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秋哈哈大笑,这才转过头来,笑道:“你是长孙无垢?想不到几年不见,你已经长成大姑娘了,朕都快认不出来了。”
长孙无垢看着刘子秋脸上一如既往温和的笑容,心头便是一软。但是,想到待他们兄妹如己出的舅父差点因为李世民被招了驸马的事而暴亡,她的心肠又硬了起来,咬牙说道:“不错,奴婢确实没有资格叫皇上大哥哥。在奴婢心中,当年的大哥哥已经死了。”
刘子秋不由一愣,皱眉道:“无垢,你何出此言?”
长孙无垢冷笑道:“皇上做过些什么,难道皇上自己心里不清楚吗?何须奴婢说出来!”
刘子秋倒是很有耐心,并没有生气,沉吟道:“朕不敢自比明君,做事但求问心无愧。当年,朕视你哥哥长孙无忌为兄弟,不想他却远赴江南,意图谋害朕的妻儿。朕念他年少,赦他无罪,又取他科举高中,更许他行走内阁。朕扪心自问,可没有一点对不起你兄妹二人。”
这本是实情,若是换了另外一名君主,只怕长孙无忌有十颗脑袋也不够砍的。不仅如此,还会株连九族。而现在,无论是长孙一族,还是高家一族,都还活得好好的。从这一点来说,刘子秋足够大度。
长孙无垢也知道刘子秋说的是实情,但她终究年少,一赌气,把手中的皮球往刘子秋面前一递,大声说道:“这只皮球还给皇上,请皇上下旨,准许奴婢出家为尼!”
看着面前的两只皮球,刘子秋不由苦笑道:“这是何苦?朕却是想不明白。”
……
(两个月前,身体状况又有反复。目前还在慢慢恢复中,先考虑每天一更,逐渐过渡到两天三更。断更这么久,非常对不起一直支持竹子的读者。不管有多困难,都会继续写下去的。再次对大家说声抱歉。)
第97章 可疑人物
这两只皮球都是刘子秋当年初到洛阳时所做,一只送给了长孙无垢,一只送给了小公主。就在刚刚,小公主也带着一只皮球跟在萧皇后身边来到这里。刘子秋虽然没有立刻答应为她选婿,却也承诺等她稍稍年长一些会为她安排,并且问她想找个什么样的夫婿。却不知道触怒了她哪根神经,临走时气冲冲地便将皮球丢下了。现在,长孙无垢居然也将皮球还了回来。
虽然看上去有些陈旧,但两只皮球确实保存得相当完好。可见这两只皮球在它们的主人眼中,是十分值得珍重的玩具。然而,即便如此,它们终于还是被主人抛弃了,这让刘子秋有些微失落。
长孙无垢却冷笑道:“皇上,你就不要再作伪了!”
看到香草又要出言呵斥,刘子秋摆了摆手,笑道:“不瞒长孙姑娘,朕最不喜欢做的事情便是作伪。人活在世间,便该堂堂正正,没有什么事情不可见人,也没有什么事情不可对人言!”
当然,这只是针对他个人方面的情况,如果涉及到整个大汉王朝的利益,还是有许多不可为外人所知的秘密。
话说到这个份上,长孙无垢也豁出去了,大声说道:“皇上既然不曾作伪,又为何要让王玉凤招李世民为婿?莫非就是为了故意羞辱奴婢,以报家兄当年掳你妻儿之仇吗?”
刘子秋微微一愣,旋即摇了摇头,叹息道:“朕为王玉凤招婿,早有榜文在外,应招者纯出自愿,朕从来没有强求过谁。若是李世民自己不去参加选婿大会,王玉凤又怎会挑中他?说起来,当年你的兄长参与掳走朕的妻儿,这李世民便是罪魁祸首。朕念他年幼,这才赦他无罪。即使如此,朕对他也没有什么好感,又怎会主动把王玉凤嫁给他?你也应该知道,朕给出的嫁妆甚是丰厚,足够他几辈子都吃用不尽!”
其实,这也是刘子秋没有想到的结果。当初他替王玉凤举办选婿大会,目的只是为了引出王世充。敌人强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隐藏在暗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窜出来咬你一口。跟刘子秋作对的那些势力当中,李渊一家处于明处,反而是王世充一直下落不明,至于其他势力,都已经先后被剿灭了。刘子秋一直派人在追寻王世充的下落,却始终没有结果,才想出这么个办法。但让刘子秋没有想到的是,王世充确实被引出来了,却也引出了一个李世民。
刘子秋是后世过来的人,自然知道长孙无垢和李世民的关系。不过,李世民成为江都驸马之后,就更在朝廷掌控之下,刘子秋也是乐见其成。所以,他故作不知,反问道:“长孙姑娘,朕又想起一件事。就算王玉凤招了李世民为婿,与姑娘也无干系吧?”
