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说说。”
“现在破不破格录取张潮,已经不是单纯的教育公平问题了,而是上升到了内地和港岛两种人才培养体制的对抗了。
张潮被港岛的大学招走,要是‘大未必佳’也就罢了,可如果他保持现在的势头成长起来呢?
去年刚全面开放港岛高校内地招生,一下就被招走那么多省状元、市状元。上面,也是有压力的。”
“还真是。而且作家最记仇了,张潮要是把这事写进作品里……诶,钱老师,您这次来,不单纯是对课题感兴趣吧?”
钱立群教授神秘一笑,没有回答孔磬冬的问题。
第58章 人生的大起大落真是太刺激了!
离高考不到一个月,张潮却有了新的烦恼。
在高三,学校里一切其他的喧嚣都会在此时烟消云散,几乎所有人的焦点都在六月份的那场考试,以及对录取大学的憧憬上。
张潮头上的光环再亮,在高考这颗太阳面前,也要黯淡下来。
不知是不是错觉他觉得不少同学望向他的眼光,已经带有淡淡的嘲讽。不过他早已经习惯了,该干什么不耽误。
但意外还是发生了。这天提分组的课,宋诗语没有来。下了课兰婷才说,她是和班上的同学起了冲突,心情不好才没有来的。
张潮忙问冲突的原因。
兰婷白了他一眼:“还不是因为你!”
张潮:“?”
兰婷解释道:“她班上有个女生,下课闲聊的时候笑话你‘写得再好又怎么样,还不是只能上大专’。诗语急了,帮着你说话。你也知道,她那张嘴哪是能吵架的?不一会儿就被人家说急眼了,差点动手,还好老师进来了……”
张潮:“……”他实在想象不到,对方是说了什么话,才会让一向高冷文静的宋诗语急到要动手。
只能拜托兰婷,让她转达自己对宋诗语的谢意和歉意。
兰婷叹了一口气,道:“其实我也挺担心你上大学这事的……”
张潮灿烂一笑,道:“我不是说了,车到山前必有路。你们都别替我着急啦!喏,这是你想看的‘结局圆满的青春爱情故事’,我写好了。”
说罢拿出厚厚的一叠打印稿。
兰婷眼前一亮,就要接过来。
张潮却手一扬,躲过了兰婷,笑着道:“约法三章,每天只许看20分钟,耽误了你高考我可担不起这罪过。”
“小气鬼!知道了!”兰婷一下跳起来,把稿子抓到了手里。
看着兰婷远去的背影,张潮内心也很无奈,他甚至都知道在年级里散布他只能考大专这句谣……(划掉)大实话的是哪些,但确实无法反驳。
随着自己在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高,高中生的这点恩恩怨怨,在他眼里也越来越淡,只是没想到自己快忘了,人家可没忘。
但总不能真拿港岛大学的新闻堵嘴吧?一来他自己不是很想去,只能算一条退路;二来高三已经封闭学习快一个月了,外界讯息基本断绝,光靠自己说是没用的。
想到这里,重生以来一直一帆风顺、意气风发的张潮也有点英雄气短。
不过离高考还有不到二十天,多所大学陆续公布了重磅的招生消息。
首先是燕大宣布从今年起,中文系将重启“作家班”的招收,同时将开设写作方向“创作型硕士”课程。
燕大“作家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6年,当时的燕大中文系按照上级部门指示,要招收一批优秀青年作家为本科三年级插班生。同年10月10日,文学讲习所(即鲁院)7期、8期两届学员中的50多名作家组成了燕大“作家班”第一届学员。
此后,燕大中文系又于1988年和1990年分别招收两届作家班。
前后三届作家班的成员都是当时文坛上颇有影响力的作家和评论家,招收他们主要是为了弥补特殊历史时期造成的教育经历缺失。很多作家班毕业的学生日后成为中国文坛的中坚力量。
而“创作型硕士”则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爱荷华大学建立的一种创意写作系统,致力于培养创意写作人才。
燕师大也不甘人后,紧接着就宣布了重启燕师大文学院与鲁迅文学院合作开设的“作家研究生班”。这个“作家研究生班”也有着强大的背景。
1988年,燕师大呈送给教育部门一份报告:“把一部分已达到大学本科水平的作家提高到研究生水平,并结合自己本职工作,做出理论结合实践的论文申请学位,使部分作家实现'学者化’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工作中一件极有意义的事……”得到了批准。
