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的庆杉道:“他才19岁吧?我在这个年纪……唔,也没有他狂。”众人笑了出来,尴尬的气氛稍稍缓和了一些。
陆金波叹了一口气,并没有去追,颓然坐了回去。
韩涵则紧紧捏着杯子,指节都发白了。
张潮离开了丰泽园,却没有打车回酒店,而是在沿着大街慢慢踱着。
陆金波想打造一个垄断青春文学市场的出版帝国,一直是他的夙愿。原本的时空当中,韩涵就是他这份事业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如今张潮出现了,他当然希望能组成“双驾马车”。
那这两匹马之间,就不能互相撕咬。
如果按照张潮四十岁的心理年龄,今晚他应该要喝了那杯茶,结局就皆大欢喜了。他知道陆金波待合作的作家们向来不薄,后来甚至传言给过韩涵20%的版税。
但当他手要伸向杯子的那一刻,却突然决定说出刚刚的那番话这一世,他既然已经走到今天,为什么还要接受陆金波的“打造”,加入什么“阵线”呢?
韩涵的表现,也确实让他失望。
张潮想起再过几年,韩涵就会和一个叫白晔的老文学评论家论战,写了一个粗口连篇的文章《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X》,引发多方混战。
其中有个叫路天明的老作家参战,被韩涵骂得狗血淋头,气得他儿子路川也加入战局,直接骂韩涵是个“傻X”“二X”。
戏剧性的是,几年后,韩涵和路川却又把酒言欢。
而这一世,张潮不想像韩涵这样,把自己活成一个“人设”。四十岁的人生阅历,带给他的应该是经验和心态,而不是提前把青春的棱角完全磨平,只剩下圆滑和油腻。
至于这样会不会得罪陆金波,他并不在乎。天底下又不是只有他一个出版商。
回到酒店,张潮的心绪已经平静,和家里打了个电话,就早早睡了。
第二天一早,张潮退了房,带着行李,去鲁院报到。
这时候的鲁院还没有搬到位于朝阳区亚运村的育慧南路,还是沿用老的校址,分为两部分,南边是一座两层小楼,楼上办公,楼下是食堂、图书馆与院史展览室;北边是一幢五层教学主楼,还兼有宿舍、报告厅、娱乐室。
整个校区只有8亩地左右,小巧玲珑,有一片草坪和一个小院子,矗立了一尊大先生的雕像。整体环境十分清幽。
张潮来报到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人在了,看到张潮,不免围观一番。
张潮早就已经习惯了,正常办理了手续,工作人员就把他带到了宿舍,是个4人间,有独立的卫浴,头顶一台吊扇。工作人员道:“条件一般,不过都是成年人了,你也可以申请出去住,每天按时来上课就行。”
张潮点点头,他暂时还不想显得那么不合群,于是就开始铺床。
不一会儿,另外三个舍友就都来了。一个叫庞于亮,江苏人,是个童话作家、诗人;一个叫胡学玟,河北人,是个小说家;还有一个叫张洪杰,本身是历史学的博士,现在在搞非虚构写作。
张潮一看,果然和曹文宣说的一样,这三位同学年纪最小的张洪杰,也有32岁了,其他两位,都是37岁。还不到20岁的张潮,夹在他们中间,显得格格不入。
不过都是作家,倒也没有那么多隔阂。张洪杰最为活泼,笑着对张潮说:“你就是我们这届的‘娃娃兵’张潮吧?”
张潮笑着应道:“都是鲁院厚爱,不然怎么可以和各位前辈做同学。”
庞于亮也很爽朗,开口道:“写作向来达者为先。你的小说我看过,能俗能雅,了不起!”
