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151节

  这个拍摄任务就是由我们山都文联具体一点,就是由山娟子老师负责策划、实施的。”

  山娟子骄傲地一挺胸,道:“我说了,我是从全县一盘棋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是一村一寨的得失。我认为什雷村虽然有潜力,但是相比其他村落,还是少了一些文化底蕴。

  不说别的,其他村落或多或少都培养过一些名牌大学大学生啊、作家啊、专家啊,拍宣传片的时候请他们出出镜,和作家们对谈,效果当然比只拍个风景纪录片要好。

  村长,你说你这什雷村以前出过什么名人?考了几个大学生?作家来村里了,谁能出来和人家对话?”

  一连串的问题,把村长质问得难以招架,根本回答不上来。

  张潮伸手拍拍村长的背,示意他不要惊慌,并且问了他一句:“村长,你说我已经是咱们村的一份子了,没错吧?”

  村长一脸茫然地点点头。

  张潮对众人道:“既然这样,我这个燕大、燕师大的学生,代表什雷村和你们请的作家对对话,应该够资格吧?”

  山娟子嗤笑道:“你要真是燕大的,那确实够资格但你这个燕大,是吹出来的吧?”

  张潮叹口气道:“既然这样,你们也不用请作家来什雷村了。”

  众人:“……嗯?”

  张潮接着道:“什雷村的宣传片,要是山都文联看不上,那就我自己找人来拍吧?”

  山娟子被张潮气乐了,质问道:“你拍?你指的是自己找个DV,拍几段视频,放到网络上播放那种?那你随便拍吧。”

  张潮深深看了她一眼,道:“我说的拍,是请CCTV10的节目组来拍,然后在CCTV10播放。”

  众人:“嗯?”

  张潮不顾大家用看疯子一样的眼神看着他,继续说道:“作家什么的,也不用山都文联请了,恐怕分量不够。我让云贵作协推荐一个吧。”

  山娟子再迟钝,这时候也觉得不对劲了,惊疑道:“你,你到底是谁?”

  张潮没有理她,而是继续说道:“对谈原则上我一般是不参加的,但是这次情况特殊,我就作为什雷村的代表吧。我在这里住了两个多月,也算勉强够格。”

  局长这时候也坐不住了,身子微微前倾,就要站起来的样子,问道:“小伙子,你是?”

  山娟子到底是同行,平时关注文学圈的新闻也比较多,她仔细再看了看张潮的眉眼轮廓,又仔细回想一下电视里张潮的谈吐声音,最终排除掉所有的选项以后,剩下那个再离奇,看起来也是唯一可能的答案了:

  “你,你,你是张潮?”

  “张潮?哪个张潮?”

  “名字好耳熟啊。”

  “是哪个明星吗?”

  “张潮你都不认识?那个大作家张潮。”

  “什么?别开玩笑。新闻里不是说他在休养吗?”

  “这不是就在什雷村休养吗?”

  “……不会吧?”

  议论纷纷之际,张潮站起来身来,用最平淡不过的语调说道:“哦,我叫张潮,弓长张,潮水的潮。”

  “嘶~~”房间里响起了不止一个倒吸冷气的声音,随即安静得落针可闻。

  张潮的声音依旧没有波动,冷静地就像是在说别人一般:“我是个作家,其他我不懂,文化方面嗯,略懂一点。”

  “我确实今年刚毕业,燕大中文系的本科、燕师大作家班的研究生,同时。”

  “我确实不太急着找工作,就先来什雷村体验生活。这两个月,我过得很开心。”

  “「三晋风流」是我策划的,感谢大家对这部专题片的喜爱。”

  “关于什雷村的文化特色和优势,我刚刚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哦,山娟子老师的话,就不必再问了。”

  说罢,环顾了一下众人。他的样貌变化虽大,但主要是肤色和毛发,五官和轮廓总是不会变的。前几个月他上电视又那么频繁,还是有人记得模样的。

  之前只是落差太大,没有人会把两者往一处联系。现在被他自己说破了,眼前的这个黑皮肤水家郎,自然和电视上那个青年作家重合到了一起。

  村长不清楚张潮的名气有多大,但是这两个月「三晋风流」他也没少看,知道这是张潮策划的以后,也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还是局长见多识广,最快镇定下来,迅速起身握住了张潮的手:“张潮同学,久仰大名啊!很高兴你能来我们山都旅居!”

