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118节

  提前打好关系,百利而无一害。

  不仅亲自招呼落座,还倒来茶水。

  李建昆致谢后,开门见山道明来意,但没掏心掏肺。

  道理特简单,县里现在也在大力宣传致富能手,想发展多种经营,万一觉得这点子好,薅过去自己弄,那还有他啥事?

  “出书啊?关于什么方面的书呢?”

  常主任咂摸着,一般出书可要走些流程。

  李建昆道:“主任,您不必用以前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现在不是要发展经济,提倡改革吗,我觉得作为县机关单位,应该身先士卒。

  “您可以当成是一个商业行为。

  “我这边出资,提供内容,贵单位帮忙印出来就行。”

  常主任微微颔首,这个模式不算陌生,这不,前一阵才印过一本诗集。

  也是人家诗人自己出资。

  李建昆继续说道:“这本书呢,县里绝对乐见其成,我是学经济的,回来目睹了一些现状,有感而发,打算弄一本关于创业致富的书。

  “这跟县里的大方针,应该是相向而行的。”

  常主任暗松口气,这类书,那还真没问题,政治思路十分正确。

  瞅瞅对面,也感慨这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思想觉悟就是不同。

  放假回来还不休息,一心想着为社会做贡献。

  “噢,那问题不大,不过小李同志,希望能体谅,按照规矩,到时稿子我们还是要审审的,通过才行。”

  “能理解,能理解。”

  “你想印多少本?”

  “不多,先弄个几百本吧。”

  “这样啊,那一批就能弄出来。”

  这种小批量印刷,搁这年头很常见,诗人贼溜。

  李建昆特清楚自己的目标客户,只有那么些人,多印浪费。

  谁呢?

  正是金主。

  没错,这个套路是这样的:

  金主爸爸出钱资助他出书,书印出来后,金主爸爸再花钱买书,自个指定要珍藏,还会塞给别人看。

  不信等着瞧。

  至于这本书后面,县里要不要再印,往市场上发行,扩大宣传,那不关他的事。

  权当作贡献了。

  打的就是赚波快钱的主意。

  李建昆倒小觑了这个小门户,说是前年,上面指示“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刊物一定要保证印刷出版”,去年,县里特意从魔都采购了一台新款书版轮转印刷机。

  别说文字,照片都能印。

  随后,常主任又喊来一名领导,双方针对细节,洽谈蛮久。

  李建昆明白,事情能这么顺利,跟他的身份,以及政治正确,关系颇大。

  县里当下正着急呢,怎么扭转民众观念,让更多人觉醒搞钱意识。

  他这一出,可不就是帮了县里忙?

  这就是“第三个利”。

  

  日上三竿,阳光明媚。

  却照不暖郭大明的心情。

  水汇头镇,同名公社,精工轴承厂。

  偌大的厂院外面,十几号工人,正拎着水桶,手持笤帚,在院墙上用力唰唰唰地。

  郭大明捏着鼻子戳在门口,心里有苦说不出。

  你说这叫什么事?

  去县里开表彰大会,又不是他赖着去的,文件下来,不去不行。

  你们要是看不惯,骂两句也好啊,得多大仇,非得给厂子泼满墙大粪?

  昨晚干的。

  他也不想追究,不敢追究,那样只会引发更大的民怨。

  “请问,郭大明同志在吗?”

  身后不知何时多了辆自行车,旁边站一挺派头的年轻小伙。

  郭大明扭头,疑惑道:“你是?”

  李建昆瞅着他就像,忙停好自行车,屁颠屁颠凑上去,先出示学生证,再掏出一张从县印刷局薅来的文件。

  郭大明过目之后,吓一大跳。

  一大学生,攒着县印刷局的出书文件,找他干嘛?

  说出来一阵汗颜,他拢共不认识几个字,还是摊子干大后,生逼着学的。

  “郭同志,现在有空吗?我想找你聊聊。”

  “噢,有有,请进吧。”

  李建昆向厂门走去时,瞥了眼二面院墙,郭大明留意到,苦笑摇头。

  尽给人看了洋相。

  不多会,两人来到布置简洁的办公室。

  这都是表象!

  李建昆心里门清,老王跟他讲过,目前整个望海县,数这位最有钱!

  他们厂生产的轴承,远销好几个省,物美价廉,特抢手。

  那么他理所当然的,也就成为李建昆的第一个拜访对象。

第100章 不承想发了个大财

  “小同志,请喝茶。”

  “谢谢。”

  李建昆知道他满头问号,很善解人意地直入正题,道:

  “是这样的,郭同志,我目前正在筹划出一本书,也得到县里支持,书的内容说白了,就是想讲讲像您这样的,敢为人先的致富能手的先进事迹。”

  “害,谈不上先进,谈不上先进。”

  郭大明连连摆手,忽又一愣,意识到这一个问题:

  这是,要把他写进书里吗?

  噗通!

  心跳加速,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啊!

  他们老郭家祖祖辈辈,谁名留青史过?

  “小同志,您的意思是说,要把我,写进书里?”

  郭大明瞪大眼睛,不敢置信地确认道。

  “对!”

  “噗通噗通……”

  郭大明甚至听见自己的心跳,他一个泥腿子出身的人,何德何能啊?

  “这……好好吗?”

  “郭同志的思想,不要停留在以前嘛。”

  李建昆笑道:“现在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县里不是已经给你们正名了吗?不用再藏着掖着。相反,有些事你们还必须得说出来。”

  “啥事?”

  郭大明脸上不动声色,心里一阵紧张问。

  正如这年头发迹起来的人,没一个走得一片坦途,同样也没一个走得一片干净。

  “艰苦创业的事。”

  李建昆收敛笑容,正色道:“郭同志应该比我更清楚,现在的社会舆论,你们这些致富能人,并不招人待见。”

  可不是?

  郭大明暗松口气,也苦笑出声。

  “但据我所知,们这些人,能干起一摊子事,都吃了常人不能吃的苦。

  “我的想法是,你们把这些经历,挑几个重点讲出来,我来记录成书,这样以后别人看到,多少会有些感慨,你们的钱并不是大水淌来的,能明白你们的不容易。

  “或多或少的,总会对你们的印象有所改观。”

  李建昆顿了顿,问:“郭同志,难道你想一辈子被人瞧不起吗?

  “你想永远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吗?”

  谁想谁是畜生!

  郭大明的眼睛,已经亮得像俩灯泡。

  这可比开什么表彰大会,一帮领导在台上可劲夸,实际多了。

  书,谁都能看到,可以流传很久。

  该说不说,洪流涌尽没多久,这年头的书少得可怜,书在老百姓心中,具有某种神圣的地位。

  人们信书!

  “好好好,我配合,我支持!”

  李记者上线,翻开笔记本,拧开钢笔时,瞅了眼坐对面激动不已的郭大明,提醒道:“郭同志,受限于篇幅,挑两个最艰难的事,讲讲就行。”

  “噢噢……”

  郭大明眼含热泪,用回忆的口吻开始叙说。

  这回轮到李建昆一愣一愣,我去,这么悲惨吗?

首节上一节118/8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