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冲也是如此心态。
要是让国内人知道自己放弃国内的大好前程,结果在美国是洗盘子、刷马桶。
那她不成了笑话么?
她小心翼翼的遮遮掩掩,哪怕顶上“数典忘祖”的骂名,也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狼狈。
结果现在《八小时以外》上的一纸文章,就给她精心编织的归国精英人设直接撕了个粉碎。
她在美国的生活,就这么被扒出来,赤裸裸的暴露在公众面前。
尤其是陈冲最不愿意提起的,自己被两名校医欺辱的事儿。
陈冲也不知道这作者怎么知道的,连这事儿都给她写了出来。
真是把底裤都给她扒了个干净。
她哪还能不破防?
“我要告他!”
“我要告他们!”
陈冲身体颤抖着,脸都气的煞白。
可惜这年头,媒体话语权哪是个人可以轻易挑战的。
陈冲虽然是影后,可是去了美国那么多年,国内的人脉没了经营,早已经断掉了,如今想找个帮她的人都找不着。
更何况,这个时候,也没人敢站出来给她说话。
无奈之下,陈冲只好自己写信给《八小时以外》,要求他们撤掉这篇文章,并和这篇文章的作者一起公开给她道歉。
在对外的态度上,《八小时以外》表现得非常强硬,给她的回复是:
你说的情况我们知道了,我们会调查,希望你指出哪里有错误之处,方便我们处理这件事.
陈冲又气个半死。
是,这事儿是没写错一件,可是你们能这么给我扒出来么?
那边儿又回复:
既然没问题,内容都是实事求是的,那我们凭什么道歉?
言下之意就是,你陈冲如今人人喊打那都是自己咎由自取,别找我们的茬,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陈冲郁闷的想吐血。
可如今她又能找谁去伸冤呢?
再往上闹?你猜上面是支持天津文联主办的《八小时以外》,还是她这个一句话惹怒全国人民的女星。
就在陈冲和《八小时以外》交涉的日子里,这篇揭秘的文章已经成了爆款,火遍全国,影响力越来越大。
文里所写的陈冲刷马桶的事儿,也成了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一桩趣谈。
陈冲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都是医学专业人士。
可最近,俩人那叫一个抬不起头。
一下班就缩在家里,都不乐意出门,每次回家路上,街坊们的目光,都让他们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在单位的时候更狼狈。
时不时有人会过来跟他们求证,你们女儿在美国刷马桶是真的么?
即便脸皮再厚如城墙,听着这么一个问题,也要忍不住的红温。
工人阶级的王德发,三十晚上,因为陈冲那一通话,气的好些天愣是没吃下饭,一个年愣是没过好。
他年纪大了,家里人生怕给他气出什么毛病,却也不知道该怎么劝。
直到这天,他儿子捧着一册《八小时以外》回到家里。
“爸,你看这个!”
“什么玩意儿?”
“说陈冲的,哎呀,您拿着,您看看。”
王德发这会儿听着陈冲这个名字,太阳穴就一阵突突。
“说她啥了?”
“您看看,看看就知道了。”
“卖啥关子。”
带着几分疑惑,王德发从他儿子手上接过这份杂志。
“咝。”
王德发读了一遍,乐了。
或者说他释怀了。
用后世的话描述就是:“她都那样了,你还跟她生啥气啊?”
王德发轻舒猿臂,眉宇间一扫往日的阴霾。
“让你妈弄口吃的给我。”
“饿了!”
江弦筹备着《芙蓉镇》首映式的事儿。
至于《八小时以外》上的那篇爆款文章。
没错,当然是出自他之手。
对此,江弦并无什么心理负担。
戳人伤疤的事情虽然下作,但是对付下作的人,也只能用下作的手段。
在原定的历史轨迹上,陈冲装死一阵儿,就又跑回她的美国了,最后让春晚扛了大部分火力。
可这一次,既然江弦来了。
那当然不会轻饶过她。
第439章 出师不利
《刷马桶都能刷出快感》一文持续的火爆,在国内热度不断上涨。
陈冲从人人憎恨的对象,成了人人嘴上的笑谈,与此同时,这篇文章又引发了一场社会层面的思考:
“美国不是号称空气都是甜的么?”
“陈冲为什么会在美国过的那么惨?”
改开初期,中国面临着技术落后、知识匮乏的窘境,国家亦迫切需要与国际接轨,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人才。
1978年,老人家拍板恢复高考,并鼓励派遣留学生到世界各国深造。
此后,政府公派、自费留学等多种渠道迅速铺开。
一场空前的出国热开启了。
1978年,整个上海只有8个人申请自费留学。
那年卡特向中国承诺说,可以接受10万中国学生。
第二年,自费留学人员就超过了千人。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出国留学也从“国家任务”,渐渐变成一种个人奋斗的象征。
出国留学的原因不再仅仅是为了学术,而是为了个人命运的改写。
从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角度看,迈出国门去赚钱,就能够跳出原有的社会阶层,能给自己以及家人带来足够多的安全感。
尤其是在这个尚未完全市场化、仍然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时代,出国留学就是突破体制限制的一条路径!
“洋插队”成了不安于现状的年轻人眼中改写命运的机会。
与此同时,这场热潮渐渐变得病态。
为了出国,通常要全家动员,家里凑不齐,就只能借,那叫一个“砸锅卖铁”。
甚至出现了有不少女性千方百计的找外国人结婚,只为了更便捷的获取绿卡,出现了不少骗婚、异国恋的故事。
一切的付出,只为了抵达那个先进的、空气都是香甜的异国他乡。
但照《刷马桶都能刷出快感》这篇文章所写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似乎比想象中的还深。
陈冲,这位国内曾经的“天之骄子”,深受全国人民喜爱的百花影后,在国外的生活竟然都会如此艰难?甚至不得不靠着洗盘子、送报纸、打零工、刷马桶来维持生计!
这简直让人难以相信。
那块遥远陌生而富足的土地,在所有人的幻想中,都应该是天堂,有无数的好机会。
但从《刷马桶都能刷出快感》这篇文章里看,事实根本就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
陈冲在美国,不仅语言不通,而且在那个国度里一无所有,不要讲成功和发财了,就连吃饭这最实际的问题几乎都无法解决。
也根本没有谁看重陈冲艺术工作者的身份和经历,人人都只会嘲笑她对餐馆工作的生疏无能。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所揭秘的不仅是陈冲的狼狈,更是无数出国者的现状。
随着《刷马桶都能刷出快感》影响力的扩大,关于出国留学的讨论也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心中的出国梦,幻灭了。
没办法不幻灭。
人家陈冲是啥家庭?
父母都是上海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境不说优渥,也足以超越国内百分之99的其他家庭。
人本身也在国内有身份、有地位。
百花影后!
有这荣誉的,国内就那么几个。
结果她去了美国,过的是啥日子?
原本的演艺事业连个水花都没折腾出来,甚至吃不上饭,活的既不体面、也没尊严。
那还去美国干啥?
我就留在国内当个工人它不香么?
当然了,也不乏一些人站出来反驳《马桶》一文的内容,质疑这篇文章真实性,就跟《中国合伙人》里的孟晓骏似得。
王德发正准备出国留学的闺女,也是这些杠精中的一个。
“爸,你别看这杂志上胡说八道。”
“写这文章的人他去过美国么?”
“他写的根本就不是真的。”
“你知不知道美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