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蕊雅却莫名其妙道:“什么美使馆?什么轿子?”
张潮见她一脸茫然,疑道:“昨晚那几个人上我那儿,不是你家里在背后推动的?”然后把事情大概地说了一下。
许蕊雅听完更加懵了,不过坚决否认道:“我家里哪有那个能量,能使得动使馆的人?我是在为你的签证努力,不过是另外一回事。”
张潮一愣道:“我误会你了?那昨晚……”
许蕊雅掏出一个信封道:“昨晚怎么回事我不知道。但这封信,你自己看吧!”
张潮打开信封,只见里面是一封中英文双语的邀请函,发函方是一家名为“Simon & Schuster”的出版商,邀请他到米国,商讨作品在米国出版事宜。
张潮问道:“这是……?”
许蕊雅道:“Simon & Schuster是米国最大的出版商之一。我把你的《大医》翻译了几个片段,连同你的简介,一同发送给了他们负责著作引进的负责人。这是前天收到的回复邮件,你今天不来找我,我还要来找你呢。”
张潮疑道:“你翻译的?你才多大,怎么可能引起他们的重视?”
许蕊雅把头一扬,道:“我当然不行,但是这是我让我爷爷用他的名义发的。”
张潮问道:“你爷爷?我记得你也走读,你住哪里?”
许蕊雅道:“燕大,畅春园。”
“你爷爷是?”
“许渊啊,你听说过吗?”
……张潮怎么可能没听说过,他穿越前几年,这位大翻译家刚刚以百岁高龄辞世,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了许久,是那年高考作文的热门人物素材之一。
而与此同时,美使馆里,史密斯李正在承受来自大洋彼岸的怒火:
“你这个蠢货,你知道张潮在中国年轻人里的影响有多大吗?他是我们计划里重要的组成部分!让他对我们米国有向往,来我们米国呼吸自由的空气,才能让他认可、亲近我们!你们把一切都搞砸了!”
史密斯欲哭无泪,谁能想到原本肯定能通过的签证,因为张潮自己的福海户籍给搅黄了……
第129章 比开脑洞,肯尼迪也不如张潮啊!
张潮思考再三以后,还是决定去美国一趟,不过主要行程就从参加IWP,变成了和米国书商Simon & Schuster洽谈《大医》在米国的发行事宜。
至于美使馆为什么前倨后恭,张潮隐约能猜个大概,但这种事讲究个你情我愿……张潮倒是想看看,对方能扔出什么甜头来让他尝。
打完那个史密斯李的电话以后没多久,他果然屁颠屁颠地又带着人上门服务了,不过看到张潮拿出的是Simon & Schuster的商务邀请函以后,史密斯也傻眼了,只好道:“商务签证的话,您表格得重新填一下……”
商务签的审核远比留学签更加严格,但Simon & Schuster是米国六大出版商之一,它的跨国商务邀请函不仅规范,而且含金量极高,只要核对了真伪以后,一般不会不给过。
一阵忙活以后,张潮就有了一个10年内任意次数前往米国,每次最长可停留 6个月的商务签,而不是之前的学生签。
张潮随即动身去了沪上,《青春派》期刊号申请的事情是不能再拖了。
到沪上的第二天,张潮就在《新芽》办公室里看到了愁眉苦脸的赵常田、李启刚等人,不禁问道:“怎么,期刊号申请不顺利?”
赵常田道:“期刊刊号的政策又收紧了,之前的计划怕是有变。”
张潮道:“你不是说目前这种方式是最正规、最稳妥的吗?”
国内的期刊号是个宝贝,个人自己办刊,没有找到“主管单位”,是压根申请不下来的。这里的“主管单位”,最重要的是对相应的刊物内容愿意“负政治责任”。这本刊物如果引发了什么不良的反响,上级问责,第一下棍子打的一定是“主管单位”。
所以文学期刊难申请刊号就在这儿,和那些技术性、广告性刊物不同,为文学期刊负责的风险仅次于为新闻期刊负责。
《新芽》杂志不算“主管单位”,它的上级部门才是。
接着就是用丛刊、协作出版、增刊、内部准印等形式,先出版6期以上的杂志,销量达标,具有说服力,然后才是正式进入申请流程。
最后到底是申请下新的期刊号,还是调用多余的旧刊号,还是让你收购一个旧期刊换壳,或者是干脆被拒绝,那既要看操作手法,也要看命。
《青春派》走的是最正统的路线,以《新芽》杂志增刊的方式发行,截至目前为止,每期销量都超过了50万份,社会影响不仅巨大而且正面,妥妥的文学期刊顶流,按理说过渡期完了以后,申请新刊号并不难。
李启刚解释道:“今年开始有个说法‘纸媒寒冬’要来了,各地陆陆续续都有报纸、杂志,要么停刊,要么开始转型网络发行。在这种形式下,上级部门对给新办刊物发放刊号非常谨慎。”
张潮追问道:“那之前不是说过,申请不了新刊号,就买一个发行量低的旧刊物换壳就好。”
李启刚道:“就是因为‘纸媒寒冬’,所以现在正在做大规模的旧刊、现刊数据统计,可能是准备收回、废除一部分已有刊号。所以这种交易也被暂时冻结了。重新开启,至少要到明年这时候了。”
赵常田道:“千万别误会,这没有任何针对《青春派》的意思。全国来说,文学类期刊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不到总量的7%,所以多一本少一本无关大局。
主要还是因为70-80年代的办刊热,很多县级单位都办了一堆期刊,90年代以后又死了一大批。死透了还好,其实很多死而不僵,占着编制、占着预算,有些期刊编辑人数比发行量都多。
还有些期刊干上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比如注册的时候是一本文学期刊,现在已经成商品广告图册了。所以今年是统计调研,明后年就是整顿了,可能还要修法或者立法规范。”
张潮有些不悦了,道:“那我这次来沪上干嘛?陪你们坐着发愁?”
