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546节

  不出一星期的时间,他就给江弦找齐了这三个人。

  在三人的帮助下,江弦凭借着脑海里对《末代皇帝》残留的印象,赶在《平凡的世界》研讨会举办前的这天,他整理出一份剧本的提纲,送到贝托鲁奇的手中。

  贝托鲁奇看完以后吃了一惊。

  电影主要被江弦分为了三个片段。

  第一个片段就是溥仪当皇帝的时候,从天真无邪中,培养起绝对的权力和皇帝意识。

  第二段,溥仪成为了花花公子,没了皇权,但是还有钱。

  第三段,就是溥仪被抓以后接受改造。

  仅仅从江弦布置的三段结构上,贝托鲁奇就能看出江弦具有深厚的电影功力和剧本编排能力。

  结构好,手法硬,少瑕疵。

  这份剧本的提纲,几乎可以用作供新人编剧学习的范本!

  贝托鲁奇不得不承认。

  江弦这个编剧的确有两把刷子。

  之前因为江弦挑战他导演的权威,贝托鲁奇心里还有点小小的不舒服。

  但看完这个剧本以后,贝托鲁奇便觉得为一个优秀的剧本做出一些割舍,也是值得的。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一部剧本的优劣,可关乎到一部电影的成败,这是绝对不能马虎的事情。

  “非常好,就按照这个提纲来写,尽快写出来。”贝托鲁奇催促道。

  早一天定下剧本,他就能早一天开机。

  江弦嘴上答应下来,不过第二天并没留在建国饭店,而是前往朝内大街166号的人文社,参加《花城》给路遥举办的《平凡的世界》研讨会。

  今天这个研讨会,办在人文社的一间会议室。

  江弦看了眼座谈会的专家名单。

  《花城》这次可真是为路遥下了大力气。

  出席座谈会的评论家阵容可以用“豪华”两个字来概括。

  这次《平凡的世界》座谈会,主要由中作协、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以及京城多所高校,还有一些陕西专程赴京的评论家这几方面组成。

  至于评论家阵容,有鲍昌、谢永旺、朱寨、陈丹晨、缪俊杰、何西来、顾骧、刘锡诚、冯立三、何镇邦、张韧、雷达、蔡葵、曾镇南、李炳银、晓蓉、白烨、朱晖、王富仁、王愚、李星、陈学超、刘建军、蒙万夫、李健民、白描、李国平

  这个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名单,外行可能并不了解。

  但如果有心查阅一下这些专家的学术水平,就能知道这些专家的分量。

  完全可以说,这就是这个年代最顶级的评论家团队。

  这个名单,几乎囊括了当下中国最权威也最优秀的文学评论家。

  可以说《花城》对《平凡的世界》足够重视。

  也可以说,路遥以及主办单位《花城》都对《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有极大信心。

  毕竟,文人或者说艺术家都有一种向往,就是能在京城办展览或者开研讨会。

  京城毕竟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专家评论家艺术家云集,在这里受到肯定,就代表在国内获得了最高评价。

  当然,是必须在对作品有了十足把握之后,才会决定在京城开研讨会,否则弄个灰头土脸,就得不偿失了。

  “江弦,你来了。”

  江弦一到场,《花城》的苏晨便凑了上来。

  很多人的目光也随他看了过来。

  如果说在场的这些专家灿若繁星,那江弦可真就是一轮皓月了。

  谁不认识江弦啊?

  如今文学界的大明星!

  “今天来的人可真不少啊。”

  “快坐快坐。”

  苏晨带着江弦在一个极靠前的座位上落座,这也代表着他们主办方对江弦身份的看重。

  坐在江弦身旁的,是《延河》的主编白描,江弦正想和他搭几句话,结果听到身后有人窃窃私语。

  “怎么会写出这种作品。”

  “是啊,有失水准、有失水准。”

  研讨会并不墨迹,人员到齐以后很快开始。

  《花城》的副主编谢望新,以及《小说评论》的主编王愚主持了这场研讨会。

  作为作者,路遥先是谈了谈自己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然后便像个小学生一样,坐在会议室的角落里,像小学生一样毕恭毕敬地接受中国文学评论界考官严苛的审视。

  “哪位先说说?”

