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慵道:“你可以在形式上离开‘潮汐文化’,但是这个组织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打上了你的烙印,我们这些人也都是你找来的。
你这么说走就走,恐怕‘潮汐文化’很快就会散伙。所以你的‘离开’,只能是业务上的,不能是精神上的,或者文化上的。
‘老婆饼’里可以没有老婆,‘夫妻肺片’可以没有夫妻,但是‘潮汐文化’不能没有张潮。”
马伯慵的话说得大家都乐起来了,而且纷纷附和他的说法。大伙一想,对啊,张潮你不就是不想处理日常业务,彻底当个甩手掌柜吗?
过去半年基本就是这个状态啊。虽然每天都有大量的工作邮件往来,但是细想想看,还真没有几件是非张潮处理不可的,最多就是张潮的想法往往更有创意。
另外就是张潮的作品版权,至今还是“潮汐文化”最有价值的核心资产,大部分合作也是冲着这个来的。只要张潮还是“潮汐文化”的实际控制人,他就不可能把这些作品版权给别人。
想通了这一点,大家的情绪都放松了一些。
马伯慵道:“你不想当挡路石,那就当压舱石。有你的名声和你的作品在,‘潮汐文化’就永远是市场上最有内容竞争力的品牌。
我们现在也不是那么急需你的‘爆款创意’来卖书、卖电影、卖周边了。但只要你还在‘潮汐文化’,所有人心里都会更安定。”
张潮“嗯”了一声,不置可否,示意马伯慵继续说。
马伯慵接着道:“你还可以当磨刀石、试金石。你知道这几年我对你的什么能力最佩服吗?不是营销,而是对文学作品和作家的嗅觉。
‘潮汐文化’要想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吸纳更好的作家、作品进来。虽然我不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但是你看准的作家和作品,确实没有失手的时候。”
张潮笑道:“包括你和学涛他们。”
马伯慵没有客气,而是同意道:“包括我和学涛这几个。就像我,对成为作家虽然有预感,但是没有想到能这么快实现。”
张潮暗叫惭愧,这哪是自己眼光好,完全是占了重生的便宜。不过面上仍然不动声色,道:“还有吗?你接着说。”
马伯慵道:“还有就是吸铁石了。只要有你在,我们不管是和作家谈、和商人谈,还是和政府谈,都特别容易。‘潮汐文化’的吸引力,有大半是维系在你身上。
如果你真的‘脱离’了,那我们不过是一间普普通通、平平无奇的小公司罢了,不会又有现在的发展。”
马伯慵话讲完,众人都点头称是。
他很准确地将张潮在“潮汐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给提炼出来了恰恰这些最有价值的部分,都和日常事务无关。
这时候双学涛也说话了:“这两年你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作品的销量也越来越高,已经在实际上形成了个人对整个组织的全方位‘超越’。
‘潮汐文化’作为别在你胸口的一枚徽章,可能确实比你来做它的掌舵人,对‘潮汐文化’的发展更利好。”
“形容得十分精确!”黄杰夫赞了一声。他刚刚一边在听其他人轮番发言,一边在深入思考张潮“离开”的利弊。说实话,作为“潮汐文化”日常运营和商业拓展的负责人,黄杰夫已经在业内小有名声。
如果张潮离开,“潮汐文化”就没有发展前途了,那他可能也会选择离开。以他这两年来的“业绩”,在中国找到一个年薪不少于这里的工作并不难。
黄杰夫说到底是商学院出身,考量利益、取舍利弊是他的本能。
双学涛的“徽章论”,让他一下如拨开云雾见晴天,想通了整件事情的逻辑“潮汐文化”是隶属于“张潮”这个文化形象载体的一个子集,而不是反过来。
这种情况下,“潮汐文化”最好的选择,就是像双学涛说的,成为张潮身上最闪亮的一枚徽章,被他佩戴着到处亮相,这样“潮汐文化”的价值才会被放到最大。
既然是“徽章”,就不能沉重到让张潮感觉佩戴不便,是个负担,这样张潮才会愿意佩戴。
随着张潮名声越来越大、作品越来越多,在国内文化界的分量越来越重,“潮汐文化”这枚徽章,才会越来越亮、越来越引人瞩目。
这才是双方相处最完美的模式。
张潮所说的“离开”,其实并不是真的“离开”,而是要调整“潮汐文化”在他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他之前之所以要“隐居”到什雷村,就是因为不堪重负。
紧接着黄杰夫之后,其他人也都明白了双学涛这个譬喻的含义,纷纷赞同,也彻底化解了内心最后一点的心结和忧虑。
张潮想了想看,发现自己是当局者迷,琢磨了几个月,反而没有双学涛讲的准确,于是说道:“如果大家都觉得没有问题了,那就这么着?”
