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焦点都在他身上的记者们,迅速调转“枪口”冲着他的身后一阵噼里啪啦。张潮知道是谁来了,按捺不住好奇心,转过头去
人呢?
和他一起走红毯的朱妍玲轻轻扯了一下张潮的袖子,张潮一低头,只见一个身材格外小巧、染着潮流黄发、化着韩式浓妆的年轻人,披着一件极有派头的大风衣,正眉眼含笑地向着记者与人群挥着手,面对亮瞎眼的闪光灯,眼睛都不带眨一下。
张潮不禁感叹不愧是小四,这气场足有两米二,比自己怎么也得高上40公分。
第56章 风从海上来
长福三中的学生这次又是在报纸上看到张潮的消息,还附带一张大大的照片
花城社的主编、社长萧建国与张潮一左一右,共同捧着一张牌匾那么大的支票宣传板,上面是明晃晃的阿拉伯数字“1000000”和大写汉字“壹佰圆”。
报道把张潮称为“双百万”少年作家花城社在签售开始前向宣布《少年如你》首印100万册,并且支付给张潮第一笔版税100万元。
在随后的报道中,详细描述了张潮签售时的火爆。全场的年轻作家,只有他一人从早上一路签到了华灯初上,展位前还排着长长的人龙。
当然也有报道指出,这次能让张潮独领风骚,主要还是因为郭小四这次没有带来新书,原先的《幻城》与《梦中花落知多少》已经过了热度。
小四对记者表示,今年8月的沪上书展,他不仅会带来新书,而且会带来自己组建的最强写作团队。话里话外,都是要和张潮再战一场。
现在张潮在学校里有个全新的外号,就是“行走的一百万”,陈欢和他打球的时候都不敢上去盖帽了,生怕张潮摔坏了他赔不起。
下课时,也陆陆续续有同学拿着买到的《少年如你》《花城》找他签名了。
只有兰婷和宋诗语待他如故,既没有刻意亲近,也没有因此疏远。不过兰婷倒是替不少同学要了他的签名。
张潮也知道这次的动静太大,所以等到周六下了课,特意在学校吃了晚饭,等到晚上9点多,才悄摸摸地回了家。
闻着家里客厅满屋的烟味儿,桌面上堆满的瓜子壳、橘子皮,张潮不禁一阵后怕。
待张潮又将一张金灿灿的银行卡放在父母面前时,两人都不知道该说啥好。张潮道:“这是第一笔版税。因为出版社那边虽然卖了100万册,但是也没有全部回款,所以其中有一部分是提前预支给我的。”
“……也就是说,后面还有?”张潮母亲突然想到,上次自己还担心陆金波预付的20万元张潮要交不了稿子,还得还回去。
张潮点点头道:“是。100万册,按照15%的版税算应该是450万,扣完税还剩300多万。花城社那边答应按照回款进度陆续打给我。”
这个数字实在有点超出一辈子挣死工资的夫妻俩的想象。
张潮道:“我现在也用不了这么多钱,而且后面还有。现在这笔钱,留在家里比较好,也给家里改善改善……”
“唉……你要是再能考个大学该多好……”张潮父母都是恢复高考后的老大学生,对自己孩子考不上大学还是有点芥蒂的。
“……”
福海的春天很短,4月刚过完,就热到不行。
这段时间,张潮的各种校外事务终于告一段落,他除了埋头写作,就是猛攻史地政三门。这三门他底子好,当年高考有将近260分。
上大学,除了是父母对他的期望以外,也是张潮自己的愿望。虽然大学学历对他已经没有实际作用了,但是大学生活对他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不再是重生一开始时,怕东怕西,尽量不偏离原有人生轨道那种天真想法。
既来之,则搏之!
而且他发现有个学生的身份和校园的环境,可以给自己创作带来许多便利,属于进可攻退可守。张潮甚至自嘲地想到,以后大不了专升本好了。但是好歹也要考个400来分,舆论上别闹笑话就行。
都怪《南国周末》,劲儿使大了!
