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作家血红拿到了120万的稿酬。今年,网文作家的稿酬又有增长,这个月,我们起点给所有作家发放的稿酬,预计会突破100万元。”
张潮赞道:“比我一个月都多了起点发展确实快!”
吴文辉:“……”
接着装没听见张潮这句话,招呼道:“我们先去会议室坐一坐吧……”
赵常田默默在走在张潮身后,一句话不吭。他虽然不知道张潮为什么突然对这个破网站这么感兴趣,但是他没忘之前的决心:
看不清张潮想干什么的时候,先把脑子放一边,跟着走一走!
第131章 推开网文大时代的门缝
张潮、赵常田和吴文辉等起点网的高层聊了一会儿,就有记者问张潮道:“现在不少作家都认为网文不具备文学价值,是一种文化泡沫,当读者厌倦这种形式以后,这个泡沫就会破灭,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吴文辉等人都有点紧张地看着张潮。作为在当今年轻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青年作家,张潮的言论一次又一次地被证明具有左右大众舆论的力量。
如果他也否认网文具有文学价值,那么对起点网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张潮笑着答道:“首先申明,我也是个网络作家。”
现场顿时有些躁动。
张潮接着解释道:“大家难道都忘记了,我的《少年如你》,最早就是在网络上连载,只不过不在起点这样的网文网站上,而是在博客上。”
大家都笑了起来,张潮的博客停更太久了,几乎所有人呢都忘了这茬。吴文辉松了一口气,张潮肯这么说,那么下面已经不会轻易对网文的价值进行否定。
张潮继续是说道:“你提的这个问题,每一句话都值得拆开来说说。第一是‘不少作家都认为网文不具备文学价值’我想知道,这个‘不少作家’指的是哪些作家?据我所知,在燕师大给我上课的那些作家,偶尔讨论到网络文学的时候,没有一个会下这么草率而轻浮的结论。”
提问的那个记者语塞。为了表现提问的“客观性”,随口杜撰一个“群体观点”,是很多记者的恶习。他在说出“不少作家”的时候,压根就没有具体的对应人物。
就算有,分量和给张潮上课的于华、默言、梁晓生、贾平娃等人比起来,也不可同日而语。
好在张潮没有追问,而是接着道:“就当你说的是真的,有作家认为网文不具备文学价值,那持这个观点的作家,显然搞错了一件事一个作品具不具备文学价值,判断的权力在广大的读者,而不在作家,尤其不在另一个作家。
我猜,敢这么说的人,一定不敢更具体地说明他所谓的‘文学价值’的定义是什么。因为一旦说了,首先就会陷入无限自证的危机,但更重要的是,会暴露出他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
他表面上在说‘网文没有文学价值’,实际上是说‘看上去不高级的作品就是没有文学价值的’。而给一部作品下‘没有价值’的判断是一种极其严厉的指控,而指控背后,则是一种极端傲慢的态度。”
记者中有人不服气了,立刻反驳道:“早期网络文学的读者主要还是以知识分子、大学生群体为主,像《第一次亲密接触》《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等,我们还是认可这些作品是具备一定文学价值的。
但是随着网络服务的下沉,网络文学偏离了这个航道,转而开始以那些世界观还不够健全的低教育背景人群为主要受众,作品也越来越泛滥,价值观也越来越混乱,越来越娱乐化。这难道不是对文学价值的一种背离吗?”
张潮嗤笑一声,说道:“且不论把‘世界观还不够健全的低教育背景人群’当成现在的网文主流人群准不准确,我想请问,这部分人,就没有权利看自己爱看的作品了?还是被他们看的作品就天然低人一等?
