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117节

  只要作品是自己写的,那他一定能如数家珍地把这些地方都指出来。怎么样,你有这样的证据吗?”

  (两章合一。)

第218章 回旋镖

  “你说张潮怎么证明自己?我以前听学校那边说,他的文章、小说都是拿电脑敲出来的,连手稿都没有。”长福县胜利南路2号院,兰婷的父亲兰勇有些忧心忡忡地问兰婷道。

  他们一家三口,连同舅舅一家人,都在客厅里坐着看张潮的直播。

  作为长福县近年来的头号名人,张潮虽然去燕京求学2年多了,但是仍然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别的不说,每年县里的工作报告,关于教育和文化这块,一定要提一嘴张潮。

  如果这一年的工作实在乏善可陈,那就把一嘴扩展成一段,把张潮这一年出版的书籍、发表的文章、上过的节目都罗列一遍,权当是县里的工作成绩了。

  所以作为县领导,兰勇对张潮还是非常关注的。万一张潮在节目上说不清楚,“打了败仗”,那县里这几年的工作报告不都成了笑话了。

  兰婷反问道:“为什么你们觉得只有手稿能证明呢?手稿就不能是后抄的?”

  兰婷的舅舅、在福海大学中文系任教的殷平道:“他在学校写小说,不是很多同学都看到了吗?”

  兰婷道:“那就不能是他爸爸在家里写好了,让他背下来,在学校里表演给我们看的?”

  殷平道:“那这不成耍流氓了吗?”

  兰勇也奇怪地问道:“你这话说的怎么,你还盼着张潮输不成?”

  兰婷笑着道:“你们的老脑筋都要换一换了。谁说只有手稿才能证明清白?快看电视。”

  众人忙看向客厅的电视屏幕,只见张潮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了一张巴掌大小的黑色卡片,向镜头展示了一下。

  殷平愣了一下,才道:“这……这不是那什么,软盘吗?现在都用U盘了,谁还用这玩意儿?”

  只见电视机里张潮从容地道:“可能有些人以为作家是无法自证的,特别是创作越来越多地在电脑上进行的时候。但其实恰恰相反,有时候电脑能比手稿保留更多的创作痕迹,尤其是我早期的创作情况比较特殊。”

  接着他将手中的3.5寸盘又对着镜头转了一下面,才道:“这是一张3.5寸软盘,是我创作初期用来存储作品电子稿用的。那时候我没有自己的电脑,又要上课,所以形成了利用碎片化时间写作的习惯。

  有时候我是在学校微机室的电脑上写,有时候我是在学校广播站的电脑上写,有时候我是在同学借我的笔记本电脑上写。后来学校还特地分配了一台电脑给我哦,有一阵周末我还会去我妈的单位,用她的办公电脑写。

  因为更换写作用的电脑太频繁了,为了避免文章和小说在这些电脑间来回复制、粘贴的时候,出现新老版本被错误覆盖的问题,所以每个作品除了有一份汇总稿外,我每次写新章节都会单独新建一个文件,然后用‘篇章名’加‘写作时间’的格式重命名。

  导演,能将我这张软盘里的内容投放到大屏幕上吗?”说罢,把软盘递给了工作人员。

  很快,张潮软盘里的内容就被投影到了大屏幕上。只见密密麻麻的一大堆WORD文档,简直逼死有密集恐惧症的人。

  张潮接着说道:“只要在文件上点击右键,然后选择属性,就能看到这篇文档的三个信息创建时间、修改时间,和最后一次访问的时间。方老师,您是中文互联网先驱人物,90年代就开始用电脑创作了,我说的没错吧?”

