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有几个,恨不得当场就上手摸过去。
张潮突然开口道:“王总还没有说为什么这么多人盼我毕业呢。”
王仲军回过神来,答道:“你这一身写作和营销的天赋,天天被上课、作业这些束缚着,不能施展,多可惜啊!毕业了时间就自由了,大家都盼着和你多合作呢。”
张潮微笑着回应道:“学校生活不是束缚,其实也是一种保护……我还在考虑要不要读个博士呢。”
这时候茶艺师开始分茶、奉茶了。只见她用双手把杯子送到张潮和王仲军面前,又深施一礼,才退回座位。
张潮拿起茶杯,啜饮一口,道:“我虽然是福海人,但平时不喝茶,也不懂茶。不过也能喝出这茶不错,清冽甘香。王总,别绕弯子了,要谈什么事,您直接说吧。”
王仲军一拂手,茶艺师就行了一个礼,默默退下,关好的房门。
王仲军没有立即开口,而是拿着茶杯在手里转了几圈,才道:“张潮同学,对我们华宜的印象怎么样?”
张潮想了想道:“精品不断,蒸蒸日上,势头很好。”
王仲军点点头,神情流露出自豪和骄傲。自从1998年投资冯晓刚的《没完没了》开始,华宜几乎就是国内民营电影公司的代名词,好几年的国内电影票房第一都花落华宜。
只有张亿谋、陈铠歌偶尔能从他们手里把这个“第一”给夺走。
王仲军道:“据我了解,你的‘午夜潮汐’也发展得很好,签了不少作家和作品,影视剧改编也做得风生水起,还有日本和美国的业务。”
张潮有些无奈地道:“一开始只是想弄个个人工作室,主要围绕我自己的作品版权做深度开发。我也没想到会越做越大,大家还这么信任我……”
王仲军一边心里想着“你小子就装吧”,一边嘴上说着:“做事情就是这样,一旦开始了,就停不下来。我和仲磊在94年成立华宜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能做到今天这样。
有人说‘时势造英雄’,也有人说‘英雄造时势’。其实在我看来,无非就是人推着事走还是事推着人走。就像今天,有些事已经碾到门口了,我们也是被推着往前走,甚至要往前跑。”
张潮明白王仲军这次找自己,肯定不是谈作品版权了,但还是装傻充愣道:“王总的意思我不懂。”
王仲军又给张潮斟满了一杯,才道:“我们华宜,准备在2到3年以后,上市!”
张潮心想果然是这事,不过还是装作受了一惊,说道:“上市?好事啊!上市了就可以割……啊,让企业发展得更快、更好啊。恭喜恭喜!”
王仲军有些得意地道:“上市当然是好事。只要能上市,我们的主要股东,身价最少这个数……”说罢,伸出右手的食指比划了一下。
张潮知道王仲军后面还有话,只低头喝茶,并没有回应。
王仲军道:“国内上市呢,分主板上市、创业板上市。主板上市呢,对公司的性质、规模、业绩、净利润要求,都比创业板要严格一些,当然,能募集到的资金也更多。
以我们华宜的条件,满足创业板上市的要求不难。但是我们既然做了,当然要朝着更远大的目标去努力。所以我们想争取在主板上市。
如果能争取到主板上市,那上市前参与的主要股东,可就不止这个数了。所以……”
见张潮还是不接话茬,王仲军有些急了,直接问道:“张潮同学,你有没有兴趣参与到我们的上市计划中来?”
张潮这时才恍然大悟似的惊醒过来,道:“那好啊。我现在手头还有点现金,你们的融资计划是什么?多少钱占多少股?”
王仲军一口老血差点当场吐出来,也不知道张潮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只好耐着性子道:“我们现在其实不缺资金,我们需要的是业绩和净利润。你们‘午夜潮汐’……”
张潮继续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道:“对,业绩,业绩。我们‘午夜潮汐’确实有几本好本子‘待字闺中’,比如《蜗居》,我跟您讲,《蜗居》可是个好故事……”
王仲军感觉自己要当场爆发了,他已经确定张潮在装傻了,《蜗居》是个雷整个圈里谁不知道,能拍的话还等的到现在吗?虽然他不确定张潮一直回避正面回应自己的原因是什么,但也不准备再绕了,于是直接道:
“张潮同学,我们希望的是,将你的‘午夜潮汐’可以并入我们华宜公司,这样你就成为我们华宜的主要股东之一了。‘午夜潮汐’具体的估值以及你占股的比例,我们可以再谈。
但我保证,收购的价格一定会让你满意!”
