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 第422节

  有些话,他终究不能说。

  墨家会在击败临淄军团、魏赵楚中山国之战结束之前撤回泗上,并不会在齐国长久经营,这是机密,只有一定级别的墨者才能够知晓。

  孙璞知道,所以孙璞明白重要的是理,而不是分地本身这件事。

  他要做的是很多,当初开会的时候,适也说了,重要的是理,在讲清楚的道理的基础上,将墨家在这边的组织建立起来,将民众组织起来,利用如同他当年在商丘城外传义那样,彻底瓦解贵族的基层统治。

  在撤走之前,墨家会和齐国签订极为苛刻的条约,这里面会尽可能地保护这些成果。

  所以重要的,是让民众自己组织起来,自己不再畏惧,自己在先锋驷马的领头之下开启轰轰烈烈的自我觉醒。

  道理他懂,说服众人支持自己也不难,难的是将其中的道理讲清楚。

  他组织了语言,继续和众人争辩的时候,村社里的一户人家,也在发生着一场争辩。

  一男,一女,正是夫妻。

  “黑臀死了,还不是因为和墨家那些人走的太近了?前日送饭,我就想到,封主难道会容忍这样的事吗?当时要不是我给你使眼色、掐着你,只怕你也去了!”

  “你若去了,今天挂在桑树上的就有你。我和孩子咋活下去?”

  女人数落着男人,外面一个孩子在把风,只说住在这里的墨家叔伯们回来的时候就说一声。

  墨家几个人住在他们家,女人担心的就是这件事。

  数落完,女人又道:“现如今墨家住在咱们家中,那将来也是大祸。纵不杀你我,可要是服劳役的时候多分你一些、出征的时候叫你去运送粮草,那这家也就完了,又何必杀你?”

  “封主那是什么人?再说现在大军还在,胜负还说不准呢。万一墨家败了呢?你那日可是见到了,好多人从军出征,可是望不到边呢……”

  这里不比济北,没有一场大战,也没有大量被俘后被释放的农夫作为基础,村社之民看不到整个天下,他们也只能看到身边只有一两百人的墨者,以及记起当时齐国大军经过时候的壮观。

  男人皱眉道:“墨家这些人都是好人啊。在咱们家吃饭,也是给钱的,而且他们人多好啊,你哪里见过这样多的好人?”

  女人哼笑一声,横眉一抖,骂道:“蠢蛋,正因为他们是好人,才敢让你赶他们离开呢。若他们是坏人,哪里敢呢?赶他们走,可是要被杀的。他们是好人,又不会杀咱们,怕什么?”

  这道理简单明了,竟是无法反驳,若是坏人,哪里敢动这样的心思?

  男人沉默一阵,无奈道:“他们的道理也对,也是给咱们分地的。若是真分了地,咱们的日子也就好了……”

  女人再骂道:“蠢蛋!他们要利天下,咱们不是天下人啊?难不成真可以分地的时候,就因为咱们赶他们走不准他们住,就不分给咱们?既分给咱们,又怕什么?”

  “我纵是女人,却也知道他们的话有道理,也知道他们是为了咱们好,更知道分了地日子便好过了。”

  “可若是没分地便死了,那又有什么用?利天下的事,让别人去做,咱们等着被利就好。利天下,可是要死人的,你死了,我和孩子怎么办?”

  说到孩子,男人终于叹了口气,女人又道:“我就是和你说说,这赶人的事,我去做。总归不好叫人说你……村社里的别家,也都是这么想的,我都问过了。”

  男人听了这话,苦笑道:“哪能让你去?我是一家的柱梁,若是让你去,才叫人嘲笑。要么我就不同意,我若同意了又哪能让你去?”

  “可是这事……”

  他思来想去,也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低着头长长地哎叹一声。

  女人也知道这件事总归不好,柔声劝慰,男人想了许久,站起身道:“那就说吧。还有什么办法?说起来,墨家来的时候,可是帮着给咱们修缮了一下房子,换了两根柱脚,这……这如今却要赶人走,让人住在哪?下雨可怎么办?”

  女人亦是无奈道:“我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不好。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你看村头桑树上挂着的黑臀,封主是坏的啊。可墨家是好的。坏的人,你要去好好对待,这样他或许就不害你。可好的人,纵然你不好好对他,他也不会害你啊。”

第一百九十七章 泰山之阳(十五)

  等到孙璞终于说服了本地的墨者认可他的想法返回的时候,发现屋里的人正低着头有些不好意思地等着他。

  那副欲言又止的模样很是明显。

  “乡亲,可有什么事?”

  乡亲一词,此时已有,包括连用的父老乡亲四字词,墨家内部用的较多,孙璞便很自然地用了这个齐地并不怎么常用的词汇。

  男人有些赧然,顿挫许久,孙璞便笑道:“有什么话便说,可是我们在这里住着有些耽误你们夫妻的事?”

