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16节

  “幼不幼稚啊……”

  “不拉钩说明你心虚。”

  “我郑重告诉你,千万不要说一个男人虚……哪里虚都不行!”

  “……什么意思?”

  “呃……我们还是拉钩吧。”

  “好!”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清澈而年轻的声音,响彻了小小的房间。

第25章 《新燕京报》的采访

  下午3点半,张潮知趣地提前半小时就来到了学校行政楼的小会议室。

  接受采访前,他还需要打理一下形象。之前经常打球,皮肤晒得黝黑,张婷老师觉得拍照不好看,就拿出自己的化妆品给张潮上点妆。

  上妆的时候,她的发丝时不时掠过张潮的脸庞,轻柔的鼻息偶尔打在张潮的耳边,这都让张潮有种不敢呼吸的感觉。

  不得不承认,近距离接触“婷美”老师,对男生来说,是种考验。

  她的化妆技巧在这个时代,算是相当好的。张潮没有被涂成小学生合唱团式的白脸蛋、红嘴瓣,而是很自然地提亮了肤色,镜头里不会那么暗沉。

  李烈一看,夸道:“张老师的化妆技术不错,不比一些电视台里的化妆师差。”

  这时东方兴又把张潮叫了出去,交代了采访中务必要多提“博客中华”,张潮也答应了。

  又和父母说了会儿话,采访就差不多开始了,先由市宣传部门的欧主任帮忙拍了几张照片,然后现场只留下了李烈和张潮两个人,进行一对一对话。

  “张潮同学,或者应该叫你‘午夜潮汐’?”

  “哪一个都行,哪一个都是我。”

  “这个笔名有什么含义吗?”

  “哈……可能是我在午夜的时候,思维才比较活跃吧。”

  采访一开始,问题都相对比较温和。不过李烈很快就进入了正题

  “为什么会选择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文章,而不是报纸或者杂志?”

  “选择‘博客中华’作为发表平台,主要还是看重互联网的自由度。只要注册一个账号,就能畅所欲言。传统纸媒的发表流程太长了。”

  “你是不是怕投稿给纸媒,会错过‘新理念作文大赛’的复赛时间?”

  “有这个因素。我想写这几篇文章的时候,距离‘新理念作文大赛’复赛已经不到一周了。如果投给纸媒,可能没等编辑们看到,复赛都已经结束了。”

  “所以这一切都是有‘预谋’的?”

  “可以这么说。但这种‘预谋’是任何作者在动笔之前都会做的心理预设。作为写作者,我不可能不对文章的表达效果有所期待,我当然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取得更广泛的认同。所以与其说是‘预谋’,不如说是‘规划’。‘预谋’这个词的攻击性太强了。”

  “但你的三篇文章,攻击性更强。‘谋杀现场’‘谢罪’‘蘸血馒头’,你的用词都十分惊悚。用这样的风格写作,是为了博眼球吗?”

  “当然是博眼球。”这个问题张潮并没有避重就轻,而是大大方方地承认,倒让李烈意外了。不过张潮很快就补充道:“如果这几篇文章没有博到足够多的眼球,您也不会坐在这里采访我,对吗?”

  李烈没想到张潮还会反问,但是作为资深记者,他的反应也很快,连答带问道:“所以,你的目的就是要‘一朝成名天下知’吗?那与参加‘新理念作文大赛’的同龄人有什么不同呢?”

  问题开始变得尖锐,但是仍然在采访提纲的范围内,张潮的回答仍然很自信:

  “如果从动机来说,也许很接近。没有哪个热爱写作的人不渴望‘一朝成名天下知’。但我们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有一个个很确定的奖项与顶级大学特招名额可以去博取。而我,没有任何可预期兑现的承诺等着我。所以即使动机接近,也不能将我与他们划上等号。”

  “那你是出于妒忌才写的那三篇文章吗?”

  “产生妒忌的基础是自己的预期落空而别人实现了。如果我也参加了‘新理念作文大赛’,没有进入复赛,或者在复赛里没有得到理想的名次,无法被名校录取,那么我可能会妒忌那些成功者。但实际上我并没有向‘新理念作文大赛’投过稿。这点您可以向《新芽》杂志求证。”

  “现在你对各个大学都放弃或暂停特招‘新理念作文大赛’获奖者,有什么想说的吗?”