(晚点还有一章)
第195章 创业板也不错啦!
张潮暗叹一口气,该来的还是来了,他对并入华宜一起上市兴趣不大。
一来他对“午夜潮汐”的定位和发展本来野心就不大,目前能做好文学作品保护、开发作品版权,兼顾一些文学创意项目的筹划、运营就可以了。
二来华宜这“贼船”也不是这么好上的。华宜在上市之初确实风光无限,但是很快飘上天的王氏兄弟就各种“作”,不是花几个亿买梵高的画,就是折腾什么影视城,“华宜系”的名声也一塌糊涂。
做文学经纪这行,规模小点不要紧,要紧的是名声不能臭。作家们在这个问题上都有点洁癖。刘振云这么好的一个顶级作家,因为和冯晓刚、华宜捆绑的太紧,导致风评受害。
至于王仲军伸出摇动的食指代表的那个数字,他一点兴趣都没有。1个亿嘛,山西邢有天那可是真金白银就放在港岛,自己只要答应做他的便宜女婿就行。
不过王仲军好歹是客客气气地来邀请,张潮也不好太生硬地拒绝,于是道:“我对‘午夜潮汐’的发展另有想法,所以它的独立性非常重要。除非……”
王仲军连忙道:“我们会最大程度地保证‘午夜潮汐’的独立性,除了上市需要的合并报表以外,‘午夜潮汐’的一切还是由你来掌控!好了,你说,‘除非’什么?”
张潮笑道:“除非,这次并购把我摘出去,也就是我个人的作品从‘午夜潮汐’里独立出来。我想只有这样,华宜才会用心投入资源,把‘午夜潮汐’发展好。”
一句话像子弹一样击中了王仲军的心脏,让他脸上的表情都扭曲了一下,但是凭借十几年商海浮沉历练出来的涵养生生给压住了。
华宜上市最需要的就是净利润,现在整个国内的文化圈连同文娱界,就没有比张潮的小说更能产生“净利润”的项目了。
别看冯晓刚这两年的电影动不动就1个亿、8千万的票房,实际上华宜作为制作方,能分到到票房,再减去制作成本,一部戏票房好的时候也就2-3千万的收入。
但一个影视公司里不是每个导演都是冯晓刚,也不可能每部戏都赚钱。从冯晓刚电影里赚的钱,至少有一半要赔进其他项目里。
就算是冯晓刚,就能保证他的下一部电影一定是赚钱的吗?斯皮尔伯格都不敢这么说。
张潮就不一样了,他一年几乎能产出2部长篇小说,销量动辄百万起步,加上之前的作品还是源源不断地提供版税,他一个人在国内的版税收入就不低于2000万。
何况他还有大量的海外收入,包括《消失的爱人》《大医》的美国版税,日本集英社、角川社的版税和周边,台岛港岛的版税虽然张潮从来没有透露过有多少,但是华宜公司在内部开会的时候,估算其总额应该超过国内的收入。
甚至可以这么说,张潮一个人产生的“净利润”,某些年份,可能会超过华宜整个公司。
而张潮创作成本呢?除了时间以外,可以说约等于零。
“午夜潮汐”签下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收益,目前加起来都够不到张潮国内的版税收益的边。
所以收购“午夜潮汐”,其实就是想把张潮每年几千万的收益并入到华宜的报表当中。当然也不是白拿,王仲军兄弟还没有把张潮当成傻子,自然会给出足够的回报。
他还有一个隐藏的小心思,不足为外人道如果能把张潮与华宜捆绑成功,那么华宜的业务就从两条腿走路变成三条腿走路。
之前的两条腿是冯晓刚的电影票房,和王晶花的艺人经纪。这两条腿固然都走得又快又稳,但是冯晓刚和王晶花的班底独立性都很强,动不动就要和自己议个价。
引入张潮,虽然也不受自己的控制,但利用得好,却可以反制冯晓刚和王晶花。三足鼎立,他和他的弟弟才能稳坐钓鱼台。
张潮的想法不是这样,自己把作品收益并入华宜报表,上市以后自己可能会多出几千万甚至上亿的额外收益。对但是对现在张潮来说,钱已经多到一定程度了,再多就是一串数字而已,对他的吸引力已经不大了。
更别说在美国那边,未来2年,有一个世纪大空头等着他去投机,华宜上市带给他的额外收益,几乎不太可能比得上这次的投机。
而拿来投机的钱,主要就是放在美国一直没有汇回来的《消失的爱人》与《大医》的版税。再过1年,累计应该超过1000万美金了。
把自己作品的收入都并入华宜的财务报表里,那到时候投机赚到的钱,算自己的算华宜的?要不要公开?虽然肯定有办法规避,但何必折腾。
两人各自盘算着自己的那点小心思。过了好一会儿,王仲军才有些苦涩地道:“看来张潮同学对参与华宜的上市计划一点兴趣也没有了?”