  张潮对局长印象还不错,心想戴金丝边眼镜的还是有好人的嘛也伸手和他轻轻一握。

  这时候所有人都活泛起来,连声道:

  “什雷村条件是不错!”

  “山明水秀、民风淳朴,值得一来!”

  “这种原始风貌,才能吸引游客嘛!”

  “建村500余年,有历史;栏杆式木楼保存完好,有传统;能吸引大作家来旅居,有文化!”

  “对!历史传统文化一应俱全,就应该入围‘名村’!”

  ……

  在场只有山娟子一人一言不发,脸色煞白,想离开,奈何离门太远;想附和,奈何张不开嘴。

  张潮早已经习惯了这种风向变化,也不在意,简单和局长寒暄了两下后,晃了晃手上的吹风筒,说道:“我还要去帮忙做晚饭,就不陪大家聊了。”

  说罢,不顾局长和村长的挽留,径直离开村委会,又去“就食”的村民家里了。留下一屋子的沉默与震惊。

  村民不知道张潮为什么去了这么久,还埋怨道:“你要让人把风筒送回来嘛,火都烧不旺咯……”

  张潮笑笑,没有说话,回头再看向村委会方向,只见晚霞满天、层林尽染,灿烂像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

  ……

  一个星期后,张潮跑到云贵山都一个交通恶劣的水族小村隐居避世了2个多月的消息,还是在业内传开了。大家都不理解为什么他要在赢得“一切”的时候做出这样奇怪的选择。

  但是很快,出版界内部就流传着一个传说:张潮在那个小村里,写出了一部全新的作品,甚至可以称为“力作”;他还把这部作品的手稿,留在云贵的莽莽大山深处。

  只有最有决心、最有毅力的编辑,才能拿到这部手稿!

  很快,春风社、长江社、作家社、花城社……足足二十多家出版社都派出了得力干将,一路舟车劳顿,来到了什雷村。

  但是他们并没有见到张潮,只有村长一脸茫然地拿着一叠乱糟糟的手稿,看着疲惫不堪的众人道:

  “张潮说,谁能给我们村修路,这叠纸就给谁。”

第259章 一气化三清

  修一条路多少钱,编辑们哪里清楚。但是张潮这么说,大概的意思也很明白:要么是他自己,要么是出版社,要么两者兼有拿出一部分收益,给什雷村修一条路。

  当然,附带了这样的条件的话,张潮在版税、首印或者其他方面,肯定也要给出版社做一些让步。相当于共同出资,但是要由出版社具体操作。

  从第一部小说开始,张潮单部作品的首印版税就没有低于百万元的,出版社自然也赚得盆满钵满。所以整个销售周期下来,给什雷村的沙石路做个硬化肯定是绰绰有余的。

  至于说具体的合同细节,肯定是等拿到村长手里的那叠纸以后,找张潮或者“潮汐文化”确认。

  所以几乎所有编辑都踊跃举手:

  “我们出版社可以!”

  “水泥路、柏油路都行!”

  “我们能给村里的路也做硬化!”

  ……

  村长看到眼前一双双殷切的眼、一只只挥动的手,心里别提多震撼了这叠轻飘飘的纸,竟然这么值钱?

  再想想看张潮表明身份那天,县里那些领导前倨后恭的模样,自己当时还觉得是不是太夸张了。

  现在来看,不仅没有夸张,甚至不够隆重!