长孙无垢俏脸微微一红,小声说道:“李世民本是奴婢的未婚夫婿,早有婚约。”
刘子秋“啊”了一声,道:“这事朕确实不知!”
他倒没有说谎,虽然知道长孙无垢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孙皇后,也知道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关系密切,却真不知道长孙无垢和李世民之间已有婚约。
长孙无垢这才发现自己前来兴师问罪有些可笑,他和李世民之间的婚约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公开宣扬,刘子秋又哪里知道李世民是个已有婚约的人?看来,她认为刘子秋耍阴谋羞辱她,完全是个误会。而且刘子秋说得对,如果李世民自己不想当这个驸马,王玉凤又哪有机会挑中他?想到这里,长孙无垢只觉得眼前一片灰暗,幽幽地叹了口气:“看来是奴婢误会皇上了。奴婢知错,奴婢告退。”
刘子秋挥了挥手,喝道:“等等!”
长孙无垢立住脚,忽然明白了,又叹了口气,道:“奴婢冲撞了皇上,该当死罪,请皇上治罪吧!”
刘子秋哈哈笑道:“你这小脑袋里面整天想的是什么乱七八糟东西,朕又怎么会因为几句话便治你的罪?朕是想问问你,如果你一心要维持和李世民之间的婚约,朕可以宣布选婿大会的结果无效!”
长孙无垢吃惊道:“选婿大会已经公诸于世,皇上又怎可失信于天下万民?”
刘子秋却摇头道:“朕若是连你这点小小的要求都不能满足,又怎当的起你叫朕一声大哥哥?”
说这话的时候,他是想起了自己在另一个世界的亲妹妹。妹妹刘超凡比他小了八岁,现在应该也和长孙无垢差不多年纪,他眼下便将长孙无垢当作了自己的亲妹妹。做哥哥的自然最是心疼妹妹,若是长孙无垢提出要求,他便真的拆散了李世民和那个假王玉凤也无所谓。反正选婿大会的目的已经达到,真王玉凤都已经被他收进了后宫,假王玉凤嫁不嫁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还是大哥哥对奴婢最好。”长孙无垢惨然一笑,说道,“世事强求不来,或许这就是命运吧!”
刘子秋看她满脸失落的样子,倒是担心她发生什么意外,不由说道:“你能这么想最好。宫中你还是第一次来吧,不如就在这里多住几天。”
长孙无垢摇了摇头,道:“多谢皇上好意,只是此举于礼不合,奴婢还是先行告退吧。”
刘子秋这才想起来,长孙无垢虽然只是个十多岁的少女,但在这个早婚蔚然成风的年代,未婚女子留宿宫中,着实有些不妥。想到这里,刘子秋也就没有再挽留,挥手说道:“既然如此,秀儿,就请你代朕送她出宫吧。”又道:“无垢,这只皮球可以收回去了吧。”
长孙无垢轻咬薄唇,脸上的神情突然复杂起来,使劲摇了摇头,道:“算了,还是留在皇上这里吧!”
说起来,长孙无垢不愧是历史上有名的贤淑皇后,比小公主要通情达理多了,一番交谈便相信了刘子秋,只是最终还是不肯带走刘子秋早年送给她的礼物,却让刘子秋唯有一声苦笑。
…
时间终会冲淡一切。几个月过去,闹得沸沸扬扬、让人津津乐道的选婿大会终于无人再提,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将在五月初一举行的第二届科举上来。华夏自古便是个官本位的社会,当官是许多人尤其是读书人的终极目标。但是,自从大汉代隋之后,刘子秋对当官的途径进行了严格限制。要想当官,唯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在科举中出人头地,要么就在战场上一刀一枪地拼出战功。
如今,大汉四海晏平,要想立功,除非随水师远赴海外,否则只有科举一条路可走。再加之上一届科举金榜题名的学子们已经走出太学院,分往各地担任要职,也令许多读书人眼热不已。因此,本届科举考试,报名的人多如过江之鲫。不过,有了第一届科举的经验,今年的科举又有了新变化。
在工科方面,不需要现场制作,只要把作品图样和实物交上来即可。这样一来,考生们有足够的时间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精心制作、反复修改,可以保证得到更高水平的作品。
在武科方面,考生直接到当地军营报名,接受军营的筛选。被选中的考生经过三个月的军营生活之后,优秀者将被选送到洛阳的大汉讲武堂,接受系统的军事训练。从讲武堂毕业,可以直接担任校尉以上军官。
当然,科举的重头戏仍然在文科,这是直接选拔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的一次考试,也是朝廷最为重视的考试。在第一届科举的时候,所有的读书人只要愿意参加考试,都可以直接到洛阳来。而这一次却不同了,朝廷把考试名额分配到各郡,所有的考生需要在各郡参加预试。通过预试的考生才有资格到京城来参加最终的考试。毕竟科举考试是为朝廷选才,所有的费用都是由朝廷承担的。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削减到京城来参加考试的考生人数,从而也减轻了朝廷的负担。
