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150节

  所以才会出现除了开头和结尾,张潮自己都分不清后来讲述和记录的内容哪些是自己原意,哪些是孩子们再创作的情况。

  就像《西游记》,最初是元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只有3卷17节,师徒4人也只出现了唐僧和自称“猴行者”的白衣秀士。

  但是历经数百年的变迁,最终形成了煌煌上百回的《西游记》(版本太多,就用这个统称了)。

  张潮没有想到一个无心之举,竟然让自己亲眼“见证”了故事是怎么诞生和发展的。

  最终这个故事完成的时候,会呈现出怎样一个样貌,张潮自己也没有把握。但他仍然愿意维持这种开放的创作状态,甚至非常享受这个可遇不可求的创作过程,都不去特意整理书稿了。

  不过村长不了解张潮的“工作性质”,只觉得这个小伙子每天要么无所事事,要么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大半天没有动静,加上这一住就两个多月……

  以往也有背包客在什雷村流连忘返,但长的也不过呆五六天,短的连夜也不过。谁会像张潮这样简直像准备就此扎根了呢?

  村长找到张潮,先是扯了半天闲篇,最后才语重心长地问道:“孩子,你是不是遇到什么难处了?是做生意欠了钱?还是女朋友分了手?”

  张潮目瞪口呆地看着村长,心想老头这都想哪去了,但还没有等他开口,村长就接着道:“你老是这么坐吃山空也不行啊,这两个月都花了好几千了。

  你要实在想在村里住下去,不如学一门手艺,也能养活自己?”

  张潮:“……”大脑宕机。

  村长以为张潮被自己说动了,继续劝道:“咱们这里的手艺人,无非就是剃头、杀猪、编筐……你想做哪个?”

  张潮:“……”大脑继续宕机。

  村长忽然想起了什么,兴奋地说道:“隔壁村子有个劁猪匠,年纪大了,三个儿子都去贵阳打工了,他这门手艺听说没人接着做了。

  不然你去他那里学劁猪,我给你做保,他肯定会同意。劁猪你知道吗?就是阉猪。公猪阉过了,上肉才上得快呢!这几个村子就他一个劁猪匠,生意好得很。

  等他劁不动了,你就接过来做,养活自己没有问题。我看你和猪也有缘份,我第一次看到有人骑在猪背上能那么稳当的……”

  张潮:“……”电源已拔,勿扰。

  村长开始畅想张潮以后的美好生活了:“你学会了劁猪,我再给你在村里找一个空‘栏杆’,收拾一下你就住进去。过几年攒下钱了,就可以讨个婆娘。

  再说,梁会计说你是大学生,能写会算。以后还可以在村里帮忙记账、写文书、读信件,大家都需要这些服务。……”

  听到这里,张潮的脑子终于重新上线了,连忙婉拒道:“谢谢,我不……”

  话没说完,村委会的电话响了起来,村长连忙起身进屋接电话,过了一会儿才出来,有些抱歉地对张潮道:“明天县里有领导要来考察我们村,要是下午才来,怕是晚上回不去,你的屋子到时候要让出来一下。”

  这是之前就商量好的,张潮自然没有意见。其实之前也来过几个下村的干部,只不过都没有过夜,所以和张潮的交集不多,只是知道有这么个在什雷村长住的外地游客。

  第二天一早,张潮就把自己的东西打包好,放到村长家里。吃过午饭后,就和村里的其他闲人,蹲在村口,等着看是什么领导来。

  下午3点多,就看村口的土石路一阵烟尘起,几辆越野车就这么来到了什雷村。很快车上下来了十几个人,个个都颇有官威,以一个戴金丝边眼镜的中年人为首,在村长的引领下走进了村委会。

  除了村长,梁会计,还有几个在村委会有职务的村民都进屋开会去了。张潮也是第一次看到什雷村来这么多领导,所以也颇为好奇。

  过了二十分钟,村长又领着来人,开始在村子里巡游。村长一边在前面带路,一边在介绍;“金丝边眼镜”身边的人则拿着本子在认真地记录。

  梁会计跟在队伍最后面,张潮跟上去悄声问道:“这是干嘛的?”

