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60节

第110章 与南国系的大决裂!

  直到下课铃响,梁晓生才回过神来。他看向张潮的眼神很复杂,似有千言万语,最后却只说了一句:“你说的不错,希望你能坚持自己的道路。下课!”

  梁晓生离开以后,同学们都围着张潮,叽叽喳喳地讨论刚刚他刚刚讲的这些观点。这些同学大多数都是在“现实主义”引领下,走上文学道路的,所以张潮的观点对他们来说格外具有冲击力。

  “现实主义”一直被视为国内文学的正统所在,十多年后,梁晓生能凭借《人世间》获得“茅盾文学奖”,凭借的就是这个奖项对现实主义作品的青睐。

  但是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原则,确实有点“穷途末路”的意思。除开国内还有像梁晓生这样坚持在这个阵地的大作家以外,国外已经几乎没有纯粹的现实主义作家了。

  张潮自己本身就想多尝试一些写法,肯定不会拘泥于现实主义。所以和梁晓生这样好为人生的大作家言语相左也是难免的了。

  下午他又赶回燕大上了课,不过只有两节,不到4点就下课了。

  张潮正想回家去,燕大剧社的社长崔文钦给他打了个电话,让他去看看《窝头会馆》的第一幕排练,张潮惊讶道:“你们这么快就能脱稿了?”

  崔文钦有些得意地道:“背书嘛,对我们燕大学生来说还不是小case。”

  看完剧社排练已经是晚上六点多钟,张潮不得不说,燕大剧社的骨干们还是很给力的,短短一个月时间,台词和表演就已经有模有样,当然和人艺是不能比,但是在大学生当中肯定是佼佼者了。

  排练完,张潮正准备和剧社的同学一块去食堂吃饭,但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张潮接了起来:“喂,我是张潮,请问哪位?”

  “晚上好,我是《南国人物周刊》的记者严菊。我们周刊想要对你进行一次专访,想了解一下你最近的创作动态,不知道什么时候方便呢?”

  对于南国系的媒体,此时张潮还是有一定好感的,毕竟双方的“合作”还算愉快。张潮脑子里过了一下最近的课表,就和对方约在了后天的下午。

  两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张潮下午一下课,就去了《南国人物周刊》位于燕京朝阳中传大学附近的分部。

  这里已经搭起了一个专业的摄影棚,张潮先去拍了几张定妆照,说是准备用他来做封面人物,倒腾了一个多小时才拍完。

  接下来就是专访环节了。

  严菊是一个留着短发、精神干练的精英范儿女记者,寒暄过后,就直入主题,问张潮道:“我关注到你最近很少在‘博客中华’的账号上发表新文章了,最近一次还是将近两个月前。是什么原因呢?”

  张潮道:“因为我最近的写作以及审稿的工作比较忙,所以没空写一些小文章了。等时间宽裕,我还会重新开始写杂评。”

  严菊马上问道:“我们可以看到,从你成名之初,表现出来的姿态就是一个十分关注公共事务的年轻人,尤其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可以看出,你对这个社会是有自己的看法的。”

  张潮神经一紧,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但还是硬着头皮答道:“有哲学家说过‘人是其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我生而为人,脱离不了社会,自然会对它有自己的看法。”

  严菊问道:“那你觉得你算一名‘公共知识分子’吗?”

  张潮硬着的头皮这下可炸了,《南国人物周刊》这是准备干嘛?于是小心翼翼地问道:“‘公共知识分子’?你们周刊是准备……?”

  严菊笑着解释道:“是这样的,我们周刊准备在今年年中,评选一个‘影响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五十人’。这五十人,涵盖了经济、法律、历史、哲学、社会学、科学、文学、艺术、传媒等许多专业领域成名并且关注公共事务的人才。

  你就在文学领域。和你一起的还有台湾的李傲大师、龙应邰女士,还有燕京的作家王硕……你的《暗流集》,销量也已经超过70万册,是近年来销量最好的杂文集。让你入选,是我们周刊开放性、包容性,以及年轻化的象征。

  入选这个名单,一要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二要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三要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我们觉得你具备这样的资格。”

  一边说着,一边渐渐把下巴扬了起来,仿佛能入选这个名单,是对张潮莫大的荣誉和肯定。

  张潮忍住立马起身就走的冲动其实他知道在2005年这个时间节点,入选这么一份名单,对他来说仍然是利大于弊的,而且他自问也不会傻到参合后来的那些烂糟事

  但一旦自己被打上这个标签,很多时候就会身不由己,被舆论裹挟而行了。这不是他自己的意志能决定的。

  严菊说着说着,看张潮脸色不对劲,有些疑惑地问道:“怎么了?你对这个名单有意见吗?”

  张潮道:“我对这个名单有这些前辈没意见,但我对这个名单有我有意见。我不想成为什么‘影响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五十人’,把我换下来,随你们换谁都行。”

  严菊没想到张潮竟然会拒绝这样一顶“王冠”,赶忙问道:“为什么?这是对你的一种肯定!”