相比燕大中文系的“作家班”,燕师大的“作家研究生班”更加辉煌。于华、池子健、刘振云,以及默言都出自这个班。
然后当年开办过“作家班”的武大、西北大、南大,也相继公布了复办政策。
这些“作家班”最大的特点就是软门槛和硬门槛兼备,既可以凭借考试成绩硬闯,但也给招生组留下了灵活的弹性空间。
例如燕师大的政策,门槛是“已达到大学本科水平的作家”,而不是“具备大学本科学历的作家”。那这个“已达到大学本科水平”怎么衡量呢?……
就拿于华来说,在入学前的最高学历仅仅是高中,此外就是曾先后在浙江宁波一所口腔科和鲁院的文学讲习班进修过。
媒体自然不会放过刨根问底的机会,追问这些重启“作家班”,到底有没有政策依据。
各个大学纷纷拿出20多年前上级部门下达和批复的文件,表示这些政策一直都在,上级部门从未下文作废,因此复办“作家班”是完全合法合规。而这些“作家班”的学生也并不占用高考的招生名额。
这也是实际情况,历史上这些“作家班”停办基本都不是因为政策到期,而是随着社会发展,接受过完整教育的作家越来越多,已经没有迫切的学历需求了。
关键“作家班”基本都要要脱产2-3年,在90年代初文学不景气的社会环境中,当时的中青年作家已经很难做到兼顾学习和养家,所以渐渐都偃旗息鼓了。
如今纷纷复办,也不仅仅因为港岛大学特招张潮带来的舆论影响,更是因为八零后作家纷纷成长起来了。
他们虽然大部分创作的不是严肃文学作品,但商业化写作给他们带来的经济回报无疑更丰厚,比起上一代拿着单位基本工资、紧衣缩食读“作家班”的前辈,他们从容优渥得多。
现在能混出名堂的年轻作家,已经不是当年拿千字20块的苦哈哈们了,而是一部书就赚几十上百万的香饽饽,最次的也至少衣食无忧。
而张潮就是香饽饽中其中最大的一块!
不过各个大学都严正申明,“作家班”不是给张潮办的,是开放给所有符合要求的中青年作家的因为已经有媒体把这种班喊成“张潮班”了!
消息传回长福,不仅校长吴兴雨、班主任老王和语文老师张婷这些人懵了,紧接着在《人民日报》上看到新闻的高三年学生也都懵了。
前一天还在发愁该报哪所大专的张潮,现在的烦恼变成了是要去燕大,还是去燕师大,还是去南大、武大、西北大;甚至还可以选择先读一个本科,还是直接读研究生……
这人生的大起大落也太刺激了吧!
第59章 甜蜜的烦恼
张潮自己也没有想到,“长大后你是想考燕大还是想考青华啊”这个烂笑话,竟然真在他身上复现了。
“新理念作文大赛”特招政策被取消,本质是因为那些参与者都还真的是“学生”,除了评价主观性极强的一篇作文外没有任何成绩,自然无法平息外界的舆论风波。
而大学通过复办“作家班”的方式,给张潮一个进入内地顶级学府的机会,主要还是因为他取得的成就是客观的。
一篇让《花城》再次畅销的严肃文学作品,一本首印100万册的长篇小说,还有若干登在大报上、引发社会反响的杂评。
这让那些还只能参加“作文比赛”的同龄人怎么比?
港岛大学划了根火柴,内地大学用它点燃了整个火把。
校长吴兴雨现在烦恼坏了。
他已经连着两天开会,都在讨论该劝张潮该去哪所大学的问题了。
如果只从学校的名气考虑,那毫无疑问是燕大。但是从招生政策来看,张潮去燕大应该只能是去“作家班”,也就是从本科读起;“创意写作”硕士有个本科学历的硬门槛,张潮应该跳不过去。
而燕师大的“作家研究生班”,起步就是硕士,而且没有学历硬门槛,有没有“本科水平”全凭招生组专家判断,因此希望也很大。高中生被直录成研究生,这个噱头不比“燕大生”差。
会议上,领导们也是吵成一片,不过人人脸上都带着笑。因为张潮不管选了哪个对学校今年的招生都是大大的利好。
张潮的父母现在也烦恼坏了。
之前为儿子上不了大学发愁,现在为儿子马上就要去燕京读书了发愁。至于是燕京哪所大学,他们俩倒都是无所谓,只要张潮开心就好。
张潮母亲这两天就在翻箱倒柜,把张潮的厚衣服、厚裤子、厚袜子一一找出来,叠了又叠、收了又收,一边整理还一边叹气道:“怎么就去燕京了呢?那儿多冷啊!福海最冷也才1度2度,你说儿子去那里受得了受不了。这些衣服也不知道够不够厚……
诶,老张,前几年去黑龙江旅游买的羽绒服你放哪儿了?”
