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潮表现得云淡风气,但是他获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的消息,很快就在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
其他报纸的报道,显然没有一心要做“政绩工程”的《东南晨报》那么夸张,但是也用尽量煊赫的标题报道了张潮获奖的消息:
《文学奇迹:中国青年作家张潮荣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人民日报》
「中国青年作家张潮以其小说《大医》荣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最佳小说”奖,不仅成为该奖项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更标志着中国作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
《从“新星”到“超新星”,张潮荣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光铭日报》
「被誉为“美国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今年首次颁给了中国作家张潮。这位年轻的作家以其深刻的文学洞察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在全球文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文学最强音:张潮荣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南国日报》
「在传统观念中,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似乎总是与美国本土作家联系在一起。然而,中国作家张潮以其作品《大医》打破了这一常规,成为首位荣获该奖项的中国作家。」
……
甚至就连香港、台湾、新加坡的媒体,都关注到了张潮此次获奖的特殊之处:
《文坛新贵加冕新王冠》《星岛日报》
「张潮不特成为首位夺得此奖的中国作家,仲系最年轻得奖者,简直犀利到爆!各界都对呢位才华横溢年轻作家投以关注目光。有消息指张潮背后可能有神秘力量助推,唔知呢个神秘力量会唔会系日后文学路秘密武器呢?」
《惊!陆青作家张潮闪耀国际,抢下美文学奖荣耀桂冠》《联合早报》
「张潮的获奖无疑是为大陆文学争光添彩。然而,有岛内民众好奇,这位突然崛起的文学新星究竟有着怎样的创作历程?他的成功又会对两岸文学交流产生何种影响呢?其实,张潮的文学成就,少不了台湾文学的哺育。据悉,台湾作家曾对他的成长帮助极大……」
……
这年头,除了「诺贝尔文学奖」外,最能激起国人兴奋感的就是各种“美国”开头的奖项了,英国、法国次之,日本、意大利再次之。
倒不能全归结于崇洋媚外,一方面是国内的文学奖大家比较审美疲劳;另一方面中国作家获奖,让人有种“打败外国人”的快感。
贾平娃在1988年获得了一个「美孚飞马文学奖」,还只是「铜奖」,就算是履历当中非常光鲜灿烂的一页了。
于华虽然始终没有获得过「茅盾文学奖」,但是一个「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也足以让他骄傲。
所以张潮这一次获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无疑是给中国文学界又注入一针强心剂!
昨晚奖项出炉的时候,远在燕京的作协会议,本来一路开到夜里才定下来新设一个「茅盾文学新人奖」,有几个副主席肚子里其实还有些小牢骚,毕竟“因人设奖”总归会让人不舒服。
但是一听说张潮拿了这个美国奖,所有的牢骚都只能永远烂在肚子了。美国书评人协会怎么悄没声地就把这么大一个奖给张潮了呢?这是什么意思?
哦中国作协不敢发的奖,我发;中国作协不稀罕的作家,我稀罕;一句话,中国作协奖励得了的我要奖,中国作协奖励不了的我也要奖;先奖后奏,协会特许是吧?
这下是把整个作协放在火上烤啊!
就算「茅盾文学新人奖」顺利举办,张潮在今年捧得奖项归,意义和价值已经大大不同了。
人民群众只会认为作协是拾人余唾,等美国人奖励过了,才想起来要给张潮颁奖,肯定他的创作。
不给张潮这个奖,那这个「茅盾文学新人奖」就没必要举办了,肯定要沦为笑话。
真真是进退两难!
铁宁主席头都大了,心想张潮怎么尽给自己出难题……
说回张潮
今早他踏入教室的时候,待遇显然不同了。一看到他进门,同学们就自发齐刷刷给他鼓掌,整整持续了近两分钟,直到他的手都向下虚压压得酸了,掌声才渐渐停止。
这可是活生生的拿到“美国文学诺贝尔奖”的作家啊,竟然就站在我们面前,马上就要给我们授课?太不真实了……
张潮看到台下同学们的目光,明显已经从之前的热爱、仰慕、钦佩,升级到了崇拜,近乎狂热的崇拜!
