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 第421节

第一百九十五章 泰山之阳(十三)

  被迁怒的圉奴心怀对墨家的怨恨,不知怎么夜里真的做了一个梦。

  一个讲述出来主人不会想听、平淡无奇的梦。

  他梦到自己养了一条狗,无聊的时候便摸摸狗头,顺一下狗的毛发,高兴的时候会塞给狗一块骨头,可若是自己正在为什么关切自己利益的事忙碌忧心的时候,狗还不知趣地贴过来想要让自己摸摸狗头,便会心烦意乱地一脚将狗踢开。这时候狗就会委屈地趴在远处,琢磨着怎么才能让主人开心。

  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平淡到很真实普通的梦,梦醒的时候正是夜里给马添草的时候,这是几十年养成的习惯,即便被赏赐一些酸酒喝醉也不会错过这个时间。

  远处的屋舍里似乎有朦朦胧胧的光亮,圉奴叹息一声,心想墨家真是可恶,竟让主人夜里还要夙夜兴叹不能睡眠。

  老贵族真的没有入睡,屋舍内点燃着烛火,庶农可以视作年节时候才能吃到的羊脂正在燃烧。

  烛火摇曳下,几名心腹家臣跪坐于地,一脸愤愤不平。

  “主辱臣死。墨家欺君子太甚,今日便在村社大肆传扬今日下午来收取罚没之钱的事。”

  一名家臣说起村社的一些事,脸上恨恨。

  罚钱不是屈辱,罚钱之后在民众中传播才是屈辱,也正是无礼至极的行为。

  正是以礼经纬其民,卿大夫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今立法令,民在律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天下?

  等级制度之下,贵者可以惩罚贱者,大夫可以惩罚士,但却不能够将惩罚的理由原原本本地告诉民众。

  否则的话,贵贱无序,民众便会遵守法令而不去尊重贵族,贱民不尊重敬畏士、士便不尊重敬畏卿大夫、卿大夫便不会尊重敬畏诸侯,这便是道理。

  现在罚钱的事在村社里传的沸沸扬扬,墨家说不管贵贱违令就要惩罚,这岂不是等同于贵贱不分,竟在律令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贵族从未经历过的屈辱,家臣们愤愤,却也只能在这里嘟囔,并不能做什么。

  这律令是墨家制定的,村社里的那些人只是执行者,真要是主辱臣死,当去杀光墨家的头目。

  可这些人也知道自己的本事,那岂是自己能够杀的了的?泗上危险重重墨家人数众多不说,便是行刺,墨家的那些头目又有几人不通剑术,又岂是这几人能够行刺的?

  老贵族在正首听着家臣的忠诚耿耿之言,脸色铁青。

  他本想着今日白日宴请墨家在这里的头目,说一说道理,却不想墨家直接拒绝,并且说道不同则酒如酸醢、不若不饮。

  这是丝毫转圜的余地都未留下,老贵族长叹一声道:“如此看来,分地之事已成定局?”

  “噫!天下将乱!”

  “昔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

  “今日墨家从卒五万,横行天下,侵暴诸侯,其祸远胜于盗跖。墨翟创义,本欲兼爱天下,鞔之适不肖,竟是祸乱天下,这罪责难道墨翟就没有责任吗?”

  梁父原本就在柳下惠的封地附近,柳下惠的墓地也在此地,百余年前的盗跖起义波及齐、鲁、卫、宋,天下固然记得,梁父附近的贵族更是记忆深刻。

  墨家如今,当真是大国守城、小国入保,而泗上诸侯更是“迫于淫威”不得不入非攻之盟。

  老贵族感慨万千,他对于分地一事看重的是其中的政治影响。

  感叹之余,一亲近的家臣道:“那也是未可知之事。今日几人在村社,村社众人想要给墨家那些丈量的娃娃送饭,但又逡巡不前,只有一孤人去,其余人并不敢。”

  “家主在此地多年,人威势望,庶民敬畏,这便让墨家的事难成。”

  “民畏,则心惧。心惧,则不敢谋私利。”

  老贵族点点头,说道:“甚合我心。该如何做?”

  那家臣伸出手,做了一个手刀切下去的姿势。

  其余人一见,大惊失措,慌道:“不可!墨家义师在此,如今宗子私兵皆在外,不能成事。”

  那家臣笑道:“谁人说要去杀墨家众人?墨家众人势大,不能轻动。若是能够击败墨家众人,民众自然畏惧。可若不能够击败墨家众人,却未必不能够杀死那些心怀私利而欲乱事的庶民。”

  “土地为利,命亦为利。土地与命不可得兼,民众便只能舍土地而求命矣。今日送饭,有一人亲近墨家,欲求私利土地而悖规矩制度,这样的人不能够不死啊。”

  “他若不死,民众又如何能够畏惧敬重家主?他若死,民众皆想,与墨家近则死,又如何敢亲近墨家?到时候纵然分地,民众不敢要,那又和现在有什么区别呢?”