  梁会计压低声音答道:“国家明年有专家下来评‘历史传统文化名村’,市里先派领导到各个村考察一下……”话没说完,就紧走两步跟上队伍。

  张潮“哦”了一声,知道这对村里来说是大事,别说评上了,就是能入围,也能得到不少拨款用来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

  不过一同围观的村民却不看好,很坦然地道:“就我们村这破路,哪个专家也不愿意来啊。”

  张潮也深以为然。自己会来什雷村,主要是上一世自驾游的时候这里修了很平整的两车道柏油路,要是知道这里现在还是坑坑洼洼的沙石路,可能就换个地方了。

  村长带着领导们在村里转了一圈,又钻进会议室开起会来。张潮觉得无聊,就招呼今晚自己要“就食”的村民,到他家帮忙做晚饭去了。

  可是还没等张潮在灶台上把水烧开,梁会计就火急火燎地跑来把他拉到村委会:“小张,这次你一定要帮咱们什雷村的忙!”

  张潮一脸懵圈地就站在了村委会办公室的中央,手里还拎着一个顶端焦黑的风筒。

  村长用焦急的口吻道:“各位领导你们看嘛,啷个后生还是大学生呢,就因为我们村景色好、民风好,在我们这里住了好久的。

  所以我们村不是没有游客,只是不多而已。小张,你说是不是?”

  下村的领导们都狐疑地看着眼前脸色黢黑、满腮胡茬的年轻人,心想除了个头高了点,和本地青年也没什么两样啊,该不会是村长瞎编的吧。

  张潮大概知道咋回事了,心想帮这个忙还是没问题的,于是朗声道:“各位,我是从燕京来的。咱们什雷村确实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尤其是这里的水族传统建筑,更是保留了独特、原始的风貌……”

  这一开口,倒是打消了众人的疑虑,毕竟口音不太能做得假。但是在角落里却响起了一声女性的惊呼:“你怎么还在这里?”

  张潮循声望去,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十分陌生。

  女人见大家都看向她,才慌乱地解释道:“前一段时间我来什雷村采风,这个人就住在这里二楼……”随即想起了什么,闭口不言,过了一会儿才面无表情地道:“你接着说吧。”

  张潮也认出来,这就是那个“娟子”。当时天色黑、灯光暗,自己没有看清楚样貌,过后早忘了这段插曲,只是没想到在这里又遇上了。

  这个“娟子”是文联成员,参加这样的考察活动也属正常,张潮也顾不得多想,继续道:“我在什雷村住了有两个多月了,这里的特色我总结起来就是几个字‘美’‘真’‘纯’。”

  金丝边眼镜大感兴趣,问道:“小伙子,你说说看。”

  张潮“顺嘴就诌”简直是看家本领了,毫不犹豫地道:“‘美’,指的是风景美。什雷村背山临崖、峰峦延绵、梯田层层、云雾环绕,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互依存,天衣无缝,美不胜收。

  ‘真’,说的是人情真。我住在什雷村感受尤其深刻,这里的村民淳朴、善良,日常邻里之间相处和睦。对我这个外乡人也真心相待,让我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纯’,讲的是民俗纯。这里虽然交通不便,但正是因为这样,才保留最纯粹的民风民俗。我刚在这里过了‘端节’,可以说是大开眼界,意犹未尽!

  我认为,仅仅凭借‘美’‘真’‘纯’三个字,就能让什雷村在云贵大山的芸芸众村里脱颖而出,有一席之地。”

  一番话说完,无论是什雷村的干部,还是金丝边眼镜等人,都目瞪口呆。尤其是村长,完全没有预料到张潮这么能说,把什雷村夸得连自己都觉得有些夸张了。

  他说完以后,自己想接话都不知道该接什么,总不能说“其实也没看他说的那么好”吧?所以只能连连点头,就差带头鼓掌了。

  金丝边眼镜饶有兴趣地道:“小伙子,你总结得很好嘛!”