因为身处鹭岛,所以大家先看到的基本都是《青年作家张潮荣获“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这篇报道。不管是“美国”,还是“诺贝尔文学奖”,都实在太能冲击这帮文学青年的心脏了。
所以即使知道这个标题夸大了「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的地位,但是几乎都选择了忽略。
张潮无奈,对教室里的同学道:“好啦,‘大熊猫’参观完了,可以说说咱们今天的主题了吧?”
台下响起了一片笑声。
张潮道:“获奖这事,其实我也是刚知道。大家的这种关注,也印证了我们前几天讲的主题《文学奖项背后的权力结构与文学价值观》。”
立刻就有学生提问了:“您是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也代表了某种文学价值观和权力结构,试图驯化读者是吗?”
张潮点点头道:“何止驯化读者,它也在驯化作者。「诺贝尔文学奖」经常被诟病价值观过于保守和过于学院化,所以经常会有某位作家‘冲击诺奖’这种说法,甚至还有公开的赔率,可以下注。
有些荣誉满身的作家,确实在创作中会产生向诺奖价值观靠拢的自觉或不自觉。诺奖评委呢,也和考试出卷者一样,开始不断地‘套路’‘反套路’。
这都是奖项在驯化作家的表现。具体到我获得的这个「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它的价值观就是高度开放、多元和国际化,以展现文学中‘陌生的风景’作为宗旨。
所以有不少美国以外的作家,或者非美国本土族裔的作家,会凭借边缘化的题材获奖。这其实也是一种驯化或者塑造,等于告诉我们这些外国作家,他们喜欢什么口味的‘饭菜’,让我们照方下锅……”
“那这样的驯化有用吗?你受到影响了吗?”另一个同学大胆问道。但是一问出口,他就被后面的同学拍了一下,示意他问得太唐突了。
不过张潮却示意没有关系,然后大大方方地答道:“当然有用。我写下的每一行文字,都是长久以来不同的政治、经济、哲学、社会……这些力量对文学进行不同驯化的结果。
呃……怎么解释呢?你们看过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了吗?”
教室里大部分同学,尤其是女生都点了点头。《穿普拉达的女王》是梅丽尔斯特里普、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经典时尚题材电影,2006年6月在美国上映,2007年2月在中国上映。
这部电影第一次向外界展现了奢华光鲜的时尚界内里的残酷、无情、腐败和剥削,也展现了其价值所在。女主角的换装秀,则让很多中国的年轻人开了眼原来时尚是这么回事?
张潮接着道:“那你们还记得里面的一段台词吗?
「你挑了那件蓝色的条纹毛衣,以为是按你自己的意思。实际上从2002年奥斯卡德拉伦塔的发布会第一次出现了天蓝色礼服……很快,天蓝色就出现在随后的8个设计师的发布会里……你觉得你自己选择的,以为你的选择是在时尚产业之外,其实不然,你穿的衣服实际上就是这间屋子里的人,替你选的。」”
这段台词太有名了,也是电影中时尚女魔头米兰达彻底击溃自以为有才华的助理安迪萨克丝的一段话,点出了时尚产业如何在不被感知的情况下,影响人们对颜色的挑剔、对款式的选择。
所以学生们也纷纷点头,有些敏锐的已经察觉到张潮的意思了。
张潮道:“时尚如此,文学其实也差不多。我们从小能学习的经典,都是经过不同标准选拔出来的。这些标准是什么?很大程度上不就操纵在不同的一小撮人手里吗?