  “我认为很可惜。”

  “哦?这不正符合你三篇文章的主旨吗?”

  “我始终认为大学招录的底线是遵守规则。如果现有的规则允许它们特招大赛的获奖,那么就应该大胆招录。规则有漏洞,或者不合时宜,那也应该在事后再进行完善。不能以伤害参赛者的方式,去平息舆论压力。目前这种情况,我认为这些大学有些操之过急了。”

  “那你对参赛者是否怀有歉意呢?”

  “当然不。我只为自己的文字负责,不为他人的行为负责。我不会进行廉价的道歉,也不会给予违心的安慰。”

  张潮应对李烈采访的策略其实很简单,就是说真话,但不全说。对着李烈这样善于洞察人心的资深记者,撒谎是最愚蠢的选项。

  李烈并没有把采访的重点放在“新理念作文大赛”的问题上,而更多关注了张潮这个人。

  因为对李烈来说,“新理念作文大赛”在舆论上已经是个“死物”,最多是“死而不僵”而已。有没有自己上去多捅一刀其实意义都不大。

  而最新鲜的舆论焦点应该是眼前这个才十八岁的少年。他犀利的文风和明锐的口才,还有不卑不抗、不故作叛逆的态度,实在是这些年“80后”作家中的一股清流。

  不过他并没有打算完全在采访提纲范围内提问,他有自己的策略。

  在采访的尾声,李烈突然问道:“听说你在学习上严重偏科,这次一模考试,总分只有337分,其中语文就占了将近一半。这个分数让我想起了前几年依靠‘新理念作文大赛’一战成名的韩涵。

  你觉得自己和他像吗?你是否在走和他一样的成名路线?”

  这个问题完全不在提纲里,而且张潮的一模总分至始至终学校相关人员都没有透露给李烈,也不知道他从哪个渠道得到的消息。

  这就是李烈采访的特点,在对方以为成功应付了所有刁钻问题之后,突然抛出一个出乎意料的信息直插软肋。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逼出受访者最真实的一面。

  他原本不打算在这次对张潮的采访里采用这个方法的,因为张潮毕竟只是一个高中生。

  但是张潮前面的回答太漂亮了,让他忍不住用上了这个“备案”,他想看看这个年轻人,是不是真如表现的这么真诚而淡定。

第26章 媒体狂潮

  这个问题确实出乎张潮的意料,但是他沉思了一会儿,还是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您说的对,我的一模成绩确实很糟糕,除了语文,全都一塌糊涂。但这不等于我像韩涵,我也不打算走他的路线。我们是独立的两个个体,只不过恰巧成绩都不咋地,而且都会写点东西而已。”

  “那你怎么看待韩涵的叛逆?”

  “他是成年人,他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无需过分苛责。”

  “你的偏科是不是也是一种叛逆,一种不张扬的反抗?”

  “纯粹是不会而已……”

  “那你觉得韩涵值得青少年学习吗?”

  张潮想了想,郑重地说道:“韩涵从高中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证明他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值得学习的永远是‘学习’两个字本身,无论在不在学校,这都是一件终身都要去做的事。

  我听说韩涵退学以后,有些人也学他退学了,并且以此为傲。我不能理解,韩涵做得不好的地方有什么好学的呢?他现在的成功,并不能等同于他退学也是成功的。”

  李烈对这个回答有些出乎意料,道:“你不怕他看到这些话以后反击你?”

  张潮道:“固所愿也,不敢请尔。”

  两人默契地哈哈大笑起来。采访也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

  看到两人一身轻松地从小会议室中走出来,大家也都松了口气。

  李烈道:“张潮同学是我采访过的人里,表达的深度、逻辑的清晰、态度的真诚,都是排在前列的。关键是他有很强的新闻意识,难得啊难得!”

