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 第375节

第三发炮弹射毕,陈连举架着区队里最好的望远镜对日军军营里陷入混乱的炮兵阵地观察了一阵,嘴角咧了咧,下达命令:“收拾东西,撤!”以九九式步兵炮的射程范围,他们的位置与日军军营的距离是安全距离,足以让他们从容不迫的带着大炮转移。

在十二双方的实力形成某种微妙平衡下,敌我双方心知肚明地保持了一种克制,六连放了三炮就走人,安西旅团也一样没有派兵出来追击。

十二区队的四连,早就在安西旅团龟缩不足的时候一点都没有闲着,为他们准备好了战场,六连就从十二区队营区整装出发,日夜兼程,在段贵山进入安西旅团前两天,六连与四连汇合,崭新绿色炮弹箱子成堆的堆叠起来,场面着实有些吓人,有了火炮撑腰,让四连的腰杆子立刻挺了起来,在步枪射程之外,炮兵永远是步兵的克星。

其他连队也在向四连的靠拢,区队组织发动的民兵辎重队,将战争物资源源不断的从各个隐秘仓库内搬出,向四连所在的位置进发。

区队长王保知道什么时候隐藏实力扮猪吃老虎,什么时候需要大干一场,让日军旅团知道十二区队保护根据地不容侵犯的决心。

日军旅团炮兵阵地遭到十二区队的炮击后,安西大佐毫不迟疑的放出四支中队,以螺旋放射搜索,军营内整装待发,自恃兵强马壮,待寻到机会就立即给予致命一击,一战定胜负。

被安西大佐当作鱼饵的四个中队在出发前就已经有当炮灰的觉悟,一点也没有遮遮掩掩的意思。离开安西旅团军营后,刺刀上挑着膏药旗,高唱着军歌径直迈开大步展开搜索。

“前方发现敌人”前锋士兵向毛利中队长发出预警,行进中的日军士兵们立刻散开结成防御阵形,拉枪栓声整齐的响起,枪口对准四周围各个方向,显然这些日军士兵对于反伏击的训练极为精熟。

在日军军营外十五里处,通往石家庄的方向,一支日军中队就发现了一处严阵以待的军事阵地,阵地上忙碌的人影,似乎在提醒着日军士兵,想要向石家庄汇合?没门!

“有多少人?!”毛利中队长语气有些颤抖,终于不负安西大佐所托,侦察到了敌人的踪迹,隐藏起来的敌人远比摆在明面上的敌人更难对付。

“报告!前方阵地宽一百米左右,纵深给五十米,预计敌兵有一百五十人左右。”前锋士兵仅通过目测就已经取得了第一手的数据。

“哟西!先向安西大佐报告,离营地西南十五里,发现八路军阵地!”毛利中队长下完命令后,很小心的匍匐前进到距十二区队阵地安全距离外,架上了望远镜进行侦察。

前方阵地,也同样发现了日军中队,立刻停下了手上的土工作业,进入战壕内警戒,一刹,双方都陷入了沉寂,空气中无形散发起一触即发的火药气息。

毛利中队长压抑着心头激动,血管中的热血好像是在开始燃烧。

战士的价值就应该体现在战场上,武士荣耀在于为天皇陛下光荣的战死。这次执行危险的侦察行动,是毛利中队长向安西大佐主动请缨才得到的任务,也得到了中队内自认为武士道狂热分子的各级官兵们一致拥护。

前方的八路军阵地规模很明显的表明了他们的意图,以利用地形上的优势建立阵地工事阻击堵截住安西旅团的南下路线。

作为正规兵团的士兵,毛利中队长也不是什么蠢人,很显然,八路军也是有所准备,作为能生存至今,不断发展壮大的八路军不太可能是什么省油的灯,阻击阵地的出现,并不会只是单纯意义上的阻击安西旅团。战争可不是什么儿戏,双方不仅是斗力斗勇,也是斗智斗狠,八路军极有可能还准备了不容忽视的后招。

