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15节

  黄主任整整衣服,用手梳拢一下头上每根都有名有姓的秀发,就进了校长室。

  他尽量显得平静而淡定,将手中的处分通知递给了校长,道:“校长,这个情况您看看,我觉得这个处理有点轻,您看需不需要上会。这个张潮,不是特别安分,之前还和庞云同学起了冲突,差点耽误他参赛……”

  没想到其中一个客人开口了,问道:“张潮?是不是就是那个张潮?三中没有两个张潮吧?他出什么事了吗?”

  大冬天,在没有暖气的南方小城,2℃的室温下,黄主任的额头却立刻冒出了几颗汗珠。

  情况好像不对劲!他们问的不该是庞云吗?怎么会是张潮?

  无数个问号,此刻是得不到解答的。而摧毁他内心的是校长只见三中的校长吴兴雨把处分通知迅速往桌上一扣,用手遮住了具体内容,先温声回答了客人的问题:“当然不是。这个是张朝,朝鲜的朝。同音不同字。”

  然后对黄主任说:“黄主任,这件事我晚点给您答复。”

  黄主任知道这是逐客令,而且校长很不高兴,要不然对他不会用上“您”这个称呼。

  现在的校长室已经不是他刚刚想象中的富贵地,而是火炉了。他连忙称是,转身就要离开,迎面却走来高三(2)班的班主任王自新和语文老师张婷,两个人都面有喜色,连招呼都没有和他打。

  而他们两个身后,不正是张潮吗?

  黄主任回到办公室,才发现衬衫湿透了,冰冰凉地贴在背上。

  但这一切,都没有他的心凉。

  刚倒了一杯热水,想给自己(音腾),就见小陆领进来两个面色沉重的中年男女。

  小郑道:“主任,张潮的父母来了。”

  黄健国主任,现在的压力,比喜马拉雅山都大。

第23章 树立一个素质教育的典型!

  燕京来人自然不是燕大的招生老师,而是“博客中华”的创始人,东方兴,还有他的朋友。

  他看到王自新、张婷和张潮走进校长室,立刻就站了起来,越过两个老师,直接向张潮伸出了手,道:“你就是张潮吧。我是东方兴。第一次见面,幸会!”

  张潮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在互联网历史上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忙握住了东方兴的手,道:“东方老师,您太客气了,能见到您,才是我的荣幸。”

  这时候,校长吴兴雨先开口介绍道:“王老师是张潮同学的班主任,张老师是他的语文老师。这是市宣传部门的欧主任,这是县教育部门的李副书记,这是‘博客中华’的东方兴老师,这是《新燕京报》的李烈记者。”

  众人这才开始互相寒暄。

  这时候办公室的沙发就不太够坐了,办公室的干事小郑赶忙搬来了几张凳子,又知趣地退了出去,并且带上了门。

  坐定以后,校长吴兴雨先开口道:“张潮同学,你的笔名,就是‘午夜潮汐’吧。”

  张潮点点头。

  东方兴开口道:“还是我来解释一下吧。”接着他就把上周《南国周末》专题增刊和“新理念作文大赛”复赛现场发生的事情详细说了一遍。

  还拿出了《南国周末》和几份报道了此事的有影响力的报纸出来作证。

  张潮虽然上周在电话里已经听东方兴说过一遍,但现在听来,作为局内人的他,也仍然感觉惊心动魄。

  一开始他只想博取一个上大学的机会,选择以写作扬名,蹭一蹭《新芽》杂志和“新理念作文大赛”的热度,绝没有想到会是今天这样的结果。

  他还是低估了在纸媒时代,将《南国周末》、《新芽》,以及“新理念作文大赛”这三者搅和到一起去,所产生的化学反应。

  从《南国周末》决定刊发他那三篇文章开始,事情就已经朝着他不能控制的方向去了。

  不过张潮此刻内心还是比较淡定的,经过周末两天时间的沉淀,他也笃定了今后的道路,无论能不能上大学,他都会以写作作为人生道路的首选。

  这不再是一次投机,而是在重生这两周以来,他在高强度的写作中,内心重新燃起了那股只属于文学青年的火焰。

  而《南国周末》,又为他打开了在这个年代,走上专业写作这条道路最艰难的一道大门。

  想到这里,他望向东方兴的眼神就不免有些“含情脉脉”了。

  东方兴讲得口干舌燥,事情其实并不复杂,奈何他每讲三句话,就要绕回“张潮最早是在我们‘博客中华’上发表文章”这个议题上。

  说到最后,他才进入正题,说道:“现在这件事正在风口浪尖上。因为张潮同学,不仅是挑破了笼罩在‘新理念作文大赛’头上的神圣光环,而且也给国家教育部门甚至整个社会抛出了一个严肃的议题

  人才的选拔标准到底是什么?大学的直录特招,到底是唯才是举,还是破坏了教育公平?而且媒体也对‘午夜潮汐’的真实身份很感兴趣。《南国周末》的江总编,就找到了我,想让我联系联系“午夜潮汐”,没想到……”

  话没说完,眼神却瞅向了在座中最“人微言轻”的张婷。

  张婷笑着接过话头,对众人,尤其是张潮解释道:“周五那天不是你的学习成果汇报会吗。都6点40了都不见你人,我就去找你。结果刚好看到你在电话亭打电话,还没等我走到那边,你就挂了电话一路跑。

  我还想追上你,电话亭里的电话却响了,我觉得应该是找你的,有什么话没交代完,我就想先帮你接听,然后转告给你。结果是东方兴老师。一来二去,我就把你的情况说了。东方老师让我先别告诉你,怕你再拒绝。张潮,你也真是的,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能拒绝呢?”

