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74节

  打完招呼以后,大卫米勒就对张潮道:“我关注你的作品已经很久了。”是只有一点点外国口音的普通话。

  看到张潮和黄杰夫的惊讶反应,大卫米勒有些得意地说:“说得还不错吧?做国际出版自然要多会几门语言,我还会法语、意大利语、日语。”

  紧接着就继续说道:“我想即使没有许渊先生的推荐,和他孙女Rheya不俗的译笔,我们也可能会联系你。这一年多来,你在中国文学界是一个现象级人物。我看过你的《少年如你》,优秀的作品。”

  张潮道:“感谢您的认可不过,Simon&Schuster对在美国出版我的书有什么规划呢?”

  大卫米勒道:“我们今年启动了一个名为‘Other Attention’的出版计划,准备选取美国以外的20-30个国家备受关注的新锐作家的作品翻译出版。

  你虽然不是唯一入围的中国作家,但是看完Rheya翻译的《大医》以后,我们还是决定选你。”

  张潮和黄杰夫对视了一眼,都觉得这和预想的很不一样,于是问道:“也就是说,我的作品只是这套丛书中的一本?不是单独出版?”

  大卫米勒点点头道:“是的。虽然你在那边已经很有名气了,但是对美国读者来说,仍然是一个新人。”

  这个理由倒不是不能接受,张潮可没想过自己霸气侧漏一下,美国读者就会哐哐买书。但是作为丛书中的一本显然与《大医》的体量不匹配。

  《大医》在上一世分成了上下两部,每部都有30多万字。张潮虽然准备删除其中不是很紧要的支线内容,但规划中的体量也达到了50万字以上,所以他才说两年内不出单行本。

  当然这主要是对国内而言,因为他需要用《大医》来给《青春派》的销量托底。英文版《大医》怎么出都和《青春派》的销量没关系,只要情节进度保持一致就好。

  不过这属于对方不了解情况下的误判,张潮耐心地解释了一下自己对《大医》这本书的篇幅规划,大卫米勒听完后显然一愣,顿了顿才道:“50万字?那翻译成英文大概就是35万词,要知道《哈利波特》前四部一共也才这么多。《大医》这部小说这么宏大吗?”

  张潮点点头,问道:“那您是否要重新审视一下您的出版计划?中国有句老话,‘宁为鸡头、不做牛尾’,相信我不用解释它的含义。

  我虽然是个‘新锐作家’,但是我并不缺销量。美国读者确实还不认识我,但我不会因此接受《大医》的首次出版是以丛书之一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

第133章 你们就拿这个考验干部?

  第一次会谈并没有结果。张潮的诉求和《大医》的体量完全超出了大卫米勒的预计。

  张潮提出如果确定要把他的作品放进丛书里的话,那就用旧作《少年如你》。但是大卫却说这本书不太可能在美国市场引起反响,对张潮来说,这样的“亮相”并不算精彩,容易被美国读者认为他是一个平庸的作家,对他以后在美国出版其他作品不利。

  这算是大卫米勒的肺腑之言了。作为美国编辑行业里的顶尖人物,他的判断还是非常靠谱的。

  张潮想想看也是,中国的校园暴力和美国的校园暴力,从装备上就不是一个层面的存在,《少年如你》那些在国内读者读来十分出格的描写,哪里有biubiubiu刺激。

  《你的名字》也被默契的pass了,这本小说题材上虽然可能会吸引一些美国青少年读者,但是行文太过于东方,翻译等于重写一遍。

  所以问题又落回了《大医》。大卫米勒认为这部小说同时具备美国主流读者比较感兴趣的“异乡传奇”“史诗感”“牺牲精神”等元素,有成为畅销书的潜质。

  但为这部小说再等上1年,并且为之单独立项,投入资源进行宣传,纵使家大业大如Simon&Schuster也要嘀咕一下。

  第二次商谈被定在在三天以后,方便双方都重新调整自己的计划和预期。

  张潮却放松了下来,通过第一次会谈,自己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底线,剩下的细节交给黄杰夫就好。