胡学玟也笑着道:“你 19岁就能把小说发在《花城》上,我发第一篇小说的时候,都快30了。”
张潮不禁感慨,这些传统作家也许一辈子都写不出一部销量百万的书,但是却有着八零后作家少有的明净与纯粹。毕竟在90年代文学最没落的时候,创作带来的经济回报是微乎其微的,不是纯粹的热爱,根本坚持不到现在。
而像他这样的年轻作家,或多或少,都被功利所裹挟。
第68章 第一份改编版权
2004年6月21日,鲁院第三届中青年教师高级研讨班正式开课。
这届高研班一共有53位学员,其中52位是各省作协以及省级单位选派,年龄多集中在30-45岁之间。
只有张潮一人,是鲁院绕过省级作协,直接录取的。这就体现出鲁院直接隶属全国作协管理的特殊之处了。
高研班开学典礼的规格很高,作协书记、副主席等领导都出席了,并做了讲话,这就过去了一上午。
中午在鲁院的食堂吃了饭,又回宿舍休息了一下,到了下午两点,高研班的课程正式开始。
高研班的课程主要由专家授课、集中研讨、文学沙龙、学术论坛等活动构成,还会组织学员实地考察,所以内容还是非常丰富的。
下午的课,是文学院一个老教授讲的“新时代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老教授是浙江人,口音颇重,张潮倒有一小半内容没听懂在说啥。
偷偷环视了一番周围,发现这些老大哥老大姐们都比自己认真,不禁惭愧,又打起精神听讲。
老教授讲完,让大家自由讨论了一会儿,就下课了。张潮全程做了小透明。
中间的倒是有个小插曲,老教授让一个叫“马力”的作家发言,让张潮一激灵,以为亲王驾到,结果发现是个40岁的老大姐,不禁有些失望。
回到宿舍,还不到6点钟,张洪杰提议晚上就不吃食堂了,叫上多几个人,去外面聚餐。
张潮刚想答应,结果就接到了《青年文学》主编李世栋的电话,他在电话里不满地抱怨道:“换手机也不告诉我一声。”
张潮只好解释,刚刚换的,还没来得及给大家发短信。
李世栋道:“你现在在鲁院?晚上有没有空,一起吃个饭,顺便聊个事。”
张潮道:“好。哪里?”
李世栋道:“别往远了去了,来三里屯,我带你去簋街。”
放下电话,张潮只好抱歉地和几个同学解释了一下,自己不能和他们聚餐了。
胡学玟用羡慕而复杂的眼光看着张潮,感慨道:“我们整天琢磨怎么发表作品,你晚饭都是《青年文学》的主编请的,这差距啊……”
晚上7点,张潮准时来到了约定的地点,李世栋已经在楼下等着了,和他一起的还有两人,一个是长发飘飘、恬静秀美的女生,看起来不过20出头;一位是个戴眼镜、面容和蔼的阿姨,大概40多岁。
张潮总觉得那个女生有点眼熟,又想不起来是谁。
李世栋赶紧介绍道:“这个就是张潮,《你的名字》的作者。张潮,这是《燕京卡通》的阎宝华主编,也是我的好朋友;这是夏答,漫画家,在《燕京卡通》上多次发表过作品。”
张潮恍然大悟,才想起来眼前这位夏答,号称国内第一美女画师、长得比自己画的女角色还漂亮。亲眼一看这颜值确实能打。
于是连忙和阎主编、夏答打了招呼。
李世栋一挥手,道:“跟我来吧,簋街走起!”
三里屯到簋街打车十分钟的事,一转眼就到了。街口矗立着一尊大青铜爵雕像,紧挨着东直门立交桥桥头。
张潮以前没来过,疑惑地问道:“不是‘簋街’么,这是爵,也不是簋啊。”
李世栋解释道:“这里最早以前叫做‘鬼街’,妖魔鬼怪的鬼,因为它是四九城最早通宵做生意的所在,半夜里也灯火通明。后来嫌‘鬼’不好听,就改了青铜器的‘簋’了。
至于为什么立了个青铜爵……这我就不知道了,以后打听打听。”
李世栋轻车熟路地找了家古色古香的饭店,上了二楼一个清净的座位,又让服务员给他们竖了一个屏风,与楼下喧嚣的人群隔开了。
张潮笑问道:“李主编,有什么事您就说吧,别客气。”
李世栋道:“不着急,皇帝还不差饿兵呢!咱们先吃饭!”
