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层窗户纸不捅破还好,捅破了大家才发觉:嘿,张潮出道3年多了,有影响力的作品一部接着一部,竟然就拿了一个“庄重文文学奖”!
这个“庄重文文学奖”在业内的分量还挺重的,属于中青年作家梦寐以求的奖项,但是普通读者不认啊!庄重文是谁?哪个大作家吗?有鲁迅、茅盾、老舍出名吗?
一时间,舆论沸沸扬扬。
远在燕京的作协诸位看到以后人都麻了。
这边领导刚开完会,张潮那边就闹这出这是高级版的“会哭的娃娃有奶吃”吗?
但作协诸位也苦啊,因为掰着指头算国内的有分量的文学奖,张潮是四六不靠:
茅盾文学奖,4年一届,颁奖要要再等2年,而且张潮的年龄显然不太合适,和不太可能获奖。
鲁迅文学奖,2年一届单奖,4年一届大奖,设有中篇小说奖,张潮倒是合适,但也得等到年底。
老舍文学奖,2到3年一届,但是只奖励给京籍作者的创作和在燕京出版、发表的优秀作品,张潮显然不符合条件。
人民文学奖,1年一届,只颁给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过的作品,张潮倒是发过一个长中篇《悬崖》,却是和权勇先合作的,权勇先的名字更在张潮前面。
本来前几年有个「冯牧文学奖」,设有青年批评家、文学新人和军旅文学三个奖项,张潮评上「文学新人」奖肯定够条件。
但是「冯牧文学奖」在2000、2001、2002连续举办三届以后就停办了。
至于其他由杂志或者地方文联、作协举办的文学奖项,更是因为文学的衰落,经常颁了奖连一篇像样的报道都找不到。
“青黄不接啊,青黄不接啊!”副主席陈建工感叹道。
大家在这里“肆无忌惮”地以张潮为焦点,讨论适合青年作家的、有分量的文学奖项,却丝毫没有私相授受之感。
只因为从“青年作家”或者“文学新人”标准出发,张潮获得任何一个与之沾边的奖项,估计都不会有任何争议。
唯一有争议的,恐怕是这个奖项,配不配得上张潮这几年的成就。
相比大陆,不要说日本、美国、欧洲,这样文学市场高度繁荣、成熟的地方,就连香港、台湾两个地区在奖励青年作家方面,也做的很不错。
以香港为例,自1972年起就设立了青年文学奖,透过举办一年一度的文学比赛及将得奖作品结集成书,为热爱创作人士免费提供发表作品的途径,从而鼓励文学创作。
自该奖举办以来,香港几乎所有知名作家,都是从中走出来的。与「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中文文学创作奖」并称香港文学三大奖。
相较而言,2007年的大陆,此方面确实缺乏适合颁发给青年作家的奖项。让这些年轻人混在关系错综复杂、老登横行的传统奖项评选里竞争,显然是不公平的。
铁宁看争论了半天没有结果,最后还是忍不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果要从头开始设立一个专门颁给青年作家的奖项,那从申请、批复、宣传再到实际运作,至少要1到2年时间……”
姜子龙眼睛一转,抓住了重点,道:“你的意思是,不从头新设?那是直接从现有的奖项里新增?”
铁宁点头道:“是的。”
高红波也回过味儿来了,原来今天的戏肉在这里,连忙道:“那不是也得等上一两年?”
铁宁道:“虽然是新增奖项,不等于要和主奖项一起颁发啊!”
大家一愣,显然没有想过这件事。
铁宁暗叹一口气,接着解释道:“从原来的文学奖里,增设一个青年作家或者文学新人奖,但是早于主奖项进行单独颁奖。
这样奖项的分量有了,关注度也有了,对国内的优秀青年作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鼓励。”
铁宁话说完,会议室里响起了一阵嗡嗡的讨论声。
过了十几分钟,一直没有怎么发言的陈忠实说话了:“我觉得这个提议没毛病。我们这些老头子,没有本事搬石头,给娃娃们让条路总还是行的嘛!”
陈忠实是在场除了姜子龙以外,年纪最大的老资格副主席了,平时一般都呆在西安,这次是刚好有事来燕京,恰逢其会。他说话还是非常有分量的。
姜子龙也同意道:“是要设一个有分量的文学新人奖,而且单独颁奖,不要让人抢他们的风头!”
姜子龙是目前作协里除了主席铁宁以外,唯一的“三朝元老”,他对这个提议投了赞成票,就代表这个提议很有可能成为现实。
“那用哪个文学奖来增设这个新人奖?”
