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菜农逆袭 第153节

  1-1和1-2前身是6号地的移栽菜心,在7.14和7.17播下了两批芥兰。

  1-3则是新地。

  与三组相比,一组的畦面就没那么规整了,畦面宽度不一,畦沟质量也参差不齐。

  质量较差的应该是金凤和潘大成两个新手平整的。

  只能说是合格。

  和敖德良一样,在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畦面时,陈家志也让敖德海来播种,自个则去旁边一块地整理畦面。

  赵玉、金凤、潘大成也在,学了敖德良的整地方法,拉绳,用洋撬理畦沟,用锄头耙畦面,质量高了许多。

  等敖德海播完种子,天也彻底黑了下来,遂又开始收菜。

  任务其实也不轻。

  菜心22件660斤,芥兰8件240斤,芥菜8件240斤。

  以及给黑娃儿的200斤芥兰,200斤芥菜。

  一共1540斤菜,相比此前只少了500来斤菜心。

  但剩余的两批菜心生长期短,产量不高,最多坚持三天,后面估计得断货一周时间。

  芥菜今晚收了后也没了。

  幸好还有芥兰,以及豇豆,不然前面和客户打下的基础又得从头再来。

  12个人,三组各出一个人浇水,两个人各用一台泵淋水,另一个人左右游走帮忙拉水管。

  其余9个人收1500多斤菜,还有三四个小时时间,人手完全足够,手工也一点点进步。

  陈家志在播完种子后,就打算回家睡觉,疲惫依然有,却又比前段时间轻松了许多。

  早出晚归,是菜农的常态,但如今除了播种,他基本很少参与到具体的劳作中去了,体会到了一丝老板的快乐。

  菜田里的路很窄,浇水过后的路面湿漉漉的,一不小心就容易滑入水沟里。

  得慢慢走。

  月光洒落,蛙鸣入耳,晚风拂过,远远的就能看到坝子里聚了一群人在乘凉。

  是易定干、李明坤和郭满仓三家人,也只剩这些人了。

  目前东乡菜场这六间房子,有四间都被陈家志租了下来。

  其余两间房里,一间住了易定干一家三口;

  另一间,戚永锋和黄娟搬了出来,郭满仓搬了进去和李明坤搭伙。

  戚永锋则和张卫东搭伙,敖家兄弟一间,潘大成和黄山一间。

  陈家志和李秀也独占一间。

  一共21个人。

  至于其他人,则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搬了出去。

  这样也好,要么自己人,要么熟人,有小磕碰,但没太多烂事,可以更专心种菜。

  距离越来越近,陈家志也看清了人影,不时听到易定干的笑声,众人却没能看到他。

  一直到黑狗仔‘汪’了一声,才有人发现他的身影。

  “家志回来了,来,烟点上,我看你拿了不少筐出去,今天又要收好多菜呢?”

  陈家志一走进坝子,李明坤上来给他发烟。

  “烟不点了,才丢,菜也少了,还有一千多斤吧。”

  陈家志脚在地上瞪了瞪,又在边上刮鞋底的泥。

  李明坤说道:“一天一千多斤菜也不算少了,马上豇豆又要收了吧,你这菜就没真正少过。”

  郭满仓跟着说道:“不能比哦,我们三加起来还不够他一个人的菜。”

  李明坤和郭满仓一家依然只有3~4亩亩地,易定干要多一些,有12亩。

  三家人加起来和陈家志此前的17亩大致相当。

  但出了六七天菜后,已没菜两三天了,与陈家志的一千多斤菜没得比。

  众人七嘴八舌的说着。

  尤其是周玉琼、黄娟和陈家芳,嘴里没停过。

  一会儿说芥兰芥菜可以种,能卖钱,一会儿又聊陈家志的豇豆有多好,架子上都挂满了。

  易定干原本聊得挺嗨的,这会儿就像打了霜的茄子,焉了吧唧,不吭声了。

  陈家志也挺无奈,这些人现在有事没事就喜欢聊他,琢磨分析他是怎么种菜的,没完没了。

  于是简单洗了鞋后,就去洗澡补觉,黑娃儿洪安到时才又迷糊着眼起床。

  比他更早起床的是易龙,又和洪安在牛头不对马嘴的聊着。

  洪安看到陈家志出来,有点松了点劲的感觉。

  “陈老板,我看你菜心很漂亮,又短又粗又嫩。”洪安指着塑料筐里的菜心,说:“能不能匀一点给我!”

