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494节

  李鸣只好打消退学念头,整天混日子,和女孩子聊天。

  舍友石白练琴时常常猛砸钢琴,他已经把一本《和声学》学了七年,但作出来的曲子听起来却很枯燥。

  石白后来搬出宿舍,借住在头发烫成蓬松花卷的指挥系的聂风的宿舍。

  聂风的到来引来了许多女孩子。

  一到晚上,李鸣等人只好把宿舍留给聂风指挥女孩子们进行排练。

  宿舍隔壁住着的森森老是留着大鸟窝式的长头发,不洗衣裳不洗澡,熏得上钢琴课的老太太都受不了。

  森森练琴不成曲调,把李鸣震得头埋在被子里。

  孟野的才气不在森森之下,他长得很帅气,一天到晚被女朋友们缠住,经常莫名其妙地失踪。

  作曲系的贾教授和金教授是对头,所以系里举办学生的汇报会常成为他们的成就较量。

  孟野是金教授的得意门生。

  李鸣嫌孟野和森森太疯,去找董客聊天,但董客常讲些驴唇不对马嘴的话。

  作曲班有三个女生:“猫”“懵懂”“时间”。

  这当然是外号,外号也是她们的性格。

  她们把班里搅得乌烟瘴气,令贾教授感到绝望。

  在考试结束后,马力回家去探亲,结果被塌方的窑洞砸死了。

  不久,某国举办国际青年作曲家比赛,孟野的作品因被贾教授认为有“法x斯音乐”之味,被取消了参赛资格。

  接着,孟野又被他女朋友恶意告状,不得不退学。

  森森勉强保留参赛资格,最终在比赛中获奖。

  李鸣知道消息后,决定以后不再钻被窝。

  “.

  毕业典礼开始时,森森还在琴房里。

  楼道里空无一人。这个充满噪音的楼道突然静下来,使空气加了份量。

  森森戴着耳机,好象已经被自己的音响包围了半个世纪了。

  他越听思路越混乱,越听心情越沉重。

  一股凉气从他脚下慢慢向上蔓延。

  他想起孟野;想起“懵懂”冲着功能圈为孟野大哭;想起小个子到处给人暗示;想起李鸣从来不出被窝.所有的人在他眼前掠过,像他的重奏那种粗犷的音响一样搅扰他。

  他把抽屉打开,用手无目的地翻来翻去。还有一支香烟,可火柴已经没了。

  有半张总谱纸躺在里面,还够起草一道复调题,他把整个抽屉都抽出来,发现最里面有一盘五年都不曾听过的磁带,封面上写着:《莫扎特朱庇特C大调交响乐》。

  他下意识地关上了自己的音乐,把这盘磁带放进录音机。

  登时,一种清新而健全,充满了阳光的音响深深地笼罩了他。

  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解脱。

  仿佛置身于一个纯净的圣地,空气中所有浑浊不堪的杂物都荡然无存。他欣喜若狂,打开窗户看看清净如玉的天空,伸手去感觉大自然的气流。

  突然,他哭了。”

  小说结束在这里,当苏童读完最后一段,读到森森泪流满面的时候,滚烫的眼泪竟然刷的一下也从他眼眶里掉落出来。

  苏童不觉得自己看了一篇小说,他觉得自己好像听了一首乐曲。

  这篇《你别无选择》,江弦既不热衷于情节,也不讲述故事。

  整篇文章被写得像是流动的旋律。

  苏童听见了整天忙着买书、给书编号上架的马力;充满音乐狂想却被女友折磨得痛苦不堪的盂野;边狂砸键盘边大喊“他妈的力度”的森森;深夜两点仍兴致不减卧谈文艺理论的石白;在马力意外死亡后开始不停擦拭教室上方硕大的功能圈的“小个子”。

  似乎一切都是功能圈惹的祸。

  功能圈是音乐专业作曲理论课和声学中的专用名词,是欧洲古典音乐中和声运动的循环逻辑。

  而在这篇小说的世界中,功能圈被镶了漂亮边框,高悬于教室上方。

  唯一的作用,就是让这群学生们每次抬头看见它时被吓得要死。

  作曲系的每个人都对它无比崇拜,却又被它压抑得发狂。

  小个子在出国前,拼了命的去擦功能圈。

  这一段剧情让苏童思考了很久。

  他知道,江弦一定想从这段满是荒诞的行为中表达什么。

  而直到他第二次翻开这篇小说,第二次从头开始读起的时候。

  苏童才终于明白。

  小个子为什么要拼命的擦拭功能圈?