  他又想起那天晚上张潮小屋里的灯亮了一夜,第二天就把这叠稿纸交给自己,还把后续事项一一交代了。

  然后就收拾行李、背上包,让村长安排拖拉机送他下山了。县里其实反应也很快,下午就派了车上山要接张潮去县里开讲座,却刚好错过。

  就为这个,自己还落了好大一阵埋怨,怪他怎么就把张潮给放跑了。

  “村长,村长?您在想什么呢?”一个编辑的声音,又把他从回忆里拉回来。

  另一个编辑道:“现在我们都愿意给村里修路,怎么办?”

  村长想了一下,道:“稍等。”然后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兜,再从小布兜里掏出一张纸条,再戴上自己的老花镜仔细看了起来。

  编辑们都无语了,张潮这是玩梗玩上瘾了。

  村长看了一会儿才道:“张潮说,如果大家都愿意修路,可以把稿子最多不超过3家出版社同时出版。具体是哪3家,需要你们一家家和村委会谈,村委会觉得满意才行。”

  村长说完,编辑们喧哗起来。从来就没有听说哪本书能同时给3家出版社出版的,这不瞎胡闹吗?

  不一会儿,就有好几家和张潮没有合作过、只是来碰碰运气的出版社编辑通过村委会的固定电话和自己的上级沟通以后表示退出,他们接受不了这么儿戏的出版方案。

  至于春风社、花城社等和张潮有过合作,或者与张潮有较多接触的出版社编辑,则沉住了气,没有跟着起哄。他们知道张潮每次整活儿,都不是胡来所谓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

  尤其是3年前,参与过张潮第一部小说《少年如你》在学校举行的那次“招标会”的出版社,更是对他对把控自己作品出版方向的能力印象深刻。

  他们可不相信当年对出版条件锱铢必较的张潮,现在会拿自己的收益开玩笑。

  村长见参与竞争的人少了好几个,连忙又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兜,再从小布兜里掏出一张纸条,戴上老花镜看了起来。

  众编辑:“……”张潮你不要太过分!

  看完纸条后,村长补充道:“张潮说,能不能3家同时出版,留下的出版社可以等今晚看完书稿以后再决定。”

  编辑们停止议论,又开始眼巴巴地看着村长手上的那叠纸。不管张潮提的条件有多离奇,还是先看看书再说。

  先前退出的出版社肠子都悔青了:怎么着也该等看了书稿以后再说啊!但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剩下的十几家出版社编辑集体留在了村委会,准备通宵看稿。

  村长知道这是关系什雷村未来发展的大事,连忙安排做了众人的晚饭,还送了两个火盆过来提高室温。1月份的云贵山区,夜间已经可以冷到零度了。

  本来打算用带的面包、饼干等干粮对付一顿的编辑吃到了热腾腾的米饭、猪肉、鲫鱼,精神大振,很快就开始传阅张潮的手稿。

  从最早到的花城社朱妍玲、春风社单英琪开始,读完一页就往后面递一页。

  这还是大家第一次看到张潮的手写稿件,乍看之下都先撇了撇嘴:“字真丑……”稿纸种类也乱七八糟、大小不一,有些部分甚至是用铅笔写的。

  不过重要的是小说的内容。大家都是积年的老编辑了,看起来自然飞快。但是不到1个小时时间,房间里就议论纷纷,甚至有乱成一团之势。

  “是个儿童小说?童话?不像啊……”

  “不是童话,就是儿童小说。有点像他老师曹文宣的《草房子》。”

  “怎么不是童话,这里的巫师爷爷不是会法术吗?”

  “哪里写他会法术了,我怎么没有看到?”

  “诶,奇怪。这段在山里追逐萤火虫的情节不是写过了吗?怎么这里又写了一遍?”

  “你看仔细,写的不一样。前面那段韦小亮跟着萤火虫找到了回家的路,后面那段是跟着萤火虫躲开了变婆。”

  “森林的声音到底是找他的村民发出的,还是变婆发出的啊?”

  “变婆吧?你看这一页,明明白白写着声音是从比黑暗更暗的深处传出来的。”

  “不对啊,后面这一页,又推翻了前面的说法。”

  “你别拿我的啊,你自己的看完了吗就拿我的。”

  “你手里那份标记的是

首节上一节151/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