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61节

  陈童又想了好一会儿,终于下定了决心,道:“那好,我就和你说说看。其他几家,包括之前‘博客中华’‘博客巴士’,都知道做大需要‘名人’效应。

  但是他们的名人,主要是那些明星,让那些明星来博客上发自己的日常琐事和八卦。这种思维其实还停留在WEB1.0时代,也就是用做新闻门户的思维来做博客。

  我们心浪博客一开始就定位于WEB2.0,它应该是一个全新的舆论场,一个思想和思想碰撞、观点和观点交锋的舆论场,而不仅仅是分享新闻或者知识。

  因此他们挖他们的明星,我找我的作家。你就是我第一个要找的作家,NO.1,所以由我亲自来谈。我也知道你最近和南国那边闹翻了,没关系,他们那些纸媒过时了,总想把你们作家当股票一样操盘。

  我们不同,我们会给你充分的写作自由和流量支持。你现在在‘博客中华’的粉丝数量是百万级?来我们心浪,你的粉丝很快就可以破千万!”

  张潮:糟糕,是心动的感觉!

第112章 燕大要建戏剧研究所?

  张潮最近都是给人画大饼,很久没有被人画大饼了,还真有点不适应。

  不过考虑一番以后,他还是答应了陈童,但是具体什么时候在心浪博客上开账号,则要等他处理完“博客中华”的关系再说。

  陈童也表示理解,毕竟“午夜潮汐”这个账号长期与“博客中华”捆绑在一起,如果处理不好,张潮在舆论上确实容易陷入被动当中。

  最后陈童总结道:“心浪博客一旦上线,就是开启了中国的‘博客元年’!”

  张潮心里吐槽,东方兴号称“博客之父”,那到时候是不是要给他上个庙号?

  从心浪总部回来没两天,张潮在邮箱又陆续看到了网亿和企鹅的邮件,都是邀请他开通博客。对比了一下心浪那边的态度,张潮显然在他们内部的优先级不高。

  这也难怪,作家再红,还能红过明星?

  而且张潮既然已经知道版本答案就是心浪博客,就更不会考虑这两家了。

  至于东方兴那边,他决定找时间好好谈一谈。当初成名,靠的是东方兴对他三篇文章的支持,这个情分他还是记得的。

  但是后面张潮也用泼天的流量回报了东方兴,从利益上看双方可以说两不相欠了。

  在心浪、网亿、企鹅、搜虎,四个门户巨头下场以后,“博客中华”连被收购的价值都没有无他,流量太小,不到人家的零头,而且毫无行业壁垒可言。

  张潮很快和东方兴约好了会面的时间,仍然是在“博客中华”的办公室里。

  比起几个月前,东方兴的脸色差了很多,显然是没有休息好,但是精神却十分亢奋。

  张潮还在办公室里见到一个长发染黄、神态颇为倨傲的年轻女人,东方兴介绍道:“这是慕子美,我现在请她来我们的市场部了!”

  张潮和这位第一代网红握了握手,就问起了东方兴下一步的计划。

  东方兴兴致高昂地从桌上拿起一份商业计划书,递给张潮,然后就开始说自己的宏图大计

  首先“博客中华”要改名成“博客网”,然后将网站做成所有博客的门户,接着要模仿企业的Qzone,成立一个“梦之城项目”……

  说到最后东方兴对张潮道:“我们现在有12个副总裁,你来,也可以做一个副总裁!”说罢,就紧紧盯着张潮。

  张潮摇了摇头,叹了口气道:“你的步子太大,我跟不上。副总裁我就不当了。看来‘午夜潮汐’这个账号,‘博客中华’也不是特别需要了。”

  东方兴笑道:“我看是‘午夜潮汐’不需要了‘博客中华’了吧?你都多久没更新了?”

  张潮与东方兴最后虽然算不上“不欢而散”,但是也都彼此默认合作关系基本结束了。

  张潮原本的打算是把“午夜潮汐”这个账号留在“博客中华”,自己去心浪另外开一个真名账号好了。但是现在看,拿到大钱的东方兴显然并不在乎这一点。

  看着张潮远去的背影,慕子美问东方兴道:“他走了总是可惜的,毕竟流量在那……”

  东方兴打断她道:“‘博客中华’永远不会依赖哪一个人的流量,之前的你也好,还是现在的张潮也罢。不要问‘博客中华’能为他做什么,要问问他能为‘博客中华’做什么。

  对了,‘芙蓉姊姊’那边你联系的怎么样了?”