众人又互相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点头表示同意,没有了之前的惶恐与不安。
张潮由衷地笑道:“那就好。”
许蕊雅这时问道:“那你‘离开’了,我们还能见到你吗?”
张潮愕然,旋即“哈哈”了一声才道:“我又不是失踪了,怎么会见不到?我平时呆在燕京会多些,也会去全国各地走一走,有时候可能要出国。”
许蕊雅拍拍胸口,松了一口气道:“我还以为你又要‘隐居’呢。”
张潮一乐,转头对黄杰夫道:“既然这样,那公司的架构也要做大的调整,你来负责吧。最重要的是,‘潮汐文化’原来一直属于我,现在我‘离开’了,活都交给了你们,那么
‘潮汐文化’从今天以后,就属于‘我们’了。杰夫,你和学涛两个人一起设计一下公司的股权方案。既然要朝着上市走,那就认认真真把基础打牢了。”
听到张潮说出“股权方案”四个字,纵使众人心里都有预期,但真的听到呼吸还是粗重了几分。
黄杰夫和双学涛连忙应声道:“好!”
张潮看了眼墙上的时钟,不知不觉已经晚上7点了,于是道:“今天都别回去吃了,楼下火锅,我请客!”
放下了心头大石的众人一阵欢呼,收拾一下手头的东西,就纷纷下楼。
张潮却把马伯慵和许蕊雅叫住了:“你们俩留一下,我有话说。”
第290章 马亲王的定位
很快办公室就剩下张潮和许蕊雅、马伯慵三人。
张潮开门见山地道:“差不多两个星期后我要去美国,参加《大医》第二部的宣传,你们两个也一起去。”
马伯慵疑道:“为什么是我们两个?”
张潮道:“带上Rheya,是因为这次我可能有比较重要的场合需要进行专业的文学阐述,英语上我日常聊天还行,专业性的词汇量远远不够,因此需要一个翻译。
带上你,是因为我想让你去好莱坞看看,另外和好莱坞的编剧们做一些交流。你是‘潮汐文化’中,作品风格最适合走系列剧集开发的。”
张潮一边说,一边脑子里回想起马亲王功力大成后,那爆款电视剧原著一部接一部出的盛况。他可以说是青年一代作家当中,最会“讲故事”的一个。
网文改编当中并不是没有出过爆款剧,但属于它的时代还没有到来。现在的导演、编剧们看着动辄百万字起步的篇幅,就像“耗子拉龟,无从下嘴”。
马伯慵就不一样了,从2005年开始,他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故事型”作家了,有非常完整的写作逻辑和内核支撑,只要张潮再稍微启发,提前把《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等写出来不是问题。
带他去好莱坞,就是让他近距离接触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尤其是增长一点美剧制作方面的见识。
许蕊雅高兴极了,她还挺长时间没有回美国了,这次顺便可以回一趟家,所以同意了,并且问道:“专业性词汇我也要提前准备,你到时候要讲哪方面的内容?”
