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71节

  贾平娃和几个上了年纪的男同学们纷纷感觉有被冒犯到就你20岁,就你随时能‘大’,了不起吗?

  不过贾平娃还是很快反应过来,笑咪咪地道:“那好,这次散文课作业,你就交一份你觉得可以反映你这个观点的散文。写的不好,那就别怪我打分不客气。”

  张潮毫不犹豫地答道:“好!”

  贾平娃只当这是张潮的书生意气,却没有想到张潮被勾的确实想写点散文了。重生以前,他在不同的异乡漂泊了20年,甚少回家;重生以后,也不过在家里呆了不到半年,就又来了燕京。

  家乡长福越来越像自己做的一个时常被惊醒的梦,破碎、断续,甚至有些不真切。

  他想写写长福、写写登云路、写写那些熟悉的大街小巷和一年多来的感受了。

  一周以后,贾平娃就收到了张潮的“作业”。一开始他还不在意,因为小说很多时候依靠想象和技巧,但散文不一样,没有生活经验的积淀,很难写得熨帖。

  但很快,他就被张潮的文字吸引了:

  【过去登云路起厝,不论大小,总要留出个院子,叫“埕下”。埕下的土地一部分铺上石头或水泥硬化,一部分就用来养花种菜。我家的故厝就有这样一个埕下,中间铺了水泥,两边翻成菜园,倒没有种花……】

  【登云路的故厝是传统的土木结构垒土为墙,横木为梁,乌瓦白壁,挑檐雨廊所以常能引得燕雀来栖……麻雀是无需我们操心的,它在方言中叫“”,大概是喜欢群居的缘故。是鸟中的升斗小民,随遇而安,不争不躁,谨小慎微……】

  【方言里描述雨雪降临,所用的动词迥然而异雨,是雨;雪,是落雪。……雪是罕物,是贵客,是南方小城里难以期遇的奇迹所以把活泼却有些气壮声粗的“”字给它不合适,只有温柔而清脆的一声“落雪”,方合它轻盈的气质。】

  张潮一口气交过来三篇文章,贾平娃看完以后陷入了沉思当中。

  相较于张潮的小说,他的散文初读并不惊艳,但是细细咀嚼,他笔下的长福县城和登云路,又似在眼前。这种平淡、从容、朴实的风格,似乎消失在文坛上很久了。

  这些散文,既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宣喻道理,甚至没有为这些叙写赋予任何特别的含义,但是其中流淌的情绪,就已经让人觉得动容。

  贾平娃当然不会因为他的几篇文章,就认为自己“大散文”的理念是错的……思索良久,他还是联系了张潮。

  “贾老师,我的作业,你能打几分?不会真的不及格吧?”

  “你的散文,我就不打分了。”

  “不打分?那我期末成绩怎么办?”

  “成绩嘛……肯定算你合格。但是这些散文的分数,我要让读者来打!”

  “什么意思?”

  “你想写的肯定不止这三篇吧?你来《美文》,我给你开个专栏,每期登一篇。我想看看读者是怎么评价你的散文的。”

第127章 拒签

  张潮并不想在《美文》上开什么专栏,但是贾平娃毕竟是以老师的身份向他邀稿,他也不能直接拒绝。

  不过幸好现在有《青春派》这个托辞,最后两人商定,张潮的这一系列散文,首发《青春派》,《美文》则是做转载。

  期末总是格外忙碌,张潮除了要应付两个学校的期末考试和日常的写作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搞定赴美签证。

  他的情况比较特殊,一没有公职在身,二接受“国际写作计划”邀请,也算不上公派赴美留学,所以他得自己去申请签证。

  不过这也不难,这年月正是出国热的时候,满大街都是签证中介,其中又以赴美签证最为常见。

  张潮向同学打听了一个比较靠谱的中介,老板本身就是燕大法学的学生,去米国留学后回国也没干法律,直接干起了签证中介。

  张潮就是由老板亲自接待的,听完张潮的情况以后,老板拍着胸脯保证,像他这样资产状况优良,又有爱荷华大学官方邀请的燕大生,通过签证就是板上钉钉的事。

  6月下旬的一天,张潮接到通知,第二天就要去燕京美使馆面签。中介公司的老板特地交代了一些回答面试官提问时的要点。

  到了时间,张潮带着材料到了美使馆排队。

  早上9点钟,这里已经排出了一条长龙,弯弯绕绕,整整排到了两条街以外,说是人山人海也不为过。

  从吹着泡泡糖的年轻人,到满头银发的老头老太太;从衣装窘迫的穷小伙,到穿金戴银的阔太太……各个年龄层、各个阶层应有尽有。

  6月底的燕京,天气已经比较炎热了。但是张潮看自己前后这几十人差不多都是兴高采烈,丝毫不受天气影响,仿佛前面的使馆签发的不是去米国的签证,而是去天堂。

  国内这股出国潮从8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了21世纪初。直到中国加入世贸,经济逐渐开始起飞,才渐渐趋于理性。2005年还在出国潮的尾巴,美使馆工作日门口的长龙从来没有断过。