  这玩笑有些粗野,却也打开了那种凝重的气氛。

  男人笑了笑,带着几分不好意思,羞然道:“那个……你们可不可以不住在这里了?家里人,有些怕。”

  说完,男人又急忙摆摆手道:“不是怕你们……是怕……怕……”

  他的话也没说完,孙璞点点头道:“我明白。你怕,是因为你也知道黑臀死在谁的手里。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件事总要有个交代的。”

  男人又赶忙道:“真是对不住,我也是没有办法。”

  孙璞笑了笑,说道:“没事。”

  他不着急,他知道这里的事的突破点,在于临淄军团的覆灭。只要临淄军团还在一天,只要梁父大夫的那些兵卒还未被俘获放回,这里的事便会很难。

  总还有时间让民众觉醒、信任、信服,然后鼓起勇气,带着想要更好的生活、想要分天子之土的野心,达成这一次对齐之战在齐地的真正目的。

  他也没在多说什么,临走的时候,又多给了这家人几斤炒麦粉道:“这些留给孩子吃吧,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记得我们说过的,最好把水煮开了喝。”

  男人接过麦粉,脸色更红,几次想说那你们就留下吧,可最后还是在妻子的咳嗽中无可奈何地低着头。

  孙璞等人的离开,并非是单独的,整个村社住在村子里的墨者都选择了离开。

  庶归田临走的时候,送给了那个当初给他蛇肉的孩子一个小小的铅兵,那是泗上寻常可见的玩具,熔铸起来也简单。一些家中有火枪的人家这东西很多,必要的时候还能自己在灶台火中融成铅弹。

  那孩子哪里见过这样的玩具,爱不释手。

  庶归田心想:“你们赶我们走,那我就好好对你们,非叫你们羞愧死不可。这都什么事啊,明明是来帮你们的,你们却这样……”

  他心里嘀咕的事,又不好说出口,知道若是说出来定又要被孙璞训斥一番,讲一番道理。

  把话憋在心里,一群人在义师的帮助下就在村社里搭建了几处简单的泥屋,都是些常做这种事的,搭建起来却也容易。

  虽是从农户家中搬出,但是平日闲聊却依旧很近,经常走动。

  这一次墨家不声不响没有任何怨言地离开,反倒是民众心里都有些不好意思,对于墨家的认识也更为深刻,更是认定了这是一群不会害人的好人。

  数日半月转瞬即逝,无风无雨,天气正好。

  外面并没有发生太多的事,齐国的临淄军团还是龟缩在汶水之南,村社这里的人便也习惯了这种安生的日子。

  庶归田等人的测量工作也已完成,十几井的土地测量完毕,那些学到的东西也经过了实践的熟悉,很多人被调往梁父,那里的分地工作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

  在村社的墨者也和村社的民众越发的熟悉,讲的道理越来越多,越来越吓人,越来越深奥,可是民众听的也越来越懂。

  每天晚上,孙璞都会将这里发生的点点滴滴,记录在纸上,总结出各种情况的应对方式,以及民众种种发生过的反应。

  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这里的情况也已经基本摸清,民众的认可也已经基本达成,孙璞便不再想继续等下去。

  先是几名墨者前往老贵族那里,邀请老贵族前来,要和老贵族“商量”分地的事。但这个邀请,属于半强迫式的,用的是命令的语气,如果他不来,那么分地的事依旧会进行,并不会有所影响。

  然后便学当年适在商丘行义那般,召集那些熟悉的民众、附近村社的众人、封田上的氓隶,约定了某一天一同商量分地的事。

  对于这件事,工作队内的墨者也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此时尚且还不是“趁热打铁”的时候。

  泗上铁器很多,趁热打铁这四个字用的也就多,若无铁,自然没有趁热打铁一词,因为青铜之类只能铸而很难锻,趁热打铁这四个字被日常使用,实际上也是泗上生产力进步、铁器开始普及的一个在语言上的表现。

  这是个很正常的疑惑,此时确实还没到趁热打铁的时候。

  面对这样的疑惑,孙璞回答道:“这时候自然不是趁热打铁的时候。可是,趁热打铁也需要先准备铁砧、铁锤、铁块、还要准备好油粹的油、水粹的水……不是说炉火烧的通红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打的。”

  什么是炉火烧的通红的时候?

  自然是齐国的临淄军团彻底覆灭的那一天,但若是那时候再开始准备,只怕已经晚了。

  因为按照孙璞所知道的,墨家的时间很紧,要在临淄军团覆灭、而魏赵楚中山之战平息之前,就会撤回泗上。

  这时候可能条件还不完备,可能民众还会骑墙观望,可能民众还会忧心将来。

  但不重要,今日这件事做不好,明日还可以再做,明日做不好还可以等到后日,只要在撤军之前完成即可。

  民众可能会恐慌、可能会恐惧、甚至可能冷场躲避,但孙璞知道,这一切情绪和一切反应,都不是墨家最担心的“反对”。

  恐惧不是反对、躲避不是反对、甚至刻意的疏离也不是反对,而只是赞同之后的担忧。

  被认可和支持是最难的,而恐惧和恐慌对墨家来说却是做容易被解决的——干掉临淄军团,审判公子午和田庆,就会让那些根深蒂固数百年的畏惧彻底被践踏到脚下。

  如果在临淄军团覆灭之后再开始直接分地,因为墨家不可能短期之内这里常驻,那便毫无意义。

  作出这个决定之后的三日,数十里之内的民众便都带着各种各样的心思齐聚这里。

  他们或许还不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但却本能地选择了尝试着参加这一次明显是分地为目的的聚会。想法也其实很有些狡猾:既然大家都来,只是听墨家说,应该并不会让封主震怒。