  一句话夸得张潮红了脸,张潮父母笑开了花。

  后面还安排了对张潮父母、校长吴兴雨,以及对班主任王自新,还有对语文老师张婷的采访,不过都比较简短,主要是补充一些素材。

  一阵忙活就到了晚上六点钟。完成工作的李烈走出小会议室,恰好操场那边远远地传来《你的答案》振奋人心的旋律:

  ……

  黎明的那道光

  会越过黑暗

  打破一切恐惧我能

  找到答案

  ……

  李烈一下就听入神了,问身边的人道:“这首歌叫什么,怪好听的。”

  待听说这是张潮写的词曲,三中一个女生所唱的时候,李烈大为惊讶,对众人说道:“张潮光凭这个本事,上不上大学,都有他一碗饭吃。”

  不过张潮本人没听到这句夸奖。5点多结束采访以后,他和父母说了会儿话,就去食堂吃晚饭了。吃过饭,又去了广播站。

  宋诗语和兰婷都在,两人窃窃私语不知道说些什么,看到张潮来了又停下来。

  兰婷问道:“采访结束了?燕京来的大记者是不是很犀利?你紧不紧张?听说这些大记者都以把受访人问哭为荣。”

  张潮笑道:“哪有那么可怕,人家还是很有水平的。”然后把采访过程大概说了一下。

  兰婷羡慕地道:“你怎么就能应付得这么好呢?我每次看到镜头都紧张……”

  三人又聊了一会天,等点歌时段结束以后,张潮就开始码字。

  看着电脑前专注敲打键盘的张潮,宋诗语轻轻捅了一下兰婷的腰,兰婷扭捏了一下,但却最终没说什么,只是静静地坐着。

  周二,市电视台和县电视台的采访团队也来了。叶卓颖见到张潮,神色颇为复杂,毕竟她上周才说过“希望后面还有机会采访你”这句话,当时只是一种祝福,没想到这么快应验……

  而周三,《新燕京报》就刊发了李烈的报道,标题是:《“午夜潮汐”:终结青春文学神话的高中生》。

  报道以李烈和张潮两人的对话为主体,穿插了李烈对其他的采访内容,以及他的个人评论,足足占了一个版面。

  报道的结尾意味深长:

  “六年前,《新芽》杂志与‘新理念作文大赛’借由韩涵、小四这些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成就了一个青春文学的神话。六年后,这个神话被同样是高中生的张潮所终结。这既像是一个巧合,也像是一种宿命。被功利与投机污染的青春文学神话被终结了。但希望每一个投身文学的年轻人要记住:青春永不终结,文学永不终结。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不过李烈在报道中,还是隐去了张潮一模总分的信息,仅仅用了“偏科”这个词。

  《新燕京报》虽然初创不久,但是它毕竟是“南国报业”和“光铭报业”两大集团“北伐”的排头兵,更是第一家被允许跨地区办报的报纸,创刊号销量就突破了20万份,具有不小的影响力。

  关键它背靠两大报业集团,所关联的其他报纸怎么可能不闻风而动?

  什么,“午夜潮汐”竟然是一个高中生?《新燕京报》的这则报道一下点燃了全国媒体的八卦之心,随即迅速跟进。

  不过思虑再三以后,张潮仅仅选择了《青年报》《南国都市报》《中华读书报》等有限的几家媒体采访,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青年报》。剩下的媒体,要么婉拒,或者用邮件采访的方式回应。

  于是在周日正式放寒假前,媒体上已经掀起了一股报道“青春文学神话终结者”的狂潮。各大媒体都在极力炒热这个新闻。

  所以往往张潮今天接受的采访,第二天就会出现在报纸上,效率之高,令人咋舌。

  这主要是因为在吸引年轻读者方面,大家好久没有抓到这样一个有价值的题材了上一个还是几年前的韩涵。

  要知道纸媒在2004年,经过20年的扩张,已经达到其辉煌的顶点,开始走下坡路了。

  年轻人不爱看报纸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了,怎么在这个趋势中尽量收割一波读者,是纸媒维持影响力的生命线。

  而“博客中华”也大为受益。2004年1月份还没有过完,“博客中华”的访问量已经突破了一百五十万人次,浏览页面超过千万。

  其中“午夜潮汐”就贡献了三十万以上的流量。

  东方兴原先对“博客中华”的定位是“高科技为主”的“知识过滤型专业博客”,他本人的主要工作也是互联网实验室,同时还在攻读博士学位。

  “博客中华”目前完全是依靠他压榨自己个人的业余时间和收入来维持,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东方兴原先是没有答案的。但是张潮的出现,则让他看到一种可能性。

  “博客”要想真正发挥影响力,仅仅依靠高质量内容的输出还远远不够,明星效应也不可或缺。

首节上一节16/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