不一会儿,菜就上齐了,几人开始大快朵颐。李世栋开朗,阎宝华直爽,很快就和张潮聊得不亦乐乎。
只有夏答一个人默默吃饭,几乎不搭话,心事重重的样子。
见差不多了,李世栋才道:“阎主编,你说吧。”
阎宝华酝酿了一会儿,推了一下身边的夏答,道:“我觉得你来说比较合适。”
夏答秀气的脸庞明显慌乱了一下,不过很快就调整好了,用细细道:“张潮……同学,我看了你的小说,很喜欢这个故事,所以我想把《你的名字》改编成漫画……”说到这里,似乎又说不下去了,头也低了下去。
阎宝华接过话头,继续说道:“小夏一般只画自己的原创作品,但这次她刚看完小说,就把改编的想法和我说了。我也把小说找来看了,确实很适合改编成漫画。
刚好我认识世栋,就问他怎么联系你。他说你最近要来燕京的鲁院上课,我告诉了小夏,小夏自己就从湖南老家赶过来燕京了,坚持要和你见一面。”
这时候夏答从自己随身的包里拿出一个大本子,递给了张潮,道:“这些都是我画的。”
张潮仔细翻看起来。可以看出,夏答的漫画细腻、清爽,线条干净,尤其善于利用笔触画出人物内心细微的变化,虽然还有岛国漫画的影响,但是已经形成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了。
阎宝华介绍道:“小夏是国内我见过最有天分的画师。她的画风特别适合《你的名字》这样有梦幻色彩的故事。”
张潮看完画集,又递还给了夏答,并且道:“确实画得很好。《你的名字》如果是用这种画风呈现,我觉得完全可以接受。”
这时候其他三人突然不接话了,陷入了奇怪的尴尬中。
张潮有些奇怪,下面不该是报价环节了么?怎么,还要等他这个原作者亲自开口不成?这多不体面……
过了好一会儿,夏答才低声道:“……我,我现在是个人画师,没有公司签约,全靠画画的稿费。所以,改编的版权费,我……”越说越小声,都快听不见了。
张潮沉默了。虽然他不清楚国内目前小说改编成漫画大概的版权费用是怎么计算的,但是以他目前这本小说的热度,肯定不是一个小数目。
阎宝华道:“国内漫画现在处境很困难。大部分画师赚不到什么钱……不怕你笑话,就连我们《燕京卡通》,现在也很难维持下去了。”
张潮继续沉默。
李世栋打圆场道:“生意不成仁义在……”
夏答小脸煞白,可以看出这一次来见张潮,就已经是不善社交的她能鼓起的最大勇气了。张潮的沉默无疑给了她巨大的打击。
于是她对阎宝华说道:“阎老师,我还是走吧。”
这时候,张潮终于开口了,道:“其实也不是不行……”
第69章 蜗居
李世栋、阎宝华和夏答都看向了张潮。
张潮道:“改编的版权费用,你一分也不需要付,我可以授权你来将《你的名字》漫画化。”
夏答难以置信,眼睛里都冒出了星星。但是李世栋和阎宝华毕竟老成一些,知道张潮后面还有话。
果然,张潮接着说道:“既然你没有支付改编的版权费,那么版权自然还在我手里。你改编的《你的名字》漫画,版权是属于我的,你能接受吗?”
夏答愣住了。张潮的方案,等于把自己变成了他的免费打工人。版权归属一直是文艺创作最敏感的问题,任何一个创作者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
如果按照张潮的方案执行,那夏答真就成了义务劳动了。这对她来说,几乎是不可接受的。
夏答眼中的光芒迅速褪去,小脸又变得煞白,起身就准备离开。
张潮忙道:“别急啊,我还没说完呢!”
李世栋道:“你这娃,说话能不能不一截一截往外蹦?”
张潮没理会李世栋,继续对夏答说道:“我当然不会让你白画《你的名字》在杂志连载或转载,稿费全部归你,我一分钱不要。但以后结册出版,以及后续如果有衍生品,版税归我,但我会额外再支付给你一部分费用。”
夏答停下了离开的脚步,陷入了沉思当中。
张潮的这个方案,虽然仍然没有放松对版权的要求,但是至少不会让夏答没有收入。至于什么以后额外支付费用,夏答压根觉得就是张潮画的大饼。
2004年国内漫画杂志的稿费大概是120-150元一页,连载漫画一期16-20页,也就是一期能赚两三千块……
夏答想来想去,最终还是点了点头,道:“好。我接受。”
张潮笑道:“那我们就初步定下来了?我回头找个律师,把协议拟好。你放心,我肯定不会让你吃亏。”
阎宝华松了一口气,道:“小夏,这次你一定要把稿子给我们《燕京卡通》,稿费我给你最高。”
夏答微不可见地点了点头,似乎刚刚的一番沟通,已经耗尽了她所有力气。
张潮其实对《你的名字》改编成漫画后的市场不抱有太大的希望。因为这个时间段,国内漫画影响力实在有限。就连他自己,以前看的也都是日漫、港漫,几乎就没有接触过国漫。
他印象里,国漫市场起飞应该是要在十年以后了。
不过有人帮忙把《你的名字》漫画化也挺好的,不失为一种尝试,反正版权还在自己手上,稿费由《燕京卡通》来付,自己乐得清闲。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张潮周内就在鲁院里安心上课,周末则和同学们一块在BJ四处闲逛。紫禁城、雍和宫、潭柘寺、陶然亭,基本都逛了个遍。
张潮觉得这些年龄平均比自己大了近20岁的老大哥老大姐们,其实也挺可爱要是同宿舍的几位老爷们不抽烟、不磨牙、不说梦话、不打呼噜……就更好了。
想到这里,张潮愈发想要自己一个人住了,于是特地发了短信问东方兴,有没有帮他问到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