  方老师从来没有想到张潮会有这么奇葩的写作习惯,但现在一时半会也想不到什么反驳的点,只能点点头。

  张潮接着道:“那能不能请方老师随便指认一份文件让工作人员打开,看看文件的创建、修改和访问时间,和文件名是不是能对应上。”

  方老师铁青着脸道:“就是能对应上,也不能说明什么。电脑数据也是能造假……”

  一语未了,现场的观众传来一阵阵嘘声。显然方老师这种死鸭子嘴硬的方式,让所有人都不屑。

  张潮没有理会方老师的胡搅蛮缠,道:“那就请现场的观众随便指认一份文件吧。”

  现场观众顿时踊跃起来,最后一个女生抢到了话筒,指着屏幕上一份文件道:“就这份吧少年如你0100402271630。”

  张潮笑着道:“这应该是《少年如你》

  工作人员点开作品属性,果然和张潮说的一致。

  张潮继续道:“麻烦直接把文档打开,然后在左上角的‘文件’里有一个‘备份’选项,可以查看这份文件的历史版本。不同的历史版本前面,可以看到‘更新者’,不同电脑的软件签名不一样,所以这个‘更新者’的名字也不一样。

  大家看,这个章节的‘更新者’有两个,说明我是在两台不同的电脑上接力完成的。而且,我把这份文件里的内容拷贝到汇总稿上以后,通常还会做一些修改,有时候是改错别字,有时候是改病句,有时候是增删一些句子。

  如果仔细对比的话,是可以看出所谓的‘创作痕迹’的。方老师,你们要拿文件去比对一下吗?”

  方老师这次不说话了。莲岳倒是嘟囔地说道:“谁知道这些是不是这段时间你请电脑高手……”

  张潮马上道:“莲岳老师,大声点说出来,你还想让我证明什么我自己没做过的事情?”

  莲岳吓了一跳,连忙道:“没什么,没什么。”

  张潮又示意工作人员拿过一个包,从里面掏出了一个颇为轻薄的笔记本电脑,向镜头展示了一下,然后道:“这是我一个高中同学当时借我用的笔记本电脑,我的不少作品都是在上面完成的。

  后来我自己买了笔记本电脑,就还给她了。不过还的时候忘了删除上面的文档,没有想到她竟然一直保留到今天。我也是被你们质疑以后,顺嘴问了一下才知道的,这次也特意让她寄了回来。

  另外,我问了母校长福三中,当时分配给我用的那台电脑现在放在校史馆里展览,没重装系统,上面应该也有我的一部分早期作品。谁有兴趣也可以自己去福海求证。”

  张潮环视一下台下的观众,所有曾经将信将疑的目光,现在都已经满是信任;又看了看台上坐在自己对面的人,一个个都面如死灰,沮丧不已。

  张潮对着镜头道:“这么‘断续’的创作过程和‘破碎’的作品版本,大家觉得会是有一个专门的‘代笔者’在幕后替我完成的吗?”

  几乎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轻声或默念了一句:“不可能。”

  兰勇笑呵呵地站起身来,拍了拍女儿的肩膀,道:“那台笔记本是你的吧?好了,我中午还有个饭局要去露个面,后面就不看了。张潮是好样的!你也是好样的!”

  兰婷红着脸呢喃地解释道:“我没删文件是想学习张潮怎么写作嘛……”

  电视里,完全抓住了场上主导权的张潮调转方向,对对面的方老师等人道:“你们之所以肆无忌惮地捏造出所谓的‘代笔者’,大概就是以为一份作品的电子稿证明不了什么吧?只是你们都没有想到我早期的创作方式这么奇葩。

  当然,你们还可以嘴硬下去,说这些都是我在这段时间找人伪造的。但别误会,我从来就不想让你们认错,因为我知道你们中的大部分人,其实压根就不相信有那么一个‘代笔者’,对吧?

  我是为了我的读者来的,也是为了因为这件事受到困扰的长辈、老师和朋友来的特别是我的父亲。在这场闹剧当中,受伤害最多的其实是他们,而不是我。”

  一番话说完,现场响起了观众的掌声。

  方老师无人出声。良久,记者南风才开口道:“……作为公众人物被大众质疑,本来就是接受舆论监督的一种方式。在美国,就算是当了总统,也难免受到各种质疑。

  要知道,小布什总统被说成是智商最低的总统,他也没有回嘴。这才是民主、自由的社会氛围。你说这话,意思是你不想接受监督,要做一个‘法外之徒’?”

