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119节

  超乎想象。

  严冬腊月,载货的小船漏水,找不到合适的东西堵,直接扑上去用胸口堵住,这是什么概念?

  说到第二件事时,郭大明抬起自己的右手。

  李建昆这才发现,少两根手指。

  当年哪有啥机器设备?

  全靠手敲手挫!

  有回,为赶工一个小订单,仅50个零件,他带着全部的三名活计,连干三天四夜,订单快完活时,一榔头捶在手上。

  肉绽骨裂!

  只能截掉。

  李建昆听得感慨万千,这样的人不发财,那真是老天瞎了眼。

  信息收集到位后,他合上笔记本,道:“照片有的吧,给我一张,到时印书上。”

  郭大明惊诧,“我的照片还能印在书上?!”

  “嗯。”

  县印刷局有这个工艺,不用白不用。

  豁!

  这一下,可把老郭同志搞振奋了!

  “小同志,您等等哈,我回家拿,马上回家拿!那谁,小兵小兵,过来帮忙招待下。”

  老郭同志屁颠离开,半小时后,才气喘吁吁跑回。

  带回一张他如果不说,李建昆百分之百以为是他儿子的照片。

  郭大明挠着脑壳,颇不好意思道:“年轻那会照的,看着精神点,现在太丑了,印书上不太好。”

  老同志还挺讲究。

  得,随你高兴。

  “无妨。”

  李建昆笑着接过。

  “小李同志,这出书要钱吧?可不敢让您和县里破费啊!我也不知道要花多少,我赞助个一千,您看成吗?”

  咕咚!

  李建昆咽了抹口水,大叔,没得跑!你确实是全县首富。

  “要不够您说话?我加!”

  有钱人的追求,跟普通人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普通人,常会看到某些不可理喻的新闻

  某富豪为啥啥玩意,一掷千金。

  总有些傻子笑他们真傻。

  “不不不,够了够了。”

  咱也不能太黑啊。

  郭大明扯开抽屉,薅出一沓大团结,双手呈到李建昆面前,一副感激无以言表的模样。

  不管怎么说,这个年代终究是纯真的。

  李建昆笑纳了,你瞧,半点不需要他旁敲侧击。

  

  近海口公社。

  天有些阴沉,海风呼啸,耳边很有节奏的传来唰啊唰啊的声音。

  李建昆眼前不远处,便是大海,此时站在一道海塘岸埂子上,捧着笔记本做记录。

  所谓海塘,即用海水灌溉的池塘。

  接受采访的人,叫杨德州,望海县青蟹养殖第一人。

  周遭这四块上百亩海塘,都是他承包养殖的,也是他一手修造起来的。

  “哎,那时苦啊,这还是片荒地,哪有什么塘,我们兄弟几个,一担一担土,一桶一桶水,花了好几年功夫,才慢慢弄起来。

  “公社其他人都说我们傻,累嘛比谁都累,工分挣不到工分,家里穷得叮当响。

  “喏,就那些家伙。”

  杨德州说着,指向右侧,那里正在挖一口新塘,寒冬腊月的,一伙几十个劳动力,扎起裤腿,泡在泥水里,卖力干活。

  “呵,可现在他们,都指着我挣个过年费!”

  刚还老实巴交的大叔,这会脸上透着股傲气,以及一种扬眉吐气的畅快。

  李建昆隐约还感受到些许报复心态,不禁暗叹口气。

  “小李同志,你可得把我写好点。”

  杨德州边说着,边穿上带过来的下水衣。

  “哗啦!”

  下塘了。

  “这时节蟹还算肥,我弄一篓,你带回去吃啊。”

  “这就不用了。”

  “要的要的,不值几个钱。”

  大叔你是不知道啊,这玩意儿搁后世,一般人都吃不起。

  一篓子青蟹弄上来。

  好家伙!

  一只怕是总有两斤。

  “你刚说还能挂照片在书上是吧?”

  “嗯。”

  “小李同志,咱敞开了说吧,你开个价。咱做买卖的,懂,我就一个要求,尽量把我往好了写,写长点。”

  杨德州笑呵呵道。

  “大叔,您这现实版的愚公移山都干成了,我照实写已经很震撼了。”

  “真不行?”

  杨德州笑眯眯伸出一只巴掌,“我出五百!”

  呸!

  当老子没见过钱啊?

  你要这么搞,那还真别怪我不客气,李建昆淡淡一笑,道:“大叔,实不相瞒,我昨儿在水汇头公社,郭大明那里,人家啥要求没提,直接赞助一千。”

  杨德州脸上的笑容,一下尬住。

  “这个郭大明,知道他有钱,行行!老子也不输他!这辈子估计摊不上第二回,我也出一千!

  “但小李同志,这事你必须干成啊!”

  好嘛,激将法在哪个年代都管用。

  “大叔你放一百个心,印刷局的文件都给你看过。”

  “也是!走,走,回家给你拿钱。”

  李建昆跟在他后来,不禁咂舌,要说这有钱人的钱,还真特么好赚,只要让他们觉得你活好,自来水似的。

  你猜怎么着?

  干完这一圈,保不齐这些人都没他有钱。

  你说这事整的……

第101章 不作死就不会死

  倒也不是所有70年代的土财主,都那么壕。

  这不今儿,李建昆就遇到一只铁公鸡。

  张林镇,一幢两层红砖楼里,他见到了老王名单上的第12个人。

  叫张尚民,个头特矮,有没有160都不好说。他干的是建筑活计,领着一帮人,四处盖房。

  也就是日后的包工头。

  家里饬得贼好,大白腻子墙,平整的水泥地,成套家具。

  如出一辙,张尚民对能被写进书里这件事,也是兴致高昂,充满激动。

  但,从他倒来的是一杯白开水,李建昆便知道这货难搞。

  信息采集,交照片,都特积极,完了笑眯眯打听书啥时候能出来。

  张尚民道:“小李同志,书出来后,总得先给我送一本吧。”

  得,半点赞助的意思没有,还想薅书。

  李建昆心里替他手下的那些工匠师傅,默哀了三秒。

  “不,张同志,到时你如果想要,得自己买。”

  “啥?还要我自己买?”

  张尚民仿佛听到什么不可思议的事,蹭地站起,道:“小李同志,这么干就不厚道了,用了我的信息出书,连本书都不送?”

  李建昆拍拍屁股起身,淡淡道:“我也可以不用。”

  “嗯?”

  张尚民瞪眼,带着股火气道:“你敢不用!我可是参加过县里表彰大会的,搞活经济的先进,我这个行业,就我一个,你敢不写我,县里都不答应!”

  我好怕哦。

  李建昆懒得跟这铁公鸡拌嘴皮子。

  他又不是来化缘的,各取所需罢了。

  “刺啦!”

  笔记本上刚写的那张纸,被李建昆撕下,揉吧揉吧,扔桌面上。

  拔腿就走。

  张尚民脸上的表情阴晴不定,见他快要走到门口,忙道:“我给50!”

首节上一节119/8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