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铁生,一定要把铁生抬上
除了于华,张潮还想邀请的人有默言、阿莱、贾平娃、刘振云等人,包括港岛的徐子东都可以考虑。还有作协的副主席铁宁,如果她能加入就更好了。
整个“三晋风流”系列,将会分为两大部分“风流人物看三晋”和“三晋人物数风流”。
于华、默言、阿莱等人会分批前往山西的不同历史名胜地区,在当地某位青年作家的陪同下,游览河山、了解掌故、体验民俗。
时间还不能短,至少十天半个月,一定要游出深度、聊出高度。
然后众人各写一篇关于当地的散文或者小说,从“外来者”和“本土人”两个不同角度,审视、发掘、塑造该地域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或人文风情。
这类“同题异构”的诗文,自古有之。近代比较有名的即是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人同游秦淮河,后来各写了一篇散文记叙游览的见闻与情思,题目都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写得极为精彩,成为一时的佳话。
而张潮的计划不止于文章,他还想联系影视公司,把于华等人的游览过程拍摄、制作成专题纪录片,配合丛书的发行。
在张潮重生以前,邀请作家上综艺节目已经很火了,甚至催生了“在岛屿读书”这样的节目。这些节目也让平常不读严肃文学、传统文学的圈外人,见到了这些“大作家”可爱的一面。
尤其是于华、刘振云,更是火得一塌糊涂。无形中培养了许多潜在的读者。
这些作家的个性一直是这样,价值也一直存在,只是在2006年这个时间点,大家还顾不上深挖他们身上的传播价值而已。
如果效果好的话,自然会有其他省市找上门上,今后甚至可以形成一个系列性的文化产品。毕竟不是哪个地方都像燕京、沪上、江浙一样人文鼎盛、古今不衰,不需要“外人”帮助的。
在张潮慢条斯理地把这个计划的大致轮廓和目标说完以后,于华也震惊了。
他原本以为张潮给他这个班主任以及其他老师发个福利,让山西方面请他们吃喝玩乐一番,然后写一篇游记交差就行。这活儿大家没少干,一个个都驾轻就熟的。
听张潮这意思,这次大家是要拿真本事出来了,不然写得太糊弄,被山西本地的年轻作家比下去了,那丢人可就丢大发了。
但如果真如张潮所言,能形成一个文化系列,那么等于给很多人弄到了一张每年都有的度假券和一笔小外快,何乐而不为?
而且张潮能把话给他说到这里,说明不只是想让他写篇文章,这是让他深度参与的节奏啊。
思考片刻,于华道:“你想邀请谁,我可以帮忙!对了,铁生,一定要把铁生抬上,跟我一组。别去太偏,当地有能透析的医院就行……”
两人不知不觉,一直聊到了饭馆打烊。张潮开车送于华回去,自己才回到了北大街东院的小窝。
“三晋风流”的筹备阶段,有了于华参与,才能算万无一失。不然企划案一交,难免有想摘桃子的。自己在人脉交情上,又很难真的拢住那些年龄、资历都远超自己的前辈。
少赚点钱也就罢了,万一弄出点恶心事,把各方面都搞得不愉快,到时候屎盆子都扣张潮自己头上,那才憋屈呢!
有了于华这个资历老,但年纪又不大的中坚作家在其中牵线搭桥,那情况就好多了。
于华对参与商业项目并不排斥,就在今年早些时候,他还答应朋友给一部叫《虹猫蓝兔》的动画片挂名文学顾问呢虽然他压根没看过。
第二天一早,张潮就来到公司,把“手下干将”们叫到一块儿开会。
张潮再次把“三晋风流”项目概述了一遍,比给于华讲的要更加详细,毕竟马伯慵、双学涛他们负责的业务会更加具体。
听完以后,马伯慵等人都用看怪物的眼神看着张潮,一时无语。
张潮懵道:“都看着我干嘛?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双学涛道:“最近半个多月,我们都在忙着指导和包装邢思媛……你现在又整了这么个高大上的丛书项目回来,我们脑子有点转不过弯来……”
马伯慵点点头表示同意,说道:“你这都不是一脚天上、一脚地下了,你这落差是一脚天堂、一脚地府。你脑子怎么能同时构思风格差异这么大的两件事?”
