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之初,我国就确立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1953年6月30日,领袖在一次会见团员时,祝贺青年们“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这些“青年”,其实是指全国各行各业中工作的青年,并非青年学生。不过,“三好”一经领袖提出,很快就被套用进教育方针。1955年教育部公布的《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的第一条,都提到“努力做个好学生,做到身体好,功课好,品行好。”
所以从前年开始,很多学校就已经在评选“三好学生”,而“积极分子”,最初也是团委表彰工作积极分子用的,在部分学校跟着“三好学生”一起率先推出之后,便迅速在全国蔓延开来。
这两个奖项,也就成了全国学校的标配,未来也依然是学校的最高奖项之一。
张先生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脸上罕见地露出一丝微笑,“这一学期,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上课认真听讲,课余也能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尤其是在防寒抗灾运动中,大家的表现都非常棒,
所以,这第一张奖状,是授予大家的!”
然后对着马文英招招手,“班长同学,你代表班级上来领奖。”
马文英顿时两眼放光,滋溜一下爬下板凳,快步往讲台跑去。
一张黄色的奖状,从张先生的手中交到马文英的手里,马文英转过身面对同学们,高高地将奖状举起,
奖状上方是两边各有三面红旗拱卫着一颗红星,然后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麦穗延伸出去,形成一个方框,最下面则是一条大红花丝带,中间便用毛笔写着奖励词,奖给:一年级一班全体同学,在新学期中努力学习、刻苦用工、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在学校防寒抗灾运动中表现优异,评为“先进班级”,特发此状、以资鼓励!
然后是落款:棉纺厂子弟小学,1956年1月30日。
看着奖状,同学们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陈建国分明看到,有些同学竟然激动得满脸通红,似乎比自己得了双5分还高兴,
嘿,小屁孩儿,还挺有集体荣誉感。
陈建国收回目光,抬头挺胸,将鼓掌的双手举得更高。
班长大人已经等不及,当场就用教室角落里放着的浆糊,将奖状贴在墙上,
张先生也没阻止,只是微笑地看着,等她回到座位上,才继续发奖,
“除了集体荣誉,本学期一年级一班,共评出三位“积极分子”,一位“三好学生”,
首先,梅映雪同学,”
坐在第一排的梅映雪听到老师念到自己的名字,顿时将腰背挺得更直,小脸红彤彤的,目不转睛地看着张先生,
张先生笑了笑,说道,“梅映雪虽然是转学插班到我们班上,但是学习刻苦,进步很快,而且在防寒抗灾运动中,主动编制稻草绳,表现特别优秀,特评为“积极分子”,以资鼓励,梅映雪上台领奖!”
梅映雪立刻激动地跑了上去。
然后是,马文英、林大河。
无一例外,张先生都念了一段颁奖词,马文英是因为学习成绩好,并且经常帮助同学,林大河则是劳动积极分子,好人好事榜样,
一场小学生一年级的发奖状,硬是让张先生发出了仪式感。
哪像陈建国上辈子,每次得奖的时候,老师就念个名字,上来拿走,虽然也很激动,可比起这个就弱爆了。
三张“积极分子”奖状发完,就剩一张“三好学生”奖状,所有同学都齐刷刷地看向陈建国,
全班就他一个双5分,“三好学生”不发给他,简直就没天理了!
果然,
张先生看着陈建国,微笑着说道,“最后,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祝贺陈建国同学,成为我们学校一年级首位,也是唯一的一位“三好学生”,大家祝贺他!”新笔趣阁
啪啪啪啪啪……
热烈的掌声中,陈建国溜下板凳,故作谦逊地走上讲台。
张先生转身看着他,正色说道,“陈建国同学,是全年级唯一一个双5分,并且其他科目也是5分,又在防寒抗灾中有优异表现,平时也能团结同学,积极向上,经年级老师研究决定,特,授予陈建国“三好学生”称号,希望陈建国同学能戒骄戒躁,继续保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说完之后,便拿起奖状,倒过来双手递给陈建国,
陈建国也郑重其事地双手接过。
这就是陈建国的第一张奖状!
第69章 夜校
陈建国的第二张奖状,来自小县城扫盲工作委员会。
对,不是棉纺厂,而是县里发的!
原因很简单,
陈建国给奶奶想的认字的好办法,被大爷爷上报到棉纺厂之后,先在厂里试着推行了三天,
嘿,效果显著啊!
有的人迅速认识了两百多个常用汉字,而且在以后的几天内很快就熟悉,不仅能看、能读,还能写,
虽说与其中一些人之前上过扫盲班、后来又忘了有关,可也很不得了了,
那不是还有没上过扫盲班的么,而且上过扫盲班的在脱离了学习之后,很多人也都有返盲的情况出现,现在几天就能学这么多字,这就说明办法有效。
于是就被大爷爷和棉纺厂的领导一起,联名推荐到了县扫盲工作委员会,在短短十来天的时间里,便被推广普及到全县,甚至深入到边远乡村的犄角疙瘩,
主要是这个办法不需要任何资源,只要一支笔,
不,有时候连笔都不用,
在田间地头,在房屋的墙上,在农具上,直接用石头或者煤球写上几个大字,或者钉块木板,在上面写字,人们走到哪里就就可以学到哪里,而且记忆深刻,一看就不会忘。
比如犁耙,都是农民们认识几十年的老伙计了,谁不认识这玩意儿,就是不知道“犁耙”两个字怎么写的而已,如今在犁耙上钉一块木板上面写上字,这一出现在眼前,再经过教员一讲解,瞬间便记得死死的,想忘都忘不了。
除了工具,棉纺厂还利用自身优势推陈出新,给每个职工和家属都发了两块布,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再缝在衣服上,
别人一看,诶,就知道你的名字怎么写啦!
