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
黄一鹤见状,也不再藏着掖着,叹一口气,“当初没听江弦同志你的,没想到你说的话,全都应验了。”
“这事儿怪我。”
阮若琳接过话头:“江弦同志,我现在就特后悔,当初没听你的意见,结果把事儿闹成这样,江弦同志,我、我给你道歉。”
“得了。”
江弦没好气的看她一眼:“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干嘛?”
“.”
黄一鹤和阮若琳沉默一阵儿。
“台里已经给我们停职半年的处分了。”
“那也是应该的,你说你们闹得这一出,让全国人民没过好这个年。”
“你说得对。”
黄一鹤一脸悲痛,“实不相瞒,江弦同志,昨天这事情出来,我连活下去的心情都没有了,我是真不想活了,这次出了这样的事情,我这个导演难辞其咎,我想好了,今后再也不会执掌春晚了,不过我还是希望这台晚会能一直办下去,要是台里还办,我准备和台里推荐你.”
“推荐我?”
江弦懵了,“我又没有什么导演晚会的经验,推荐我干嘛?”
“经验不算什么,大局观才是最宝贵的,我觉得,我就是缺少你这样的大局观。这次,不论是工体这个场馆,还是陈冲这个演员,你都提醒过我,我都没听,这才酿成大祸.”
黄一鹤说着说着,又掩住面孔,老泪纵横。
“呃”
江弦一想到以后要让他来导演春晚就觉得格外别扭。
而且黄一鹤也是一代春晚名导了,就算是这次翻车的85年春晚,其实论质量,也赛出了后世一大截。
看着黄一鹤如今难过的模样。
他还真有点担心,这位导演要是真从这次的事儿里走不出来,那可真是巨大的损失。
“行了,老黄,这次的事儿,你也别太自责。”
其实江弦也没多委屈,他知道,这次主要是理念不同,各有各的想法,这才有了矛盾。
看着阮若琳和黄一鹤给他一阵道歉,俩人这次也是真伤心,说没几句,就都掉了眼泪。
黄一鹤更是近乎崩溃,还得江弦出言安慰几句。
俩人坐了一会告辞,收着道歉,这事儿江弦也不打算再计较了。
他心里明镜一样。
得罪他的表面上是阮若琳和黄一鹤,但是归根结底,不当人的其实是陈冲。
央视好歹道歉。
这厮沉默装死,全然不觉有错。
江弦合计一阵儿,心中便有定计,恰巧看着家里小辈正香喷喷夹着饭菜。
“还吃,收你们来了!”
花了一下午时间,一篇“缴文”写完,通读一遍,自觉满意,随后骑车出门,趁着天色未晚,将文章投寄出去。
“哼,何方妖孽?”
“还不快快受死!”
第438章 马桶给我快感!
十年的时间,对国内的新闻出版行业是个极其沉重的打击。
机构萎缩、骨干队伍流失、新生力量得不到补充,新闻报道和言论遭到禁锢。
不过随着思想渐渐开放,国内的新闻行业终于冲破禁区,迎来了新闻工作的春天,各地新创办的报纸、杂志也如雨后春笋一般诞生。
《八小时以外》便是在这样背景下于1980年正式创办的一本刊物。
这是一位天津的刊物,它的卷首语是:“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娱乐八小时。”
从这里就能看得出来,这份杂志和市面上的刊物想表达的信息都不一样。
这句卷首语,和某位同志的话对应:“我们要争取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另外的八小时留给我们自己。”
所以刊名所谓的“八小时”,指的明显就是工作的时间。
那么“八小时以外”,不就是休息和我们自己的时间吗?
这个时间是什么呢?
娱乐时间嘛!
《八小时以外》对外宣称的是:我们极具生命关爱意识,刊发的都是社会案件,婚姻、家庭、情爱故事,总而言之,雅俗共赏,巴拉巴拉。
其实仔细一琢磨,就类似于《知音》的杂志嘛,专注于情感故事,经常发一些吸引人眼球的文章。
比如说,在交谊舞最时兴的时候,这刊物会发表一篇《话说跳舞和舞会》,看似很正经,是在科普一些关于舞会的知识,其实则是用“舞会”二字吸引人的眼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宣传,用后世的话说,就是“打擦边”。
别看《八小时以外》在后世的名声不显,这本刊物自创办以来,广受读者们的欢迎,在全国范围内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读者,巅峰时发行量甚至能达到140余万册。
动辄上百万份的发行量,在这个年代,在全国范围内拥有着极大的名气。
此刻,编辑部里。
总编找到了副总编,一脸担忧,“老李,这文章写的这么粗俗,又涉及到了真实的人,这能通过么?可别因为这文章发出去,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咱们担待不起。”
“能造成什么不良影响?”
副总编倒是不太在意,“这人现在就是只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咱们发这个,谁能说咱们下作?上面估摸着还乐得这样的文章发表呢,让老百姓看了,能出一大口恶气呢!”
“我觉得还是要再斟酌斟酌”
“您就放心吧,我心里有数,这作者可是许非,这人神通广大,成天怼天怼地,从没出过事儿,咱们就把心放宽吧,这期发出去肯定得卖疯喽!”