不过转机很快就来了,而且完全出乎张潮的意料之外。5月初的一个中午,张潮被办公室周主任叫去,让他接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个港岛记者,口音浓重,用非常吃力的港普问张潮有没有兴趣来港岛上大学。
张潮一脸懵圈,双方艰难沟通了许久,那个记者才说清了原委
前几天,港岛的《明报》刊载了一篇记者对岭南学院中文系教授、院长徐子东的访谈。在访谈中徐子东提到了从今年开始,岭院也将效仿港中文(1998年起)、港大(2003年起),开始在内地招生;而港岛大学相比内地大学,一大优势就是比较灵活的招收条件,高考成绩不是死门槛。
他特别提到了张潮,说像张潮这样虽然偏科,但已经有了一定文学成就的内地高中生,完全有资格被岭院录取,只要张潮提出申请,他一定会极力在校董会中斡旋、促成此事。
徐子东认为,张潮的两部小说证明他具有一种罕见的文学能力,就是能横跨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岭院中文系的优势就是现当代文学研究,张潮如果能来就读,那岭院不仅能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他本身也可以让中文系的同学研究。
天底下有几个中文系有机会让学生这么近距离观察一个将来可能名留文学史的作家是如何学习、成长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
随后港大、港中文的文学院系也陆续表示,如果像张潮这样的高考生愿意报它们的志愿,经过资格审核后,是可以考虑破格录取的。
2004年很多纸媒和网媒是不同步的,港岛又与内地有信息差,所以等张潮接到这个记者电话的时候,已经是好几天后了,让他颇有种喜从天降的感觉。
倒不是张潮有多想去港岛读大学,一来他知道港岛的大学这些年正在和内地高校疯抢生源,动辄给省状元开出百万奖学金的优厚条件,破格招收他更多是千金买马骨的手段;二来去港岛上大学,意味着未来几年都将远离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偏安一隅,对于自己发展文学事业还是有影响的。
但是他确实非常感激徐子东,没想到在“将将三人行”的一面之缘,竟然让他肯如此出手相助。
不过就是徐子东的切入角度有点怪怪的
到时候有人问:“你去港岛上大学,研究什么?”
张潮怎么回答?“被研究……”
言归正传此事妙就妙在是港岛大学、港岛媒体提出的,张潮事先并不知情。
自从张潮三篇文章戳破“新理念作文大赛”的虎皮,断了“一篇作文上大学”的路后,关于他自己要不要上大学、怎么上大学的问题,就陷入了一个让张潮自己以及想帮他的人都很尴尬的境地。
哪个内地媒体也不愿意提这个话茬,哪个内地大学也不敢放这个风。
张潮自己就更别说了,但凡要是漏出一点儿想靠文学成就上大学的意思,那迎接他的必然是铺天盖地“又当又立”的舆论反噬。
但港岛的大学就不一样了,人家自有其办学理念和招生标准,不占用内地的录取名额,也从来没参与过之前“新理念作文大赛”的舆论风波。自然可以被默认为是排除了利害关系,完全从爱才角度才特招张潮的。
有些经,还真得外来的和尚先念,其他人才好开口。
张潮此时做了一个无比正确又坚决的决定,他对那位记者说道:
“我也是刚知道此事。我正专心备战高考,所以没有看法,抱歉。但是您可以和内地的同行们交流一下。”
挂了电话,张潮交代周主任最近一段时间他不接任何采访电话,一个都不接
“我要认真学习!!!”
第57章 张潮的问题被升华了!
“港岛的大学真是欺人太甚!”
“状元他们要抢,连偏科的也要抢!”
“不就是有两个臭钱吗!”
“有钱不好吗?去年燕京一个考了670的选了港大,一年有16万港币的奖学金哦!”
“16万?还港币?嗨,早知道我也去了,我分还高些呢。”
“……”
在《新燕京报》一则《港岛大学的招生政策刺痛了谁》的新闻报道被陆续转载后,类似的聊天就经常在内地高校的师生间发生。
而作为引发这个话题风暴的中心人物张潮,自然也经常被拿来出来讨论。
有些人认为既然张潮自己都说了“一篇作文上大学”有违教育公平,那他自己就应该说到做到,凭本事考上哪所就是哪所;或者干脆接受港岛大学的特招,不要和内地学生抢名额。
有些人则认为张潮本身就不属于“一篇作文上大学”的定义他可出了一本书呢,而且是八零后作家中第一个能把有份量的作品发表在《花城》这种纯文学刊物上的。
有些人则认为,张潮并不属于韩涵那样典型的叛逆青年,单纯只是偏科而已。听说他一模语文考了145,二模又考了个146,足以证明他在学习上花了功夫。韩涵那是连语文都考不及格的。这样的学生为什么不给他一点机会呢?