  因为他知道,最后谁都无法逃离,所有的离经叛道都终将归位。

  总有一天他们会自己走回来,或感激涕零,或痛哭失声。

  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真好、写的真好!”

  苏童已经不知道自己今晚是第几次掉眼泪了。

  在室友们的眼中,他像是疯了一样,一会儿哭、一会儿笑。

  有几名室友已经在窃窃私语着讨论,是不是这次退稿给苏童的打击太大,击垮了他的精神。

  但只有苏童明白自己此刻的感觉。

  这种感觉就像是听了一首歌,而你的所有处境都在这首歌中呈现了出来。

  就像是感情不顺的时候听苦情歌,听着听着眼泪就掉了出来,然后你忍不住的感叹:“这首歌简直就是为我写的!”

  只要把音乐换成文学,那就是苏童目前的处境。

  一座大山死死的压着他。

  文学上没有功能圈,但又有类似于功能圈的东西。

  每个写作的人,都被这东西压得发狂、压抑的发疯。

  苏童试着去挣扎、去反叛、去离经叛道。

  可一次次退稿的结果告诉他:

  “你别无选择!”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只要投稿的时候写上“邮资到付”,就不必交邮资,所以投稿唯一的成本就是信封和稿纸。

  “苏童。”

  踌躇良久,一名室友终于在熄灯前,打算找苏童安慰两句,抚慰一下他的心情。

  对方瞥见《人民文学》,便随口找个话题,“看啥呢?”

  苏童看他一眼,抹抹眼角。

  “一篇小说。”

  “什么小说?”

  “《你别无选择》,江弦的新小说。”

  “江弦的?”

  对方瞬间来了兴趣。

  这年头,看小说的大学生太多了。

  写小说的更多。

  在80年代,有一句著名的话,是作家王说给当时青年们的:

  “不要挤在文学这条羊肠小道上。”

  在这个对文学狂热的年代,几乎每个大学生都在写作,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所有的有文化的青年,写作的百分比很高。

  光是苏童所在班级,40多个同学里面,就有十几个人都在或公开或秘密地投稿。

  “写的怎么样?”对方开口道。

  “特别好。”

  苏童给出了这么一句评价,又像是担心自己简短的形容不足以体现这篇小说的优秀,赶忙补充道:“这是我今年看过的,写的最好的一篇小说。”

  “是么?”

  对方根本没有质疑苏童的话。

  质疑?

  开什么玩笑?

  这小说的作者可是江弦。

  江弦的小说哪一篇不是轰动文坛的佳作?

  在苏童的推荐下,这名室友很快就读完这篇小说,并马上陷入和苏童相同的一种情绪当中。

  那是对命运以及人生的思考。

  在这个被定义、被压榨、被束缚的世界里,我们该如何的活,才能真正获得自由,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男生宿舍是个神奇的地方。

  不论是好吃的还是好看的,都别想私藏,全宿舍必须共同分享。

  当苏童将这篇《你别无选择》推荐出去以后,整个宿舍很快便都读过一遍。

  而后,熄灯的宿舍陷入一场讨论。

  话题大多关于《你别无选择》这篇小说所延伸出的思考。

  当然了,也不免会提到一个问题:

  江弦为什么会创作出这篇小说?

第445章 为其正名!

  “应该是因为《芙蓉镇》吧。”很快有人提醒说。

  《芙蓉镇》首映式的事故,这些天被吵的沸沸扬扬、人尽皆知。

  或许在江弦这一篇文章背后所透露的,正是他对自己所处境遇的无奈。

  “我就说么,一个首映式怎么会不出席呢?这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现在一看,果然是这样。”

  “对啊,江弦当初为了写《花环》,连南方前线都不远万里的去了,一个首映式他怎么会不出席呢?”

首节上一节494/6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