  这种情况在文艺作品中也有体现。最早引起人们关注的,就是冯晓刚、郑小龙编剧,葛大爷主演的电影《大撒把》。

  再到后来,以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初这十几年大学生成长为题材的小说和电影,负心汉丢下痴情女主远赴米国留学,几乎是剧情标配,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致青春》和《匆匆这年》。

  张潮排了近两个小时的队,才进到使馆内部,按照顺序来到一个光头的签证官面前。

  张潮打了个招呼后,就把装着材料的文件袋递给了签证官。签证官并没有打开文件袋翻看材料,而是一边低头看着DS表格,一边直接问道:“你为什么去米国?”

  这最常见的标准问题,张潮诚实地答道:“我收到了爱荷华大学‘国际协作计划’的邀请,去那边进行为期3个月的交流学习。”

  签证官接着问道:“你的职业是什么?”

  张潮答道:“我既是一名学生,也是一个作家。”

  签证官又问道:“你在米国有亲戚吗?”

  张潮答道:“有,但几乎没有联系过,和我关系并不亲密。”

  签证官又问道:“是你一个人去吗?”

  张潮答道:“是的,我一个人去。”

  签证官这时候才抬头看了一眼张潮,拿出一个大章“啪”一声就盖了上去。

  张潮看清楚上面是红红的“REJECTED”,就知道自己被拒签了。倒也没有太沮丧,因为这才是赴美签证的常态,于是随口问了一句道:“我能知道原因吗?”

  签证官来了个美式耸肩,表示无可奉告。

  张潮只好拿着材料起身离开。走出使馆大门的时候,他听到了过一个过签的大姐在欢呼。

  被拒签后需要24小时才能再次申请签证,但一个月内只能申请2次。张潮和中介检查了一遍材料,觉得应该没有问题,于是第二天又去了美使馆。

  但是依旧被拒签了,并且这次更加干脆,只问了张潮一个问题,就盖上了大大的“REJECTED”,并且再次拒绝告知原因。

  这回张潮可有些愤怒了,他长的这么像有移民倾向吗!你丫看看我的房产证!你丫看看我的存款证明!劳资移民个登儿!

  “学弟,你不是长得有移民倾向,是你的身份证号码就自带移民属性……”中介老板再次认真检查完材料,遗憾地对张潮道:“你是福海人,虽然户口已经随迁到燕京了,但是签证官看到你身份证号码的前几位就……”

  张潮一听这话,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蔫了下去。

  福海的非法移民在发达国家是出了名的凶悍,长福虽然不算人热衷出国的地区,但是受到其他地方的连累,想正常通过签证不容易。

  张潮现在这个身份,又不可能真的拜拜妈祖就上船出发……

  中介老板安慰他道:“6月份不行,7月份还有1个月,我们再完善一下材料。”

  不过没两天,老板就遗憾地对张潮道:“你的签证,7月份可能还是通不过不了。”

  张潮奇道:“还没去,你怎么知道。”

  老板幽怨地看了他一眼道:“还是你老乡的缘故萍姐的案子,在米国开庭审理了。近期内除了少数情况,福海人基本都很难过,要等风头过去。这都是一阵一阵的。”

  张潮懵了:“萍姐?哪位?”

  老板解释了半天,张潮了才知道这个萍姐祖籍福海,1981年在集装箱里漂洋过海来到米国,后来看这行这么赚钱,开始自主创业,逐渐成为米国西海岸最大的蛇头,人称“蛇头教母”。

  但是1993年和1998年两次集装箱悲剧,最终让她上了美帝的通缉犯名单,开始了东躲西藏的生活。最终在2000年被港岛警方逮捕,两年后被移交给米国。

  在米国历经了漫长的审讯和司法程序后,今年法庭终于开审。由于“萍姐”十多年来编织的犯罪网络实在庞大,至今在国内以及米国,还有很多想“保”她的人,所以米国干脆收紧了所有福海的签证。

  张潮只好道:“这‘国际写作计划’,不去也罢。”

  回到燕大以后,张潮第一时间先找了许蕊雅,告诉她后面不需要给他补习英语了。

  许蕊雅惊讶追问原因,张潮就把签证遇到的问题告诉了她。

  许蕊雅听完以后思索了一会儿,问张潮道:“并不是所有签证都被卡,只是卡了一大部分是吗?”

  张潮点点头道:“学生签、旅游签肯定是过不了,商务签我在米国没公司没业务,也签不过。劳务签更不可能。所以还是算了。”

  许蕊雅听完以后忽然笑道:“要是我能帮你解决签证的事,你要怎么感谢我?”

  (下一章在下午。)

第128章 米国是茅厕,不去能憋死?