文科考试的考场便设在洛阳城郊新建成的贡院,考生进场前需要先接受严格的搜检。把考试时间定在五月,也是因为仲夏时节天气炎热,考生衣着较少,可以方便搜检。考试共分三场,第一场是书法,第二场是诗歌,第三场是策论。都说字如其人,考查书法是为了看出一个人的品性。而诗歌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文字功底。但重中之重还是第三场策论。策论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能不能治理好一座郡县。
虽然对考试人数进行了限制,但来到京城的人并不少,许多人都只是为了一睹这场盛事,也有人是为了看看今年的状元花落谁家,更有那女儿待字闺中者想要借此良机择一佳婿。人多了,京城的客栈全部爆满,市面无比繁荣,却也给京城的治安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此时,单独领先衙门的力量已经 不足以维持社会的安定,禁军也全部投入了进去,他们已经三个月没有轮休了。
不过,付出终有回报。几个月的明查暗访,还真让他们发现了一批可疑人物。
第98章 主使之人
洛阳里虽然一下子增加了好几万人,但大多数都是读书的文人和嗅觉敏锐的商贾,但也有不少携带兵刃的武士。读书人和商贾虽然给京城的治安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却不会造成现实威胁,禁军真正关注和警惕的是那些携带兵刃的武士。
因为今年科举制度的新变化,参加科举的武生们并不用来到京城,而是直接进入各郡的军营,京城中原本不应该出现这么多武士。不过,刘子秋采取的相对自由和开放的国策,并不阻止人员的流动,只要他们能够提供合法的身份证明即可。
无论是哪一朝哪一代,朝廷对户籍管理都十分重视,刘子秋也不例外,而且他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引进了身份证明制度。全国朝野上下,每个人都有唯一的身份证明文书。所谓的身份方书,就是在工部新研制出来的一种纸张上注明持有者的姓名、籍贯、出生年月,同时画上画像,类似于后世的身份证。只是受这个年代技术水平的限制,证明文书不可能做得那么精巧,每一张都比后世的十六开纸还要大一些。画像也很粗糙,只能大致辨别出持有者的相貌。好在用来书写身份证明的纸张比较特殊,而且留有暗记,外人很难仿冒。
根据身份证明显示,来到京城的这些武士有相当一部分是各大世家的家奴。
在第一届科举考试中,由于受到了半数以上世家的抵制,许多寒门学子得以脱颖而出。但随着世家纷纷宣布参加第二届科举,从郡县考试当中突围的考生,世家子弟居然占到了七成以上。这倒不是说各郡县的官员徇私舞弊,而是这些世家底蕴丰厚,子弟们自幼读书,又可以延请名师,无论是文才还是见识,自然要远胜那些寒门学子。
对于这一点,刘子秋也早有预料,并没有刻意去限制世家子弟的名额,以图搞一些平衡。科举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国家选拔人才,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寒门学子,只要有能力,都应当为国家所用。当然,刘子秋也不担心世家子弟会在朝廷中占据多大的份量。他已经从国库拨出了大笔专款,用于各郡县兴建学堂,按照当地的人口数量划定招生比例。凡是进入学堂读书的学生,全部实行住宿制,所有的费用也都由国家负担。除了少数目光长远的世家,一般世家是不会让自己的子弟住到学堂去的,因此学堂招收的大多数都是那些出身寒门的孩子。这些孩子虽然基础不如世家子弟,年纪也还幼小,但毕竟基数庞大,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经过十年八年,必然可以涌现出大量优秀人才,从而在未来的科举中占据绝对优势。
世家当中人才济济,并不是没有人明白这个情况。只是世家历来高高在上,不肯纡尊降贵罢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世家子弟们也习惯了大讲排场,每次出行必是前呼后拥。即便是来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或者没能通过郡县初试,只是来观摩而已,照样是奴仆成群、护卫如云。
因为刘子秋出身平民,这些世家当初对他多少有些不屑甚至敌视。京城中多了这么多来自各大世家的家奴,自然也引起了刘子秋的重视。调往城中的禁军却有一大部分精力就是为了盯住这些人,以防他们从中捣乱。事实上,经过几年的发展,大汉的局势已经趋于平静,各大世家也不得不接受眼前的事实,很难掀起什么波澜,刘子秋加强对他们的注意也只是为了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