第五百一十八节

“土八路就是土八路!”毛利中队长尽管没有小看八路军,但对眼前这支八路建立的阵地却是嗤之以鼻,几条战壕虽然长,却间距太远,以一百多人防御这么一片阵地显得极为吃力,他们以为手里的枪都是机枪么?!过于拉长疏散的阵地明显会使有限的火力更加稀疏,若不是处于敌对关系,毛利中队长恨不得冲过去扭住那个负责这片阵地的军官,好好给他上一课,什么叫阻击阵地。

毛利中队长细数了一下前方阵地上的身影,那个打前锋的侦察兵的报告没有搀水份,可以看到有一百来个人影伏在阵地上,好像正在紧张地警戒着。

一个标准的日军中队,含三个五十余人的小队,二十人左右的中队部,满编约一百八十人。

在兵力对比上,日军中队占有压倒性的优势,毛利中队长自信一个皇军足以对付十个八路,安西旅团可不是什么地方上的那些缺乏训练和作战意志的混成部队,个个都是装备先进和素质精锐的正规主战部队。

“命令全队!五分钟后发动全面冲锋!”毛利中队长咧了咧嘴,露出一个轻蔑的笑容,在对方不完善的阵地在还没有完工时,趁他的病要他的命,以已方兵力上的优势发动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冲锋,恐怕对方指挥官也不会想到皇军会发动这样的强势进攻。

让这个可能会给皇军造成一点点麻烦的防御阵地,在皇军的刺刀面前灰飞烟灭,毛利中队长打得就是这个主意。

是的,给对方一个狠狠的下马威!让对方好好瞧瞧皇军的实力!

日军中队的冲锋位置是距前方八路军阵地六百米的距离,五分钟的时间内匍匐运动到最适合的冲锋位置,在毛利中队长一声嘶嚎中发起了冲击。

“进攻!”

几个小队长发出冲锋的命令!

八路军阵地前方在阳光下猛然间闪现刺刀寒光打破了双方间凝滞的肃杀气氛。

一片黄焦焦的日军士兵散发着惊人杀气,举着三八式步枪,呐喊着,冲向前方八路军的阵地,甚至连轻机枪手都举起了歪把子一边冲锋,一边开火,带着尖锐啸叫的弹头扑向前方的阵地。

日军士兵们没有把这伙土八路放在眼里,六百米距离,仅需要两分钟就足以让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插入到对方阵地上,利用兵力优势对敌进行分割包围,让这伙土八路领教一下皇军锋锐的刺刀,什么才是战争。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一片突如其来的可怕沉重声音彻底打断了毛利中队长的思绪。

前方八路军阵地上,几条稀疏的防御战壕内不断闪耀着点点枪焰,有如漫天的星星在闪耀,到处都是凶猛噬人的机枪火力点,赤红色的弹道呈放射状将冲锋的日军中队笼罩其中,犁出一片腥风血雨。

方才还生龙活虎地发动冲锋的日军士兵们在密集弹雨火舌中绝望的翻滚、挣扎、发出濒死的惨嚎,扑天盖地的弹雨像巨镰在收割稻草一般,放倒一片片的日军士兵。

冲在队伍中的日军机枪手在第一时间就被密集的弹幕撕成了肉糜,日军中队的重机枪手甚至还没搂上几下火,就被彻底淹没在不断冲天溅起的尘柱中,日军掩护冲锋的机枪火力点反复遭到耕犁。

“机枪阵地!”队伍后面挥舞着闪亮的武士刀督战的毛利中队长痛苦地发出绝望般的呻吟。

从来没有想像火器能达到如此密集状态下发挥出来的可怕杀伤力,简直就是一下子陷入了修罗地狱。

虽然是炎炎盛夏,然而毛利中队长此刻的心却不再几十秒前的踌躇满志,仿佛被丢进了冰窖寒潭一般,彻心彻肺的冰寒透骨。

这就是土八路?!不不不,一定不可能,这样的凶猛火力甚至连中国的国军也无法拥有,眼前至少有三十挺以上的轻重机枪,甚至奢华到连一支步枪都没有,纯以夺人性命、凶悍至极的全机枪阵形,连日军主战师团都不敢摆出这样豪华的阵容。

难道是美国人?德国人?还是苏联人来了?!