  陈家志摇头道:“不多了,我也就只能再坚持3天,芥菜明天也没了。”

  洪安:“那我每天岂不是就剩两百斤芥兰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习惯了一千斤菜的暴利,再恢复到两百斤菜,就有点索然无味了。

  “一开始不就是两百多斤菜心吗?”陈家志眯着眼问道:“话说,洪老板是做什么生意的?”

  “……”

  洪安很想说你别装了,中叔早就知道了你猜到了,但还不能明牌,明牌可能这点菜也没了。

  有总比没有好。

第153章 不舍的客户们

  “两百斤就两百斤吧。”

  洪安打了个哈哈,没有正面回答,陈家志也无所谓。

  便又开始装菜。

  还是那辆双排座椅的蓝色小解放,只是今天只有400斤菜,装得有点空荡荡。

  小解放离开时也显得很萧索。

  易龙:“这车真好看!”

  “好看也不买。”

  陈家志笑道:“我得买一个大点的,至少也得是单排座椅,这种双排的,100件菜都装不下。”

  易龙撇了撇嘴:“一天100件,3000斤菜了,舅舅,你还真是自信哦!”

  “小伙子,你就好生看着吧,好好看,好好学。”

  陈家志又拿了台秤,又开始给塑料筐称重,连筐带菜重35.5斤,敖德海三人帮着上车。

  其实筐没有5.5斤,一般是5.3斤左右,所以陈家志的菜是足称的。

  今天的菜心短又粗,比之前也嫩了些,只是一筐菜估重不准。

  前几天菜工估重都很准,一手菜3斤出头,一筐3层,每层3手,每筐9手菜差不多就是30斤。

  今天一筐收了四层,5-5-5结构,一共15手菜,结果每筐还普遍少两斤半左右。

  主要是短了。

  收了22件菜心回来,补了缺口后,只剩20件菜心。

  产量比预估的还低,比上一批菜低了接近一半。

  敖德海说:“老板,我们再去收两筐菜回来吧,两筐菜收起来也快。”

  “要得。”陈家志点头道:“在市场上一共答应了22件货,得补够。”

  有了经验后,后面两筐菜重量很精准,带框重都在35.7斤以内,误差不差过2两。

  菜工的水平不错。

  也有铁指甲的功劳,有这小玩意,菜工能更精准的控制菜的长度。

  夜半子时,陈家志和易龙又开着车,吹着夜风,行驶在有些孤寂空旷的道路上。

  这年代,像他们这种每天往返菜田和批发市场的菜农不少。

  尤其是番禺,常年7万亩蔬菜,像他们这种小菜农很多。

  但其实远没到巅峰。

  一直要到两年后,也就是1996年后,国内蔬菜价格才逐步供应大于需求。

  那时候蔬菜价格‘毛毛雨’就比较普遍了。

  1998年行情跌到谷底,此后开始反弹,逐渐有了季节性和农业大小年的规律。

  当然咯,这都是陈家志自己根据记忆,和长期听新闻了解政策后的一些推测。

  大体应当是准的。

  菜篮子工程也该发威了。

  要到批发市场时,车流多了起来,买菜的卖菜的都不少,很热闹。

  市场上来的外地菜不少,缓解了蔬菜短缺的压力,除了陈泽,也不再有人在门口蹲点等他。

  陈泽今天拿了5件菜,菜心3件,芥兰芥菜各一件。

  一停车,易龙就很熟练的去卸货,陈泽也开着面包车侧门,不到三分钟就完成了装车收钱,端的是干净利落。

  “陈总,我芥菜明天就没货了,菜心还能坚持两天,24号早上没菜心,芥兰还有,另外豇豆也可以开采了,每天应该有两百来斤。”

  “嗯~”陈泽叹了口气:“拿习惯了你的菜心,突然没了,还有点难受,什么时候能再接上?”

  “30号早上。”

  “那就是六天时间,这六天要怎么熬噢。”

  陈泽付了钱,一共330元,便苦着脸开车走了。

  他确实有点愁,虽然市场上菜多了,但品质不稳定,品相也比不上陈菜心,品相好的还有农残超标的隐忧。

  这年头,有一个品质好又能稳定供应的渠道很难得。

  陈家志也开着时风三轮进了市场,人流还没那么多,便先到了18号档口,老吴不在,但有工人在忙活。

  “老吴的菜心我给放这里了哈。”

  “好勒,哟,今天的菜心不错啊,看着很嫩。”有工人看了眼。

首节上一节153/33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