赵常田道:“我和上级领导商量了一下,有几种做法……”
张潮直接打断道:“如果是以书号代刊号,就别说了,后患无穷,我肯定不同意。”
以书代刊,是一直以来的行业惯例,原因就是刊号太难申请了。小四的《岛屿》系列,以及今年后韩涵只出了一期的《独唱》杂志,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绕过刊号这道坎。
但是无一例外,在2008年新法颁布以后,这俩都成了出头鸟被点名批评,最后不得不狼狈停刊,此后哪怕小四给《最》系列申请到正式刊号了,也没能把《岛屿》系列复活。
这种送把柄给人的蠢事,张潮肯定不会干。
赵常田只好道:“要不然这样,继续以《新芽》增刊的形式发行下去?”
张潮仍然是一口否决道:“用书号过渡好歹能糊弄一两年,增刊你们上级哪个领导不爽了,一句话就能停掉。”他也是被上次的事情搞怕了。
李启刚这时出了主意:“要不然,我们用光碟号的形式发行?”
这倒是张潮的知识盲区,就问道:“光碟号?”
李启刚道:“光碟属于音像制品,也需要申请发行号,但是比期刊号、书号都容易,上面一般不卡这个。就是发行的时候,必须要以光碟为销售主体。”
张潮问道:“那杂志呢?刻在光碟上?读者还要用电脑看不成?”
李启刚道:“不用,照常印刷成册,光碟用透明塑料袋装了,贴在封面上就行。光碟里面随便刻点和期刊内容有关的东西,一首歌,几张图片,甚至一份电子目录都行。”
张潮疑道:“那杂志……?”
李启刚道:“什么杂志,那是光碟附赠的说明书!背面一定要印上‘本手册随光盘附赠,不单独销售’。”
张潮:“……”
李启刚的这个脑洞开的有点大,张潮需要消化一会儿。
赵常田倒是很感兴趣道:“这倒是个办法,一般是那些游戏杂志、软件杂志喜欢这么搞,我还真忘了有这条路可以走。”
李启刚道:“现在光碟也不贵,大批量购买的话,一张成本几毛钱而已。”
张潮想了半天,仍然觉得这种擦边球的方式有隐患,他忽然开口问道:“我记得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原有期刊用增刊方式逐渐改版,然后申请期刊改名,甚至就连期刊号能一期改掉。”
赵常田道:“我不是说了嘛,买旧刊的交易现在不能……等等,你的意思是?”
张潮露出了一个极其真诚的笑容,对赵常田和李启刚道:“二位老师,鉴于现在《青春派》杂志的发行量已经几倍于《新芽》了,不知道二位有没有考虑过,干脆将《新芽》改版成《青春派》呢?”
张潮的这个脑洞,直接让赵常田和李启刚两人宕机了。
第130章 去起点中文网指导工作
赵常田一句“祖宗基业……”好险忍住没脱口而出,克制着怒火问道:“你这是想鸠占鹊巢?”
张潮想了想道:“其实说‘腾笼换鸟’更准确。”
什么笼,什么鸟,你们全家都是鸟!你们才该换!
李启刚见火药味越来越浓,连忙道:“张潮,你至少要给我们一个合适的理由吧?你以为销量高就能为所欲为了?”
张潮腹诽:“杂志还真是销量高就可以为所欲为……”不过嘴巴上当然不能这么说,他整理了一下思路,才开口道:“我也是为《新芽》杂志着想。”
赵常田冷笑。
张潮不管,接着说道:“就你们刚刚说的‘纸媒寒冬’,大家自己也能感觉的到。寒冬背后是阅读习惯的迁移。
既是没有我,《新芽》的高销量最多也就维持一两年,你们真的认为大学特招‘新理念’一等奖的政策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只要这个政策取消,那《新芽》肯定会迎来销量断崖式下降。”
李启刚想要开口反驳,却被赵常田一个眼神制止了。
张潮接着说道:“90年代开始,文学期刊就陷入了漫长的衰退期,《新芽》的火爆只是外力加持下的回光返照。
所以别看《青春派》卖的好,信不信只要我不当主编了,销量很快腰斩甚至‘膝斩’都有可能!”