  3月中旬,何冀萍那边通知他,要不要来看《少年如你》的内部试映会。张潮这才恍然,这电影的后期制作都已经基本完成,按照原档期,五一就要上映了。

  内部试映放在华宜在燕京长期合作的电影院的小放映厅,电影全部的主创人员以及华宜的王仲军都到场了,可见重视程度。

  电影开头的第一场戏,并不是张潮剧本里写的,从胡筱蝶跳楼、程念给她盖上校服。导演张艾佳采用了倒叙,将最后一场戏,晓北从监狱里出来,面对眼前空茫的世界,茫然不知往何处去剪到了开头。

  果然是一个导演一个想法,一个时代一种拍法。

  张艾佳拍出来的《少年如你》,并没有上一世张潮看过的那样残酷而浓烈,而是在镜头语言上,融入了她对角色特有的理解与仁慈。

  看起来没有那么抓心挠肺,但是更有一种治愈感。

  电影中几个演员的表演都很出彩,周讯、张震、小宋嘉,都在银幕上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

  放映持续了整整120分钟,当幕布变黑、灯光亮起的时候,所有人都鼓起了掌。王仲军很激动,特地和张潮、张艾佳等人握了手,夸赞道:“你们给华宜拍了部好电影!”

  然后和在场的主创保证,对《少年如你》的宣发,不会低于去年的《天下无盗》。

  这也是华宜的无奈之举。他们投资的电影,在2005年因为各种原因,断了档。几部大作不是去年就上映完了,要么就是明年才能上映。

  《少年如你》成了他们在2005年中等成本以上投资的独苗了。

  从影院回来以后,张潮又接到一个邀请,燕大剧社要进行《窝头会馆》的首次完整排演,不仅邀请了他,还邀请了不少燕大的师生前来观看。

  排演放在周六上午,当张潮来到燕大的小剧院时,这里已经被大概地布置成了剧本中大杂院的样子,不过都比较简陋,正式演出的时候,应该会精致许多。

  9点半,演出正式开始。

  【话剧在此强彼弱的口琴声和拉锯声中缓缓拉开了帷幕,接着就是一阵沉闷的咳嗽声。

  正在洗猪大肠的田翠兰道:“小淼子!紧着咳嗽就别吹了,本来就是痨病棵子,你就不怕吹吐了血吗?大妈我听着可上不来气了啊……我都快吐血了!”……】

  一句话就把台下的众人给逗乐了。

  紧接着,就是田翠兰抖掉了挂在晾衣绳上的膏药,做膏药的金穆蓉与田翠兰开始明枪暗箭地斗嘴

  【“穆蓉妹子,这就给您捡起来了。”

  “您那肠子掉地上倒不碍的,我们这膏药怎么办呐?”

  “瞧您说的,猪肠子掉地上不碍的,我那肠子我得让它掉自个儿肚子里不是?”】

  一出大戏,整整演了2个小时。

  虽然因为是第一次完整的排演,不少台词说得还有些磕巴,对白的衔接也比较生硬,但是整出剧的精气神,已经能粗略看到。

  待到全剧在苑江如泣如诉的口琴声中落下帷幕的时候,小剧院先是久久的沉默,然后是每个老师、每个学生都不由自主站起来鼓掌。

  一个老师在别人的介绍下,来到张潮身边,紧紧握住了他的手道:“你就是这出戏的编剧张潮?我是人艺的林兆华,准备来燕大负责组建‘戏剧研究所’,你有没有兴趣?”

第113章 《蜗居》,要被禁了?

  春风社的单英琪最近是真的“春风得意”了。1月底《蜗居》发行以后,虽然因为春节淡季开局平平,但是在节后的春季图书订货会上取得了极佳的成绩。

  截止到3月初,《蜗居》首印的50万册,在渠道上已经全部销完,各地的书商要求加印的订单像雪片一样飞向春风社。作为拿下这部小说的“头号功臣”,她在社里的地位明显提高了。

  但是这天上班,单英琪就被叫到了社长韩钟良的办公室,并且递给她一份《文学争鸣》杂志,说道:“你看看这一期的主编推荐。”

  《文学争鸣》是国内重量级的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类杂志,它的理事单位包含了燕大、复大、人大等顶尖院校的中文系,具有一定的风向标意义。

  单英琪打开《文学争鸣》,翻到“主编推荐”,只见是一篇标题为《<蜗居>:城市化梦魇下的文学镜像与批判盲区》的文章。

  文章的开头就来势汹汹:

  【青年作家张潮的长篇小说《蜗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文学图景对物欲至上的隐蔽颂扬、对男女感情的庸俗解构、以及对城市生活的陈旧批判……】

  【《蜗居》将城市青年的所有欲望具象成一间房子,忽略了人性当中更为复杂、幽微的一面……】

  主体部分更是对《蜗居》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蜗居》中的夫妻不像夫妻、情侣不像情侣,都像是房子而生的一个附件,可以为了房子放弃亲情、爱情……】

  【这本小说当中,唯一让人感到“安定”的情感描写,竟然是女主人公海澡和她的情人宋思铭,因为联结他们之间的纽带最为牢固房子和金钱……】

  【张潮试图通过构建一个复杂的社会叙事,来完成自己的文学“成人礼”,但是却无意中暴露了其幼稚的一面。当他以为自己从青春文学的阵列中脱颖而出时,却在现实社会这个纷繁复杂的迷宫中手足无措……】

  结尾还对张潮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张潮,在他褪去了其文学面容上的青稚后,显露出的不是成熟,而是庸俗……】

  【他和他的前辈小四、韩涵并无不同,只不过更有隐蔽性……】

  【从《蜗居》这篇小说来看,张潮距离真正的“文坛”还很远,他现在还是一个局外人,如果他继续退步,将会离这里越来越远……】

  单英琪看完以后,韩钟良问道:“什么看法?”

