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547节

  “雷达同志说的很好,不过有几点我是不太赞同的。”

  路遥紧绷着的身体一动,朝着声音发出的方向看去。

  只见江弦身着中山装,一脸云淡风轻道:“我和路遥是好朋友,这部《平凡的世界》,他写的有多不容易,我是有所耳闻的。”

  “听说他为了把控写作的进度,每天严格规定自己的时间,不完成至少5000字的任务就不休息,为了节约时间,就用馒头和大葱来充当饭食,为了保持清醒,书桌上备好烟和咖啡.”

  “几年前,我在陕西,和路遥同志住在一起,他告诉我,要在40岁到来之前,写出一部超越《人生》的作品,作为礼物献给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

  “读过这篇《平凡的世界》以后,我觉得,路遥做到了。”

  “刚才有同志讲,这部小说故事节奏拖沓的像牛车。”

  “我不同意这一点。”

  “这部小说看似节奏缓慢,实则是路遥同志精心铺陈,为读者搭建起一个真实可感的生活舞台,他笔下的故事,如同缓缓流淌的河流,虽不湍急,却有着深沉的力量。”

  “在我看来,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恰恰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听了江弦的话,路遥刚才有些死寂的双眸,又渐渐的有了几分明亮。

  而会议室里的评论家们,也都身体微微前倾,目不转睛的盯着江弦。

  “在这篇小说漫长的叙述中,我作为一名读者,能够充分沉浸在小说的氛围里,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感受到生活的厚重与坚韧。”

  “这绝非拖沓,而是一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尊重,是作者对读者耐心与信任的考验。”

  江弦讲到这里,微微停顿,眼神中透露着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欣赏。

  满屋子的评论家们,眉头微微皱起,在脑海中仔细思索着江弦的话。

  《花城》的苏晨和谢望新也都不再蔫儿巴着,这会儿都挺直了腰杆。

  只听江弦又开口道:

  “刚才有同志认为小说的叙事结构国语传统。”

  “这一点我无法赞同。”

  “传统并不等同于陈旧。”

  “在文学的长河中,经典的叙事结构之所以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们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强大的表现力。”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运用传统结构,并非是缺乏创新,而是他深知这种结构最能契合他想要讲述的故事。”

  “以线性的叙事方式,有条不紊地展开多个人物的命运轨迹,这么一来,整个作品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就如同搭建一座宏伟的建筑,每一块砖石都恰到好处地镶嵌其中,共同支撑起这座文学大厦。”

  “这种扎实的叙事结构,为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怎能轻易被否定呢?”

  在座的听到江弦这番话,都是惊诧的表情。

  谁不知道?

  要说先锋,江弦是全中国最先锋的那个作家了。

  可在这一刻,他这个最先锋的作家,反而表达起了对路遥传统叙事结构的欣赏。

  他的这番话,对任何一名使用传统叙事结构的作家,都是天大的褒奖了。

  很简单的道理。

  最先锋的作家,觉得你的传统叙事写的好,被你的传统叙事征服了。

  这还不够光荣?

  可这部《平凡的世界》,又是遭到了所有评论家一致差评的作品。

  很多人回想着江弦的话,陷入思考,开始回想是否真的小看了《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

  另一边,《花城》的苏晨和谢望新都是一脸的难以置信。

  要是简单出来说一两句,帮路遥解解围,那是人情世故。

  但听江弦的话,每一句都是纲举目张,直插要点,不是对这部小说做过一番研究,是绝对说不出来的。

  而江弦的话仍旧没停:

  “记得卫琛同志刚才指出,《平凡的世界》思想性不足,别的作家都在写人性的复杂,这部小说却讲的是农村生活。”

  “说句得罪卫琛同志的话,我觉得这个想法有点肤浅了。”

  这一句又震惊四座。

  刚才否定雷达就算了。

  雷达虽然名气大,毕竟辈分小。

  而卫琛可是评论界的一位老权威了,这会儿江弦是毫不留面子的直接站出来与他对抗。

  卫琛倒也有风度,扶了扶眼镜。

  “说说你的看法。”

  江弦笑着点点头,“指责《平凡的世界》思想深度不足的时候,是否应该想想,有没有深入探究了作品的内涵?”