  张潮思索了一下,道:“你们想要把知识分子从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的边缘,重新拉回到公众视野的中心,这种尝试本身就悖逆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既然是公共事务,那就应该还给公众……

  说白了,选出这五十人的名单,是为了满足一些人当‘哲人王’的冲动。这种冲动可能别人有,但可惜,我没有。所以,不要把这顶帽子给我戴,不要把这个标签往我身上贴。”

  说完以后,张潮站起身来,对严菊说道:“抱歉,我不知道今天这个专访会是这个主题。现在就结束吧,再说下去,大家都不体面。”

  严菊脸色铁青,她没有想到张潮会拒绝的这么直接、干脆,不过她还是不甘心地道:“我们周刊选谁已经定下来了,你不愿意,我们也会把你名字放上去。”

  张潮皮笑肉不笑地“哈”了一声道:“那你们放吧。不过你们要是这么做了,我也会用我自己的办法,‘废掉’这个名单如果你不信我有这个本事,可以问问你们南国系的同事。”

  说罢,张潮摘下麦克风,头也不回地走了。

  刚到家,张潮就接到了李烈的电话,问他到底怎么回事,怎么把严菊给惹翻了,她现在是《南国人物周刊》里正当红的记者,能量不小。

  张潮大概说了事情的过程,李烈道:“这个名单我知道,是他们周刊策划了大半年的一个重要专题,准备发在他们创刊一周年那一期的。羊城集团总部那边上上下下都很重视这件事……”

  没过两天,《南国都市报》负责和他对接的陈编辑给张潮打来了电话,同样是询问张潮专访和严菊闹翻的事,张潮说了过程以后,陈编辑叹了口气道:“这事现在闹得很大,上次和你说过的,今年准备颁发给你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有潜力文学新人’,恐怕要换人了。”

  张潮不在乎地道:“这么小气?那就换人吧。我也省得请假跑去粤省一趟,一来一回挺麻烦的。”

  其实张潮那天之所以说的那么难听,因为他深知这种事情“拒绝不坚决,等于坚决不拒绝”。但凡他态度有一点犹豫,那很可能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到时候有嘴都说不清。

  从南国系现在的反应来看,这五十人名单,应该不是一家《南国人物周刊》的媒体行为,而是某种集体意志,一个很重要的舆论部署。

  自己现在躲远点,哪怕和南国系彻底决裂,也是值得的。

第111章 心浪博客来画大饼

  2005年3月初,第一期《青春派》杂志的稿件终于基本敲定了。

  借助张潮给“新理念作文大赛”带来的热度,《青春派》的投稿邮箱收到了近2000篇文稿。对于一个新创刊、有严格的投稿年龄限制,并且调性相对严肃的文学杂志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如果没有及时入职的马伯慵帮忙,他也不知道这些稿件要审到猴年马月去。《新芽》杂志那边虽然派了2个年轻的编辑协助,但是对文字的敏锐度方面,显然与亲王有一定差距。

  但是张潮不准备把创刊号放在3月份,因为要做的准备工作实在太多。

  首先是给稿件被采用的作者一一联系,让他们尽快寄来玉照一张,方便杂志为他们设计卡通形象。

  另外还要对部分稿件提出修改意见,年轻人的文章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作者还是高中的在校生,一时半会都联系不上。

  此外还要给杂志设计一张征订海报和一张创刊海报,征订海报已经让黄杰夫联系呗塔司曼谈合作,最好能夹在每个月寄给会员的书单里。

  创刊海报当然是夹在创刊号里,务必让读者感到仪式感十足。

  为此张潮特意又招了2个美术设计,统一交给夏答管理了。夏答现在也不住办公室了,收入已经让她有充分的安全感,在小区里另外租了一个一居室的小房子。

  加上黄杰夫刚刚招到的财务,小小的两居室现在已经塞得满满当当。

  《青春派》创刊号打头阵的肯定是张潮的《大医》。他一口气拿出了近3万字的稿子,足足占据了20页的篇幅。

  双学涛、龚婉莹等第七届新理念获奖者也有相当一部分寄来了自己的稿件。当然不是全部,有些作者还在观望,有些则是没有时间。

  让张潮感到很可惜的是马伯慵“超龄”了,如果他能给《青春派》供稿,那么估计会吸引不少他的网络粉丝。

  其中引起比较大争议的是年纪最小的获奖者李睿超,他寄来的是一个叫做《庙语》的作品,通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一座寺庙里一对法号是澈丹和空舟的师徒妙趣横生的对话,比如:

  【“师父,我每次午觉醒来都觉得头沉。”

  “你执念太重。”

  “那怎么办啊?”

  “……以后就别午睡了吧。”】

  这样的对话李睿超写了十几则。

  《新芽》的两个编辑坚持认为这不算文学作品,顶天了算是QQ空间里的心情日记。

  马伯慵则认为这些作品读来非常有趣,可以平衡《青春派》杂志偏严肃的风格,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剂。

  张潮看完以后,亲自给李睿超打了个电话,告诉他如果每个月都能寄来这么多则的《庙语》的话,自己就给他开连载。

  年轻的李睿超连声答应。于是张潮问他道:“你这个作品最好搭配一个有意思点的笔名……你有笔名吗?”