  “这是维护礼法的大义,是可以杀人的。墨家既讲规矩、律令,那么只要不让墨家人可以确定是我们杀的人,但又让所有人知道是我们惩罚而杀人,就不墨家又能怎么办呢?”

  老贵族无言,那家臣又道:“墨家既以律令侮辱和惩罚了君子,那么难道我们就不可以用墨家的律令来对付墨家吗?他们若是无证而抓人,他们的律令就不可以持久;他们若是想要律令持久,就不能抓人。”

  老贵族沉声道:“罪不在民,而在墨家。墨家之义蛊惑民众,使得民心思利而不怀德。昔武王伐纣,治商纣之罪而善待天下之民,辅以教化……”

  众人以为家主竟是要反对此事,却不想老贵族话锋一转,郑重道:“然,仁如文武,也有诛杀之事。所谓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士,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皆为乱天下之害。此人思利不怀德,居土不感恩,当诛。”

  重家臣这才放心,只要能够杀鸡儆猴、杀一儆百,那么墨家在此地便不可能站稳脚跟。

  而且墨家既然讲律令,那么只要做的没人知晓,就算整个梁父都知道是他们杀的人,却又能如何?

  几人商量了一番,便定下了计划,只待明夜动手。

  ……

  村社里,孤身一人昨日去给墨家众人送饭的农夫喜气洋洋地回到了自己的破屋之中。

  吃了一口昨日剩下的已经凝固的粟米粥,回忆着今日在田里墨家那些人讲述的道理和泗上之政,他心中便动。

  封田之上的农夫不能够随意迁徙,这种律令一直延续数百年,离开禁锢的土地范围,便视为逃亡。

  逃亡重罪,虽然大部分时候抓获很难,这时候深山老林大泽大河多矣。可是人是社会的人,为了逃避封建义务而离开人类社会,生存极难。

  这农夫便想着,反正自己一人了无牵挂,不若跟随墨家前去。

  义师军中有吃有喝,一年还有两套衣裳,待到退役之后,若是愿意去江南、东海、缚娄等地,还可以得到铁器、火枪,以及自己开垦的土地的所有权。

  这对于这孤身一人的农夫而言,实在是难以抵挡的诱惑。

  至于说利天下之类的言语,他觉得很有道理,但至少此时吸引他的还只是那些比现在更好的生活。

  幻想着自己将来从军服役于义师之中,便等到退役之后,可以去缚娄,那里据说已有三五处移民过去的城邑,去到那里便会被组织起来耕种开垦,日后便可以吃麦粉、稻米,甚至还能吃上那些义师所言的“油”。

  今日在田中,他跟着那些年轻人蹭了两口军中的炒麦粉吃,里面多少有点油,当真是回味无穷。

  正自幻想的时候,隐约听到外面有些动静,他哪里想许多,便以为是村社里有人来问今日墨家那些人在田里都说了什么,从草垛里起身去开门。

  刚一开门,口鼻就被捂住,接着腹部一凉,还不等叫喊,便死了。

  他自是无备,可就算是有备,一身在田里劳作的筋骨,哪里能敌的过这些经过训练的人?

  几名家臣站在外面盯着动静,屋子里四个人将这人抬起,朝着外面狂奔。

  惹来了村社中的一阵狗吠后,便溜到了村社外的一株大桑树旁,将那死去农夫的肚腹剖开,肠子扯出,再用树皮藤索勒住喉咙,挂在树上后便溜走。

  临走之前,一家臣看着这死去的农夫,笑道:“如此一来,村社谁人敢近墨家?不知死活的东西。”

  猛啐了一口,悄无声息地走入黑暗之中。

  次日一早。

  天才刚亮,庶归田等人就被一阵吵闹声吵醒,揉着眼睛走出去,就看到不少人聚集在外面。

  几个年轻人这才知道昨晚上杀人的消息,偷看了一眼孙璞,见他脸色阴沉,庶归田想到前日共乘之谊,也不免有些悲伤。

  这事想都不用想,定然是那贵族派人下的手。

第一百九十六章 泰山之阳(十四)

  十五六岁的孩子都能看明白的事,浸淫尘世几十年的孙璞自然也看的清楚。

  早晨有人发现了尸体,便带人去查看了一下,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破绽,杀人的手段也极为娴熟。