张潮道:“这个计划对别人来说,可能很诱人。但坦白讲,对我来说意义不大。我更看重‘午夜潮汐’作为文学经纪的纯粹性,现在我们运作的好几个项目前景都不错。
如果华宜愿意参与,相信会给你们带来不错的收益。这样对华宜在几年后冲击主板上市也有帮助。至于我自己的作品,相信华宜内部已经评估过价值了吧?”
王仲军点点头道:“其实也没有什么不能说的。我们估计如果你愿意带着‘午夜潮汐’并入我们华宜,会是除了我们两兄弟以外的最大股东,持股比例甚至要超过我弟弟仲磊……
上市以后你的身价,应该不会低于3亿人民币,甚至可能更高,5亿、6亿都有可能。”
张潮摇摇头道:“那你们算过没有,我的作品收益自然累加,到达3亿要多久?况且你说的这3亿是股票市值,不是现金。我要从股市里拿钱出来,作为大股东减持还要发公告。
减持多了,股价跌了,我还得挨骂。这种‘3亿’对我来说,确实没有太大意义。不过要是你们在上市前有认购计划的话,我倒是可以买一点。”
王仲军神情黯淡下来,知道是不可能说服张潮了。那么自己还能去哪里找可以帮助华宜冲击主板的净利润增长点呢?
张潮有些安慰性质地道:“王总,能创业板上市也不错啦!我这里提前祝贺您兄弟俩成为亿万富翁!如果没什么别的事,我先走了。”
说罢,拎起双肩包,潇洒地离开了茶室,只留下王仲军一个人在已经凉掉的清茶前落寞不已。
第196章 横空出世
“张潮他真这么狂?”华宜的办公室里,王仲磊听完哥哥的转述以后,气得砸了手里的杯子。
王仲磊甩了甩手上的水,寒声道:“要不要给他一点教训?别以为在我们这里,还能耍什么恃才傲物的把戏!”
王仲军看着弟弟气急败坏的样子,有些不满地道:“你这脾气得改改,别老是人家一撩就上火。你拿什么教训人家?是让国内出版社不出他的书,还是找人打他一顿?”
“我!……”王仲磊一时语塞。张潮如果真是娱乐圈里的明星,只要不是有背景的那一批,他还真能随便揉捏。可张潮混的偏偏是文艺界鄙视链里最高端的一环文学圈。
文学家们可能赚钱没有娱乐明星多,名气也没有娱乐明星大,但是其中的许多老资格,随便写封信,是能一路递到最高层的。就算他们王家兄弟都是大院子弟,也要掂量一下。
张潮也许还没有这个人脉,但是他的老师们呢?
王仲磊走到办公室的酒柜前,倒了一杯威士忌,咕咚咕咚地灌了下去,然后才道:“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还祝我们早日成为亿万富翁,这不是嘲笑是什么?”
