑们居然也没下班。

  他猜测或许是因为他这个主编第一天报道,所以所有职工们都在观察他,他不下班,其他人也都不敢走。

  当然了,也不排除有些编辑真的是看稿子看的入迷。

  毕竟编辑这个工作。

  说闲也闲。

  说忙能忙到疯。

  江弦心里猜测的同时,编辑部的编辑们也在暗中观察他。

  作为《人民文学》的工作成员,在这部刊物被王带到一个新的高峰以后,职工们也对这部刊物有了更大的期盼。

  肯定是希望自家刊物能越办越好的。

首节上一节582/6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