很多人以为‘网络文学’只不过是借用了网络途径进行传播,它的写作方法、价值取向、题材选择都还要遵循传统文学的范式,这是大错特错。
传播方式本身就能改造改变文学形态。远的就不说了,海明威的‘消息体’小说,就是从‘新闻消息’这种在高速传播需求中产生的文体中借鉴创造出来的。今天网络传播的高速性和反馈的即时性,本身就会影响作者的创作。
比如我,如果在写作《你的名字》和《大医》的过程里,不断有读者反馈‘这个情节是毒点’‘男主是个圣母婊’‘白送人一药方是个什么鬼’,那我可能中途就崩溃不写了。
我偶尔在读者来信里看到一两个差评都难受得不得了,而网文作家,尤其是热门作家,几乎每天都浸泡在读者的评论轰炸里,怎么可能不随时调整自己的写作方向和写作方法。
所以网文本身就是文学的一个进化方向,而且是必然的进化方向,今天所有对它的质疑,十年二十年后看来都会是笑话。”
张潮顿了一顿,继续说道:“正因为网文天然具有这样的市场化属性,所以它一定会赢得市场,它不仅不会变成泡沫,并且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之一。而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文的作品和它的受众,只会快速飙升。
读者不会厌倦网文,在这种强互动机制刺激下,永远会有网络作家写出让他们感到新鲜的作品。
网络文学将是文学史上方法、题材迭代最快的类型,而未来国内年收入破亿的作家,一定不是以实体书销售为主的作家,而是网络作家。”
这下就连吴文辉都听不下去了,学弟你给我站台就站台,吹成这样可就没意思了,于是连忙说道:“‘破亿’可太抬爱我们了,但我觉得网络作家今后完全能达到实体畅销书作家的版税收入水平!”
张潮侧头看了一眼吴文辉,道:“梦想总归还是要有的嘛,万一实现了呢?而且我相信这个破亿的作家,就会出现在起点中文网上。”
吴文辉表面上乐开了花,但是心里其实也没谱。2005年的起点中文网,虽然在网站的竞争中,占得先机,但实际上并没有占据太大的优势。这个阶段的起点,更多是靠竞争对手送人头,稀里糊涂地就壮大起来了。
先是行业老大从2002年开始逐步放弃网络连载,转向实体出版,先后和台岛、大陆的出版社出版了十多部实体玄幻小说。结果是网友们嘴上说的热闹“出实体书必买”实际销量非常一般。
然后是行业老二在孔站长带领下,一通奇葩操作后,把血红、流浪的蛤蟆等作者全赶去了起点。
所以才有了2003年的《天鹏纵横》一书救起点,和去年的《升龙道》一书救起点两个都市传说,一直熬到了被盛大收购。
归根结底在这个时间点,大部分人对网络文学的潜力都不是特别乐观。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实体出版”才是网络文学的出路,网络连载只是聚拢人气而已,比如台岛的小说频道、鲜网。跟着他们走的早期大神也大有人在。
所以行业的迷茫期,是什么千奇百怪的事情都会出现,排头兵们总是换着花样作死。起点只是作得比较少、比较小而已。吴文辉也不知道张潮这满满的信心从何而来,只是说给自己这个燕大学长站台的话,也太过了些。
一个记者又抓住了张潮发言中的一个词发问道:“刚刚的发言,你一直使用‘网络作家’这个词,但好像更流行的说法,是管他们叫‘网文写手’,为什么这么强调‘作家’身份?”
张潮掷地有声地道:“只要通过写作赚到了哪怕一分钱,那也是‘作家’。大部分贬损网络文学和网络作家的人,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贬损他们的读者群体。
我相信在不久以后,作协一定会看到这个庞大的群体,会主动吸纳网络作家进入协会。”
另一个记者突然问道:“你说的这么乐观、这么轻松,是不是因为你已经是一个取得巨大成功的畅销书作家?你现在已经不需要网络平台为你宣传,随便一本书起印至少都是50万册。所以你的这些话是不是也有一种高高在上、指点江山的姿态啊?”
吴文辉紧张了起来,他察觉到记者似乎和张潮开始对抗了。他担心这种情况会拖累到起点网在主流媒体上的形象。
张潮却道:“我会这么说,恰恰是因为我又想在网络上连载小说了,一部全新的小说,也会是我从来没有写过的题材。”
记者们哗然了,他们今天拿着车马费本来只想走个过场,前面的采访能让张潮说出那么多新奇的观点就已经不虚此行了,现在张潮竟然爆出自己要在网络上连载小说!
吴文辉懵了,张潮这怎么都像是被记者说急眼了,随口胡诌出来的。不是说他不相信张潮写不了好作品,而是网文那更新节奏张潮能受得了吗?
赵常田也懵了,张潮都是《青春派》主编了,本身又一字千金的,怎么能把新小说发到网络上呢?这不是糟践东西吗?