自己看不到怎么办?
谁认字第一课不是学写自己的名字啊?!
就这样,在新一轮的扫盲运动中,小县城在整个地区脱颖而出,极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由专人将成功经验整理成报告,上交地区,
可能等不到过年,这种学习方式就会在全地区普及,说不定还会推广到全省、全国!
这么大的一个功劳,县里又怎么会吝啬一张奖状!
不仅发了奖状,还有奖品,
一个日记本,一支钢笔,以及一只搪瓷水杯。
日记本是32开大小,红色的硬纸壳封面,上方有一副圆形插画,画的是学习、工作的场景,下方有四个大字,日,不仅字体挺好看,还排成一弯弧形,看着挺别致,
钢笔就普普通通,虽说是奖品中最贵的,却也是最没有特色的,黑色的笔筒笔帽,跟三十年后的没什么区别,还是一样丑,不过倒是个品牌货,“金星”牌的,
搪瓷水杯就不说了,家里十几个,都快装不下了。
县里都给了奖品,身为自己人的棉纺厂当然不会吝啬,
奖状就不用,反正有县里发的,那个还更高,
没有奖状,但是有奖品,跟县里的奖状一起送过来的,
两盒铅笔,一摞草稿纸、作业本,还有好厚的一本新华字典!
看到这堆东西,陈建国的心情是复杂的,
庆幸这个年代没有模拟试卷、学习参考资料,否则的话,自己大概率是不愁没作业做了!
可是那些东西他也不想要啊,
幸亏另外还有一套崭新的小军服,算是挽回一点小小的开心。
一张“三好学生”,贴在了大爷爷的房间里,一张“扫盲小能手”,贴在了爷爷奶奶的房间里,
虽说自己房间什么都没捞着,但马秀英还是很开心,别人家的孩子一张奖状都没有呢,自家却有两张,就是阔气!
连带这几天走路都虎虎生风,讲起话来,声音都大了不少,逢人就高谈阔论扫盲运动怎么样怎么样,你家孩子学习成绩怎么样……
整个棉纺厂谁不知道扫盲新办法是她孩子想出来的,又拿了“三好学生”,那当然是夸呗,
以至于这些天,母亲的风头,那叫一个一时无两!
这天吃过晚饭,奶奶和母亲在厨房收拾碗筷,大爷爷他们也都各忙各的,陈建国便抱着收音机听戏,
放假了也没别的事做,寒假作业已经写完了,
就那点题量,放假当天,他就花了一个小时不到,把两本作业全部搞定,
对,这时候也是有寒假作业的,而且还是装订成册,由地区或省里统一印制,跟八十年代几乎没多少区别,就是纸张质量差了些,
而且除了语文和算术两门主课的寒假作业,高年级的同学还需要完成大字作业,就是练习毛笔字!
幸亏陈建国还在上一年级,没开始学习写大字,
不过,也快了,也就是下学期的事,转过年就要开始练毛笔字咯,
陈建国有点担心,不知道会不会把手练成鸡爪。
写完了作业,又不用上学,外面天气冷,也不想出去玩,能做的也就只有在家里听听收音机这样子,新笔趣阁
小学生的生活,就是如此枯燥无味。
就在陈建国同学抱着收音机打盹的时候,马秀英拿围裙擦着手走了进来,一看他那样子,就忍不住一巴掌拍在他脑袋上,笑骂着说道,“才几岁大就跟小老头儿似的,起来,赶紧的,跟我出去。”
“啊?”
陈建国被拍醒,抬起头看了看母亲,再看看外面黑漆漆的天空,不禁有些茫然,“这时候出去?”
“这时候怎么啦?”
母亲解开围裙,又忙着对着镜子梳头发,还不耽误嘴上说话,“这时候才正好上夜校呢,”
然后又回过头,虎着脸说道,“赶紧的,穿好鞋子,跟妈一起去夜校。”
夜校?
扫盲班?
陈建国顿时更懵了,“我又不用扫盲,去扫盲班干嘛呀?”
现在的夜校,还不像后世是辅导进修用的,而是各个单位、公社,专门为不识字的人开办的扫盲班,之所以放在晚上,就是为了不耽误生产工作,
因为这个时候,电灯还没普及,除了极少数单位,绝大多数地方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什么生产工作都做不了,既然这样,那晚上的时间用来给学生们上课,自然最好不过。
母亲虽然认识字,但认的也不多,距离拿到扫盲班的毕业证还有点距离,自然是要去上夜校的,
可是,您去就去呗,拉上***嘛,外面不冷啊!
第70章 炫耀
母亲可不管儿子愿不愿意,见陈建国不动,当即拿起地上的鞋子就要给他套上,嘴里还在说着,“跟妈去扫盲班,那里可有意思了,还有好吃的,好多瓜子花生呢。”
瓜子花生?
陈建国瞪大眼睛,那是上课,还是开茶话会啊?
不是,
学习怎么样是一回事,态度又是一回事,您这态度就不能好点吗?
他上辈子也在网上看到过别人发的关于这个时代扫盲班的新闻报道的好吧,看那图片,人家那一个个,坐姿端正、认真虔诚,不管学习成绩怎么样,首先态度就叫一个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