  只是他们并不知道,墨家也同样邀请了这片土地的所有者、这片土地上的贵族参加。

  等到人群聚集、贵族的车马姗姗来迟的时候,许多人便悄悄想要往人群的后面躲一躲,或是低下了自己的头。

  看到这种情况,几个墨者忍不住摇了摇头。

  孙璞叹息一声,心道:“果然是就习难改,数百年千年的传统,想要改变太难了。因为民众心里不是那么心安理得,所以才会如此躲躲闪闪。若是心安理得地觉得土地归属于贵族、诸侯、乃至天子不合理,又怎么会躲闪?”

  这就像是一个人去要债的时候,抛出去一些人情之外,总是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因为人们认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只是还没有接受土地归属于天下人也是天经地义。

  有人或许觉得,那是贵族的土地,从人家手里抢走,总归不好。这样的人,多数是很好的人,但却也是所谓“乡愿德之贼也”的乡愿之民。

  也有人觉得,墨家的话其实有道理——当然,道理在其次,但利益却是实打实的,他们却是希望得到自己的土地。

  或许还只有少数人真正做到了心安理得地参加这一次分地,而怎么才能让多数人心安理得,这才是这一次济水以南分配土地如此重视的目的,也正是所谓的“在理而不在分”。

  这一次邀请贵族前来,实际上是来批判的,不论他们是否同意,这一次尝试分地都会分下去。

  所以等到人聚齐之后,许多善于宣传的墨者便开始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述道理,将分地是合于天志的道理讲清楚之后,一直默不作声实则已经愤怒到极点的老贵族终于怒喝一声站了出来。

  几名维持秩序的墨者急忙将手按在剑上,那老贵族在梁父见识到了墨家的剑术,并么有愤怒之下拔剑,而是满脸带着一副苦痛到极点、悲愤到极点的神色。

  他猛然站起,双手用力,将自己的腰带解开,用力脱下了自己的上衣,一副雄壮而满身伤疤的躯体暴露在众人的面前。

  老贵族眼中噙着一种宛如悲愤的闪烁,怒声道:“我自受冠以来,大小十三战!乘车冲杀、亲历矢石,伤疤二十七处。”

  “当年伐鲁一战,吴起领军,齐不能胜,旌旗倒靡,众人弃甲曳兵而走,我自立车头厮杀,冲散鲁军,身中七箭!”

  “数次濒死,君侯上卿以地酬我之功,这些土地是我、我的祖先拼命厮杀出来的!”

  “你们呢?你们做了什么?你们不过是一群徒卒,战不能胜、退却比谁都快,如今却想要我和祖先用血得酬的土地?”

  “我八次濒死,立下功勋,你们又做了什么?如今却想要君侯赏赐我的土地?这难道不可笑吗?”

第一百九十八章 泰山之阳(十六)

  怒发冲冠的老贵族高声怒喝,不少人羞愧地低下了头,脸上红成一片,心想好像这也没错……

  老贵族正要继续言语,却不想一旁的孙璞冷笑一声,大喝道:“缪矣!”

  “你为君侯而战,那么君侯想要赏赐你,就该赏赐他所拥有的东西。可他却拿本该归属于天下人的土地赏赐你,这和为了赏赐别人却用抢来的东西有什么区别?”

  “你为君侯立下功勋,你这身伤疤应该去给君侯看,而不是给万千民众看。你的伤疤,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吗?”

  “你身上的伤疤,为现在下面的民众带来了什么?是财富?还是更好的生活?是富庶?还是更多的土地?”

  “你什么都没给民众带来,这就像是你祭祀了五方兵主战神,却埋怨天没有下雨一样。你身上的伤疤,和民众有什么关系呢?”

  他既要煽情,孙璞便要打断,不但让他的煽情变得毫无意义,还把话题又绕回了那个最终的基础问题:土地是谁的?

  如果土地是诸侯的,那么今日老贵族的这番言论一点没错,他为诸侯攻城掠地,从而获得了诸侯的赏赐,而民众却想要走,那肯定是不对的,因为想要的话等同于抢:别人赠与第三方的东西,我去抢走,那就是抢。

  可若土地不是诸侯的,那么今日老贵族的这番言论就是废话。你身上的伤疤再多,和民众有什么关系?民众只想要回自己的东西,你却说自己经过了多少苦难才抢到这些东西,纵然闻着落泪,却也没用。

  许多刚才有些羞愧的民众顿时清醒过来,均想起这一个月来墨家的种种宣传,人们总是喜欢对自己有利的道理,不禁便想:“墨家众人的话倒是没错。这就像是一条狗为别人看家,却跑到我这里来要吃的,并说自己看家受了多少苦……我若有富余的,便可给它。可我若没有,便该赶走,你受了苦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首节上一节422/691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