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乐府》《定情诗》: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说的就是这东西。
宋代嫁娶三金:金钏、金、金帔坠,指的也是这个。
但这种型制其实是舶来品:起源于欧亚草源青铜时代对于“蛇”的崇拜文化,战国至汉时经西域流入,逐渐汉化,工艺也越来越复杂。
再看这一件:熔铸成坯、捶揲成型、螺旋盘绕、錾刻纹饰、镶嵌鎏金……唐代黄金八艺,竟然占齐了三种?
而且有模有样:金环外凸内平,光滑如镜,没有任何痕迹残留……典型源自唐代的无模锤揲工艺。
再看錾刻:花纹有深有浅,勾錾、采錾、沙地錾,以及更为精细,难度更高的镂空雕刻技术。
再看鎏金层:还不足0.1毫米,且够匀、够牢……绝对是唐代的金汞齐法。
不是说没流传下来,而是工艺太复杂,毒性太大,会的人不多。
虽然有些地方还有所欠缺,但这只金环绝对是纯手工。看了这么久,林思成没有发现任何借助机器的痕迹。
包括鎏金,也用的是最原始的化学材料。
更关键在于,够老:金环虽亮,但颜色稍深,有点像是自然老化。如果算一算时间,好像将将好:黄金是惰性金属,没个上千年不可能变色到这个程度。
所以乍一看,还真有点像是出自唐代少府监、金银作坊院的物件,说直白点:唐代宫廷御器。
但林思成直觉不大可能:这样的物件,可能出现在故宫、国博。也可能还深埋在哪位唐代皇帝、皇后,皇子公主的墓中,就是不可能出现在这里。
也不大可能随意来旅游一下就能淘得到,感觉花两块中五百万的概率,还要比这大一些。
大致瞅了一圈,林思成手一伸。
老三样:高倍镜、强光手电、手套,李贞一样一样的递给他。
然后细细的看,越看,林思成的眼睛越亮。
叶安宁眨了眨眼睛:总不能,这东西还是真的?
正暗暗狐疑,林思成冷不丁的问:“多少钱买的?”
白婉怔了一下:“两万五!”
果不然?
要是真的,别说两万五,两千五百万都买不到。
因为这玩意已经够的上国宝这个级别了。
如果是假的,当然血亏。
2007年的金价一百四左右,这环看着挺长,其实也就五六十克。哪怕这环全是真金,也就七八千。
更何况,黄金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看了差不多十分钟,林思成抬起头,摘下了手套:“白老师,你要有心理准备!”
白婉心里“咯噔”的一下,勉力笑笑:“好!”
“先说工艺:无模锤揲、分层錾刻、镂空雕刻、金汞齐金……全部符合唐代真金八艺的工艺要求,且没有借助任何现代机器、化学药剂……”
白婉精神稍振作了一些:“但是呢?”
林思成笑笑:“但是,是现代仿的!”
“啊?”白婉愣了一下,指指金环,“但金色偏暗,咋看咋像自然老化?”
“因为他本就是按照自然老化流程做的旧!”
林思成要了棉签,边擦边讲,“金质文物之所以老化,是因为古代工匠为增加硬度,以及光泽度,会在金中掺铜和银,熔炼成金铜银合金,也就是古代所谓的‘赤金’……”
“但铜中含铅,长期与空气接触会形成硫化铅,银也一样,会形成硫化银……而硫化物,正是为数不多的能使黄金氧化、变暗的常见化学物质……”
林思成比划了一下:“白老师肯定有黄金首饰吧,比如耳环、项链,是不是带久了会发黑?就是因为黄金与皮肤磨擦,与化妆品中的铅和硫化物生成反应……”
除了太过专注的白老师,剩下的三个女人齐齐的愣了一下:照林思成这么一说,化妆品里全是毒?
林思成笑了笑,继续讲:“如果是真正的黄金文物,铅和银都在黄金内部,所以过程极为缓慢,差不多一千年,也就氧化到你看到的这种稍显暗的颜色……”
“那如果是仿品,如何使金器快速达到这个老化程度?很简单:表面覆盖硫化层,快速反应……”
林思成边说,边把棉签头塞进试管,交给李贞。然后又笑了笑:“至于是不是,送到实验室,一测就知道……”
白婉心往下沉:走眼了?
正如他所说,至于是不是,一测就知。
愣了好久,她又叹口气:“还好,至少是黄金!”
林思成兜头就是一盆凉水:“还真不是,虽然黄金占一部分,但很少,大约百分之十,剩下的全是铜和银。”
“啊,怎么可能?”白婉猛的愣住,“买的时候还拿喷枪烧过,既不黑,也不软?”
“因为表面是鎏金层,而且加了一点点铼。这种金属有一个特性:熔点极高,3000度以上,硬度更高……所以,不论怎么烤,这环都不会黑,更不会软,除非直接剪开……”
白婉一脸迷茫:“什么是铼?”
“它是稀散元素,也就是稀土类,应用范围很窄:飞机,航天器之类,所以你可能没见过……”
何止是没见过,听都没听过?
下意识的,白婉看了叶安宁,叶安宁直接摇头:她也没听过!