张潮父亲有些无语,很想提醒老婆一边叹气一边笑脸容易抽筋;而且现在才5月,福海这两天的气温是35℃,要不是装了空调,屋里能热得人头皮发麻。
但是想想看,还是闭嘴了。
他其实也很感慨。作为老厦大生,毕业被分配到老家的乡镇中学,教书一教就是一辈子,因为种种波折,最终也没能到县城工作。
心里没有一点疙瘩是不可能的。
儿子原来的学习成绩一般,顶多考个普通大学,后来还莫名其妙数学、英语大滑坡,他都已经做好了张潮只能上大专的心理准备了。
没想到给了他这么大一个惊喜!
只是高三考前封闭1个月,还不能见到儿子,不能好好表达一下这种喜悦……
他决定去找几个老朋友下下棋、聊聊天!
《青年文学》的李世栋主编也很烦恼。
他刚刚收到了张潮给他发送来的小说,《你的名字》。
小说是一个长中篇,大概80000个字,他花大半天时间就看完了。但是看完以后脑子有些迷糊
这是什么小说?
从题材上看,《你的名字》仍然是一个青春爱情故事,讲述了生活在燕京的男高中生“龙”与海岛小镇高中女生“汐”之间发生的种种。
但是具体的情节上,与张潮之前的两部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品完全不一样。充满了各种幻想元素
“交换灵魂”“彗星”“错开的时间线”“从未来拯救过去”“灵巫”……
语言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不是《少年如你》那样的炽热、浓烈,也不是《少年的巴比伦》那样阴郁、深沉。
《你的名字》用大量的短句、频密的分段,营造了一种跳跃性极强的阅读感,让读者在现实、梦境以及主人公的内心呓语中反复切换。
同时用“男女交换灵魂后的尴尬”营造了足够的趣味性,让读者不会觉得无聊。
随着情节的展开,小说又抛出了“能否拯救被彗星毁灭的小镇”这根主线,制造了强烈的悬念感,让人无法自拔。
而男女主人公最后是否能再次相遇、再次相识,同样牵动着读者的心。
杂糅了如此多元素、表达上又如此新颖的小说,让李世栋想到了现在很多八零后作家的作品,其中就有小四的《幻城》,但随即摇摇头,心想自己真是糊涂了。
张潮的文字,全无小四的故弄玄虚和矫揉造作,而是十分清爽、轻盈,极少用那些绚丽的形容词和盛大的比喻句,就像一条林间的小溪、一阵树梢的清风,读来沁人心脾没有一个青少年,能抗拒阅读这篇小说带来的愉悦感。
想到《花城》的热销,他马上就把小说转发给了手下的责编,只交代了一句话:“尽快校对好,下期全文刊载。”
其他人的烦恼都是甜甜的,只有燕大是真的烦。
“小怂!辣春!哇伍骨叽!”燕大“作家班”招生组组长曹文宣气得连家乡话都骂出来了,“一个燕师大,一个南大,不讲武德!来骗!来偷袭!”
复办“作家班”最早是燕大中文系内部酝酿的一个项目,还特地请出了退休的钱理群教授悄悄去长福考察了重点关注对象张潮
结果不知道谁透了风,还打听到了张潮已经被考察过了,燕师大、南大这些学校也都纷纷跟进。燕师大最过分,直接就是“作家硕士班”!
这让从政策上讲只能先从本科入手的燕大有了危机感。
要是折腾了半天,张潮因为研究生学历的事跑去了燕师大,那燕大不就成了笑话了吗?
“不行!”曹文宣决定亲自去一趟福海,和张潮好好聊一聊。
“老曹,不用着急。你看看这个”招生组成员之一的孔磬冬,把一叠稿子递给了曹文宣。
曹文宣接过来一看,是一份课题报告
《文学视野下的内地县城与“县城叙事”以小说<少年的巴比伦>为例》
翻开来,“张潮”的名字赫然出现在课题组成员名单当中。
孔磬冬得意地笑道:“这个课题马上就要结题了,会发在学报上。你说张潮他跑得掉吗?他注定是我们燕大的人!”
而张潮的烦恼,只有一个,那就是几天后的高考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