张潮笑笑道:“没有区别嘛。‘三晋风流’本质上就是给山西这个地方立‘人设’,你们按照这个思路去理解就差不到哪儿去。
当然,在给山西立‘人设’的同时,重点要把参与节目的于华老师他们可爱又专业的一面推给读者以及观众。所以我们要把整个过程拍成纪录片。”
马伯慵问道:“那他们在那些名胜古迹聊什么呢?只聊当地的历史、文化?十天半个月时间太长了,素材很快就会挖掘光的啊。”
张潮道:“虽然我们要拍纪录片,但是不等于是‘原生态记录’。不然当地负责对接的作家是个闷葫芦怎么办,我们是拍默片?还是于华老师他们说单口相声?所以这必须是一个有脚本、有角色分工的纪录片。”
“前期我们要派人打好前哨,根据‘行程距离’‘古迹数量’‘特色民俗’‘历史典故’等等项目,罗列一个详细的清单,规划好路线,确定每天的主题……”
“只有作家们聊天,各自的分量又不在一个级别,互相还不熟,很容易把天聊死。所以要放个不太有文化,但是能活泼、随和的人进去,比如可以请几个小明星、小主持人做嘉宾……”
“要注意当地的大官小官们,他们做好后勤保障配合工作就成,绝对不能让他们进入镜头,一把手也不成。我们这个纪录片主打的是‘自然态’。他们腆着肚子一出现在镜头里,那就油腻不堪了!”
“也不要整天走走走、看看看,要留出几天时间来让他们做放松而又有深度的交流。聊的内容也不仅仅是本地的历史文化,聊文学、聊艺术、聊创作,都可以。总之要有格调!”
“聊天不要在什么会议室、采访厅、饭店,都不好。可以找一些已经荒废无人去的古建筑遗址,清理出一片场地,搭上帐篷、点上篝火,火光掩映着残垣断壁才有感觉嘛!不过务必注意做好防火!”
“注意避开成熟的旅游景点,至少不要作为重点,人山人海的味道就不对了。冷僻一点、荒凉一点都无妨。千万不要出现为了我们的节目,封闭景区、赶走游客的事,他们干的出来。”
……
张潮讲了一上午,口干舌燥,才把各种细节交代完。马伯慵、双学涛等人光光笔记就写了二十几页。
双学涛道:“这样的话,我们人手不够啊……”
张潮道:“那就再招点人,我们先按照这个来做计划书,整个计划启动至少还要两三个月,不着急。计划书的要点是‘效果多、细节少’,既要说服领导这个项目好,又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也行……这个度你自己把握一下。”
双学涛、马伯慵点点头,拿着笔记各自忙去了。
中午张潮在公司楼下随便吃了点,也没回家,下午就在黄杰夫的办公位上写起了小说。昨天和于华的交流给了他很多启发,需要尽快定型。
才写没多久,手机就响了起来,张潮拿起来一看,是华宜公司的王仲军。说起来自从去年《少年如你》的电影内部试映后,自己也已经快一年没见他了,平时有事都是和伊哲联系。
张潮犹豫了一下,还是按了接听键,只听电话那边道:“张潮啊,有个合作,我想亲自和你谈一谈!”
(晚上还有一章,不过会晚点。今晚有事,先发这一章。)
第193章 张潮,成为了“张潮”!