林思成笑了笑,把金环推了回去:“如果能退掉,就尽量退。如果退不掉,那就只能收藏……
不过凭心而论:这只手环的手艺极为精湛,除了渡金层中添加了铼之外,其余全部遵循古法,艺术成份挺高!”
艺术成份再高,也只是仿品,而况九成以上都是铜和银?
暗暗懊恼,白婉把金环收起来,又打开另一只盒子:“还要麻烦你!”
林思成点点头,打量了一眼,随即,瞳孔禁不住的一缩:镶金兽首玛瑙杯?
刚说什么来着?
国宝!
结果转身的功夫,就见到了一只?
真服了这位大姐,你是什么都敢买?
第112章 你个大白痴
国内出土的玛瑙杯不少,但同时应用俏色、炸珠鎏金工艺,且掏膛技术这么高的,举世就一件:唐镶金兽首玛瑙杯。
1970年发掘于西京南郊,之后珍藏于陕博,从未展出,只做内部研究。到2002年,又被列入“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目录”。
过了三年,也就是前年才被国博借走,同样珍藏于馆内,内部研究。直到2014年才公开展览,既“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大型文物展览会。
当时,土国提出以一亿美金购买被拒绝。
之所以这么贵,并非仅仅是因为少,而是工艺:玛瑙硬度极高,以公元九、十世纪的科技水平,能将杯体内膛掏空,并实现流水型酒道,无异于手搓核弹的程度。
其次,炸珠鎏金放在唐代时期,绝对属于跨时代的复合科技创新。
说直白点:既要保证足够的高温将鎏金液烧的够软够稀,以确保不足0.1毫米的金层附着足够均匀。还要保证附着于鎏金层之上,直径不超过0.2的金珠不能因为高温变形。
是不是很矛盾?
要是不矛盾,体现不出这东西的价值。所以才是公认的“中国古代玉雕与鎏金艺术的巅峰之作”。
这不是国宝,什么算是国宝?
与其相信这是国博之外的第二樽,甚至是从街上淘的,林思成宁愿相信自己是外星人。
所以,定然是仿品。
但怪的是,仿的极像?
玛瑙还好,虽是真玛瑙,但染了色,杯体掏膛和酒道都用的是现代机器。
关键在于羊嘴上的那个鎏金盖帽:竟然不是装饰品,而是与国博的真品一模一样,揭开金塞就能往里灌酒,更当能酒壶使。
当然,用了点现代的化学原料和科学技术,离唐代的真正的炸珠鎏金技术还是有点差距的。
但怪的是:这件和那件真品相比,比例几乎一比一。不论是大小、造型,乃至各处弧度。
这就奇了怪了:能仿这么像,不抱怀里研究个两三年,绝不可能。问题是:真品就没公开展出过?
霎时间,林思成就有了大概判断:国博或是陕博的研究员,而且后者的可能更大些。
毕竟在陕博藏了足足三十五年,有足够的研究时间。
转念间,林思成又回过头来,看了看环臂金钏:工艺与羊嘴塞如此一辄,且鎏金层都添了铼,肯定出自同一人之手。
厉害了。
这手艺放省级博馆,也得是拔尖那一拨。关键的是铼:历来被金店用作验证真金的最用效的手段就是烧,包括2025年。
知道用这种东西造假黄金,而且怎么烧都不变色的,既便不是研究飞机战斗机的,也得是材料学出身,而且学的够扎实。
林思成暗暗赞叹,抬起头来:“白老师在哪买的?”
“钟楼,民俗一条街!”
不就上次和王教授、叶安宁碰到白马族姑娘那次?
他又问:“花了多少?”
“四万二!”
“不贵!”
是真不贵:就凭盖帽上完全仿照古法的炸珠鎏金,这东西也值四万二。
林思成回了一句,白婉怔愣的了一下,反应了好半天:“也是假的?”
“当然!”
真的在国博库房呢。
“羊口塞的鎏金层同样用了铼,肯定是仿品。但艺术成份极高,比那件环臂金钏的价值高的高的高。当然,白老师如果不喜欢,退掉也好!”
白婉幽怨的看着林思成:再高,它也是现代仿的呀?
至于退,还真不好说!
一看她的神色,林思成就猜了个七七八八:“给你介绍的时候,对方肯定说这是工艺品。你问来历的时候,他就会说,从二手市场淘的?”
白婉的眼睛慢慢的睁大,嘴一点点的张开:把脸蒙上,声音再老一点,活脱脱卖她东西的店老板。因为连说话语气都一模一样。
她甚至怀疑,林思成是不是也上过当?
林思成笑笑:当倒没上过,但类似的套路经历的够多。
搁以前的说辞:老板你放心,绝不蒙你……我当时当仿品淘的,我现在也是当仿品卖的,您抬抬手,我糊糊口。
搁现在:老板,这是工艺品,但是纯手工艺打制,艺术价值绝对够高,所以就这个价,低不了。
说白了,玩的就是逆反心理:因为东西仿的太真,我越说仿的你反倒越不信,非要当漏捡。
也是因此,涉及古玩的纠纷才那么难定性,甚至司法机关基本都是以“口头协定”、“买定离手”为处理原则。
而且上当的,大都是稍微有点眼力的,比如眼前这位……
林思成稍一转念:“白老师,能不能问一下,店名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