现在她所期望的,就是事情被压下去,让她赶紧回到她朝思暮想的美国。
就在陈冲准备返回美国的时候,《八小时以外》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在我们美国,我刷马桶都能刷出快感》的文章,迅速引起了广大读者们的注意。
如今没有八卦杂志,《八小时以外》虽然号称是集纪实性和趣味性于一身,但在某种意义上,这就相当于是这个时代的八卦杂志,只是尺度没有后世那么大而已。
这篇《在我们美国,我刷马桶都能刷出快感》是一篇长达八千余字的长文,文章以揭秘的角度,讲述了“影后”陈冲在美国的日常生活以及种种细节。
其实这文章拿给后世的人,一看就懂,这不就标准“知音体”么?
《知音》这杂志之所以爆火,一个大规模杀伤武器就是“明星故事”,还经常是“独家专访”。
像是揭秘“王家卫不肯摘眼镜”:
“有一天,陈以靳看到王家卫因为拼命熬夜,眼睛都熬红了,就买了一副RAYBAN的墨镜送给他,心疼地说:‘自己的身体自己要爱惜。’
一句话,说得王家卫流下了眼泪。
那一瞬间,他紧紧抱住陈以靳:‘我以后永远都戴你送给我的墨镜。’”
这故事广为流传,直到若干年后,网上还在流传为爱不摘眼镜的说法。
也不想想,什么墨镜的质量能好到戴一辈子?
其实拍《一代宗师》的时候,人王家卫就自己说过,一直以来戴墨镜是因为长期高强度工作,用眼过度,导致眼睛对灯光很敏感。
除了这种揭秘,还有大量的明星“同人文”,什么《文章和马伊的两年之约》,还有《车祸过后胡歌薛佳凝伴爱归来:春风吻上了你的脸》:
“‘不要麻烦朋友,如果有可能,我只想见见佳凝的笑脸。’薛佳凝轻轻拉过胡歌的手,贴在自己脸上,温柔地说:‘我是佳凝,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就相信你的感觉。’
薛佳凝一字一句地对胡歌说道:‘爱是没有理由的,我就是爱你,不管你是什么模样,这辈子我跟定你了。’”
连周杰伦也没法幸免:
“.带着失落的情绪,侯佩岑和朋友到酒吧去玩到很晚才回家。
刚到家门口,周杰伦气急败坏地窜到她面前:‘你去哪里了?电话你也不接,你知不知道我有多担心你啊?’
一连串的提问把侯佩岑吓愣了,委屈的眼泪扑簌簌地掉了下来。
这一下,周杰伦手忙脚乱了,一个劲问她怎么了,被谁欺负了。
‘就是你,你永远是属于屏幕的,属于你的歌迷的。’
周杰伦明白了,他一把将侯佩岑抱进怀中,让她的脑袋贴着自己的胸口:
‘小傻瓜,对媒体的话怎么当真啊?你听听我的心在说什么,它在说: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
”
天知道《知音》都是从哪儿视奸来的这些明星生活,真实的就跟在他们家里装了摄像头似得。
总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百姓们看的是津津有味,并对此深信不疑。
而此次《八小时以外》上的这篇《在我们美国,我刷马桶都能刷出快感》,便是以这样的春秋笔法,写下了陈冲在美国的生活。
文章内容非常详实,从陈冲还没成名的童年讲起,说她是怎么怀揣着对表演的热爱,勇敢地踏上了大荧幕,19岁一举斩获百花影后,成为了影坛最耀眼的新星。
然后又讲陈冲的在美生活,读起来有种公主落难记的既视感,说她穷的吃不起饭,为了维持生计,支付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不得不放下身段,干各种粗活累活,当过餐厅服务员,在油腻的后厨洗过盘子,在街头发过传单,被路人冷漠对待,还扫过厕所
知道她明星身份的餐厅老板,甚至把她当成招揽顾客的噱头,向客人炫耀:“嗨!伙计!这位美丽的小姐是从内地来的影后!”
文章一会是第三人称视角,一会又跳跃至陈冲的主观视角,就跟真在采访她似得。
“我在刷马桶的时候,我没有半点自残形愧,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属于这个地方的,因此我做这种事的时候非常拼命。”
“做就要做到最好,尤其是刷马桶的时候。”
“我刷的马桶比所有刷马桶的人刷的都干净!”
“真的,刷得比脸盘子都干净!”
“你甚至都可以在那洗脸做饭!”
“.”
陈冲看着这篇文章,气的手都在抖。
如果你长得帅,别人骂你丑,那你是不会生气的,因为你知道他说的是假的。
如果你长得丑,别人骂你丑,那你一定会火冒三丈。
陈冲现在就是这样,她破防了。
因为文章里写的这些东西,都是真的,是她在美国真实经历的事情。
人,越是没什么,越要装作有什么。
陈冲这次回国,之所以在春晚上惺惺作态,从头到脚的优越感,以及满眼对老家人的看不起,就是想包装的她好像在美国过得特别光鲜亮丽。
为啥呢?
自尊心作祟么!
这心态就相当于一个小城市的孩子跑去大城市里当牛马,看到了大城市的热闹,可自己的生活跟这热闹压根就不搭调。
等过年回到家里,就装的跟上流社会似得开始显摆,说自己今年又谈了多少多少项目,认识了多少多少牛人,现在在某个大公司里担任a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