  张潮道:“这不是期末吗……”

  东方兴接话道:“我一直以为‘午夜潮汐’是个年轻的老师,没想到啊,你竟然是一位刚满18岁的高中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契机,你的文章、你的身份,都与上面说的教育议题十分契合。刚好又有许多媒体要采访你,我怕你又不答应,就直接把人带过来了。

  这位李烈老师,是我的好朋友。他不是普通的记者,而是《新燕京报》深度报道部的主编。听说你的事情以后,非常感兴趣,立刻就放下手中的其他工作,跟我一起赶过来了。”

  李烈不过三十出头,身材瘦削,十分精干,眼神尤其犀利。他说道:“我们《新燕京报》去年11月11日创刊,是羊城的‘南国报业集团’和沪上的‘光铭报业集团’联合创办的综合类大型日报。

  我负责的‘深度报道部’,就是要对公众关切的各种社会话题进行深度挖掘,揭开内幕,还原真相。我看了张潮同学写的文章,结合最近围绕着‘新理念作文大赛’发生的种种事态,非常符合我们深度报道的宗旨。因此我就赶来了。

  我希望能够对你进行一次独家采访。”

  张潮心里了然,原来《新燕京报》是“南国报业集团”的亲儿子,算起来应该是《南国周末》的亲弟弟,怪不得能优先被东方兴带过来。

  不等张潮回应,生怕张潮又犯愣拒绝的校长吴兴雨开口道:“张潮同学,这个采访,不仅对你来说是一个展现风采的好机会,对我们学校来说,也是一个展示教育成果,尤其是素质教育成果的好机会。”

  市宣传部门的欧主任也说道:“一个高中生,能把文章发在影响力巨大的《南国周末》上,而且能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这在近几年的福海还是新鲜事。你接受完《新燕京报》的专访以后,市电视台也会对你进行一个访问。”

  县教育部门的李副书记跟着说道:“我们也会让县电视台对你进行一次采访。”

  东方兴也接着说道:“《新燕京报》只是第一家,后面还有十几家媒体也想采访你。开一个好头,很重要。”

  张潮明白这无论如何是拒绝不了了况且他这次也没有想拒绝,于是大大方方地答应了下来:“感谢几位领导的认可,也感谢东方兴、李烈两位老师的重视。我就怕我讲不好。”

  吴兴雨哈哈笑道:“我看过你前几天接受县电视台采访的片子了,你要是讲不好,咱们学校就没有讲得好的学生了。”

  这时候班主任老王王自新才有机会开口,说道:“张潮,他就是我们市、我们县,还有我们三中推行素质教育取得丰硕成果的典型代表啊!是该好好报道。”

  一句话,让在座领导们都开怀大乐。

第24章 出名要趁早!

  双方聊的差不多了,李烈把事先准备好的采访大纲给了张潮,让他做好准备。如果可以的话,最好下午就能进行。

  时间也到了中午,在校领导的坚持下,几位客人也“勉为其难”地接受邀请,去校外的饭店用个工作餐。

  张潮虽然是焦点人物,不过学生显然不适合上桌,所以还是要回宿舍拿饭卡去食堂解决午餐问题。

  几位领导、老师,加上一个张潮,说说笑笑地走下行政楼,结果正碰见政教处的黄健国主任,客客气气地把张潮父母送了出来。

  黄健国主任觉得自己熬过了自己人生最艰难的1个小时。在情况不明的态势下,面对张潮父母的接连询问,他发挥了120%的官僚本事,话说得那叫一个云山雾罩、密不透风。

  直接把张潮父母听懵了。他们俩都做好放低姿态赔不是、人前教子武训徒的准备了,结果儿子到底有没有违纪被处分都搞不清楚。

  张潮父亲也是资深老师了,听黄健国东拉西扯了半天也没有句实话,心知一定有什么新情况,呆着也没用。于是干脆就带着老婆告辞了,想直接找张潮了解情况。

  结果刚走出政教处大门,就看到自己的宝贝儿子和一群一看就是领导的人物谈笑风生地走下楼。

  张潮见到父母也很意外,喊了声:“爸,妈,你们怎么……这么早来了?”

  张潮母亲脸色一沉,就要训斥道:“还不是你……”

  幸亏班主任老王见机得快,立刻就堵住话头:“张潮爸爸、张潮妈妈,好久不见。张潮真是个好孩子,给我们学校争光了,我们要好好地表扬他!”