  谈不成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件事本身就是许蕊雅促成的,完全在自己的计划之外。

  第二天早上8点,张潮准时在酒店房间里醒来,给自己冲了杯咖啡以后,就开始码字,一直到中午12点。

  现在自己的文债又高了起来,《大医》每个月2万多字,自己的存稿只到10月份;而《庆余年》每天更新要4000字,至少要花1个多小时。

  中间还要穿插其他工作内容,所以张潮要远比国内更加自律才能完成。

  下午他和黄杰夫一起去了一趟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去看看那里的中国文物。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中国馆,也叫做赛克勒厅,是由当时美国的企业家赛克勒捐资建设而成的。

  这个展馆里的文物数量达到了1.2万件,包含了书画、陶瓷、青铜器、壁画、雕塑等所有主要文物门类,而且几乎全部是精品。

  其中最让张潮感到震撼的,是元代《药师经变》壁画,长15.2米、高7.5米,足足196平方。

  壁画中的菩萨们宝相庄严,信徒面带虔诚,是最顶级的宗教艺术品。

  张潮虽然不信这个,但是仍然深深地沉浸在一种宏大而沧桑的美学震撼当中,久久不能自拔。

  过了好一会儿,他看看身边的黄杰夫,发现他也在发愣,于是轻声问道:“你之前没来看过?”

  黄杰夫道:“来过,也看过。但是当时没有太大的触动,但是这几年在燕京呆久了,这次再看,感受却完全不同了。

  我似乎,似乎听到了壁画里的人在说话……”

  张潮“嗯”了一声,过了好一会儿才道:“何止壁画里的人在说话,这里的每一张宋元古画、隋唐彩陶、明清瓷器、商周青铜……都在说话。

  如果你能听得再仔细一些,也许你听到的,就是它们的悲鸣了。”

  黄杰夫不解道:“悲鸣?”

  张潮道:“是啊,悲鸣国破家亡、山河玉碎、人为鱼肉……这些文物的命运,是整整一百年历史的缩影。”

  看完中国厅,张潮虽然不至于情绪低落,但确实颇为感慨,所以晚上和黄杰夫随便找了个餐厅,简单吃了点就回酒店。

  刚回到酒店,张潮就接到了一个电话,是在燕京见过的IWP的工作人员杨宇哲。

  对方询问张潮和Simon&Schuster谈的怎么样了,张潮随意敷衍了两句;杨宇哲又问张潮住哪个酒店,自己也在纽约,想和张潮谈一下。

  张潮想了想就答应了,把酒店名字报给了杨宇哲。

  一个小时后,两人就面对面坐在酒店旁边的小咖啡厅里。杨宇哲先做了一下上次没机会做的自我介绍:

  “我92年来美国留学,拿到博士学位以后,就到了爱荷华大学的‘创意写作中心’工作。2000年开始进入IWP,负责对接东亚作家。”

  张潮对他这个人并不感兴趣,所以直接道:“‘国际写作计划’不是八月下旬才开始吗?还有半个多月,你这么早就来找我。”

  杨宇哲一脸真诚的美式假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道:“你来了快一星期了,对这里印象怎么样?”

  张潮想了想,如实回答道:“整体来说还不错,也不排外,除了东西太贵就没有别的缺点了。”

  杨宇哲笑道:“纽约嘛,它的贵在美国也是独一份。其他地方好很多,尤其是爱荷华州,那里不仅环境特别好,人民也很热情,物价也低。”

  张潮点点头,一口喝完眼前的柠檬水,道:“如果没有别的事,我先回房间了。”

  杨宇哲连忙道:“不好意思,是我嗦了。我们IWP非常重视作家来美国以后的生活和行程安排,知道你提前来了以后,给你安排了一个特殊的行程。”

  张潮:“哦?”

  杨宇哲眼里闪烁着异样的神采,热情洋溢地介绍道:“直接从纽约飞到爱荷华,那多无聊。我们为你安排了一辆车,一个熟悉路况的司机,一路会经过美国东海岸的精华地带,穿过五大湖区……你会看到美国最繁华、最文明的一面,体验到美国的多元文化和热情、纯朴的人民。”

  张潮笑道:“说白了就是自驾游嘛。你们就拿这个考验干部?哪个干部经不起这样的考验?”

