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22节

  你他娘的再说一遍?

  “我,魏东平!”

  黑脑壳:“……”

  虽然不在名单,但这得放行。

  走进教室,望着同学们发愤图强的模样,魏东平深感欣慰。

  这段时间忙着广施教育,却忽视对自己班学生的照顾。

  “在抄什么呢,我瞅瞅。”

  听说有人搞到一套很硬的复习资料,也不知道在哪搞的。

  他随手拿起一个学生怀里的书,定眼一瞧。

  诶这!

  怎么感觉比他们教师组的备课资料,还全面。

  “谁有化学书,给我看看!”

  王山河举手,他正在啃化学,决定了,考理科。

  这样只缺语文和政治复习资料,要是考文科,还差历史和地理。

  魏东平快步上前,接过书,拿起来仔细翻阅,眼神越发明亮。

  好书啊!

  重要的知识点全有,例题解析,通俗易懂。

  他猛地合上书,查看出版信息,恍然大悟。

  这就是教育系统里,现在传得沸沸扬扬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呀。

  好个徐庆有,没藏着掖着,懂得分享,这思想觉悟,不愧是高干子弟。

  魏东平左右一扫,倒没发现徐庆有人。

  “同学们哪,看到们这么认真,我很欣慰。这是一套好书啊,大家一定要熟背其中的知识要点,这对高考肯定大有裨益。

  “同时,也要有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精神,要对你们班长心存感激,是他给了……”

  “魏老师,我打断一下。”

  有学生举手:“这书是王山河的,跟徐庆有没关系。”

  现在三(1)班,最受尊敬的就是王山河。

  李建昆排第二。

  大伙都以为复习资料是王山河的,但王山河听李建昆的。

  前几天,昆哥大手一挥,“我俩暂时没复习到的书,你们可以拿去抄。”

  有学生接茬,道:

  “徐庆有那家伙,现在人影都见不着,听说带着钟……”

  这人顿住,小心翼翼看了眼李建昆,立马改口,“反正窝家里复习去了,哪管我们死活啊。”

  李建昆和钟灵的关系,旁人虽然知道的不那么清楚。

  但大家也不是傻子,起码看得出,早已越过一般男女同学的范畴。

  魏东平:“……”

  看走眼了呗?

  这时,王山河发言道:“魏老师,书不是我的,李建昆的。”

  但没人当回事,以为他不稀得这个名头,怕麻烦。

  就这么一人。

  那总是你们其中一个的……魏东平看了看他,又瞅瞅李建昆,忽长叹口气。

  哎,最没指望的俩,拿到了最好的复习资料。

  浪费呀。

  “李建昆这书你的?”

  既然王山河都这么说,你俩向来一条裤子穿……哦不对,王山河的裤子你穿不下。

  要按正常情况,李建昆会否认,他也怕麻烦,以他的家庭条件,搞到这书,不合理。

  但刚听老魏长叹一声,他略有不爽,昂头道:

  “怎么了?”

  “不错!虽然你平时调皮捣蛋了点,但这件事做得很对,同学之间理应互相帮助,我相信咱们班只要继续保持这种刻苦劲头,总会有人考上大学!”

  顿了顿,魏东平语重心长道:

  “人家会承你的情,这对于你来说,会是将来宝贵的人脉财富。”

  要说话到这里,还算中听。

  但接下来一句,就让李建昆绷不住了。

  “现在是关键时期,你和王山河就别再像以前一样,到处乱跑了,嗯,你懂我意思吧,同学们很需要这书啊。”

  懂,书留这里,我和山河随便呗。

  大爷的,哥们马上就回家!

  “还有一件事,初试日期已经定下来,11月26号。采取就近考的原则,比如各公社的同学,就在公社初中考……”

  此言一出,教室里一阵骚动。

  它来了!

  虽然不是正式高考。

  初试。

  这个年代高考独有的一种形式。

  无他,报考人数太多了。

  1977年的高考,否极泰来,一场绚烂的爆发,创下了这个国家“科举”史上的记录。

  报考生超过2000万!

  所谓初试,也叫文化水平审核,等于先要刷掉一拨。

  一大拨。

  要知道,77年最后参加高考的人数,仅570万,这意味着什么?

  一个初试。

  刷掉了近四分之三!

  这个数据,自然只有李建昆知道,其他学生或神情凝重,或摩拳擦掌,眸子里似有火光,即将喷薄。

  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

  倘若告诉他们,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无缘高考

  初试这个模式会持续很多年。

  恐怕将是一场大崩溃。

  1977年,官方数据,全国高考生570多万人,录取大学生27.3万,平均录取率4.8%。

  但这个统计忽略了初试不过的考生。

  如以2000万整数计算,实际平均录取率约1.4%。

  后面的年份,李建昆没亲身经历过,不甚了解。

  似有听闻,每年也就那么几个幸运儿。

  魏东平继续说:“本来按照学校的安排,选校选科的事,会放在初试之后,填报单已经发给我了。

  “我的意思呢,现在刚好人齐,不如先填了,省得大家来回跑,有些同学家实在有点远,这样就能节约一天时间复习。”

  老魏有心了。

  但李建昆却楞了楞,选校选科,填志愿吗?

  高考前就填?

  遂努力回忆……

  他们这边好像还真是。

  1977年的高考,据说起初是准备全国联考的,可想法抵不过现实,不提其他,如此大的试卷印刷量,想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并分发到各地,就无法办到。

  后面干脆改成各省自主命题,自己印试卷,自己制定计划,只要符合大方针就行。

  这就使得各省乃至各县市,在方式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

  那就填吧。

  实际这年头填志愿的说法还未普及,上面文件指示的原话是:

  “自愿报名的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报几个学校和学科类别,让祖国进行挑选。”

第22章 填志愿

  “同学们如果没意见,那就在定在明天上午,今天还有没到的同学,大家互相转告下。”

  魏东平说完这话,一点征兆没有,忽道:

  “寒冬炙炉独炼铁,夏日雪山斩苍狼!同学们,此时不搏何时搏?!”

  底下学生一下像打了鸡血,神情激昂,振臂齐呼:

  “搏!搏!搏!”

  他们不晓得,日后传销组织也这样……

  老魏走后,沙沙声再起,李建昆环顾教室,迟疑道:

  “大家赶快抄吧,明天填完单子,我和山河要回去了。”

  “啊?”

  “就走啊,不能等等?”

  “数学书!数学书在哪儿,快给我!”

  “物理物理呢?”

  “我要几何,几何!”

  这一天下来,不少学生抄到手抽筋,只怪自己不争气,狠狠往墙上砸几下。

首节上一节22/8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