目前张潮对华宜以及王仲军没啥恶感,也就答应了,毕竟现在是现在,将来是将来,真觉得人家是“坏人”,防着点就是了。
之前《少年如你》的合作也还算愉快,尤其是在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奖项运作上,华宜算是出了大力,自己拿到最佳编剧就实属意外。
王仲军八成又看上自己的哪个小说了,可能是《蜗居》?这本书销量很好,堪称现象级,也非常适合影视化,但是基本所有和张潮有接触的影视公司都有意回避了。
可能真的要等到上一世的那个时间点,才有人会拍吧。
不过两人会面时间要等到周末,张潮也和王仲军说得很明白“我不想中断现在的写作思路。”这个理由放在别人身上,王仲军可能认为是装呗,但是张潮说出来他却觉得理所应当。
现在在王仲军的眼里,某种程度上,张潮已经是分量不次于自己的人物了。
张潮确实不是搪塞。整整五天时间,他都窝在书房码字。累了甚至不回卧室,直接躺在书房的地板上休息。
电话只接父母的,其他人有事找他只能发邮件,要么就是上门。
在这种状态下,一段段文字像流水一样从他的手指底下流淌而出,铺满了一面又一面的文档。
“程队长”这个人物也愈加丰满起来,已经不是上一世《三大队》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的那个程兵了。
在追寻逃犯的过程,他已经不是单纯地弥补遗憾,或者试图去抓住那个还身为刑警的自己的影子。坐牢的经历,将他的人生分割成了上下半场,不再连贯。
出狱那一刻,他就像大梦忽醒的沉睡者,回望人生的上半场,可以看到理想飞扬、灯火家园的风景,但中间却隔着白雾茫茫、铁索横江。
他不知道怎么,就忽然来到了对岸,踏上了一条完全不在规划当中的陌生道路。他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久以后才明白,首先要学的,其实是怎么活着。
某种程度上,张潮开始和自己笔下的“程队长”开始共鸣这是以往的创作中,所没有过的经验。
张潮在重生之初,也试图想按照曾经经历的人生轨迹去前进,但是最终事情的发展却远远超乎自己的预料。什么“苟成王者”,什么“低调发育”,什么“杀伐决断”……
到头来就三个字顺势而为、不负本心!
程队长坐牢让人生分成了上下半场,而张潮重生是让他重新出演了一次人生的上半场。
程队长再也做不回刑警队长,他的上下半场注定是两出戏;而张潮也做不回曾经那个庸庸碌碌的自己,他的人生大戏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精彩开场,又怎么可能平平淡淡地落幕?
有时候,他在用40岁积累的经验和见识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有时候,他在用20岁的冒失冲动,去体验截然不同的人生。
而更多时候,他也是在重新学习怎么活着。迷茫和恐惧其实不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爬进他的情绪里,只不过张潮一般都能及时把这些驱赶走,然后用一副正常人的面孔,去面对新的一天。
著名青年作家、身价千万的有钱人、文学经纪公司的创始人,还有一个重生前只有贴在墙上才能陪着自己睡的女明星女朋友……
华宜王仲军,上一世只能在新闻里看到,现在人家主动约自己见面,自己却轻描淡写地把邀约推迟了好几天,并且内心毫无波澜。
张潮越来越习惯穿着“张潮”这个身份;程队长则越来越习惯放下“队长”这个身份。
这本小说,是属于他们两个人的重生记录,“程队长”是A面,“张潮”则是B面……张潮越写越有感觉,到了最后,仿佛体验到了“上帝握着我的手在写”的感觉。
张潮再一次在书房的地板上睁开眼睛的时候,宋嘉正站在他的脑袋上方,瞪着她的大眼睛盯着自己。
见到张潮醒来了,她才松了一口气,道:“你没事就好!”
张潮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问道:“你怎么来了?”
宋嘉道:“你说这几天想静心写作这都6天了,我给你发短信发邮件也不回、打电话更不接,实在放心不下,就过来看看你。”
张潮挠挠头,道:“确实写得有点入神了。”发现头发根本挠不动,都结成一绺一绺的小揪揪了。再摸摸自己的脸,胡茬硬得可以磨刀,估计镜子里已经是一副野人的摸样了。
宋嘉有些夸张地捏着鼻子道:“这几天都没洗过澡?臭死了!”