所以作家的‘独立性’不宜过分奢谈,我们时刻都在被驯化和塑造。只不过有些比较粗暴,我们的反抗也引人瞩目一些;有些则十分隐蔽,我们已经受影响了也不自知。”
这番话在座的学生听得只觉得张潮把一个挺复杂的道理,通过热门电影的台词,解释得深入浅出。
而在同是作家的王震旭耳朵里,却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这是何等样的冷静、客观和理性,仿佛刚刚获得美国文学大奖的不是张潮他自己一样。一个人得自省到什么程度,才会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不忘剖析自己。
他转头一瞥,忽然看到自己的老师饭荣教授,正站在大教室的门口,静静听着张潮讲课,还不时面露赞许之色。忽然就想起饭教授提过的鲁迅的一句话: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恐怕作为张潮此时的写照,再合适不过了。
不知不觉间,教室的门口已经站了越来越多的中文系老师,有教授、有讲师,也有普普通通的助教。几乎没有课的而还在学校的,都赶过来了。
兰婷看到这种情况,连忙组织同学从后门溜出去,到隔壁的空教室,给这些老师搬来了椅子。
不一会儿,大教室门口的空地,就坐满了人,大家看向张潮的目光,或有审视、或有钦佩、或有困惑、或有感叹……
他们心中所想,与王震旭或多或少有相似之处一个刚刚获得美国文学大奖的年轻人,怎么就可以做到如此镇定从容地来教室上课,并且学生面前毫不忌讳地剖析自己的呢?
林丹娅教授想起了那天晚上和系主任李无为的聊天内容,忽然有了明悟:张潮在鹭岛这两周的讲座、交流、公开课……集合起来,不就是他留给厦大的宝贵财富吗?
尤其是他可是在厦大交流访问期间,获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只要做好张潮这些资料的整理工作,今后在他的履历里,永远都绕不过去这一段经历。
但就在张潮在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圈受到无数赞誉的时候,在亚洲大陆的另一侧,一个“超级大国”正发出对他的声讨:
《中国的小偷,盗走了湿婆赐予印度人民的桂冠!》
第286章 国际文化纠纷
「出生于我们伟大国度的伟大女性作家基兰德赛和她的《继承失落之人》(《The Inheritance of Loss》)以一种耻辱的方式,落选了2006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最佳小说”。」
「要知道,《继承失落之人》刚刚在2006年获得了英语小说的最高奖“布克奖”,基兰德赛也成为最年轻“布克奖”的获得者。但是她和她的小说却被美国书评人协会给忽视了!」
「窃取这个荣誉的是来自中国的流行偶像作家“Zhang'Chao”和一部庸俗的历史小说,也许是因为他身上的“异国风情”赢得了评委的青睐。」
「《大医》甚至都不是一部英文原创小说,只是一部翻译作品。」
「《大医》只是几个年轻医生无聊的游历与冒险,夹杂的一些老生常谈的对殖民者和军阀的控诉。」
「《继承失落之人》不偏不倚地展现那些背井离乡寻找新生活的人如何发现自己在新旧两地间的流离失所,深切地刻画了人性与智慧」
「与《继承失落之人》相比,《大医》就像是一部中学生的习作。」
「我们不知道Zhang'Chao施展了何种魔力才让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将“最佳小说”颁发给他,大概是来自东亚的某种萨满巫术。」
「我们注意到出版《大医》的出版社是美国最大的出版社之一的Simon & Schuster,而出版《继承失落之人》的,只是独立出版社Grove Press(格罗夫出版社)。」
「《大医》为它的出版商赚到了大量的钱。很难讲,出版商的“权力”在这次评奖当中起到了多少作用。」
「我们不应该再期望这些傲慢的美国书评人会重视我们印度作家那无与伦比的洞察力和创造力,我们应该摆脱这些自大的白人精英设置的文化陷阱。」
「他们就是想通过抬高中国人的地位,来驯服我们印度人,让我们对他们卑躬屈膝,用奴隶的态度对待他们。这是旧欧洲殖民者的延续。」
「印度人在美国已经足够努力,却仍然不能得到承认,这多么让人沮丧啊!」
……
基兰德赛是近年来涌现出的印度作家中的翘楚,15岁移居美国。她的第一部作品《石榴园里的喧哗》就颇受关注。而在2006年出版的《继承失落之人》更是助她一举夺得了布克奖。