李启刚忍不住了,开口道:“你这么悲观,怎么还卖力投入?做慈善吗?”
张潮冷笑道:“《青春派》的作者之所以年龄限制在22岁,本身是一种营销策略,除了更精确地定位市场以外,主要是作为新人作者的孵化器。
像连续三期都贡献了优秀作品的双学涛,明年就‘超龄’了,难道真的就让他‘马放南山’?
所以除了《青春派》,我们还要有一份杂志迎接‘长大了’的作者。这份杂志的目标,就与《青春派》完全就不同了。您二位觉得现在的《新芽》能接得住这些作者吗?”
赵常田和李启刚面面相觑,无言以对。《新芽》杂志这几年被人诟病的主要槽点就是越来越幼稚。
张潮道:“只靠写书赚钱的时代马上要过去了。这个时代一点都不美好,因为太多人饿着肚子写小说。我们要做的是把文学作品和更广阔的文化产业联系在一期。就像我的每一部作品,都能衍生出小说、漫画这些副产品……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作者的潜能和读者的需求。一个作者,他可能文笔一般,但是可以做出出色的漫画脚本;一个读者,他也许不耐烦看文字,但是对3分钟的动画动片却津津有味。
文学杂志应该成为文艺产品创意的出发地、孵化池,而不是只靠卖杂志那点钱过日子……”
张潮滔滔不绝讲了二十分钟,其实他说的就是小四想走的路线。小四其实几乎成功,最后却因为自己太贪心,以及早年作的大死,不得不黯然谢幕。
张潮下结论道:“如果我们不改变,不出五年,传统文学期刊会彻底被网络小说网站打败。”
赵常田和李启刚一愣,问道:“网络小说?你说隔壁那帮不靠谱的小年轻搞的网站?”
张潮:“隔壁?”
李启刚点点头道:“是在隔壁啊,‘起点中文网’。一开始就六七个小伙子,办公室就两间房,就在我们楼下。最近好像被什么大公司收购了,规模扩大了点,有几十号人吧,就去隔壁的写字楼租了个大点的场地。
前几个月他们还想通过我们约小四、韩涵他们去他们网站上开连载,过来聊了好几次。但是好书谁给他们啊?在网上放出来不要两分钟,盗版网站上也有了。给他们和给盗版有什么区别?”
张潮听完以后,顿了顿才道:“‘腾笼换鸟’这事我也没打算二位现在就接受,但我刚刚说的,您二位多想想诶,刚刚您说他们以前找过《新芽》?现在你们还联系吗?”
李启刚一时间还接受不了张潮这个极速过弯,好一会儿才道:“怎么,你想……?”
张潮点点头道:“我想去参观参观。平时我没少白嫖……观摩他们的作品,还是比较好奇的。反正现在刊号的事卡在这儿了,我这沪上来也来了,闲着也是闲着。”
赵常田想了想才道:“这好办,我给你安排。”
第二天,张潮没再去《新芽》的办公室,而是好好在沪上逛了一天,老洋房、老教堂、外滩都遛了一圈。傍晚接到了赵常田主编的电话:“已经安排好了,明天早上我和你一块去。”
次日早晨,张潮洗漱好就按时到了《新芽》的办公室楼下,赵常田已经在那里等候了,看到张潮就挥了挥手道:“我陪你过去。”
张潮道:“不用这么麻烦,您打声招呼,我去瞅一眼就行。”
赵常田道:“那怎么行。你现在对自己的分量还没有准确的认识,随便过去人家会误会的。”
张潮无奈,只能跟随赵常田步行了几十米,到了“起点中文网”的办公楼下,上楼后,电梯门一开,就是红艳艳的大横幅:
热烈欢迎著名青年作家张潮莅临起点网指导工作
横幅前面,是一个精神奕奕的年轻人,张潮一出电梯就上前紧紧握住了他的手,自我介绍道:“我是起点的吴文辉,笔名‘黑暗之心’,燕大2000届的。”
张潮连忙道:“原来是学长这个横幅过了,我就是来看看,怎么也不能用‘莅临指导工作’啊?”
吴文辉道:“不为过不为过,应该感谢你这次来,让我们起点网有机会进入主流媒体的视野。”
张潮一看,旁边果然有几个记者正在拍照。于是大大方方和吴文辉合了影。
随后这位学长就带着张潮开始参观起点网的办公区,顺便介绍起点近期的发展
“去年呢,盛大集团全资收购了起点,有了资金支持,我们近期发展速度很快。”
“今年2月份,我们在行业内推出了‘月票’制度,从此以后,网文作品就有了一条评价的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