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201节

  “你尝尝不就知道了。”

  不多会,王山河同样体会到美妙之处,炫了一只又一只。他吃螃蟹的速度,鲁娜和小龙小虎三个加一起,都得甘拜下风。

  期间第二份菜也上桌,一木托盘堆成山样的海蛎子,也就是生蚝。

  这本不稀奇,很常见的海鲜。稀奇的是它的个头。

  李建昆打趣着拿起一只,搁在鲁娜的脸前对比了一下,姑娘的脸直接被遮住,足见多大。

  上手的感觉不低于一斤半。

  并非什么巨型生蚝品种,天知道多少年的老货,硬是给渔民撬上来。

  也只有这年头啊。

  简单的清蒸方式,保留了生蚝最鲜甜的滋味。

  李建昆抵住蚝壳边缘,轻轻吸吮,生蚝太大,一口炫不下,舌尖触及蚝肉,柔软多汁,嗖的一下,一口肥美的蚝肉滑入口腔,绵密得宛若一个法式深吻。

  有种令人窒息的感觉。

  第三份菜是扇贝,每一只比巴掌还大,浇上蒜蓉汁,可谓神仙来了也不换的美味。

  第四份菜又是个稀罕玩意,狗爪螺,它还有一个相对雅致的名字,叫鹅颈藤壶,又被西方人称作“来自地狱的鬼脚”。

  这玩意鲜到极致,只要你有耐心,因为吃起来稍显麻烦,若是配上小酒,啧啧!

  美死个人哪!

  第五份菜是个大家伙,南方饭店里喜闻乐见的石斑鱼,但这只不同,通体红色,颜值颇高。

  “东星斑哪!”小王咧嘴大笑,眼睛在木盆里踅摸起来,找鱼肚呢。

  李建昆不得不感慨,这小子他是会吃的。

  第六份菜是海螺拼盘。

  第七份菜是大刀带鱼,“刀”是带鱼宽度档次和规格的一个划分标准,分大刀、中刀、小刀。宽度5cm以下为小刀,5-8cm为中刀,8cm以上为大刀。

  第八份菜又是个狠货,大黄鱼,野生的!

  李建昆不停动筷,吃一筷少一筷啊。搁后世,就这五六斤,不是说花个多少万便能吃到,几乎没有,绝迹了。

  后面还有菜,但到这里,他已经相当满意,林海这小子还是靠谱的。

  他放下筷子,起身来到门外,找到林老师和他老母亲,拽着二人一起过来吃饭。

  “这怎么好。”林云连连推辞。

  “没事,菜够得很,再说我们占了你家厨房,们再烧饭,不知道要等到几点,来嘛,一起吃热闹。”

  李建昆不由分说,先把老妇人扶进屋里坐下,林云见此,也只好跟过来。

  林海还在上菜,不大的四方桌上,家里能找出来的容器,几乎用尽,这个摞在那个上面,还放不下,后面的只能先搁在一旁。

  一百块钱的购买力啊,差点没把李建昆这个后来人感动哭。

  而且林海显然还有得赚。

  等他上完最后一份大龙虾,李建昆招招手道:“你也过来坐。”

  “这…不好吧。”林海跟他哥一样的说辞,但心思不同,他怕自己全家一起上桌吃,后面李老板给不够钱。

  “我打算跟你谈点生意,怎么,你没兴趣?那我只能去大队找……”

  “有有有有!”

  李建昆一句话还没说完,林海嗖一下提张凳子坐过来,两眼放光。

  “先吃,吃饱了再谈。”

  “诶!”

  林家哥俩都是孝子,体现在细节上,老母亲看不见,林云手把手伺候,林海忙着各种剥,兄弟二人自己倒吃得不多。

  这也愈发让李建昆觉得找对人了。

  同时,脑子里的一些想法也逐渐清晰,一长串的想法,并非一件事,自从在慧州那边生出入主TCL的想法后,他的脑子就一直没闲着。

  无论是搞TTK家电,还是搞盗版磁带厂,他在南方肯定要有人。

  而他始终认为,孝是衡量一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准。

  “哎呀,你俩别弄了,吃不下,让客人多吃点。”

  老妇人笑着拍拍肚子,表示吃撑了,她只会说客家话,跟李建昆五人也搭不上茬,坐一会后,便让大儿子扶着回房了。

  李建昆这才看向林海,道:“明天带我们去搞边境贸易的地方看看。”

  林海一脸激动,赶忙应下,“李老板您放心,接货这事我在行,我还能找一批固定的人,保管安全有效率,不耽误您的大事!”

  李建昆看着他,饶有兴致问:“你们平时如果自己去交易,主要买些啥玩意?”

  “买?李老板您这话说的,我们把什么买?人家要港币呢,咱们哪去搞外汇?别说外汇了,人民币咱们也拿不出几毛啊。”

  林海无奈摊手道:“主要是换,拿东西跟他们换东西,可是吧,咱们又拿不出什么港城那边稀罕的玩意,海鲜他们也缺呀,人家还有远洋大船,咱们根本不比了。

  “所以全是小打小闹,不值什么钱的东西,真正做大买卖的,还得是你们这些外地老板。”

  李建昆听得一阵唏嘘,资源和机会摆在眼前,却没有能力饬,可见十三大队的社员们心里有多郁闷。

  上面的想法是好的,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只怕想越过去的人,还得越。

  终究要等到特区成立,大批港商往过跑才行。

第196章 源于生活的顿悟 未来方向

  上午阳光明媚。

  李建昆五人跟随林海,不紧不慢地走在一条山野土路上,前方人如长蛇,身旁还不时有人擦肩而过。

  这些都是十三大队的社员。

  往这条路去的,皆不空手,有人扛着麻布袋或者蛇皮袋,有人拎着篮筐,背着竹篓,干“大买卖”的则挑着箩筐,少有些人推着独轮车。

  这些容器或运输工具上,满载着货物,李建昆一路打量,无非就是蔬菜、大米、土豆等农副产品。

  这年头,港城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内地是断代的,只因土地资源稀缺,才让他们对内地的农副产品略有惦记。

