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116节

  你说把水搅浑,那是正中下怀!人家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水浑了才好往里面藏大鱼。”

  于华摸了摸额头,好一会儿才道:“您老直接说吧,我要做什么?”

  其实于华的想法也是绝大多数人的想法,认为张潮最好的办法就是搬出他那强大到极点的“老师天团”。这些著名作家和学者,或多或少都能引导一部分人的想法,也能左右一部分的媒体看法。

  张潮虽然很难从正面自证清白,但是方老师毕竟也拿不出什么实锤的证据,到时候大概率是各说各话,最后就是以一团浆糊收场。

  只不过从此张潮的风评就要撕裂了。毕竟“代笔”这种严重的指控即使没有被坐实,对作家来说也等同于历经一次名誉谋杀。

  而张潮,似乎也朝着大部分人预想的方向走。

  时隔数日,他再次出现在媒体面前,似乎颇没有底气地借记者采访问了方老师一句:“方老师,您真的不介意我多请一些人来吗?”

  方老师很快就对着扑上门来的记者回应道:“我还是那句话,你想请几个就请几个‘我萧某人何惧!’”

  在各种文诛笔伐和隔空喊话后,张潮与方老师的“对质大戏”,终于在万众期待中,于2006年7月15日,在CCTV-10拉开了帷幕。

  方老师一大早就洗漱一清,换上自己最体面的一套西装,按时赶到了CCTV10为这场“对质”准备的演播厅,一开始先要走走台,预备一下流程。

  演播厅的舞台上,已经摆好的椅子和讲台,背靠一面巨大的屏幕,规格不低。

  方老师看到椅子的摆放,不禁微微一笑椅子明显分成了两边,一边只有一把,另一边足有七把之多。

  他毫不犹豫地走向那单独摆放的一把椅子,心里只有一句话:猛兽独行,而牛羊成群。他,自然才是猛兽!今天坐在对面的,都是他的猎物。

  没想到刚走到那把椅子面前,就被工作人员拦住了,对他说道:“不好意思,方老师,这不是您的椅子。您的椅子在对面,中间这张就是您的。”

  方老师一愣,问道:“那这张?”

  工作人员道:“这张是张潮坐的啊,今天他就一个人来。”

  方老师更不解了,问道:“那,那我旁边这些椅子给谁的?”

  工作人员道:“您不是同意张潮多请些人来吗?他把莲岳老师、土摩托老师,还有好几个说他是代笔的老师都请来了。当然,您是最有名那个,所以请您坐中间。”

  方老师脑子里嗡的一声,只有一句话飘过:“我萧某人何惧!”

第217章 神对手VS猪队友

  不一会儿,张潮和其他人也都来到了演播厅。一力推动“代笔门”的几个人虽然在网络上对张潮剑拔弩张,但此刻面对面,却显得尴尬,反而是张潮从容很多,一一和他们打了招呼。

  不过方老师、土摩托等人显然也多是第一次见面,彼此之间的尴尬并不比面对张潮时更少。

  主持人汪玲玲也来到了现场,和所有嘉宾都打了招呼。她主持过多个文化、综艺类节目,最有名的便是《综艺大观》和《第十放映室》。

  现场的编导和张潮、方老师等人交代了上场的走位和直播的流程以后,就让台里的化妆师给几人上个简单的电视妆,又给他们胸口别上姓名牌、领口夹上无线麦,就算准备就绪了。

  方老师看着场上的椅子,几次欲言又止。自己这次为了显示“单刀赴会”的勇气,特意交代不让司马北跟着;没想到在现场,“单刀赴会”的人却成了张潮了。

  “临时加塞”的莲岳、土摩托、平克等人,虽然他也有所耳闻,但是见面却还是第一次。双方在张潮“代笔门”事件中的立场一致,却没有事先沟通过。

  无论是彼此的熟悉程度,还是现场的氛围也都不允许他们多聊。他心中一直隐隐萦绕着的不安感,此刻被放大了,但是选择临阵退缩,又不是他的性格能容忍的。

  2006年7月15日,星期六,早上11:00,CCTV10《人物故事》栏目特别直播“走近作家张潮,解开成名之迷”正式开始了。

  主持人汪玲玲在做了简短的开场白以后,就介绍起现场的嘉宾;被点到名字的嘉宾一一起身,向观众致意,只不过张潮这边就显得格外形单影只:

  “坐在我左手边,只有一个人的,就是最近这场风波的核心人物,青年作家张潮。”

  台下掌声如雷。

  “坐在我右手边的,分别是美国分子生物学博士、科普作家方老师……自由撰稿人莲岳……传媒人平克……专栏作家土摩托……记者南风……作家常平……大学教授、文化学者刘钰女士。”

  台下掌声稀稀落落。

  电视机前的不少观众都皱起了眉头。一位天津大爷本来要去狮子林桥跳水,硬是被孙女拉着一起看直播,这一开场他就对孙女道:“介不是欺负小孩儿嘛?一帮几十岁的人,还要不要点脸了!”