  这番话,让除了方老师以外的其他人纷纷点头,低声附和。

  这时沉寂良久的主持人汪玲玲突然开口道:“那关于张潮的作品是否由他本人创作这个议题,是否可以告一段落了呢?方老师,莲岳老师,还有几位……你们什么看法?”

  方老师被第一个点到名字,不得已回应道:“只能说,暂时解答了我的一部分疑问。这些文件如果是真的,确实有一定的效力。但是并不能解释所有的问题,比如他创作题材跨度……”

  张潮突然打断他的发言,直接询问主持人汪玲玲道:“前面都是他们在问我,然后我回答。我摆了这么多证据、讲了这么多话,方老师轻飘飘一个‘一部分’‘一定效力’‘不能解释所有问题’就带过去了,你们不觉得不公平吗?”

  一边说着,一边把目光转向了台下的观众。

  观众一时间都开始起哄,喊道:“不公平,不公平,不公平……”

  汪玲玲虽然也算经验丰富,但极少遇到现场观众被嘉宾拱出来起哄的情况,她看了眼时间,说道:“直播到现在已经快1个小时了。这次节目最重要的一个谜团也解开了,接下来……”

  这时候她的耳机里传来导演焦急的声音:“你疯了?继续播,《百家讲坛》延后。”

  汪玲玲马上反应过来,接着说道:“接下来我们进入这次直播的下半场,由张潮质问对面的方老师等人。本频道原定于中午12点播出的《百家讲坛》栏目将顺延到直播结束以后播出。”

  张潮笑着对南风道:“大家今天都在CCTV直播里露了脸,也算公众人物了吧?被我问几个问题,不算过分吧?”

  方老师刚想说什么,但还是被南风硬着头皮的回答给抢了先:“可以……你问吧!”

  方老师心里已经一口老血吐得满地都是了。他现在算是彻底感受到这6个猪队友对他的杀伤力有多强了,自己表面上坐在中间好像领军人物,实际上7个人抢风头的抢风头、没头脑的没头脑、不高兴的不高兴……把他裹挟支离破碎。

  但是此刻要是起身离开,那就会被视为心虚逃跑,自己好不容易打造的人设就彻底崩了。可眼下这种情形,他也不能确定到底是当逃兵崩得厉害,还是坐在这里继续受刑崩得厉害。

  还在犹豫间,张潮就已经连珠炮一样把问题抛了出来:

  “我翻阅了莲岳之前的博客,多是新闻、政治、民生领域的文章,几乎不涉及文学领域,却突然在我参加毕业作品评议、无暇他顾的时间点,抛出一篇质疑我作品归属的文章,十分不合理。

  你能不能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出于你自己的判断和分析,背后没有高人指点?”

  “莲岳之后,包括今天在场的人在内,各自都发布了质疑我的文章。但是大家请看大屏幕导演,请帮我把之前给您的图片放出来这是这些文章发表的时间,几乎都在第二天或者第三天的中午12点到2点,以及下午6点到晚上9点,这两个时间段内。

  你们有的人在燕京,有的人在福海,有的人在沪上,有的人在花城,这也太巧合了吧?你们能不能证明你们不是商量好了,或者背后同样有高人在指使吗?”

  “还有方老师,虽然你质疑我有‘代笔’的文章比他们晚发了好几天,但是我查阅了一下,早在五月份,你就在网络上发布过质疑我在燕大、燕师大学习情况的文章,只不过我期末太忙没有注意到。

  那你能不能证明一下,你不是这些人背后的那个‘高人’?”

  “这些都是我基于客观事实合理推论后,提出的疑问,希望你们几位能证明自己‘没有高人指点’以及‘我不是那个高人’。”

  三个问题问出来,方老师、莲岳等人的脸一下子垮了,现场的观众却爆发出一阵哄笑。

  “自证清白”这个逻辑陷阱的回旋镖,终于打到了扔出它的人的身上。

  方老师知道自己再不强硬地把领导权夺过来,那就真的一败涂地了。他沉声对主持人说道:“我们质疑张潮,他用了很多天来准备证据。现在他质疑我们,我们也需要时间调整一下思路。

  既然您说是‘下半场’,我申请半场休息几分钟,可以吗?”