布克奖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影响力巨大,不过在2014年以前仅限于英联邦国家的英文原创作家有资格入围参评。
基兰德赛在2006年10月得奖以后,印度文化界陷入狂欢当中,甚至有印度的文学批评家认为她可以在近年内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次落选美国书评人协会的最佳小说奖项,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这篇报道登载在印度最大的报纸《印度时报》的文化板块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印度时报》创办于1838年,不仅在印度本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还是许多印度的海外侨民必订的报纸之一。
在2007年的美国人口普查中,印度裔虽然人数略少于华裔,但却是美国外来移民当中最抱团、最热衷于参与政治、文化等公共事务的外来族裔。
所以这篇报道的影响力在印度裔人士的推动下,迅速成为了美国文化界的舆论焦点之一。
也难怪他们激动《继承失落之人》从题材到叙述方式,都是标准的英美新移民作家心目当中,英国和美国主流文化圈喜欢的样子。
一名居住在美国的非法移民,试图为自己创造新生活;一名在印度与祖父一起生活的英化印度女孩;一个厌恶印度方式和习俗、却从未被英国人完全接受的印度老法官……
种族歧视、文化冲突、宗教争端……
可以说在他们眼里,基兰德赛的每一行字都打在了英、美文化界对新移民作家固有认知的心坎上但是却落选了。
获奖的《大医》在印度人眼里看来是怎样的呢?
几个年轻的、毫无背景的医生,学习了一些医学知识以后,竟然就满中国地跑来跑去要拯救自己的国家和老百姓多么荒谬与不切实际啊!
很快,一篇名为《中国青年作家获得美国书评人协会大奖后美国时代文化中心的偏移》的批评文章出现在《纽约时报》上,作者是印度裔著名记者法里德扎卡利亚。
「在一年多前,张潮被美国的左翼媒体追逐、吹捧后,美国书评人协会又迫不及待地把代表非美国公民创作的英语出版小说的王冠戴到了这个年仅22岁的年轻人头上这种现象原本只会出现在流行音乐界。」
「我无意评价《大医》的文学水平,即使我也是个作家。我更想从“911事件”以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背景衡量其意义与价值。」
「张潮获奖不仅是一个异国青年俘获美国丽人芳心的励志故事,还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它象征着文化中心的偏移,以及后美国时代全球文化格局的重塑。」
「张潮的作品能够获得美国书评人协会的青睐,部分原因可能是其作品中所体现的中国视角和中国经验,这与全球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相吻合。」
「美国书评人协会之所以表现出对张潮异乎寻常的热情,恐怕更多是源于对美国政府对国内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干预的一种隐形的反抗。」
「这似乎成为了美国文化界对传统价值观和全球影响力焦虑的一种反映。」
「如果把奖项授予一个少数族裔的新移民作家,还不足以彰显自己的多元化与包容性,那干脆就授予一个来自曾经敌对、至今也在合作中充满对抗的国家的作家。」
「我们注意到,美国政府曾经透过文化基金会与NGO组织,积极扶植中国国内那些象征反叛、自由的年轻作家,给予他们便利的出版途径和很高的国际关注,但是张潮却后来居上,以一种近乎温顺的姿态,收获了更广泛的认同。」
「张潮的获奖,也可以被视为美国文化界对内政外交政策的一种反思。在经历了一系列国内外政策挑战后,美国可能正在寻求通过文化的力量来重塑其全球形象。」
法里德扎卡利亚是极有影响力的专栏作者,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纽约客》都开设过专栏,同样是来自印度的新移民,不过早就跃升精英阶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