铁宁环视一下会议室,坚定地道:“当然是茅盾文学奖!只有茅奖有这个影响力,让全国人民都知道、都认可。”
会议室里再次陷入了“嗡嗡”声中。
这可是茅盾文学奖,不管它有多少争议,但始终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奖!
任何在这个奖项上进行的动作,都要考虑到背后深远的政治和文化影响。
大家讨论了半天,最后还是高红波代表其他副主席向铁宁提出了疑问:“您这么说,肯定是有预案了,大概是什么样的,能和大家说说看吗?”
铁宁略微整理了一下思路,就温言详细介绍起来:“我们首先要承认自己在文化传播上与先进地区的差距,除了茅盾文学奖,我们并没有其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奖项。”
这点倒是没有什么人反对,要不是这是正式的工作会议,所有人的发言都要写进会议纪要,甚至可以直接说“茅盾文学奖”也没有什么国际影响力。”
但是坐在这个屋里的,很多都是茅奖得主,所以也要彼此留面子。
见没有人有异议,铁宁才接着说道:“所以既然要做,就要一次到位。要是畏首畏尾,到时候放个哑炮,再想着亡羊补牢,那就太晚了。
我的建议就是,在茅盾文学奖下,新设一个「茅盾文学新人奖」,评奖周期为2年一届,主要褒奖过去2~3年表现突出的文学新人。
如果第一届就在今年颁奖,那么就是颁给2004年到2006年出现在文坛上的新人的。提名方面,可以由文联、作协,还有各大文学杂志共同组成提名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
至于具体的评选细则、获奖人数这些,我们可以等委员会成立以后,再细细商量。”
铁宁说完,立刻就有人问道:“那具体是2年,还是3年?”
铁宁大大方方道:“考虑到首届设奖的特殊性,所以范围放宽点,先3年吧,这样能把尽量多的文学新人考虑进来。
下一届开始,既然已经衔接上了,那就2年一届!”
立刻就有人暗笑,这哪是“首届设奖的特殊性”,明明是“张潮参评的特殊性”。张潮是2004年出的第一本书,到2005年影响力就已经很大了。
不过还有一个疑问:“这个文学新人奖,要不要和一年后颁发的主奖项设置回避机制?比如获得了新人奖的,原则上不参与茅奖的评选了?”
这个问题原本可以说是荒谬。茅盾文学奖还没有诞生过40岁以下的获奖者,“文学新人”怎么看都和这个奖项无关。
但是因为大家默认张潮肯定是要获得新人奖的,而且也肯定是会提名茅奖的主奖项的,所以有此一问。
铁宁道:“「茅盾文学新人奖」是颁给作家的,「茅盾文学奖」是颁给作品的,两者不冲突,当然不用回避。”
既然身为作协主席和茅奖评委会主任的铁宁都这么说了,那大家自然没有什么别的意见,张潮连获两奖的概率不是没有,但实在是太低了。
铁宁最后总结道:“设立「茅盾文学新人奖」,目的就是为了扶植青年文学新人、构建新时代文学良性生态,让有发展潜力、有影响力、年纪轻的年轻作家,获得更多展示的舞台。”
接着又语重心长地道:“我知道大家心里是怎么想的。他可能不需要这个奖项,但是其他年轻作家肯定需要,不是人人都有他的读者基础和媒体曝光度的。
‘一枝独秀不是春’,我们设立「茅盾文学新人奖」的初衷,也许是因为某一个年轻作家。但是这个奖项成功运作起来,受益的却是所有的年轻作家!”
一句话,给这件事定了性,大家也就没有话说,在简单的举手表决以后,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随后再商讨了几件常规事务以后,这次作协会议就算是圆满结束了。
此时已经夜里,就在大家要散场的时候,秘书小杨忽然进来给铁宁报告了一个消息:张潮获文学奖了,而且还是大奖!
这一下,会议室里的主席、副主席们,全都不淡定了这不是打脸吗,还是啪啪作响的那种……
第285章 勇夺诺贝尔!
“张潮,你获奖了!”
“嗯?”
“诺贝尔奖!”
“噗~~~”张潮一口茶没忍住,全喷在坐在他对面的王震旭的脸上。
王震旭一时间也顾不上擦脸上的茶水,目瞪口呆地盯着眼前一脸兴奋的兰婷。
这消息太离谱了,起点的文豪文都不敢这么写。
张潮被呛得直咳嗽,好一会儿才缓过来,对兰婷道:“你觉得我像白痴吗?诺贝尔奖哪有3月颁奖的?”