  这时,“娟子”忍不住了,她开口道:“你这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说得太过头了。什雷村虽然不错,但是在众多水族村子里,并不算最有特色的,尤其是它有一些很要命的问题,你这样的外人是看不出来的。”

  张潮眼里精光一闪而过,心想上次想打脸被你用“张潮故居”的例子给憋回去了,这次你又送脸下乡,我可就不客气了。

  金丝边眼镜也主动地介绍道:“这位是‘山娟子’老师,我们市著名的作家、诗人,她的审美品味是很高的!‘山娟子’老师,你接着说。”

  “山娟子”秀发一扬,就要开始她的表演……

第258章 ONE PIECE

  山娟子见众人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微微一笑道:“我是作家,其他我不懂,但是文化方面我略懂一点。刚刚这位……小伙子说的‘美’‘真’‘纯’有些道理,也有些偏颇。

  什雷村虽然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民族村落风貌和风土人情,可以吸引一些资深驴友、民俗爱好者,但是旅游面向的是广大普通游客。他们想要看到的是民俗村落把自己的文化特色亮出来,在最短时间里得到不一样的体验。

  我们刚刚在村里转了一圈,什雷村房屋破旧、味道混杂、道路崎岖,日常穿民族服饰的本地村民也不多,也没有像我我们之前去过的很多村子一样,房子门口啊、周边啊有一些特色的装饰。

  什雷村的文化特色如果是需要像你一样住上2个月才能体会到,恐怕没有几个游客会愿意跋山涉水专程来这里。那还不如让什雷村继续保持这样的原始风貌,成为民族文化的研究基地。

  这样,也许对村子更好,对这里的村民也更好。如果大量游客涌入,反而会破坏这里的面貌。大家说有没有道理?”

  这些观点确实颇有煽动性,赢得了不少人的赞同。其中就有人附和道:“娟子老师说的有道理。而且什雷村缺乏接待游客的经验和资源,小伙子你只是个例。”

  村长一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反驳,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张潮。张潮心里暗叹了一口气,知道自己在什雷村避世的日子看来快结束了。不过以这种方式开启离开的倒计时,倒也算有得有失。

  张潮笑道:“山娟子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对,就是铜臭味重了一点。”还没等脸色大变的众人开口,张潮就连珠炮一样说了下去:

  “我听梁会计说这次考察是给国家部委评选‘历史传统文化名村’打前哨?那就对了,人家专家是来看‘历史’‘传统’和‘文化’的,不是来看这里多适合旅游的。

  虽然我没有看到评选标准,但是‘闻弦知雅意’,从这个名称就不难看出,专家肯定是要根据村落保留了多少特色文化,能呈现出怎样的传统风貌来评定。

  这不是本地村民临时接到通知以后,穿几件传统服饰,然后往大门上挂个羊的或者牛的骷髅头就能敷衍过去的。

  我知道,这种村子一旦评选出来,就会有相关的专项资金、拨款来维护、改善这些村落的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旅游开发,可不是评选的唯一目的啊!

  当然,基础设施改善了,肯定有利于旅游开发,但是这都是评上以后的结果。不能用一个还没有出现的结果,来倒推原因。

  所以你说的这些观点,犯了两个大错第一是因果颠倒,第二是以偏概全。按照这个思路去做接待专家考察的准备,恐怕很不乐观。

  我没有想到你身为一个作家,脑子里只想着怎么接客……接待游客。什雷村游客少,才恰恰说明这里最适合被评为‘历史传统文化名村’!”

  山娟子恼羞成怒、脱口而出:“你……你血口喷人!你懂什么!局长,我们开会为什么要让这个外人参与进来?”

  最后这句话,她是对着金丝边眼镜说的。但是这位“局长”显然把张潮的话听进去了,并且大感兴趣,没有理会山娟子的挑拨,而是对张潮道:“小伙子,你讲的很有道理啊我们前期确实把考察重点都放在了旅游潜力上,没有把你说的因素考虑进来。

  你说你是燕京来的?是大学生?”

  张潮道:“已经不是了,今年刚毕业。”

  局长好奇地追问:“哦?哪个大学?”

  张潮想了想,还是说了实话道:“燕大,还有燕师大。”

  一言既出,满座皆惊。就连村长也是知道燕大、燕师大的名声的。不过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立刻就有人质疑道:“到底是燕大还是燕师大?是不是先说了燕大,觉得牛吹大了,然后改口说的燕师大?”

  张潮无奈地解释一句道:“燕大的本科,燕师大的研究生。”

  众人哗然

  “哟,说你胖还喘上了?你咋不说你还是青华的博士呢。”

  “就是,哪有燕大、燕师大的学生毕业不找工作,躲到乡下来的呢?”