张潮想了想,道:“你先把去年布克奖获奖作品《继承失落之人》翻译几个章节给我看看,国内现在还没有中文版。挑些比较重要的吧,不用翻译得太精细,有个大概就行,翻一点就给我发一点。
专业词汇方面……多查一些关于这部作品的文学评论,还有民族文学的相关内容。”
马伯慵则有点犹豫,先看了看许蕊雅,又看看张潮,问道:“你是想让我转型当编剧吗?”
张潮笑道:“如果你愿意,当然很好。不过这次让你去好莱坞,主要还是因为我觉得你需要接触一下世界上最成熟地把‘故事’变成影视剧的体系,懂得人家是怎么运作的。”
马伯慵有些意外,没有想到张潮对他期望这么高,不过这总归是件好事,也就答应了,不过似乎仍有一些犹豫,只是当着许蕊雅的面,不好直接提出来。
张潮也看出来了,但既然马伯慵不愿意说,那自己也不便现在就点破,而是提醒道:“你的签证晚上就上网预约吧,别到时候赶不上了。”
许蕊雅现在还是美国身份,回去当然很方便;马伯慵之前就在新西兰留学,所以过签一般也不难。顺利的话,三人可以一架航班飞美国。
既然商议完,就该下楼去火锅店了。这是一家传统的铜锅涮肉,也是“潮汐文化”常来的聚餐地。
4月初的燕京,白天已经暖和了,但晚上的气温还只有个位数,春寒料峭中吃点羊肉也是极好的。
此时黄杰夫等人已经找了一张大桌,刨好的羊肉卷摆了一圈,每个人面前还放了一块芝麻烧饼,掰开来热腾腾地冒着白气,一看就是刚刚出炉的。
张潮、马伯慵和许蕊雅刚坐下,铜锅的汤底也沸腾起来了。
在升腾的水蒸气中,张潮看着眼前欢笑、聊天的诸人,内心感慨万千。3年前,“潮汐文化”刚刚成立的时候,他没有想到会走到今天的规模。
更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要离开“潮汐文化”当然,不是“创始人被逼离开”那种。
恍惚中,张潮似乎看到自己当年孑然一身,只带着100多万版税,千里迢迢来燕京求学的情形……
第二天,张潮刚刚起床,就看到了手机上马伯慵发来的短信,问他有没有空,想单独聊一次。
这倒在张潮的意料之内,他很快回了信息,让马伯慵到朝阳公园这边来,两个人刚好可以一边散步一边聊。
张潮简单给自己煮了把面条、煎了个鸡蛋,就算是早饭了,穿上一身休闲服,再蹬上一双运动鞋,就到隔壁的朝阳公园溜达去了。
现在是周六早上9点,公园里晨练的人不少,张潮也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不过跑了两三公里以后,就接到马伯慵的电话,说他到公园了。
两人约了在公园的“生态水溪”见面,这里是山丘之间自然形成的一处溪谷,种满了水杉、垂柳,水上还建有木栈桥和凉亭,环境十分不错。
张潮走到“生态水溪”的入口,就看到马伯慵已经在那里等着了。
两人打过招呼,就沿着岸边,边走边聊。
马伯慵没有客气,开门见山地问道:“我的创作是不是出了问题?”
张潮笑着反问道:“为什么这么说?”