  汪玲玲望向张潮,张潮点点头道:“可以,你们好好商量,不然话圆不过来那可就是笑话了。”

  汪玲玲道:“既然张潮同意了,方老师,您几位可以先去后台的休息室,我们给您10分钟时间够吗?”

  方老师点点头道:“够了。要是怕我们‘串供’,可以安排不同的房间。”

  张潮无所谓地道:“全凭自觉,我不介意。”

  (两章合一)

第219章 舆论大逃杀

  以方老师为首,其余六人跟在他后面,鱼贯进入后台。

  现场的热度稍微冷却了一点,主持人汪玲玲在导演的指挥下,开始和张潮闲聊起来,询问张潮最近有什么计划或者安排。

  此时张潮也比较放松,随口道:“毕业了时间确实比较多。今年的暑期有两件比较重要的事第一件是下周开始,我们将开始录制‘三晋风流’的文化行旅专题片,届时将由多位全国知名作家带领大家深度体验山西的表里山河与厚重历史。、

  第二件事是在月底,我们和《新芽》杂志联合举办全新的‘全国青少年新理念作文大赛’将会举行复赛。这次比赛,首次开设了港岛和台岛赛区……”

  刚说到这里,现场的扩音器忽然传来一阵嘈杂的人声,弄得所有人都四顾张望,想弄清楚噪声的源头。

  不过最先反应过来的是张潮,他马上站起来,挥舞着双臂吸引了所有观众的注意力,然后竖起食指放在唇边示意大家安静。

  很快,观众们和现场的工作人员都听清了,这是刚刚去后台的几个人,有人忘记把领口的无线麦克风给关闭了。

  主持人汪玲玲望向导演,用眼神询问要不要提醒他们关麦,结果导演一挥手,又指了指现场观众。汪玲玲顺着手指方向看去,只见每个人的身子都向着离自己最近的扩音器方向倾斜过去,伸长了耳朵,生怕漏听一句话。

  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差不多。有些本来都准备转去CCTV1或者CCTV5看新闻了,现在又放下了手上的遥控器。

  天津大爷不仅不去狮子林桥跳河了,就连午饭都忘了做,紧紧盯着屏幕,口中喃喃自语道:“介你嘛比海河边的胖老娘们好看多了!”

  听得孙女直翻白眼,但很快又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电视上。

  “……方老师,张潮不是胡说嘛!今儿我才和您见第一面!”

  “是啊,是啊,张潮这就是在胡搅蛮缠,公报私仇!”

  “我也第一次和方老师见面,方老师怎么就成我们后面的‘高人’了呢!”

  “不止方老师,我和你们都是第一次见面!”

  观众们一听,看来他们之间确实没有互相联系,那张潮的质疑不成立咯?不过扩音器里的声音还在继续,显然他们还没有发现。

  “大家注意了,这是张潮给我们设下的陷阱,不要上当。”声音粗粝暗哑,一听就是方老师,他接着说道:“我们清者自清。等下由我统一来回答张潮的这几个问题。我不仅要回答,而且还要反问。

  最关键的是,这个过程其他人不要插嘴,也不要被张潮挑拨……”

  方老师话没说完,另一个气冲冲的声音响起来了,一听就是莲岳,他不满地道:“凭什么听你的?

  “马主编?你说的是马成?我又不是听他的!”

  “那你听谁的?是沪上的刘主任,还是港岛的伊莉莎?”

  “我听谁的你管得着吗?反正我不听你的。”

  “你不说我也知道,都是拿钱办事,谁不知道谁啊。”

  “我说你们什么好,连发博客的时间都不会错开一下吗?竟然都集中在两个时间段。”

首节上一节117/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