  李睿超想了半天,道:“这是第一次发表作品,还真没有想过。”

  张潮沉吟片刻道:“你写的师徒对话,颇有一些荒诞不经的味道,所以你的笔名就叫做,就叫做……”

  李睿超在电话那头伸长了脖子。

  “就叫做李荒诞吧!”

  李睿超无奈地道:“……好……好吧……”

  张潮乐道:“好了,不开玩笑了。那把荒诞里的荒字去掉吧。”

  李睿超这才高兴地道:“好!”

  敲定了《青春派》创刊号的一些大事以后,张潮又把注意力转向了马伯慵的小说《风起陇西》。最近他已经把整部小说写完了,总共近30万字,张潮零零碎碎地看了三天才看完。

  马伯慵有些紧张地问张潮道:“写得怎么样?”

  张潮道:“整体而言很不错……但是有硬伤。”

  马伯慵神色一变。

  张潮道:“放松,不是什么大问题。你的小说里把汉中的地理环境写成了黄土高原,实际上汉中植被丰茂、水土肥沃,号称‘小江南’。你可以在网上搜搜图片。”

  马伯慵的脸顿时红了起来,忙道:“好,我找找资料就改一改。”

  张潮继续说道:“你抓紧改好,我这两天就把小说发给出版社的编辑。由于你是第一次出长篇,所以销量很难预测,你想好是拿版税,还是稿费了吗?”

  张潮这倒真不是坑亲王。网络上的追捧能不能化为实体书的销量,这谁也没底。亲王真正算“火”,至少要到十年后了。鬼知道他当年出的第一本书卖了多少。

  不过马伯慵倒是非常坚决地道:“要版税!”

  张潮点点头,道:“好。另外还有一件事,你最近不是在网络上连载了一部作品,叫《她死在QQ上》?还有几部同类型的灵异短篇和中篇?”

  马伯慵惊奇地道:“那也能出版?”

  搞定亲王的两本书后,张潮心情相当不错。马伯慵的小说几乎每一本,都有极高的改编价值,他在最巅峰的时候,两年时间里有十部改编的影视剧正在播出或者待播。

  张潮认为这个时代有可能更早到来。

  回到学校,张潮就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接起来对方就很客气地自我介绍起来:“我是心浪网的总编辑陈童,你最近方不方便……”

  张潮有点奇怪心浪为啥会找自己,不过还是答应了去心浪的总部见一面,毕竟就在中关村软件园,倒也不远。

  陈彤30多岁,其貌不扬,戴着一副眼镜,倒是颇为斯文,一见到张潮就站起来和他热情地握手,并且带领张潮参观了一下心浪公司。

  作为现在的门户四巨头,心浪自然是一派欣欣向荣,办公区里密密麻麻布满了格子间工位,到哪里都是人声、键盘声嘈杂交错,人人步履匆匆,甚至显得有些乱。

  与张潮去过的“博客中华”办公区比起来,用肉眼就能看出心浪员工的业务更加充实也更加繁忙。

  走完一圈,陈彤带着张潮到了公司专用的会客厅,给张潮泡了一杯茶后,才郑重其事地说道:“我们心浪,即将在下个月上线自己的博客1.0系统,现在想邀请您入驻我们心浪博客,将‘午夜潮汐’搬迁过来。”

  张潮知道,东方兴和他的“博客中华”,要完了。

  虽然他不知道历史上心浪博客具体什么时候上线的,但是对于心浪博客上线以后横扫千军的气势,还是记忆犹新。

  当时在心浪博客掀起流量浪潮的不是别人,正是和张潮有一面之缘、又不欢而散的韩涵。

  从上一世他们找韩涵,这一世找张潮来看,在心浪背后操盘的陈童,眼光是极其毒辣的。

  张潮并没有马上答应陈童,而是问道:“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我?”

  陈童笑道:“这不是你的老朋友东方兴喊出口号了吗?‘打倒心浪’。人家都打上门了,我们当然要挡一挡。”(历史的口号其实是“挑战”而不是“打倒”。)

  张潮顿时无语了。

  陈童接着道:“我看你已经很久没在‘博客中华’上发文章了?我觉得‘博客中华’折腾了一年多,也没有多大的水花,完全浪费了你的流量。”

  张潮道:“你这可是釜底抽薪啊。你怎么能确定我就会来你们心浪?”

  陈童道:“‘博客中华’的COO,杰弗里黄,年初从‘博客中华’离职,结果却跑去了你的‘午夜潮汐’,从那以后,你的博客就停更了……”

  张潮没有否认,而是继续追问道:“你还没有回答我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我。”

  陈童想了好一会儿,才道:“这关系到我们心浪博客的战略定位。现在网亿、搜虎、企鹅,也都准备做博客,所以……”

  张潮道:“我和东方兴、‘博客中华’之间,虽然不像以前那么亲密,但是我们在一年前是签过一个‘战略合作协议’的。你的‘战略’如果不能打动我,我为什么要和东方兴撕破脸?”

首节上一节60/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