马伯慵道:“我觉得你让我去好莱坞,不是让我长长见识这么简单。即使让我学习做编剧,团队里不是有秦文和她的同学吗?我再怎么学,也不太可能比这些科班出身的强。
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李碧华小说写得那么好,《霸王别姬》的剧本最后还是得芦苇来定稿。所以,我就在想是不是我的创作出问题了,你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点醒我。”
张潮想了想,并没有直接回答马伯慵的问题,而是道:“老马,你知道吗,你一度是我的‘偶像’。”
马伯慵略有点意外地看了张潮一眼,旋即道:“是文学论坛那会儿吧?黄金狮子旗,榕树下,天涯。”
张潮点点头,道:“《从「机器猫」看阶级斗争的残酷本质》《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我当年可是奉为神作的……现在这些论坛都没落了,我看你也很少上了。”
马伯慵比张潮年长5岁,他写这这些作品的时候20出头,张潮那时才15、16岁,还远不是今天名满天下的青年作家,所以那时候张潮崇拜马伯慵再正常不过了。
相比于同年龄段的韩涵、小四,马伯慵作品的文学素养还是要高上很多的。
马伯慵自嘲地笑笑道:“现在一天少的时候要看几十篇散文、小说,多的时候要看上百篇,加上还要自己写,确实没空泡论坛了。”
张潮道:“你的文学品味、鉴赏水平和创作能力,其实完全可以支撑你做一个纯文学作家,只是你自己内心抗拒那么去写,我说的对吗?”
马伯慵错愕地看着张潮,不知道为什么他能看出这点来。
从在论坛上闯荡出名声开始,直到近年来连续出版了两部颇为畅销的小说《风起陇西》《她死在QQ上》,几乎所有人都把他视为一个通俗小说家,而且具有成为畅销书量产机的潜力。
最近他又在写幻想小说《笔冢随录》,一部分章节张潮已经看过了,同样十分敬爱。
这无论如何,都与“纯文学”不相干。就连马伯慵自己都没有想过这一点。
张潮却一下点中了要害,让马伯慵戏谑、幽默的表层下,那颗死寂了很久的“纯文学”作家的心,重新“怦怦”跳了两下。
原本的时空中,马伯慵曾经在2018年参加了一个名为「匿名作家计划」的写作比赛,以“匿名”方式将作品交给同样“匿名”的评委,然后最终决出奖项。
参加「匿名作家计划」既有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实力新秀(如郑执),也有成名几十年的老作家(如阎连科)。
参赛的作家都拿出了自己压箱底的本事,“双匿名”犹如医药界的“双盲”测试,几乎去除了所有人情上的主观因素,也避免了“投其所好”的机巧。
结果颇为“残酷”,50后的陈雪、60后的骆以军、80后的七堇年,都止步首轮。路内、笛安这样的年轻实力派,也仅仅入围了长名单,没有进入最后决选的短名单。
而马伯慵则以一篇《卜马尾》,与阎连科等人一起“杀入”了最后的决选。虽然最后没有夺得大奖,但是也展示了他在纯文学创作方面扎实的功底。
《卜马尾》一反他以往偏于叙述干练、细节饱满的风格,呈现了出了一种近乎于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诗意与节奏感,让人完全想不到会是他的作品。
马伯慵沉默了一会儿,才道:“相比于展现文学的纯粹性,我更喜欢把故事讲得有趣一些。”
张潮点点头道:“这点倒没有错,一个有趣的故事首先对写故事的人来说就是一种强大的激励。你之前的作品,优点基本都在‘混搭’‘错位’。
包括风格与内容的错位,历史与想象的错位,小人物与大事件的错位……这种错位,能营造出很惊艳的阅读感受,喜欢的人就很喜欢。
哦,还有你对历史细节的考究,也很让人迷恋。”
马伯慵“嘿嘿”一笑,道:“这就纯属个人爱好了,我确实比较喜欢在一些细节上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对,你这是‘欲抑先扬’,先表扬我的优点,接下来该是缺点了吧?”
张潮微笑着道:“其实也不能算‘缺点’。你写的又不是网文那种大长篇,传统出版物的篇幅总是有限的。如果想呈现的错位与细节太多,想放进去的‘梗’太丰富,肯定会侵占其他内容的空间。”
马伯慵犹疑道:“你说的是……?”
张潮道:“人物,我说的是人物。你的作品中的人物,从动机到形象,都太过于单薄了。内驱力与复杂度都不够。”
马伯慵沉默下来,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些自嘲地笑着说道:“你接着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