  杨宇哲自然没听过这句十年后才出现的台词,有点懵圈,不过还是很快反应过来了,解释道:“你误会了,绝对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让你看一看美国的风土人情,品一品这里的珍馐美味……”

  张潮道:“是所有参加IWP的作家都有这个待遇吗?”

  杨宇哲尴尬地道:“这……这……你是不同的。”

  “哪里不同?比其他作家多长个眼睛还是少长一条腿?”

  杨宇哲讷讷地答不上来。

  张潮道:“这事再说吧。我和Simon&Schuster的谈判不知道还要几天,所以没办法提前安排什么行程。如果不顺利,也许IWP都不去了,直接回国。”

  杨宇哲急了,连忙道:“千万别……我再去想想办法。”

  第二天早上,张潮和黄杰夫下楼,刚走到大堂,只见一个金发碧眼、身材高挑的年轻女郎,走到二人面前,用还比较生疏的中文对张潮说道:

  “你好,我叫苏珊,记者、自由撰稿人,IWP雇佣我作为您的司机,负责未来三周你的出行。车已经停在外面了。”

  张潮看着眼前长相甜美、还颇有书卷气质的苏珊,心想这是他们这是要挑战我的软肋啊……

第134章 乡下人的悲歌

  张潮正要开口拒绝,却见黄杰夫热情地用英文和苏珊打起了招呼:“太好了!让这么美丽的姑娘当司机,真是我们的荣幸。我是杰弗里黄,中文名黄杰夫,是张潮的……生意伙伴!”

  张潮诧异地看了黄杰夫一眼,这么土的恭维是怎么说出口的。只见黄杰夫眼睛直勾勾地看着苏珊,干脆就默不作声。

  苏珊对黄杰夫的出现显然没有预估,尴尬地打了招呼以后,又把焦点放在张潮身上。张潮心想现在既然有个愿意舔糖衣的,那就不担心了。

  于是和黄杰夫说道:“那你下午回来就把我们租的车退了吧。”

  苏珊开来的是一辆可以算得上美国街车的雪佛兰,半旧不新,车里还算干净,没有异味,就是看着不太像她自己的。

  张潮咕哝了一句“这么小气”,然后才报了Simon&Schuster的地址。

  苏珊开车的技术还不错,一路平稳地将两人送到了地方,看到大厦门口大大的Simon&Schuster标志,她有些羡慕和不确定地问道:“你们要来这里干嘛?”

  黄杰夫抢着答道:“Simon&Schuster想要出版张潮的一本新书,我们今天来和他们谈判。”

  苏珊羡慕地道:“哇哦,能在Simon&Schuster出书啊……这是很多美国作家的梦想。”

  张潮问道:“IWP怎么向你介绍我的?”

  苏珊答道:“他们只说,你是中国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站在塔尖的那种……他们让我带你穿越五大湖,然后到达爱荷华大学。”

  黄杰夫一脸羡慕地看着张潮。张潮懒得看他欲言又止的眼神,招呼了一声,就和黄杰夫下车进楼了。

  苏珊见张潮并没有邀请自己参与,只能无奈地去找个地方停车。纽约的停车位出了名的少和贵,她只能把车开到几个街区以外,找了一处偏僻的路边停下。

  苏珊有些沮丧,突然出现的黄杰夫让她的计划落了空,她甚至不能确定自己能不能完成那个“任务”。

  她又想起几天前,自己突然被退过她稿件的《纽约客》大编辑找去时的场景办公室里除了那位大编辑,还有一个鹰钩鼻、阴沉脸的中年人,看她的眼神就像是狮子在看猎物。

  随后那位大编辑问起了她最近过得是否顺利。苏珊只觉得自己内心被狠狠地戳中了她在纽约挣扎了整整三年,却没有一篇稿子被《纽约客》这样的大刊物选中,只能靠给三流小报写写擦边故事、在酒吧当侍应生,以及各种各样的零工来维持生计。

