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浪子,怎么被天仙改造了? 第796节

  一组快速剪辑的镜头闪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人报》等各个国家的主流媒体都以头版头条的形式刊载了这条新闻。

  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拉贝日记》重见天日,全世界为之轰动!

  国内金陵的教授们给张纯如打去电话,鼓励和支持她艰苦卓绝的努力,又提供了更多新收集的历史资料。

  洲际酒店的房间内,张纯如打开了录音笔,面前坐着厄休拉拉贝。

  开始探究、也是带着观影者们探究拉贝的结局。

  银幕左上角字幕浮现:1938年2月20号。

  日寇在金陵的屠杀,从1937年12月13号,持续到1938年的1月上旬。

  此刻再出现在屏幕中的拉贝,突然像老了十岁。

  他坐在金女大的校长室内,和对面的魏特琳在临别前最后一次聚会。

  “明妮。。。”

  “叫我华小姐,我喜欢这个名字。”镜头在给到魏特琳,观众又是一阵惊呼。

  同再次出现在镜头里的拉贝扮演者汉克斯类似,摩尔起码瘦了一圈。

  加上之前的刘伊妃,真是个极其敬业的剧组。

  “好,华小姐。”拉贝露出久违的笑容:“我有严重的糖尿病,元首和政府也一直发来电报,我想我要回国了。”

  “我走之后,请你继续主持委员会的工作,尽力保护难民和学生们。。。”

  魏特琳感动地点头,两位国际友人亲切拥抱,一时间都潸然泪下。

  她送拉贝出门,巩俐扮演的程瑞芳走了过来:“拉贝先生,难民营的妇女们想跟拉贝先生道别,你要见见吗?”

  “好的。”

  几人来到金女大的科学楼前,面前的场景震撼了银幕前的观众:

  三千多名难民,其中大多是拉贝帮着救助的金女大的姑娘,齐齐跪在地上失声痛哭。

  “拉贝先生,求求您不要走!求求您不要抛下我们!”

  拉贝讲了几句话,抹着眼泪离开,在金女大门口又被闻讯赶来的妇女们拉住了西装,极力挽留。

  在乱世人的心中,魏特琳和拉贝两位外国人,几乎就是她们的救世主。

  在德国政府的强令下,拉贝最终还是回国了,中国人、英国人、美国人一起送他到金陵下关的英国“蜜蜂号”炮艇上。

  一城血泪送君还。

  晨间起了江雾,拉贝回首这座血染的古城,老泪浑浊,喉结滚动着却说不出告别。

  他颤抖的手指紧攥船舷,指甲在木板上刻出深深凹痕,仿佛要把这座城的苦难都攥进掌纹。

  画外音响起这位国际友人此刻的复杂心绪:

  金陵,你何时才能从苦难中解脱?

  同样是之前那个悬着血日的天空,一束微光穿透雾色,似有似无地回应着他。

  画面迅速地交代着拉贝回国的场景,一间电影院的银幕上放映着拉贝带回去的约翰马吉的胶片。

  突然两个盖世太保闯入将他带走,在位于阿尔布雷希特的盖世太保总局审讯了五个小时。

  他们警告拉贝:不允许你破坏同盟友日苯的关系,那是对国家利益的危害。

  拉贝在西门子公司的朋友卡尔交了保释金接他出来,但从拉贝愤愤不平的面色上看,显然他没有打算就此罢休。

  几天后,拉贝带着一个中国女孩回家,高兴地向妻子和孩子们介绍:

  “这是西门子公司弱电流实验室的何泽慧,是我在回国后认识第一个中国人,今天请她来做客。”

  苏畅客串的何泽慧同拉贝的家人笑着打了招呼,厄休拉拉贝对这个中国女孩尤其亲密,因为她跟着祖父在中国生活过几年。

  拉贝请何泽慧进了自己的书房,他邀请这位华人女科学家做客,也是另有目的。

  “这是我1937年到1938年在金陵记录的日记和照片,你先看看吧。”

  何泽慧不明所以地翻看,如同张纯如当初见时一样瞬间色变。

  她捧着惨绝人寰的照片和文字,看着罹难的同胞们,哭得痛彻心扉。

  听着拉贝的讲述,她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穷尽自己毕生的力量建设祖国,不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镜头虚化,字幕介绍起这位女科学家的身份

  何泽慧,1914年出生于苏州“五世翰林”的何氏家族。

  中国核物理与高能天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钱三强院士的夫人。

  她曾在自传中写道: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在此后纽约举办的《拉贝日记》面世发布会上,她积极出席,证明自己的确在1938年见过这本日记和相关胶片资料。

  就是源于今天这场聚会。

  银幕上的时间跳转,1948年,正值第一次柏林危机。

  此时整个柏林物资紧缺,口粮分配不足,算得上饿殍遍野了。

  镜头中出现一个瘦弱的男人的身影,正是穷困潦倒的拉贝,电影宫里的观众们几乎不敢认他。

  扮演者汉克斯这段在柏林的戏份,比之前整整瘦了35斤。

  拉贝拎着篮子去往郊外采摘野菜和野果,路上偶尔有饿晕倒地的人,生死不知。

  他有心救助弱者,但想到自己的家人,最疼爱的小孙女厄休拉还翘首以盼自己带回去的食物,只有狠狠心视而不见。

  但令拉贝惊奇的是,回家后妻子递给他一封瑞士寄来的信和包裹单,没有写名字,但物品一栏写的是食物。

  拉贝好奇地打开信件,时任金陵市长沈怡的画外音响起。

  “金陵人民永远铭记您在1937年寒冬中,以血肉之躯守护25万同胞的义举,您的善行使这座城市免于彻底毁灭。”

  “悉闻近况,已委托瑞士友人采购奶粉、香肠、面包、牛肉等食品四大箱,即日经中立国转运至柏林。”

  “贵国时局动荡,如不弃,请携全家来金陵安度晚年,将为您提供住所与医疗保障,以偿厚恩。”

  “盼复!盼复!”