  “哈哈,怕是找不到工作,才躲到这里来的吧?”

  “想做村民的燕大生,亏你也说的出口。”

  ……

  局长也开始有些不相信了,打量了一下张潮的模样,确实就像一个不修边幅的本地青年,要不是口音和这里没有半毛钱关系,还真像是村长请来的托。

  局长咳了两声,议论声才停止。他温言对张潮道:“小伙子,不然你先去忙你的去我看你拿着风筒,是在做饭吧。我们再讨论讨论。”

  张潮这时候怎么会离开,反而施施然找了个空座坐了下来,对村长道:“村长,你昨天还说让我在村里扎根,学手艺、住栏杆、娶婆娘呢,你说我现在该不该走?”

  村长看了看张潮,又看了看局长等人,把心一横,对众人道:“小张在我们这里住了两个多月,已经是我们村的一份子了。我嘴笨,很多话讲不清楚,让小张讲是一样的。

  他要是讲的不对,我再纠正。刚刚他讲的,我全部都同意!”

  村长心想,大不了不评这个“历史传统文化名村”,反正这些年错过的类似机会也不止这一个了。让张潮搏一搏,就算最后还是无法入围,但也要出一口多年来被忽视,甚至是被鄙视的恶气。

  村长在一村之中代表的不仅是行政权力,也是本族最有威望的人之一,他这么一说,其他人也没法硬赶张潮走。

  张潮早就习惯了怎么去抢话语权,看出众人的犹豫,于是马上就接着道:“保护文化是目的,促进旅游是手段。要不然人家干嘛要来云贵看这些真实的村落?深圳有个叫锦绣中华的人造景区,里面什么苗寨、侗寨都比这里的任何一个村寨都更有‘特色’。

  比特色就是死路一条,只会变成恶性竞争。如果去哪里都是戴着银头饰、穿着对襟服的男男女女对你唱歌,那去哪里有任何区别吗?这里能拿出一个村寨比得过西江苗寨吗?

  小村寨要突出特色,不能在皮毛上,要在骨头里。深度游的游客数量是不多,但是恰好符合咱们这种小村小寨的承载能力。而且深度游的消费意愿往往更强……”

  张潮越说越起劲,把后世他来这一带自驾游十多天的体验和思考都融入其中,自然引人入胜。局长等人一开始还不在意,但渐渐地,就有人开始做笔记了。

  张潮一口气讲了近十分钟才停下来,才总结道:“能评上‘历史传统文化名村’,它不仅是什雷村的一张名片;什雷村同样是‘历史传统文化名村’这一称号的最佳注脚。”

  什雷村,就是山都的一个大宝藏,ONE PIECE!”

  最后的那个英文有点莫名其妙,大家没听懂,前面倒是都听懂了,面面相觑了一会儿,才有人小心翼翼地问:“小伙子……你是学旅游管理的?”

  张潮摇摇头道:“我学中文的。”

  局长沉吟了一会儿,忽然又对山娟子道:“山娟子老师,你是代表文联来的,你谈谈你的看法。”

  山娟子早就忍不住了,开口道:“旅游当然不是评选‘历史传统文化名村’的唯一目的,但却是最重要的目的。没有游客,村民们哪来的额外收入,怎么提高生活水平。

  你说我铜臭味,我无所谓。但是评选‘历史传统文化名村’是全县一盘棋的重要战略,专家们不可能每个村子都考察过去,我们当然要尽量挑选最有可能评上的村子给专家参考。

  选了什雷村,就意味着可能有另一个村子被排除出参考范围。什雷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这么差,坐车上来都能把骨头颠散架,专家第一印象就不好了吧?”

  这时就有人接过话茬道:“我们这次到各个村子考察,除了筛选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给各个村子拍摄专题宣传片。”

  局长点点头道:“你们大概没有看过最近在CCTV10播放的一部很火的纪录片,叫「三晋风流」。请了十几个作家到山西各地去旅行,展现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非常成功!给了我们一些启发!”

  局长讲话点到为止,自然有人帮他继续发挥:“局长说的没错。我们就是要学习「三晋风流」的拍摄模式,邀请我们云贵的作家来山都体验村寨风情。

首节上一节150/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