  而张潮书迷最多的粤省,不少年轻人都摔了手里的遥控,和同伴一起骂道:“丢雷……家……”

  就连被请到现场的观众都有点小小的骚动,但好歹有编导控场,倒不至于在方老师这边人起身的时候喝倒彩。

  方老师心里一阵烦闷,不豫之色已经挂相了;而张潮无喜无悲、面若平潮。

  这是他反击的第一步“强弱易势。”

  对围观者来说,同情“弱者”是一种普遍心理。方老师之所以能打假一打一个准,一方面是对方确实是“假”;另一方面,是他始终揪准了那些在学术界位高权重的人打。

  他把自己塑造成一心打假的“独行侠”,并且一直在“螳臂当车”。那么在旁观者看来,他是以渺小的个体挑战巨人,自然带有一种悲壮的意味。这种“以弱击强”的形象,为他在舆论上赢得了极大的宽容度。

  方老师对今天CCTV直播的预想也是他一个人挑翻张潮在内的国内中坚作家群。结果现场一看,反过来了,是张潮一个20出头的青年,独自面对他们所有人的攻击。

  所以现场的张潮看似是“弱势”的一方,但在大众舆论上,其实“强”得可怕。

  不过现在对方老师来说,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主持人汪玲玲介绍完嘉宾后,并没有多做煽情,而是很干脆地就把舞台让给了他们。她把先发言的机会给了张潮,问道:“张潮同学,对于网络上的种种质疑,你有没有什么想澄清的?”

  张潮微笑道:“那太多了,我怕等我澄清完,节目都快结束了,对面几位老师都讲不了几句话,这央视演播大厅不白来了吗?所以我还是想先请对面的方老师,还有其他几位老师

  对不起,你们人太多了,我记不住名字先说说你们最主要的质疑点是什么?既方便排序,也方便合并同类项,给观众们节省时间。”

  张潮说完,坐在方老师左侧的莲岳就面色不快起来,但奈何主持人汪玲玲转过来先问了方老师:“方老师,既然张潮同学这么说了,那您先来讲讲看。”

  方老师显然没有注意到从身旁和身后射来的几束不友好的目光当然,注意到了他也不会在乎他用他那特有的嗓音问道:“你现在也只有21岁,怎么能写出像《少年如你》《蜗居》这样成熟的作品?特别是《蜗居》,完全超出了你的阅历范围。天才也是有成熟的过程,哪怕石头里蹦出来的孙悟空,也要去菩提祖师那里学习道法后才有本事大闹天宫。”

  不得不说,不管方老师人品和立场如何,他粗糙暗哑低沉偶尔还幽咽不清的声线实在太有戏剧效果了,没有听过他声音的观众都被吓了一跳,加上三角眼、秃脑门和过于方正的颌角线这放哪部电影电视剧里,都是妥妥的反派。

  准备去跳水的天津大爷彻底不想走了,看着电视里方老师拍着大腿就骂道:“介你嘛一看就不是个好人!”

  许多看过周星驰电影的观众,不约而同想到了《九品芝麻官》里贪官三堂会审戚秦氏的场景。

  张潮含笑点头道:“方老师提出了一个关键质疑,其他几位有没有你们认为更重要的质疑点?如果没有,我就先回答方老师的问题了。”

  “慢着,我有!”开口的正是莲岳。

  主持人汪玲玲忙道:“看来莲岳老师有不同意见,请讲。”

  他有点负气地道:“大家好,我是莲岳,也是中国质疑张潮‘代笔’第一人,我在心浪的博客请大家多关注,我每个星期都会更新……”

  汪玲玲不高兴了,连忙打断道:“莲岳老师,还请您直接一点。”

  莲岳意识到自己被方老师受到的“礼遇”气糊涂了,连忙收敛话题道:“……我认为张潮最先应该回应的是,他一个住校的高三学生,怎么能多次在深夜更新文章。那个时间段,他应该在寝室睡觉才对!这是常识!”