  “在我看来,这部《平凡的世界》以农村为切入点,相当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变革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

  “路遥通过对双水村村民生活变迁的描绘,展现了中国社会特殊时期的发展脉络,揭示出人性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觉醒。”

  “不仅关注农民的物质生活,更深入挖掘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了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对时代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岂是那些表面追求新奇、实则缺乏内涵的作品所能比拟的?”

  “在我看来,它的格局看似局限于农村,实则以小见大,涵盖了整个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

  江弦这一番话犹如一记重锤,在会议室里引起了一阵沉思。

  刚才还目光坚定的卫琛,听完这一番话,目光中也闪过几丝动摇。

  难道这部《平凡的世界》,真有那么好?

  这个想法也是很多刚才激烈批评《平凡的世界》的评论家们的想法。

  如果是别人,今天站出来说《平凡的世界》写的其实很不错。

  那他们一定会持怀疑态度。

  或者说只会轻蔑一笑,不当回事。

  可这个人是江弦。

  这也是文坛出了名的硬钉子。

  毋庸置疑,江弦不会因为和路遥之间的人情说出这样的话。

  因为太深刻了。

  每一句都透着真知灼见,绝对是认真思考过、发自内心的。

  他是站在文学的角度,做出了这样的分析。

  原本气氛有些萧瑟的研讨会,经过江弦这么一番发言,终于暖和了一些。

  虽然几乎所有的评论家都对《平凡的世界》进行了全盘否定,只有江弦一个人站出来给了《平凡的世界》正面肯定。

  但他一个人的影响力就比得上这一屋子的评论家了!

  当然了,虽然江弦提出了不同的声音,但大部分评论家对《平凡的世界》仍旧保持着否定的态度,不会因为江弦一番话就轻易改变。

  因此,在研讨会的后半程,出现了一个相当怪异的场景:

  江弦一个人舌战群评论家。

  在座的基本是评论界最顶尖的那一撮了。

  而江弦的战斗力,令人咂舌。

  几乎是每一条对《平凡的世界》的批评,他都能一针见血的对其进行反驳。

  当然了,作为后世来人,江弦肯定知道《平凡的世界》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成为了中国文学不朽之作。

  但能说这一屋子的专家们目光短浅吗?

  倒也不能。

  能进入这个殿堂,对作品说三道四的,那绝非等闲之辈。

  而且评论家与作家毕竟是两个职业,评论家是理性的,作家是感性的。

  评论家会将作品放在更大的格局里反复比较,会对跳出旧有窠臼的作品另眼相待,会对艺术创新大加赞赏。

  但会对在现有艺术框架下做得更好的作品嗤之以鼻。

  这种情况不论是当下还是后世都存在。

  只不过现在的这些评论家们太直率了。

  口无遮拦,臧否由心。

  不像后世似得,只赞扬不批评,整的文学研讨会和大家一块儿包饺砸似得,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这才导致今天的研讨会出现了眼下的这种情形。

  而且个人是不可能超越时代的。

  现在思想刚解放,文学的价值在于启蒙。

  而在后世,文学启蒙的任务也过去了,价值标准也不同了,作家有机会平等地讲故事了。读者有心情心平气和地感受人物的命运了。

  因此,很多当年批评过《平凡的世界》的评论家都说过,再给他们一次机会,恐怕还是犯同样的错误,认为这是一本庸碌之作,不可能更改。

  “我最后再讲一句吧。”

  就在双方观点碰撞越发激烈之时,江弦忽然总结性的开口道:

  “眼下我们所见到的《平凡的世界》,还只是全书的第一部,没有充分展开,更谈不到有什么巨大高潮的出现。”

  “因此,现在就为这部作品盖棺定论,我看还为时尚早。”

  听到他的话,不少人认可的点头。

  他们大多数人之所以持保留态度,也有江弦说的这一部分原因。

  “我们不妨等到这部小说的第二部、第三部全都创作结束以后。”

  江弦道:

  “等到这部作品发行的一年、三年、五年、十年以后。”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

  “这部作品究竟如何,究竟是该否定,还是该肯定。”

  “时间会给出答案。”

  包括雷达在内的评论家们,一下子听出了江弦这一番话的言外之意。

  年轻气盛啊!

  他们哪能听不出来,江弦这话是要和他们打个赌啊!

  赌的就是今天这本《平凡的世界》。

  虽然不理解江弦为什么会对路遥有那么巨大的信心,但雷达还是很欣然的接下了江弦的这个赌约。

首节上一节547/6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