  残忍的手段,更是让村社里凝结着一种说不出的氛围。

  查看之后,便先叫义师以后就驻扎在村社间,然后叫在这里的墨者们一同开了个会。

  这件事连孩子都瞒不过,可却没有证据,毕竟墨家的法条框很多,连“惟害无罪”这样的道理都有,这件事也确实难做。

  会议召开的地方就在村口,避开了别人。

  众墨者之中,一个身穿着草鞋短褐的中年墨者起身先骂道:“此事不消说,就是那些贵族动的手。既不敢动我们,便拿村社民众屠戮。也是为了吓唬村社民众,不要与我们接近。”

  “我们早就说了,要以利天下的恐怖,对抗害天下的罪行。这些顽固的贵族,都该处死,若不处死,他们总会害我们。”

  “咱们和他们讲道理、讲义道、讲律令。可他们会和我们讲吗?会和天下的民众讲吗?”

  “竖起绞架,把那些害天下的贵族、大夫、诸侯,一路从洛阳吊死到东海,这天下便可大利!”

  说话这人满脸通红,极为激烈。

  言语中,我们和咱们的区别也分得很清楚。

  咱们,说的是整个墨家。

  我们,说的是自苦以极以利天下、绝不妥协、以绝对的暴力对抗害天下的不义那一墨家内部的派系。

  他言语中的急躁和无奈,孙璞听的明白,也明白他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

  如今事情已经发了,又找不到证据,谁都知道是那些人做的,可墨家对于“杀一人而利天下”的政策有太多的边框。

  墨子去世之前,就曾说过这个问题,若要以“利天下”的名义进行对抗,无需审判而将墨家作为一个利害的评价者,墨子心中并不是很认同。

  墨家的诛不义令的签署程序复杂,也正是这个缘故。

  这个框,也是墨家自己给自己装进去的。

  墨家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要讲证据。

  而且单从法律上,墨子认为“惟害无罪”,就算做了什么害天下的事,只要法律没有说不准,那么就不是罪。

  之前墨家守城的时候,守城律令的严苛可见一斑。

  譬如取用民众财物,皆以主券书之,若是书券上写错了,也会按照书券的数额偿还。

  如今墨家正在泗上执政,这律法的规矩,那是不能够改变的。

  唯一能够改变的,也就是墨家内部的激进派成为墨家的主流,直接通过公意决定签发“害天下”的罪名,这样就可以避开需要证据的审判,依靠高效的督检部的人进行法律之外的处罚。

  很明显,这一点暂时不可能,禽滑厘如今重病,适基本上就可确定是下一任巨子,这种可能现在看来微乎其微。

  脸色激动的自苦以极派的墨者发泄过之后,叹道:“你说,现在怎么办?都知道是谁杀的人,可是没得证据,难不成就让他逃脱惩罚?”

  “咱们墨家当先的,到底是义?还是法?”

  孙璞立刻反驳道:“你这么说便部队。咱们的法源于义、源于自然天志的理性说知。咱们的法,是为了促使义;而义,又是制法的准则。两者怎么能是对立的呢?”

  激动的墨者摇头道:“杀人者死,重要的是杀人者的‘死’?还是杀人者死、不杀人者不死的法?法不能够带来正义的时候,要靠什么?”

  “咱们墨家内部,游侠儿极多,原本都是为义杀人的。因为贵族大夫的法不能够保护弱者,那就违法犯禁而保护。那时候市井之间,孤身一人,亦可行义。到如今,墨者数万,义师十旅,反倒束手束脚。不说天下,就这村社里,便有义师一连,就算不用,你我等人难道就不能行义?”

  “那农夫就这样死了,谁来彰显这正义?杀人者没有死,我心难安。”

  不少更为年轻一些的墨者都被煽动起来,这情绪激动之下,有时候激进的言论更为正义。

  孙璞想了想,还是坚定地摇头道:“贰巨子曾言,以剑救人,一世不过百人。以义、法、理、规矩来利天下,万人亿人。轻重之权、多寡之择,这是早已决定的。”

  他很郑重地用了同心同德同志的同志称呼,与众人道:“同志,墨家的义与天志至上,而规矩是为了保证可以行义利天下的。为了一人而舍弃可以利更多人的规矩,这是违背了‘权’之理。我反对这样做。”

  “终有一天,总可以查清楚,但却不是今日就可以动手的。我们来这里,是来和民众讲道理的……”

  激动的那墨者咬牙道:“讲道理,也得需要手段!如今民众就算听了我们的道理,可却不敢去做,那又何用?”

  孙璞道:“之前贰巨子传达的消息,你们也都知道。现在我们当务的是理,而不是做。”

首节上一节421/69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