  单英琪思索片刻道:“我觉得这是一篇比较正常的文学评论,虽然对张潮的批评严厉了一点,但这似乎不会对我们的的图书销售产生影响吧?”

  韩钟良有些恨铁不成钢地道:“你啊,还是不够敏感!”

  单英琪懵了,道:“不就是一篇文学批评吗,哪个作家都被人批判过啊?社长您这有点危言耸听了吧。”

  韩钟良道:“作家和作品被人批评是正常的,但是这样没有任何一点正面批评,只有负面批判的文学批评,你觉得正常吗?”

  单英琪一愣,才发现自己忽略了这一点。通常来讲,文学批评也是要讲原则的,先肯定再否定算一种基本的社交礼仪,哪怕99%的篇幅都在痛骂,开头那1%也要说句客套话。

  而这篇《<蜗居>:城市化梦魇下的文学镜像与批判盲区》,作者像是与张潮有什么私人恩怨一样,薅住头发就锤,完全不讲武德。

  韩钟良道:“你再想想看,张潮成名已经一年了,他的名字之前有出现在这些主流文学理论期刊上吗?”

  这些都是社里长订的杂志,作为编辑几乎每期都要看的。单英琪回想了一下,摇了摇头。

  韩钟良道:“一个作家,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进入文学理论界的视野,是非常重要的。《文学争鸣》的这篇文章不会是个例,而是一个方向。张潮会受到冲击,我们社恐怕也很难置身事外。你们,要做好准备。”

  单英琪脸色一变,有些颤抖地道:“您是说,可能会……像99年那样?”

  韩钟良沉重的点点头。

  1999年,是春风社从上到下谁也不愿意提及的一个年份。那一年,春风社出版了号称“新新人类”一代的女作家卫惠的小说《沪上宝贝》,半个月就狂销了11万册,引发了轰动。

  但由于《沪上宝贝》中有一些在后来看来,并不算过分的人与人连接的描写,导致书很快就被禁止出版。

  春风社受到牵连,被罚停业9个月。停业9个月,对一家出版社来说,可以算得上是毁灭性的打击。不仅准备出版的书籍全部花落别家,关键是失去了当时几乎所有大作家的信任。

  作家的信任度,才真正是一个出版社的命根子。

  当时的春风社,外面欠着几千万的外债,里面有几十号员工等着发工资,可以说是风雨飘摇,几乎倒闭。

  后来经过几年时间,尤其是签下了小四和他的《幻城》,春风社才一步步摆脱了困境。这也导致了春风社近年来,几乎把宝全压在了青春文学上,甚至成立专门的“布老虎工作室”。

  除了小四,春风社还签下了张越然的《车厘子之远》,首印也是大手笔的20万册,并且很快销售一空。虽然这本书最终的销量没有小四那么恐怖,但依然让春风社尝到了甜头。

  现在小四已经自立门户了,虽然“岛屿”工作室的出版物还是放在春风社,但是所有人知道,失去小四是迟早的事了。

  那么卖好张潮的小说自然就成为春风社工作的重中之重,《蜗居》也不负众望,在摆脱了“青春文学”标签的情况下,销量依然奔着百万狂奔而去。

  这对于还有着沉重负债的春风社来说,无疑能解燃眉之急。毕竟韩钟良也不愿意看到大过年的自己办公室里还有几个讨债的大汉在等着。

  但是这篇文学批评,却在春风社头上布开了一片墨色的阴霾。

  单英琪有些迟疑地道:“您会不会……会不会太悲观了……”

  韩钟良冷笑道:“悲观?那你等着看,这篇批评只会是开始,不会是结束。”

  单英琪道:“那,那我们要不要和张潮沟通一下,让他做好准备。”

  韩钟良叹气道:“也不要给他太大的压力……可能事情确实没有那么严重。”

  单英琪点点头,转身走出了社长办公室,开始斟酌如何给张潮打这个电话。

  《文学争鸣》果然只是一个开头。随后在半多月时间里,国内的多家文学、文艺理论杂志以及期刊,陆续发表了多篇针对张潮的评论文章,几乎全部都是负面,并且且将矛头对准了《蜗居》

  【《蜗居》中狭隘的物质观,是张潮思想贫瘠的体现……】

  【《蜗居》不值得、也不应当被年轻人所追捧……】

  【张潮的“反城市化”思维,正在给年轻一代制造巨大的精神焦虑……】

首节上一节61/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