出人意料的是,持后两种观点的主力军竟然是燕大的学生,尤其是有一群燕大中文系的学生,更是出征各大BBS,与人唇枪舌剑。
而敏感的人则发现,平时最热衷于在网络和媒体上“大放厥词”的张潮,却异常的沉默。
内地教育单位中最先向张潮伸出橄榄枝的是鲁迅文学院。鲁院表示,今年即将举办第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为期半年,所有学员均由省级作协保送,每省1人。
对于张潮,虽然他还不是作协成员,但只要他愿意,鲁院将特事特办,越过省市两级作协,直接录取。
鲁院这个高研班虽然不是什么正经的学历教育,但是牌子却是一等一的硬气。不仅因为鲁院的名气,也是因为这个班是礼部发起、全国作协负责业务指导的,规格极高。
鲁院高研班属于写到自己的履历里,绝对不丢人的那种学习经历。
鲁院的这个表态可以说是为舆论火上浇油,已经有不少关于此事的讨论上升到了质疑教育体制的层面。
5月中旬,长福三中迎来了这些年来最为特殊的和重量级的来访者。
饶是张潮成名以来,校长吴兴雨已经跟着见了很多“大场面”,但是这次的来访者,份量绝对超过了以往。
这天一早,长福三中的校门口就挂上了长长的横幅
热烈欢迎燕京大学中文系课题组莅临考察指导工作
这可是燕大啊!长福县上一次有学生考进燕大已经是两年前的事了。长福三中更是六七年没有出过燕大生了。所以这次站在校门口C位的,不是吴兴雨,而是长福县的领导。
张潮没想到,“燕大醉侠”孔磬冬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真的牵头把“县城叙事”的课题组弄起来了!而且第一站,就是来长福。
课题组一共八个人,其中六个是学生,老师除了孔磬冬,还有一个更让张潮没有想到的人物
燕大中文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钱立群教授!
从职务上说,钱教授其实在两年前已经从燕大退休了,现在主要关注国内的语文教育、现代民间思想史,以及地方文化研究。
但他的影响力还在啊!
简单的寒暄、合影过后,双方就在长福三中的会议室里展开了会谈。不过课题组显然对领导们的介绍不感兴趣,领导们也看出来了,于是很快就结束了,并没有“我再讲两句”“我再强调一点”,而是把张潮叫了过来,并嘱咐他要好好表现。
领导退场,张潮入座,气氛很快就松弛下来。
除了钱教授和孔磬冬,张潮一眼就看到了上次那个叫“欣”的女生。没办法,上次就属对她印象深。
孔磬冬道:“钱教授本来已经退休了,但是对我们这个课题很感兴趣,所以就跟着一起过来了。”
钱教授笑道:“我听小孔说认识一个语文能考140多分、写的一手好小说、还挺有理论水平的高中生,实在好奇,就跟过来了。小张同学后生可畏,最近燕京高校界,就属你名气大!”
张潮连忙谦逊了几句,表示最近专心学习,实在不清楚外界发生了什么。
孔磬冬道:“这次课题组,也是在你的小说和演讲的启发下成立的。你作为作者,来介绍一下创作的初衷和相关的原型。”
张潮在脑中捋了捋表达的逻辑,才开口道:“创作小说之初,我只想……”
随着张潮讲解的深入,课题组师生的思绪,被完全带入了上世纪 80-90年代的长福县城,似乎亲眼目睹了这里兴衰。小说中的陆小路、白蓝等人也似乎在他的言语中,活了过来。
就连钱立群教授,也听得频频颔首。
张潮讲完以后,钱教授问了一个题外话:“你的讲述当中,用了很多文学理论的术语,你学过?”
张潮答道:“我爸是厦大中文系毕业的,家里有他的大学教科书,我就自学了一些。”
钱立群教授点点头,不再说话。
课题组的学生,又和张潮讨论了一会儿,孔磬冬提议道:“百闻不如一见,就让张潮带着我们转一转、看一看。”
张潮欣然同意。
这次就不能带他们去登云路这样的历史老街区了,而是去了荒芜的老厂区、破旧的宿舍楼,访问了当年的工人和家属……
整整两天,张潮白天带课题组的学生做田野调查,晚上陪他们共同整理研究,倒让孔磬冬这个课题组组长清闲了下来,每天就是和钱立群教授乐呵呵地看一帮年轻人在忙活。
离开长福,前往下一个考察地的前一晚,孔磬冬陪着老师钱立群教授在长福宾馆的小花园里散步。
“您觉得张潮怎么样?”
“好苗子。古典文学修养还不清楚他的水平,但文学史、文艺学、文艺心理学基本功很扎实。创作就不用说了,18岁在《花城》上发中篇,于华他们都没有做到过。”
“可惜了。他的成绩最多只能读个好大专。”
“未必……”
“嗯?”
“你不觉得最近的舆论方向变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