马上有记者问道:“是在博客上连载,还是在论坛上,还是在网文网站上?是起点中文网吗?”
张潮看了一眼吴文辉道:“既然是网文,那就在网文网站上连载,至于是不是起点……”
吴文辉立刻接话道:“如果选择我们起点,我们会以最大的诚意和努力,为张潮的这部小说做好服务工作。”
管他张潮能不能适应网文的更新节奏呢,先把这泼天的流量接下来再说!
张潮满意地点点头道:“我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小说能在网文行业最有影响力的网站上连载,至于具体的细节,可能晚些时候,我还要吴总细谈。”
这时一个记者发出了灵魂之问:“刚刚你说,第一个年收入破亿的作家,一定是网络作家该不会就是指你自己吧?”
张潮只是一笑道:“你猜……”
很快,关于张潮和起点“合作”的新闻算是小爆了一把。张潮对于网文的高度评价,也被各种媒体大量转载。这是“正统作家”当中,第一次有人这么高地评价网络小说。
张潮准备写网络小说,当然不是心血来潮。从一开始重生,他就想过这个问题,当时主要还是觉得新人写网文,影响力发酵得太慢,而且也不容易破圈。
现在他再写,可就不一样了。而且只有他知道,网文在十年后会在改编市场上会爆发出多么强大的威力。现在不趁机圈几块地,最迟再过两三年,什么神机、土豆、番茄可就都起来了。
而网文大时代到来,本来还要再等5年左右。但是张潮却想用自己的影响力,先把这扇大门推开一条缝隙。至于想要彻底打开门,那就需要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东风了,非人力可为也。
至于说版权什么的,现在的起点还不配和他谈这些。
吴文辉在起点内部开完会以后,第二天带着其他几个起点管理层,一同拜访了张潮,以示最大的诚意。张潮这时候已经把小说写了一个开头,大概一万多字,发放给了吴文辉等人阅读。
吴文辉先是对张潮的手速表示震惊,张潮昨天下午还在公司和他们聊天,也就是这些字是一晚上就码出来的?和初代触手怪血红有的一拼了。
等读完以后,他们又难以置信地看向张潮。这个开头,没有一点传统的纯文学或者通俗文学的影子,完全是奔着装逼和爽点去的,毫无著名青年作家的节操张潮,你就不怕你的老师于华拿着刀找我们起点拼命吗?
张潮问道:“怎么,写的不好?”
吴文辉叹道:“不是不好,是太好了。很难想象,这会是你写出来的文字。”
张潮道:“卖弄词藻、故弄玄虚、滥用典故……嗯,各种毛病都凑齐了。”
另一个创始人一拍稿子道:“但就是这样,对读者的杀伤力才大啊!”
随后双方谈得很快,基本是张潮主导的。起点是这部小说在网络的唯一合法连载网站但也仅此而已。小说的版权等和起点无关,全部都在张潮手里。
至于订阅收益部分,吴文辉主动提出起点和张潮一九开,起点只收1成,覆盖一下宣传和运营成本就好。
因为这个时候的起点,全站一年发给作者的稿费,也不过和张潮一个人的版税等收入相当;双方在媒体声量方面更是不能同日而语。能吸引来张潮连载就已经赚翻了,不敢奢望太多。
但是张潮却有另外一个提议,他可以拿出一部分的订阅收益,成立一个网络作家创作扶持基金……他现在没空弄网站,但先打窝总是没错的。
半个月后,张潮在处理完国内的各种事务,又陪了父母几天后,终于登上了飞往米国的客机。
第一站却并非爱荷华大学所在的爱荷华州,而是出版商Simon&Schuster的总部纽约,一同来的还有黄杰夫。
与此同时,张潮承诺的网络小说,也登上了起点中文网的首页,巨幅宣传图占据了整整3分之1的页面,赫然是三个大字
庆余年
(国内的内容不想拖了,所以今天干脆一章就写完。)
第132章 宁为鸡头
2005年,除了港岛,国内直飞纽约的航班只有燕京有,而且是6月份才开通的,全程耗时13个小时30分钟,由米国的大陆航空执航。
张潮直接订了头等舱的座位,要价7万人民币。整个航程,除了睡觉以外,张潮基本都在码字这也是他选择头等舱的原因,有足够大的座位,能得到足够好的休息。