王震旭好不容易才忍住在张潮面前翻白眼的冲动原来你不是觉得自己获得诺贝尔奖才意外啊?
兰婷闻言又嘟起了嘴,把一份报纸往张潮怀里一塞,道:“你自己看!”
张潮打开报纸,是一份《东南晨报》,时事新闻板块一篇报道大大的标题写着:《青年作家张潮荣获“美国诺贝尔文学奖”!》
张潮眼前一黑,这都什么玩意儿?“美国诺贝尔文学奖”?
仔细看报道内容:
“本报讯,青年作家张潮的小说《大医》(《The Great Physician》),在中国时间昨日晚间揭晓的「2006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中,荣获「最佳小说」奖项。
据悉,「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是美国最权威的文学奖之一,由美国书评人协会于1975年创办,用以推广‘用英文出版的最好的书籍和评论’,评选范围包括翻译成英语在美国出版的书籍,素有美国文学‘诺贝尔奖’之称。
这是首次有中国作家获得这一奖项。张潮同时也是「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张潮拿下这一奖项,既是他个人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不断耕耘的收获,也是我省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
后面的内容张潮没看,只知道自己又成“硕果”了。
早上9点的学校食堂,学生已经不多了,倒是没有太引起注意。
看着比自己还高兴的兰婷,张潮无奈道:“这哪是什么‘诺贝尔奖’,就是美国国内的一个文学奖,应该是Simon&Schuster帮我提名的。
今年年初Simon&Schuster给我发了邮件,说《大医》在最终候选的提名名单里。我以为就是陪跑,毕竟其他几本书的名气都不小,没想到获奖了。
大概是《大医》的主题比较受那些书评人青睐吧。听说是昨天晚上公布的?那大卫米勒大概给我发了邮件,不过我这两天上课累、睡得早,就没看邮箱。
呃……估计知道消息的记者打我电话也都是关机。”
一句话说完,落在不同人耳朵里,感受各有不同。
王震旭直接无语「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是美国最主流的权威文学奖了,虽然分量比不上「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小说奖」,但后两者只颁发给拥有美国国籍的作家奖,张潮写得再好也没有资格参选。
所以「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几乎就是外国作家能获得的最高等级的美国文学奖了,影响力不是日本的「芥川奖」「直木奖」能比的。
张潮却一副得奖了也不在乎的样子这个男人内心得有多么骄傲?
还有他随口提到的Simon&Schuster,那不是美国最大的出版社吗?大卫米勒这个名字自己虽然没有听说过,但八成是出版社的高层或者主编,张潮怎么也表现得不在乎的样子?
纵使心中已经把“服侍”张潮当成人生重要的上升台阶,但是这个男人简直就像冰山一样,稍稍显露一点资源,就够自己仰望而不可得了。
想到这里,王震旭更加为当初的挑衅感到懊悔,早知如此,当初直接滑跪多好?
兰婷则有些迷糊,问道:“怎么?这个奖不好吗?”
张潮想了想了,给兰婷科普道:“「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当然很权威,影响力也很大,但是因为范围只限定于美国出版的英语小说,不算国际性奖项。
真能算得上「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得是「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不过这个奖几乎相当于‘终身成就奖’了,我要得至少再等30年。”
兰婷还是有些疑惑:“所以……”
张潮没好气地道:“所以这写报道的记者要么是没文化,要么是就想哗众取宠一下我猜是后者!”
兰婷终于听明白了,不过仍然很兴奋,对张潮道:“美国的文学奖诶!这是你得的第三个奖吧?从国内到日本,再从日本道美国,一年一个台阶!”
说到这里,张潮忽然像是想起来什么,连忙抄起报纸又仔细看起报道来,结果反复看了两遍,也没有看到他最关心的那件事,只能轻叹一声,把报纸放回了桌上。
王震旭有些紧张地问:“怎么了?”
张潮“吧嗒”一下嘴,才悻悻地道:“怎么没有提到奖金啊。这个「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该不会没有奖金吧?「庄重文奖」和「电击大奖」还给了我奖金呢……”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因为不接受出版商赞助,所以确实没有奖金。
兰婷:“……”以前怎么没有看出你这么财迷?
王震旭:“……”你想要多少钱,我回日本砸锅卖铁给你凑,你把奖给我好不好?
张潮把最后一个包子塞进嘴里,嚼吧嚼吧吞下肚子,又喝了一口豆浆,对王震旭、兰婷两人道:“走吧,得什么奖今天的公开课也得上啊!”
说罢,领着恍恍惚惚的两人出了食堂,直奔教学楼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