张潮不好意思地道:“忘了……好像,洗过吧?”
宋嘉拉着他出了客厅,又推他进了浴室,把浴巾塞进他怀里,道:“赶紧洗个澡!我给你煮碗面!你放在客厅的外卖盒也都臭了,我刚刚都丢了!”
张潮这时已经回过神来了,一把拉住宋嘉,笑嘻嘻地道:“太多天了,我一个人洗洗不干净,得有人帮帮忙!”
宋嘉娇嗔地横了他一眼:“又想坏事……”却抵不过张潮的力气,被他一把拉进了浴室……
良久以后,张潮裹着浴巾,神清气爽地站在厨房里煮面条,每份双蛋双肠,洒上葱花,喷香扑鼻。
宋嘉刚刚说要给张潮煮面条,此刻却只能浑身酸软地躺在床上,动弹不得早知道,就不……早点来了!
吃了几口面条,宋嘉才有些担心地问道:“我来没有打断你的思路吧?”
张潮笑道:“其实在睡着之前,我刚刚从魔怔的状态里挣脱出来。这次的写作体验太美妙了,我终于知道是什么驱使着作家不断创作。
在过去的几天里,我好像就是笔下的那个人物,完全在亲历他的悲欢离合。但是我的理性,又不时把我从人物当中抽离出来,从第三视角去观察他,甚至是残忍地解剖他……”
宋嘉听得出神,情不自禁地道:“这有点像我们演员完全进入一个人物以后产生的共情状态。我在演《悬崖》的时候,尤其是那场躲在大岩石的缝隙里,手里捏着手榴弹,随时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戏。
我觉得我在点上烟,浑身颤抖地等敌人搜捕过来时,我就是顾秋妍……”
两人一边吃一边聊,不知不觉已经月上中天,星辰如灯。
第194章 华宜的野心
张潮和王仲军见面是在一处茶室,从大门到包厢,全套的宋风建筑。
这是张潮特地提的,最近这段时间张潮吃各种席面已经吃到内伤,实在不想再吃所谓的“大餐”了。
张潮穿着一身休闲装,背着个双肩包就来了。
两人坐定,先是闲聊了几句近况,听说张潮最近在准备毕业作品,王仲军笑道:“多少人都盼着你毕业。”
张潮奇道:“这从何说起?”
这时茶室的茶艺师敲了敲门,然后捧着一整套茶艺工具进了房间,轻声道:“两位先生,可以开始了吗?”
王仲军点点头,一伸手:“请。”又对张潮道:“这里的茶艺我认为是燕京第一,比杭州的还地道。”
茶艺师是个年纪不过20多岁、身材窈窕的美女,无论五官还是妆容,都是一等一的俏丽。更兼身穿改良过的宋式汉服,内着抹胸,外披单衣,行礼时盈盈俯身,露出两团晃人眼的白玉。
但茶艺师似无所觉,依旧带着庄重而神圣的表情,开始展现自己的手艺。
净手、汤器、请茶、洗茶、泡茶、拂盖、封壶、分杯……一番操作下来,如行云流水、确实让人赏心悦目。尤其是茶艺师在举手投足间,不时露出的藕臂、香肩,更能引人入胜。
王仲军靠在椅背上,半眯着眼,悄悄观察张潮的神情。
而张潮昨天刚和宋嘉折腾了一宿,如今早已心如止水,坐在椅上眼观鼻、鼻观心,如老僧入定。
王仲军看了半天,发现张潮对眼前的茶艺师既没有特别注意,也没有刻意回避,态度自然淡定,心里涌起一股情绪,有佩服,也有些许的失落。
他不止请过一个文化界的名流来这里品茶谈事,但无论其外界的声名如何清白、高洁,到这个环节不免都要贼眉鼠目地瞄上几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