  张潮同样含笑点头道:“莲岳老师的这个质疑也很有力度,我到底该先回答哪一个呢其他老师没有了吗?”

  “我也有!”坐在“质疑方”第二排唯一的女性刘钰开口了,不等汪玲玲讲话,她就开口道:“张潮,你不觉得你应该先解释一下为什么你成绩一下降、写作就出名了么?你和你父亲到底是什么关系?”

  一句话问的现场哄堂大笑,张潮也无奈地道:“最后这个问题我必须优先回答我和我父亲是父子关系。咱们这是CCTV直播,不带这样讲伦理哏的。”

  刘钰闹了个大红脸,不过还是强硬地道:“你知道我说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你父亲是不是给你代笔了!”

  张潮回答得很干脆,就两个字“没有”。不等刘钰继续发问,其他几人就急匆匆地开始抢夺起发言权来

  “你说没有就没有?你怎么证明?”

  “张潮,你先说说你上燕大、燕师大,同时读本科和硕士两个学位,这么荒谬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你这算什么质疑?他那是有部委文件的,虽然是80年代发的,那也是有法律效力的我想问的是,你还写了一个话剧《窝头会馆》,虽然知名度没有其他作品高,但对老BJ的味道还原得非常纯正。你一个福海人,不是你爸代笔,怎么写得出这种剧本?”

  “他是福海人,他爸不也是福海人?你这叫什么问题。看我的张潮,你的创作速度太快了,我统计了一下,两年多时间你已经写了100多万字,而你老师于华十年都憋不出50万字来我合理怀疑你不仅有代笔,而且是代笔团队!”

  “代笔团队?你这想象力也太丰富了,给他代笔的要有他爸爸以外的其他人,早就跳出来承认了,名利双收啊!”

  “给他代笔的要都是他的亲戚呢?比如他妈妈,他叔叔,他舅舅……这是一个造假家族啊!”

  “别丢人现眼了,还造假家族。你搁这写科幻小说呢?”

  “你说的就有理?你不丢人现眼?高中生半夜溜出去网吧上网很奇怪吗?不信你今天晚上就去网吧瞅一眼,乌央乌央的都是半大小子,你敢保证里面就没有高三学生?”

  “可拉倒吧!你们都听我说……”

  “凭什么听你说?你老几啊?”

  “我中国质疑张潮‘

  ……

  几人的分歧越来越严重,几乎就是在现场吵了起来。尤其是其中没有上电视节目经验的撰稿人、作家,几乎忘了这是在直播。

  主持人汪玲玲哪见过这种场面,几次向现场的导演眼神询问要不要由她来控制一下场面导演只是一摆手,表示你不要多事,然后继续指挥摄像机对准方老师这边,偶尔把镜头切换到张潮。

  方老师是唯一没有参与争吵的人,只是脸色铁青;而张潮则是一脸无奈,似乎没有预想到这个局面的出现。

  这是张潮反击的第二步“稀释话语权”。

  让莲岳、土摩托等人前来是他给节目导演出的主意,并且“善意”地提醒节目组,一定要告诉这些额外受邀的嘉宾,不要向媒体透露消息,否则方老师一不乐意退出,那直播可就黄了。

  导演一听可太有道理了,光是张潮和方老师两个人对喷有什么意思?来一群人和张潮对喷收视率才有保障嘛!果然这些嘉宾吵起来以后,收视率蹭蹭蹭往上涨。

  普通采访、专题采访、录播节目、现场直播,影响力是有区别的。这些嘉宾都是吃传播这碗饭的,一听能上CCTV的直播,哪里还会向外界透露一星半点,都是到了现场才知道自己不是方老师的唯一伴侣,内心不免生出了怨怼。

  可对方老师来说,这些人一来,彼此又不熟悉,还特别会抢话,一下子就摊薄了自己的发言时间,也稀释了自己的观点密度。

  关键他们还内讧起来。方老师此刻耳边闹哄哄的,真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当然,现场吵架也是要有限度,导演指挥主持人汪玲玲,精确在几人翻脸之前截停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各位,各位,先听我说一句好吗?”