  张潮摆摆手道:“不折腾了,反正我国内也有一堆事。米国又不是茅厕,不去还能憋死不成?”

  一句话倒把许蕊雅闹得了大红脸,张潮不好意思地道:“话糙了点,别介意。哦,你要是有什么要我帮忙的就说,不用这样绕弯。”

  许蕊雅小声问道:“你真不去了?听说能被那个‘国际写作计划’邀请的都是大作家呢……”

  张潮开玩笑道:“美使馆那边上门用轿子抬我我就去。‘国际写作计划’也没那么夸张IWP早期就是一个世界作家难民收容所。不少受到邀请的作家都是国内正在打仗或者饥荒,要么就是政局不稳。

  通过这个计划,可以提供机票让他们去米国避避难,然后提供3个月的伙食费和住所,让他们有个过渡,方便后面申请绿卡。只不过因为创办者是华裔,所以80年代开始陆港台的作家被邀请得比较多而已。”

  许蕊雅有些失望,但是旋即又问道:“我说了,你真的可以帮我?”

  张潮点点头道:“你说吧,大忙可能帮不上,小忙还是没问题的。”

  许蕊雅道:“那我说了你们公司那个,那个Marberionius,现在还是单身?”

  张潮:“Who?”

  当天下午,张潮就把情况和燕大中文系里做了说明,让他们尽快回函告知IWP方面,自己因为签证问题无法前往,让他们另外再邀请其他中国作家。

  曹文宣等人也没有料到会发生这种事,这几年对米国对中国学生的签证一向放的比较宽松,拒签的情况很少。

  但是事已至此,也只能给人家发函了。

  拒签的事,张潮很快就抛到了脑后,一心扑在期末考试和作业上,终于在7月初顺利完成了自己大学第一学年。

  这期间IWP方面负责和国内对接的工作人员,专门从美国给他打过来一个电话,提醒他这个月还可以再试试签证,说不定就过了。

  张潮非常不耐烦地回绝道:“热脸贴冷屁股的事我不做,谁爱去谁去。”说罢就挂了电话。

  他已经做好计划了,放假了就去一趟沪上,和《新芽》杂志一块完成《青春派》的期刊刊号申请材料,这是他不盯着不放心;

  然后回福海一趟,陪父母住上半个月,8月份再回燕京。

  谁有闲工夫耗在排队3小时、拒签1分钟这种操蛋事上?多跑两趟天通苑不香吗?

  就在收拾行李的时候,门口的门铃响了,张潮去开了门,只见门口站着两个西装革履的外国人,还有两个中国人。

  张潮一时间也搞不清啥情况,但其中一个看起来是头的外国人很快用颇为流畅的汉语自我介绍道:“张潮先生您好,我是美使馆负责签证的史密斯李,这位是我的同事丹尼尔,这位是爱荷华大学IWP的杨宇哲,这位是燕大国际交流处的刘干事。”

  张潮疑道:“我签证你们不是已经拒了?又来干嘛?”

  史密斯李道:“实在抱歉,拒绝您的签证,完完全全是一个误会呃,我们可以进去聊吗?”

  张潮想了想,先查看几人的证件,再打电话给燕大的国家交流处,确认了那位刘干事的身份,才把四人让进了屋子。

  坐定之后,杨宇哲先开口道:“自从您因为签证问题拒绝参加IWP以后,我们认为这其中一定有什么误会。所以这次特地赶来,就是为了打消您对我们的误解。”

  史密斯李也说道:“之前您的签证被拒,属于操作不当,我们也希望弥补一下过错。我的同事,会为您重新办理签证手续。”(专门查了下,确实有签证官上门服务,不过美国的就别想了)

  张潮看看两人,忽然笑道:“你们怎么知道我一定会接受?”

  这下气氛就尴尬了,国家交流处的刘干事道:“张潮同学,燕大还是很希望你去的,不仅可以让你……”

  张潮打断他道:“是可以让我的书卖100、200万本?还是可以让我编剧的电影票房卖到8000万?”

  刘干事一下被噎住了,两个米国人也面面相觑,杨宇哲讪讪地笑道:“当然不行但这不是钱的事……”

  张潮笑道:“那看来米国签也没有那么神奇嘛?你们不是怀疑我有移民倾向么,我移去米国米国总得给我点好处吧?”

  这天,一下就被聊死了。

  几人又坐了一会儿,见张潮始终没有动摇,只好告辞,出门前史密斯李还是对张潮道:“如果您后续想办理赴美签证手续了,随时和我联系。”然后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

  第二天,张潮就把许蕊雅叫到燕大见面,忍住自己的火气道:“你还真让美使馆上门拿轿子抬我了?很抱歉,他们空手而归了。所以这个人情我可不认!你和马伯慵的事情是你们两个的事,既用不着谢我,更没必要这么大阵仗。”

首节上一节71/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