三十秒,仿佛就是人间与地狱的生死线,钟表上的秒针仅仅走了半圈,一个日军中队全灭,除了奉毛利中队长返回旅团报告敌情的士兵外,无一活口,即便如此,冲在最前的日军士兵甚至依然连八路军阵地的边都没有摸着,异常憋屈地只剩下半截残尸在一片焦土上冒着血水。

阵地前留下了一大片触目惊心的可怕弹眼。

毛利中队长死了,却不是战死的,当全中队仅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他剖腹自尽了,尽管以惨败收场是没有资格剖腹的,可是武士的自尊心使他再也没有脸回去面对安西大佐那张铁青的脸,涎着老脸擦干净刚才还用作督战的武士刀在自己肚皮上划了个十字的口子,再用力一搅,抽搐中去见了他的天照大神。

毛利中队长就这么挂了,还是怀着苦大仇深,恐怕日军侵华以来,还没有见过有哪支部队能奢侈到组建机枪阵地,上兵伐谋,任何一点出乎意料都会带来无可挽回的后果。

毛利没有给八路军一个下马威,反倒让八路军给了安西旅团一个已方零伤亡而对方全灭的下马威。

周围一片清脆的弹壳碰撞声中,范国文拉着马克沁沉重的水冷却枪筒吹了吹呛鼻的硝烟,眉开眼笑道:“哈!看来我还是宝刀未老啊!手一点都没生啊!”

附近战壕内各个火力点的机枪手也是扬眉吐气,大呼过瘾,几十挺轻重机枪一同开火,这阵容!这声势!简直不止以壮观来形容,前方翻趴滚打的日军士兵毫无还手之力,就像宰小鸡一样全数放倒,以往的战斗中可没像现在这般利索爽快。

“住手,住手!你们这群混蛋!败家子!”出了院没多久的一连长康扬带着一连的战士气急败坏的把各个火力点上的机枪手从各挺轻重机枪旁边扯开。

一连负责押运弹药过来,却没料到五连长范国文居然煽动各连的机枪手们拿出现在阵地前方的日军士兵测试火力,空前火力覆盖的凶猛劲儿让敌多双方都开了眼,这帮狗日的机枪手是爽了,打了个过瘾,可是期间弹药消耗却是惊人,几十秒的功夫,这打光的弹药足以是日军士兵的数十倍,一连运送过来的几十箱子弹算是白运了。

想想平空蒸发的十几箱子弹,倒在阵地前的一支日军反而不值一提,一连长康扬为消耗的弹药直感到心疼,不顾其他战士在场,指着范国文直骂:“姓范的,你狗日的也跟着学坏了不是?!有你这么浪费弹药吗?!你狗日不会拼拼刺刀,节约点子弹?!犯得着这么使力气啊!”

在物质丰富的美国出生长大的范国文自然不会理解从红军时代开始每次战斗只有十发子弹药基数的艰苦奋斗中熬出身的一连长的心情。

“这不是挺好吗?!不就是多费点儿弹药,大不了再生产出来一些就是了,咱们可是半个人都没伤着,三下五除二的灭掉敌人!”范国文还是挺为自己的战绩感到自豪,丝毫不理解一连长越来越青的那张老脸。

范国文话一下子引起了众多机枪手的共鸣,与心有戚戚焉,作为老八路团里专业火力压制出身的范国文一向是十二区队机枪手们和神射手们崇拜的对像,机枪手就应该拉足了火力不吝啬弹药对着敌群狂扫,苦于平时战斗中受到配给和纪律的限制,除非遇到敌众我寡危险局面和与敌死掐的时候,在大多数的时候,机枪手们只能以像被掐住了脖子的大公鸡那样有气无力的点射着,极少有机会扫射和连射。

首节上一节375/444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