  主持人讲话还是有份量的,几人气呼呼地陆续闭上了嘴。汪玲玲道:“我们是现场直播,大家一定要注意说话的分寸,有不同意见可以好好商量。”

  这时记者南风说话了,在电视台跑过多年现场的他最先反应过来,对众人道:“主持人说的对,大家保持风度、保持风度。还有,不要上了张潮的当,我们要是吵起架来没完没了,他就不就得便宜了吗?……”

  没等南风把话说完,张潮就接过来道:“各位老师误会了,其实我特别想好好回答各位老师的问题。既然刚刚各位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那么能不能由我来总结一下各位问题的共同点你们都相信我有一个藏在幕后的‘代笔者’或者‘代笔集团’,我的作品是由他或者他们创作的,所以我必须证明我的作品是由我自己创作的是吗?”

  坐在张潮对面的七人互相交流了一下眼神,除了方老师,几乎都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唯独方老师本能地觉得不对劲,但是一时半会又说不出来这种感觉自从他对上张潮以后,已经有过多次了,感受只能讲糟糕极了,就像蒙着行走在地雷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踩到一颗。

  但是其他人是不想等方老师点头的,莲岳马上开口道:“是的,你必须证明那些作品是由你自己创作的。”

  张潮点点头,不急不缓地说道:“我也同意方老师、莲岳老师以及各位的看法。不过我想请问各位,一个作家,应该如何证明作品是由自己创作完成的?标准是什么?或者换一种说法,我要拿出什么东西来证明这些作品是我自己创作的?”

  其实当张潮问完第一句话的时候,方老师就敏锐地察觉到他要干什么的,但是没等方老师开口,张潮就把后面的两个问题抛出来了。

  看到问完问题的张潮嘴角若有若无的笑意,方老师脑子一懵坏了,被张潮偷换概念了。

  是的,这就是张潮的第三步反击“偷换概念”。当然,这里用“偷”不太准确,因为张潮是光明正大征得对方同意以后,把“证明你爸爸不是你的代笔”,换成了“证明你的作品是你自己写的。”

  证明“我没做”和证明“我做了”之间的难度差距,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关键张潮还击中了之前绝大部分人的盲区凭什么莲岳、方老师可以只提出质疑让张潮自证,而不将自证成立的标准一并提供?

  这是因为所有人都觉得作家创作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具有高度的隐私性,只能凭作者的自觉和读者的信任,自证难度极高,近乎于不可能。

  但当张潮把这个问题抛给方老师、莲岳等人以后,他们陷入了两难如果说“不能自证”,那前面的质疑自然就成了笑话;如果说出“如何自证”,那标准是否能被大众接受是一回事,至少张潮就可以按图索骥来提供“证据”了。

  当然,他们也可以说“你先自证再说,成不成立由我们判断,标准不能告诉你”估计没有一个敢说出这么不要脸的话。

  这三步走完,张潮内心才真正松了一口气。

  前面的“强弱易势”是为了让把方老师和其他几人捆绑成一个意见表达上的整体;“稀释话语权”,是让方老师个人没有机会形成对张潮的连续追问;最后的“偷换概念”,则是利用对方对直播影响力的渴求制造分歧,打乱几人的思路,用其他六个人的意见把方老师一个人裹挟走。

  如果是方老师自己,那肯定不会给张潮这个机会,一定会死揪着“父亲代笔、父子相隐”这个逻辑和其他细节持续追问,那张潮就只会陷入无限自证的被动局面当中。这种情况,在很多人眼里看来,即使事理和逻辑上说得通,因为太罕见,也会被认为是一种狡辩。

  到时候真就成了“信者恒信、疑者恒疑”的筛粉行为了!

  而且张潮这次不仅是要证明自己,而且要把所有脏水都甩干净!

  所以张潮从媒体喊话问方老师自己能不能多请几个人开始,就是要给他安排一群猪队友,避免出现自己和方老师一对一的局面。

  而莲岳等人也不蠢,看到张潮如释重负的表情以及方老师黑得像锅底的脸色,立刻反应过来了,一时间都陷入了慌张和沉默。

  当着CCTV10直播的镜头,把刚刚说出去的话吃回去,他们还没有那个勇气。

  还是方老师比较沉着,知道这时候不能长时间冷场,思考了片刻就开口道:“作家自证虽然难,但是并非没有办法。比如有些作家有亲笔写的手稿,还有作品总是有各种‘创作痕迹’的,比如各种增删修改。

首节上一节116/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