王仲军也走到酒柜前,也倒了一杯酒,不过没有喝,而是晃着酒杯,好一会儿才道:“其实看张潮那时候的表情,未必就是嘲笑,他只是不想和我谈了。
他是个作家,搞艺术的,年轻、有钱、有地位,自然有点活得随心所欲、不拘小节的自由。
你是拿看20岁小明星的态度看张潮了,不要这么浅薄。前几天开会你也在场,我们这一大帮子人现在一年赚多少,张潮一个人一年赚多少,你心里要有数。
你把他看成一个大公司的老总,心里不会这么不平衡了。”
王仲磊阴着脸,不知在想什么。王仲军看到弟弟这副表情,知道他没死心,所以又提醒了一句:“我们现在最大的目标,就是冲业绩,争取早日上市,其他的一切都要往后排。
你有什么不满都得憋着。张潮的小说、剧本都是香饽饽,我们不要,有的是人抢,所以你不准动他。我们在未来几年,还要保持和他的密切合作。
还有,你平时也收敛收敛,不要整天和那些女明星混在一起,还不避人。那两个冰,都不是省油的灯!你最好离远点。”
王仲磊闷声应了个“是”,也不知道是真听进去了还是敷衍。
张潮制造的郁闷,并不止王仲军、王仲磊兄弟,小四最近也有点烦。
他心心念念的《最》系列杂志的刊号仍然没有申请下来。根据知情人士的透露,新刊号发放本来就慎而又慎,《最》系列和《青春派》的定位重合颇多,所以给了《青春派》独立刊号,《最》系列就没分了。
这样的话,《最》系列和《岛屿》系列一样,又只能走以书代刊的路了。
小四原本以为张潮不再创作青春文学以后,自己可以逐渐摆脱他的阴影,毕竟两人都不在一个赛道上了。《青春派》的其他作者,小四基本视如土鸡瓦狗。
毕竟在搞作者饭圈方面,马伯慵、双学涛他们捆一起都不是他的对手。
但是刊号的事又给他重重一击。以书代刊早就被出版总署明令禁止了,只不过尚处于民不举官不究的状态,谁知道这悬着的达摩利斯克之剑啥时候插下来呢?
当然,这还不是最让他烦心的最近博客上突然崛起了一个叫做“柒公子”的女博主,以雷霆万钧之势,几周时间里涨粉百万,而且粉丝和自己读者群的重合度很高,基本以15、6岁到20多岁、爱做白日梦的女生为主。
柒公子的博客更新频率不高,基本是隔天一更,以个人的生活照为主,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
周一,柒公子晒了一组吃西餐的照片,餐品之精致、环境之优雅自然不必说了,关键是其中一张照片的一角,赫然是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的塔尖部分;
配的文字是:“这家餐厅竟然把惠灵顿牛排里的小褐菇换成了大褐菇。人生总是在不经意间被失望席卷。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来这里。”
周三,柒公子只晒了一张照片,一片茫茫的雪地上她踩着雪橇在滑雪,背景是莽莽群山。现在是五月份,国内已经没有天然雪场开放了,只有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还有几处高海拔雪场可以滑。
配的文字是:“抓住雪季最后的尾巴人生要像滑雪,即使冲向谷底,也要享受自由!”
周五,柒公子晒了一组逗猫的照片,背景又换成了燕京城的四合院,院里那棵粗壮的石榴树就暗示着这院子历史的悠久;猫也不是凡品,除了一只异瞳波斯猫以外,还有几只一看也是身价不菲。
配的文字是:“和人呆在一起的时间越久,就越觉得猫可爱。”
周日,柒公子晒了一组首饰的照片,从项链、胸针、耳环、手镯……应有尽有,每种都不少于3样,简直能亮瞎人的眼睛,最后一张照片则是她穿着礼服、伸着脖子在镜子前试戴项链的侧影,照例没有露出样貌。
配的文字是:“选择首饰,就是选择一种情绪。你知道这条项链代表什么心情吗?”
而到了下个星期,柒公子又已经到了美国,照片里“HOLLYWOOD”的标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与小四在杂志、小说里使劲炫耀自己有了什么新奢侈品不同,这个神秘的“柒公子”的照片,对什么爱马仕、阿玛尼、古奇之类的“大牌”毫不在意,似乎这些是她生活中最不值得展示的部分。
她让大家看到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还有点暴发户的气息,但却已经把“有钱”两个字融入到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去,不再像小四那样,停留在把奢侈品当增高垫的阶段。
小四浏览完“柒公子”的博客,重点关注了留言区,嗅到了对他威胁十足的味道
一开始,“柒公子”的评论区是这样:
“很有钱吗?装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