  拉贝捧着信纸的双手不住颤抖,泪水模糊了视线。

  这一刻,他仿佛又回到了1937年的金陵寒冬。

  那些在安全区日夜奔走的疲惫,那些与日军周旋的惊险,那些在绝望中坚守的希望,全都化作此刻滚烫的泪水。

  情深意切的盼复,照亮了他内心最深处的孤独。

  拉贝紧紧攥着信纸贴在胸前,仿佛这样就能触碰到那座朝思暮想的城市。

  他知道,自己那些在战火中的付出,从未被遗忘。

  这份来自东方的感恩,比任何勋章都更让他感到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

  拉贝没有负了金陵人民,金陵人民也没有负他。

  看到这里的王小帅等华人导演,心里突然有一丝明悟。

  如果整部电影通过张纯如著书立说延伸出的三条线,在上半部分的主题是绝望;

  那从张纯如发现《拉贝日记》开始,包括后面她的成书和魏特琳线的结局,主题就是救赎。

  他把日寇的嘴脸撕得血淋淋摆在观众面前,让所有人看到人性之丑、之恶;

  又通过张纯如、拉贝、魏特琳三位正义天使,来完成对历史、对人性的救赎。

  绝望是这段历史的底色,但救赎是人性的选择。

  拉贝线至此结束。

  时间来到了1997年11月,香槟城家中的张纯如兴奋地收到两本《金陵大屠杀》的样书。

  编辑苏珊打电话过来恭喜她,并通知:

  11月14号到12月19号会有为期一个月的图书签售,她已经帮这本书争取到了《新闻周刊》的书摘合同。

  所谓书摘合同,就是发行量冠绝全美的《新闻周刊》,将会在《金陵大屠杀》中选段刊载,用以吸引读者,进行前置性宣传。

  这样在后续的发售时效果会更好。

  张纯如认真地选取了自认为的书中精华,通过邮件发送给《新闻周刊》的编辑汤姆马林斯,在得到确认回复后欣喜若狂。

  距离她心中的目标,通过这本书澄清历史,为正义发声的目标又更近了一步。

  刘伊妃扮演的张纯如坐在家里的电话前,给邵子平、丁元、汤美如、杨夏明、段月萍、孙宅巍、厄休拉拉贝等等,所有曾经给过她帮助、关心这段历史的同行者们通知了喜讯。

  看着银幕上笑靥如花的张纯如,台下的观众们都大差不大地猜到。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下面要出意外了。

  果不其然,隔天的一盆冷水当头浇下,张纯如在电话中气愤地质问马林斯:“为什么要缩版?”

  马林斯欲言又止,只能苦劝:“不缩版,可能就要撤版,这是董事会的决定,我也没办法。”

  张纯如似乎猜到些什么,循循善诱道:“汤姆,告诉我真相,我不会为难你。”

  “不然我就去《纽约时报》登报,控诉你们的出尔反尔!”

  这时候的张纯如在美国文坛已经小有名气。

  特别是她撰写《金陵大屠杀》的过程,去年出席的纽约《拉贝日记》发布会,都引起了轰动,获得了很多华人群体的支持。

  马林斯受夹板气,无奈悄声暗示她:“《周刊》最大的广告金主,一个是丰田,一个是索尼。”

  说完就挂了电话。

  张纯如怔怔地听着电话中的盲音,一颗心沉到了谷底。

  90年代的鬼子经济排名世界第二,在北美各个产业的影响力都很大。

  加上已经盯上她的右翼势力,张纯如想要发声,似乎也没有太好的出路。

  聪慧的华裔女作家想到一个主意,她在丈夫道格拉斯的协助下,把关于此事的前因后果写成短评,投向了《新闻周刊》的竞争者们。

  首先是华人家族郑家创办的《纽约邮报》,有一就有二,很快《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也猎奇似地响应。

  张纯如这位就读于香槟分校新闻系的华裔女作家,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个人炒作,《新闻周刊》虽然最终还是向丰田等企业屈服,但她的目的已经达到。

  从北美到欧洲、亚洲,张纯如成为了华人的女英雄。

  很快她的《金陵大屠杀》开始出版,纽约的签售仪式前排起了长队。

  银幕上,刘伊妃饰演的张纯如站在纽约书店的签售台前,柔和的灯光映照着她略显疲惫却坚定的面容。

  她手中的钢笔在书页上沙沙作响,每一笔签名都仿佛承载着历史的重量。

  排队的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华人老者,他们捧着书的手微微颤抖,眼中噙着泪水;

  有年轻的亚裔学生,神情肃穆,像是接过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甚至还有犹太裔和非洲裔的读者,他们翻阅着书页,神情凝重,仿佛在书中看到了自己民族的影子。

  台下的观众们精神振奋,前半阙的窒息感从拉贝线开始就一直在释放,这种类似“劫后余生”的舒畅令人愉悦。

  张纯如的书火了。

首节上一节796/107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