  张潮母亲也是个懂事的,立刻就闭了嘴。

  吴兴雨特地上前和张潮父母握了握手:“二位真是为我们培养了一个好学生啊!今天请你们来,就是一起见证一下张潮的光荣时刻。时间刚好,一起吃饭吧。”

  就这样,张潮父母迷迷糊糊地就跟着领导们去饭店了。

  张潮自己在食堂吃过午饭,没有去广播站,而是回了宿舍看采访大纲。

  除了现场报道,绝大部分的人物采访都不是即时的。采访者事先就要和受访者沟通好,首先确定对方是否愿意接受采访,然后把采访提纲给受访者,做好采访准备。

  采访过程,大部分情况下也不是一气呵成的,它受制于受访者的情绪控制、语言表达,以及是否达到采访者预期的采访效果。

  像拍电影电视剧那样一个镜头反复重来,才是大部分采访的常态。最终无论是形成文字报道还是电视报道,都是经过剪辑和整合的。

  电视报道有时候为了播出效果,编导、记者甚至会让受访者用不同的情绪,把同一句话演绎多遍,最后看哪句最出彩,才剪进成片里。

  文字报道就更不用说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口若悬河又条理清晰的。很多时候都是记者“屎里挑金”,从受访者支离破碎、逻辑混乱、拉拉杂杂、毫无重点的一堆素材里,尽量拼凑出能传达完整信息的话语来。

  李烈这次给的采访大纲很详细,从张潮个人的情况,到写作的动机,再到发表平台,以及对中国教育的思考、录取公平的看法……林林总总,大概二三十个。

  其实有一些问题甚为敏感,张潮也觉得不好回答。看来这个李烈准备得十分充分。

  自己也要打起一百二十分的精神应对。

  采访被安排在下午4点左右。张潮也被免了下午的课,可以精心准备。

  大中午的张潮能在宿舍呆着也算近来一件稀奇事,他向来是吃个午饭就消失不见的。

  不过宿舍里现在也没有什么人敢打扰他了。不仅是舍友,就连所有的同班同学,都感觉张潮似乎与他们越来越不同。

  偏科到极致的成绩,《你的答案》的词曲作者,还有不管面对电视镜头还是几百个听众都能侃侃而谈的从容姿态……

  当然还有他和班上同学越来越疏离的态度现在就连陈欢,都和他说不上几句话了。篮球场上,也几乎看不到他的身影。

  张潮,就像高三(2)班班上的一个独行者,正走向一条与所有同学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刘旭阳,现在也熄了招惹张潮的想法。张潮显然已经和他不在一个竞争赛道上了。他甚至有点畏惧张潮。自认颇懂些“相人术”和“厚黑学”的他,完全把握不住张潮的思路,反而时常有被张潮看穿的惊悚感。

  张潮倒没有注意到这些,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之前是要上个好大学,现在则是成为一名职业作家。

  正思考怎么回答李烈的问题,宿舍门被人敲了两下。

  敲门的是个陌生的男生,张潮不认识;不过他可认识张潮,直接说:“兰婷在楼下,让你下去一趟。”眼神中颇有些难明的神色。

  张潮一看表,已经1点20了,才想到今天中午没去广播站,估计让兰婷担心了。于是穿上外套下了楼。

  刚出宿舍大门口,就看到了兰婷。她的小脸被冻的红扑扑的,像一颗待人咬上去的苹果。

  见到张潮,兰婷就问道:“是不是处分的事?”张潮配钥匙半夜去微机室上网,虽然知道的人少,但被抓后的动静蛮大,毕竟他被“押送”回男生宿舍的时候有两个保安陪同。

  张潮见进进出出的同学都好奇地往这边看,就连楼上也有同学从窗户往下瞅看热闹,知道不是说话的地方,就说道:“去广播站说。”

  广播站里,还是宋诗语值班,不过没有在弹吉他。

  张潮没有把事情瞒着两人的打算,他又不是“废材赘婿打脸流”小说的主角。所以现在时机合适,就简略地把事情说了一下。

  兰婷和宋诗语听完都惊得睁圆了眼睛。她们实在想不到张潮不声不响的,竟然有了这么大影响。

  受到刺激尤其严重的是兰婷,毕竟是个热爱文学的少女。惊讶过后,她反而有些失落,说道:“上周末,我舅舅还和我提起这个‘午夜潮汐’呢,没想到竟然就是你。所以你才这么迫切需要用电脑,还有上网是吗?张潮啊,你现在可要出名了……你和我们一样,才高三啊……”

  张潮微笑道:“张爱玲不是说过‘出名要趁早’吗?我已经决定以后走写作道路了。”

  兰婷道:“你出名了,恐怕,恐怕……”恐怕什么,其实兰婷自己也说不上来。

  宋诗语静静地看着张潮,没有说话,但眼神中有着同样的意味。

  张潮道:“恐怕我‘范进中举’以后‘六亲不认’是吗?放心,我一定‘苟富贵,勿相忘’。”

  一句话逗得两个女孩都笑了出来。

  张潮认真地说道:“无论我出没出名,以后走什么道路,我们,都是永远的好朋友!”

  “真的?”

  “真的!”

  “那拉钩!”

首节上一节15/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