  谢望新看了看四周,评论家们互相推脱了两句,最后是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神色严肃的评论家站起身来,清了清嗓子,率先发言:

  “那就让我先说说吧。”

  “路遥同志这部《平凡的世界》,恕我直言”

  “实在难以达到优秀长篇小说的标准。”

  这么一句话,立刻惹得路遥以及主办方全都吸了一口凉气。

  然而更难听的还在后面。

  “故事节奏拖沓得让人难以忍受,就像是一辆老旧的牛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爬行,半天都挪不了几步。”

  “全书这么多字,情节却进展缓慢,我如果是读者,很容易就会在这冗长的叙述中失去耐心”

  这位评论家抒发完自己的观点,空气顿时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似乎每一丝空气都被凝重的氛围所凝滞。

  谢望新勉强的笑笑,“感谢何西来同志的批评,咱们畅所欲言嘛,还有哪位有什么想说的观点?”

  谢望新原本指望的是,有人能带来不同的观点,对何西来进行反驳。

  没想到另一位头发花白的评论家站起来,紧接着批评道:

  “我也赞同老何的说法,从叙事结构来看,整部作品显得毫无新意,完全是传统写法的刻板延续,与同时期的其他作品相比,这部《平凡的世界》就显得太平凡了,在思想深度上明显不足!”

  紧随其后,又是一位位评论家站起。

  甚至有人愤慨的表示:

  “我真不敢相信,这部《平凡的世界》竟然出自《人生》作者之手。”

  在发表作品前举办研讨,会往往是为了给作品造势,虽然不跟后世似得,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但一般也都会说些好听的,这也是文学界的老惯例。

  可任谁都没想到,今天这场《平凡的世界》研讨会,竟然出现了这样的情形。

  专家们不仅没有给予很高评价,甚至认为《平凡的世界》艺术价值较低。

  一句句话如同秋风扫落叶,将《平凡的世界》贬得一文不值。

第480章 “舌战群儒”

  “《平凡的世界》在思想深度上明显不足。”

  “其他作家的作品,都是大胆的探索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变革。”

  “这篇《平凡的世界》,讲的还是些平淡无奇的农村故事。”

  “缺乏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格局太小!”

  “.”

  江弦静坐在座位上,听着一位位评论家轮番对《平凡的世界》进行评价。

  一般都是对作品非常看好,认为作者写的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才会为一部作品举办研讨会。

  因此,在研讨会上出现这样群体批判一部作品的场景,是非常罕见的事情。

  江弦瞥了眼角落里的路遥。

  只见路遥静静地听着,脸上仍旧保持着谦逊的神情。

  不过从他不自觉地抓紧衣角的双手,以及因为用力而泛白的指关节,就能看出,此刻他的内心一定如翻江倒海般痛苦。

  《花城》的主办方这会儿脸色也不大好看,谢望新满脸绝望。

  每带着期待看向一名评论家,那人就站起来巴拉巴拉批评一顿《平凡的世界》。

  这研讨会办的

  怎一个惨字了得?

  脸都丢完了!

  谢望新的目光从一张张面孔上扫过。

  刘锡诚、冯立三、何镇邦就连一向有独有敏感的评论家雷达,这次也没为《平凡的世界》提出什么相反的观点,而是直言不讳的表达了自己对这部作品的失望。

  “我很惊诧,这篇小说之中,农民形象写的就像是一个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完美化身。”

  “而且在如今这个文学创新浪潮汹涌的时代,这样的结构显得太过陈旧,就如同一件被淘汰多年的旧衣裳,怎么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感谢雷达同志的发言”谢望新声音有点低落,头也一点点低了下去。

  在嘉宾席位上坐着的苏晨,这会儿也一脸不安,完全没预料到《平凡的世界》会遭到这样的看待。

  虽然《花城》与《当代》一样,都被称为四大名旦。

  但其实是有差别的。

  《花城》因为地处边远,危机感比同为四大名旦的《当代》《十月》《收获》都强。

  因此,《花城》的编辑组稿愿望非常的强烈,为作家提供的服务也特别周到。

  比如,他们常常把作家请到广州,让他们住进全广州最豪华的白天鹅宾馆。

  而且不是住三天两天。

  是三月两月!

  就让作家住在里面写小说。

  他们《花城》很清楚,他们不拥天时,不占地利,只好努力寻求人和。

  因此,当《花城》编辑,注定了一个命运,那就是会比《十月》《收获》《当代》付出多,收获少。

  就因为不占天时、地利,所以无论他们为作家付出多少,作家给他们的稿子,多数是作家本人的二流稿子。

  这次拿到《人生》的作者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花城》本来觉得是捡了个漏,铆足了劲儿,准备好好营销一番,创造一波发行的辉煌。

  结果研讨会直接扇了他们《花城》一巴掌。

  这部《平凡的世界》,在当下所有顶尖评论家看来,都是一部如它名字一样平凡的作品。

  正当谢望新和苏晨低落之际,一道声音忽的响起。

首节上一节546/6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