反正这些都是由IWP买单。聂女士早退休了,不再主持IWP的日常工作,也不负责募集资金,仅仅作为顾问,所以张潮提出要求的时候毫无心理负担。
飞机落地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的时间是当地时间下午的2点15分。黄杰夫虽然不是纽约人,但是毕业后在纽约工作过两年,所以这里算他的主场。
他早早就打电话租好了车,由他带着张潮直奔纽约市中心而去。很快,纽约的城市天际线就在两人眼前现出了轮廓。
2005年的纽约,看着比国内任何一个大城市都要繁华和现代化,尤其是摩天大楼的数量,几乎要超过北上广深的总和。
黄杰夫几年来头一次回到纽约,比张潮还要激动,一边开车,一边指着前面的楼群喊道:“BOSS,这就是纽约,自由之城、梦想之城、不夜之城、熔炉之城、万城之城……”
张潮抬起疲倦的眼皮礼貌性地瞥了一下,“嗯”了一声又闭上了。倒不是他有什么偏见,而是有上一世记忆的他对摩天大楼确实已经免疫了。
黄杰夫的这种激动其实来自于米国文化里对纽约的特殊情结。纽约常年作为米国乃至世界经济的中心,把一个又一个来此寻梦的异乡人,改造成了“纽约客”快节奏、冷漠、功利、时髦……
“纽约客”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化现象在很多外国人眼里,“纽约客”是典型的美国人;但是在美国人眼里,“纽约客”又和“典型的美国人”半点不沾边。
不少美国电影里,甚至会把“纽约客”当成一句嘲讽。
而一个职业经理人,在纽约获得成功,是至高的褒奖,所以黄杰夫会如此兴奋。
张潮可顾不上这些,他的大脑现在还处于燕京时间,正是半夜3点左右,但是眼皮子透过来的光亮又告诉自己现在还是白天。
不过总算到了酒店了。黄杰夫给两人订了一个中档酒店,一晚上350刀,在纽约不算贵也不算便宜。
一下车,张潮就抽了抽鼻子,补充了一句:“尿骚之城。”黄杰夫耸耸肩,表示这没办法,算城市特色。
办好入住,张潮的头两天基本就在倒时差,除了睡和吃,就是黄杰夫带着他在纽约市开着车瞎晃荡。
仔细观察下来,张潮对这个城市的观感还是有所变化的它不像自己上一世生活了多年的深城,全然是二三十年内新造的摩登都市,几乎看不到历史的踪迹,只保留了极少的遗迹作为景区。
也不像近来生活了一年多的燕京,像一块三明治,苏式建筑和现代化大楼,把古典老城夹在当中,三者之间几乎没有过渡。
而纽约从建筑就能清晰地看到城市发展的脉络、轨迹,不同时代风格鲜明的建筑交错而立,把200年的沧桑变化默默诉说。
在巡游途中,张潮发现黄杰夫明显绕开了某些街区,询问原因,黄杰夫道:“我当初来纽约的时候,就有人告诉我有些地方绝对不能去……”
接着黄杰夫就介绍了美国城市的“绿区”“黄区”和“红区”的由来,以及如何区分。在“绿区”,街上有人吵架,都会有巡逻的警察出面管;与此同时,“红区”里可能一场枪战结束了,都没有警察上门。
即使纽约的“NYPD”有4万名警察也是一样。
张潮饶有兴趣地问道:“那‘唐人街’属于什么区?”
黄杰夫道:“黄区。唐人街是另外一套规矩,那里的秩序主要由……呃……怎么讲……长老会维持。我接触的不多,所以不太了解。”
张潮纠正道:“应该是社团,或者帮派,背后可能是一些家族。”
黄杰夫的父亲是80年代初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大学生,留学期间和一个美国姑娘也就是黄杰夫的母亲谈了恋爱并结婚,最后没有回国,一直在洛杉矶生活,是一名工程师。
黄杰夫的母亲则是一名会计师。他的家庭是典型的美国中高收入中产家庭,和传统的在美华人圈子接触很少,所以他并不太了解唐人街的生态。
第三天,才是和出版商Simon&Schuster约好商谈的时间。
两人按照约定时间,来到了Simon&Schuster的办公楼,与他们接洽的是Simon&Schuster国际出版部的资深编辑大卫米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