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134节

  “门路是后话,首先得搞间铺子,我知道个消息,五道口这边有个挺不错的地方,招商户,五年内不收租金,等于白送给你用五年。”

  刘小江惊讶,“还有这种好事?”

  “可不。”

  徐庆有也没藏着掖着,当即便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娓娓道来,包括他和李建昆之间的诡异关系。

  当然,去年被街头暴揍那一段,给掐掉了。

  刘小江再次挠挠头,“可我啥也不会啊,这么多人竞争,我能有戏?”

  “这不还有我嘛,那老贼我熟得很,你只要听我的,保管能成。”

  徐庆有给他吃下一颗定心丸,眼眸幽邃。

  想知道老贼到底在干嘛,心里打着什么算盘,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打入内部。

  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暂安小院。

  今儿是商户选拔的倒数第二天,申请报名的人,非但不减,反而骤增。

  院门外,怕是得有百来号待业青年。

  李建昆让小王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给每位申请人编了号码,反正他这边麻利搞,搞不完,那也没辙。

  再怎么想挑好的,也得有个度,总不能一直搞下去。

  又一人被送出门外。

  进来一个理着短发,穿得体蓝褂子,小白鞋一尘不染,清清爽爽的小伙子。

  首先眼缘上,便给人三分好印象。

  “请坐。”

  这一轮轮到陈亚军招呼。

  小伙刚想落座,忽想起什么,赶忙鞠一躬,“谢谢。”

  乖乖。

  这素质。

  三人皆露出笑脸,要知道选中入驻的商户,往后就要一起朝夕相处,谁都希望跟有素质,有涵养的人打交道不是?

  “贵姓?”

  “免贵,叫刘小江。”

  “想做什么营生啊?”

  “卖货。”

  “噢?什么货,有渠道吗?”

  “实不相瞒,我想的是只要政策允许,什么货赚钱就卖什么货,渠道总不是找嘛,目前能搞到的,主要是一些手工艺品。”

  刘小江双手摁住大腿,谨记着表哥的话,绝不乱抖。

  李建昆眼前一亮,上下审视着他,仅凭这一句话,这个人通过预选了。

  他最想找的,就是这样的商户。

  脑子彻底转过弯,将来最具发展潜力,他们生意做得好,自然能带动更多人流。

  至于说会不会与自己形成冲突。

  他压根不关心,或者说不在意。

  为什么许多生意一定要扎堆做?

  良性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

  “同志哪里人呀?”

  “朝阳的……”

  一听这话,李建昆下意识蹙眉,怎么朝阳的都跑过来了,陈亚军也看向他,眼神请示还要不要继续。

  哪知刘小江话还没说完,接下来一句,立马使得李建昆眉头舒展。

  “祖籍是江浙那边的,海州地区。”

  呦嗬!

  李建昆眼神明亮,还能碰上一个老乡?接过话茬问:“海州哪里的?”

  “望海县。”

  我去!

  李建昆一个激动,差点没站起来。

  这是真老乡啊。

  这年头不比后世,人群迁徙频繁,在千里之遥的地方,遇上一个同县城的老乡,还是挺稀罕的。

  刘小江这番话,半真半假,但他并不怕对方验证。

  首先家住朝阳这一点,不能胡诌,可以预见的是,入驻时百分之百要做信息登记。

  他的祖籍不是望海,他母亲才是,跟徐庆有的老妈刘薇,是表姐妹关系。

  当年他老爸去望海插队,邂逅他老妈,在望海成婚,并生下他,他在望海一直待到八岁。

  小时候的所见所闻,加上后来的耳濡目染,让他对望海十分熟悉。

  方言张口就来。

  李建昆笑容和熙,又打听了几句,刘小江据实道来。

  就像庆有哥说的,想不被人识破的最高境界,那就是讲真话,忽略掉某些细节即可。

  刘小江还拎来一只手提包,里头装着一些手工艺小玩意。

  不稀奇。

  许多地方都能买到。

  但许多地方能买到,也就说明它们好卖。

  “行吧,小江,你23号再过来。”

  这语气,金彪和陈亚军相视一望。

  好嘛,内定选手。

  望着刘小江鞠躬告辞的背影,李建昆左右一瞥,问道:“咋样,我这老乡还行吧?”

  “太行了,一表人才,又有素质。”

  “关键还有想法,都跟咱们想一块了。”

  金彪和陈亚军乐皆是满口赞誉。

  如果他们都打心眼里认可,那还牵扯着老乡情谊的李建昆,又怎能不着道呢?

  只能说,徐庆有还确实蛮了解他,刘小江的演技,也真不赖。

第117章 原来天上真的会掉馅儿饼

  3月23日。

  清晨,朝阳初升时,暂安小院门外,已经聚集不少人。

  大门左侧的水泥墩子上,张贴着一张红纸,其上用毛笔书写着44个人名,后面还带着经营项目。

  比如,排在前面的几位:

  许桃,手工着色、木雕。

  张华,烧麦。

  林秀秀,刺绣。

  刘小江,小商品。

  至于为什么是44个,而不是46个,李建昆当然要自留两间,两间也就够了,这年头能捣腾的不多。

  这不店长都齐备嘛。

  1号店长金彪,2号店长陈亚军。

  他留的是靠东墙的那排横房,从左至右数,第二间和第四间。

  一左一右,正好分别对着两条通道。

  进入暂安小院后,当面是一堵墙,势必要向左右拐弯,诶!一拐过来,当面,抬头,便是这两间铺子。

  “哎,果然没有我。”

  “嘿嘿,我中了!我中了!”

  “得,人办事也算地道,咱好歹不亏。”

  院门前,有人唉声叹气,有人喜不自禁,也有人一脸释然。

  倒没人恼怒闹事。

  红纸最下方,还有一行字:

  “凡现场制作过吃食的人,可以到大门口处,领取1块钱。”

  王山河这会,就猫在他的岗位上,把着院门,一手拿着小本本,一手攒着一沓崭新的一元票子。

  有人来领钱,信息确认下,没问题马上发放。

  “同志同志,我叫张华,做烧麦的!”

  张华好容易挤到门前,满脸激动道。

  王山河瞅瞅本子,这人确实入选了,遂拉开院门,给个笑脸道:“来,你进来吧。”

  说罢,还递过去一块钱。

  张华微微一怔,诧异道:“我也有啊?”

  他想着自己都中标了,还发个啥钱呀。

  “不写了吗,只要现场做过吃食的人,都有。”

  一块钱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张华心怀感觉,恭敬双手接过。这边主事的人,办事那叫一敞亮。

  对于能入驻这个院子,更添一抹兴奋和自豪。

  主意自然是李建昆的。

首节上一节134/8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