  路过的社员们同样在打量他们,但并不稀奇,目光反而更多停留在林海身上,充满艳羡。

  继续前行一段路程后,李建昆发现了简易哨所,社员们纷纷掏出社员证,凭证通行。

  他们五人注定是过不去的,所幸边境交易地入眼可及,林海领着他们爬上一个小山岗,居高临下打量,更加一目了然。

  前方是一片开阔的山地,对面也有岗哨,外头有巡逻的白人大兵。

  在这块山地约莫正好二分之一的位置,设有一堵铁丝墙,向着两侧山岚中蔓延,看不到尽头。不过视野画面的中段位置,铁丝墙有一部分明显“修剪”过,矮了不少,只有一人来高。

  此时在这一段低矮的铁丝墙二面,聚满了密密麻麻的人头。

  一面是十三大队的社员,一面则是港城那边的交易人员,这些港城人身后,还停着七八辆面包车或小货车。

  一篓篓或一袋袋农产品,被十三大队的社员,高高举过头顶,送到对面,那边地上搁着几台磅秤,很快就能得出斤两。

  确认斤两,验货完毕,那边也会有东西塞过来,但往往只有一丢丢。

  双方在货物体积上极不对等。

  李建昆留意到有推独轮车的社员,用整整四大筐萝卜,只换回一个笔记本那么大的窄小盒子,里面装的什么不得而知,他揣测着不是计算器的话,就是微型收音机。

  旁边小王四人目睹这样的场景,情绪还算正常,但他的心里早已感慨万千。

  这一幕浓缩了多少辛酸啊,不仅是现在,未来也一样,我们没日没夜的工作,用辛劳和血汗得到的劳动成果,放到外面世界却无比廉价。

  而发达国家流水线上下来的工业产品,卖给我们则堪称天价。

  以前是落后就要挨打,现在是落后就要受穷,就要被人收割。

  这个现在,甚至可以延伸至他重生前的四十年后。

  这一刻,李建昆似有顿悟,自重生以来,他虽然一直卖力搞钱,也立志要赚很多钱,因为他深刻明白,未来是一个金钱社会。但他并没有一个清晰的产业规划,只觉得什么赚钱便做什么。

  他曾跟扛把子说,他要做一个实业家,这是内心的真实想法。

  他想着,只要自己有钱,可以创办很多很多公司,建设很多很多工厂,在自己赚更多钱的同时,也能解决不少人的就业,给国家创造税收

  是的,他确实是这样想的。

  倒不全是因为心眼有多好,他觉得重活一辈子,总该干点有意义的事,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点什么,不然死了就死了,多年后完全没人记得,在历史上找不到半点痕迹,实在算不上活得有价值。

  此时此刻,他的想法升级了。

  他想,他或许有能力小程度上,改变未来世界的格局。

  他要搞高科技!

  这并非一句盲目的口号,诚然,咱们国家现在确实很穷,但其实在有些方面,还是有点牛批的。

  许多后来人的并不知道,我国早在1965年就研发出了光刻机。

  彼时确实还落后西方二十来年,但随后的这十多年中,我们从未放弃追赶的步伐。目前我国第二代“自动对准分步投影”光刻机,只怕都在实验室“下线”了。

  因为明年,也就是没剩几天的1980年,它会公布出来,然后震惊整个世界。

  再后面,在1981年,中科院半导体所,开始研制更加先进的“半自动接近式光刻机”,并在同年成功研制出两台样机。

  1982年,科学院109厂研制出了KHA-75-1光刻机,这款光刻机,保守估计跟彼时泥轰国的光刻机巨头canon相比,最多也就落后不到四年。

  1985年,机电部45所研制的分步光刻机,达到了漂亮国4800DSW光刻机的水准,而这台光刻机,漂亮国诞生也不过七年。

  别问李建昆为啥这么了解,在2020年代生活过的国人,谁不曾因为光刻机被人卡脖子,而憋屈不已,意难平?

  他曾详细查阅过这方面的资料,得知这些信息后,当时他同样感到十分诧异,十分震撼。

  那为何后面又衰落了呢?

  他翻阅很多资料,找到了根源,一个让人更加意难平的缘由。

  只因在80年代后期,不知为何一种“能买为什么还要造”的理念甚嚣尘上,巴统突然放松限制了,有些国家愿意卖给我们落后一两代的光刻机。

  对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来说,完全够用。

  于是我国光刻机的发展陷入停滞。

  然而当时嚷嚷这种理念的人,大概永远想不到,后来人家不卖给我们了。落后十代的要不要?

  当然了,还有一种阴谋论,其实他们一直都知道。

  芯片也是一样,既然咱们能把光刻机搞得如火如荼,那么靠它制造的芯片,自然不会落下。

  1979年,正是今年,魔都元件五厂和无线电十四厂,双双成功仿制出英特尔公司1974年推出的8080CPU。

  而老牌工业强国德意志,则需要明年才能仿制成功。

  由此可见,在芯片制造的核心领域,咱们这年头穷归穷,但照样名列世界前茅,全世界只有漂亮国和泥轰国比我们先进个几年。日后的何兰光刻机巨头ASML还不知道在哪里。

  所以说李建昆想在这个年代发展高科技的想法,并非空中楼阁,根基其实有。

  当然了,也没这么简单就是,目前的大环境,民营公司甚至无法落地,你私人去打光刻机和芯片这种科技重器的主意?

首节上一节201/8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