  她现在住在纽约最廉价的公寓里,旁边就是公路和铁路,每次有列车经过的时候,整个房间就像是要塌下来一样。来纽约一年后,她就卖掉了自己的车,因为她已经付不起保险和修车的费用了。

  可是她不甘心!她从西弗吉尼亚州的乡下农场里考进了芝加哥大学,学了新闻传播,还学了中文和西班牙文,梦想成为一个国际新闻记者、自由撰稿人或者专职作家,所以毕业后来到了纽约追梦。

  但是整整三年过去了,她被退回来的稿件已经可以塞满床底。她明明这么有才华,拿到了全部奖学金,得过全州写作比赛的冠军,可是在纽约,这一切一文不值。

  她不想回到西弗吉尼亚的乡下农场里,那里只有无穷无尽的玉米地和小麦田,空气里充斥着牛群的屁味。几乎每个男人都酗酒,一半的女人也一样。年轻人不是跑到其他州,就是留在本地腐烂。大部分青少年会在18岁以前在凯美瑞的后座上失去童贞。

  她知道自己长得漂亮,不止一个男人暗示过如果她愿意做他们的情人,完全可以不用过得这么窘迫。但是她仍然不甘心,她想要用才华而不是身体来证明自己。

  不过这样的期待越来越像一个难以实现的幻梦。90年以后,美国自由撰稿人的黄金时代就彻底结束了。从40年代到70年代,每词1美元的稿酬和数不尽的刊物,可以让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

  如今30年过去了,物价通货膨胀了不止十倍,而自由撰稿人的最高稿酬仍然是每词1美元。谁让报纸、杂志的数量只有当年的3分之1,而想干这行的年轻毕业生却多了2倍呢?

  而这个行业的年收入中位数是2万美金,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年收入中位数却是4万美金只能讲,哪个国家都不缺文青……

  苏珊觉得今天大编辑找她来,也许是自己时来运转了?只要能在《纽约客》发表一篇文章,自己就不再是无名小卒了。

  于是在讲完自己的遭遇以后,她略有些惶恐地问道:“您需要我写一篇什么样的报道呢?”

  大编辑只是和鹰钩鼻相视一笑,鹰钩鼻开口了,问道:“我这里有一份工作,如果你能完成,报酬绝对丰厚……而且,对你来说,也是改变命运的一个机遇。”

  听完鹰钩鼻的介绍以后,苏珊也迷茫了。

  其实这份工作的内容并不复杂,只需要自己给一个中国来的年轻作家当司机和导游,用1到2周时间,一路把他送到爱荷华大学即可。一切费用全部由鹰钩鼻来报销,每周还可以给她2000美金的报酬。

  这对于在芝加哥大学读了四年书的苏珊来说太容易了。

  但鹰钩鼻也暗示她要充分展现自己的魅力,如果能和这个年轻作家发生一点罗曼蒂克的意外,就最好不过了。

  要是能做到这一点,鹰钩鼻不介意再给自己一笔额外的报酬。而编辑也答应,如果她能做到,可以想办法让她的文章登上《纽约客》。

  如果对方直接提出让自己陪这个中国作家睡觉,那么自己可能会当场翻脸走人。可是偏偏这种“弹性空间”让经济窘迫的她难以拒绝。

  苏珊纠结了许久,最后决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我?仅仅是因为我的外表吗?比起勾引男人,相信有太多人比我做得更好。”

  鹰钩鼻道:“这只是一方面。我们认为,像他这样的年轻作家,难以抗拒像你这样气质优雅、独立坚强的‘文学女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有个女人陪她上床,我们希望你能进入他的内心,让他爱上你,也爱上这个国度。

  放心,你不会吃亏的。如果你真的抓住了他的心,那么恭喜你,他可有着上千万的书迷,更是最年轻的百万富翁。”

  苏珊正沉浸在回忆里,手机响了,张潮和黄杰夫已经谈完了,让她赶紧过来接人。

  苏珊自嘲地看着后视镜里的自己说了一句:“你没的选择,乡下人。”

首节上一节74/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