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491节

  伏寿松了一口气,心下是如释重负。

  正当这时,羽林卫来报,声太傅孔融已至宫外,欲拜见天子。

  伏寿微微一拂手:“孔太傅来的正好,传他进殿吧。”

  须臾。

  孔融步入大殿,依旧以臣子之礼,向伏寿和刘熙行跪拜。

  君臣之礼罢,孔融正琢磨着如何开场白时,伏寿却向刘熙示意一眼。

  刘熙会意,遂令宦官将那道新鲜出炉的传位诏书,递给了孔融。

  孔融心怀着茫然接过,只看一眼,脸色骤然大变。

  “陛下,这”

  孔融猛抬头看向刘熙,眼神既是惊喜又是困惑。

  刘熙神色平静,淡淡一笑:

  “楚王有再造大汉之功,乃天命所归,万民所向,远比朕更配得上这大汉皇帝之位。”

  “如今既有众臣请命,朕自当上应天命,下顺人心,将皇位禅让于楚王。”

  “孔太傅,就烦请你带着这道诏书,还有传国玉玺前往邺城,请楚王进位为帝,继承汉统吧。”

  孔融身形又是一震,眼神由惊异变成了难以置信。

  原本他是受萧和诸葛亮所托,亲自前来许都,劝说刘熙禅位。

  毕竟当年他们母子出逃,正是孔融冒死护驾,对他们母子二人算是有恩。

  有这一层身份,由他前来劝说,效果可能会更好。

  孔融却万没料到,自己一路上酝酿的劝说之词,竟然一个字都用不上了!

  一见面,刘熙竟主动下诏,就要禅位给刘备。

  伏寿见孔融震惊失神,便也淡淡一笑:

  “孔太傅,烦请你转告楚王,他对我们母子有收留救命之恩,于大汉有再造之功,我们母子对他始终心怀感恩。”

  “这些年来,熙儿不过是代他坐这皇帝之位,如今只是物归原主罢了。”

  “还请楚王万万不可推辞,熙儿方能卸下这份重担,我们母子才好安安心心的颐养天年,安渡余生。”

  听得伏寿这番话,孔融终于回过神来,明白了一切。

  这母子二人能看得如此通透,实在是大汉的福气,也是他们自己的福气呀…

  孔融心中暗暗感慨欷。

  尔后将那诏书恭敬收起,理了理衣冠,向着刘熙和伏寿深深一拜:

  “陛下和太后,能如此深明大义,实乃我大汉之福,天下万民之福也。”

  “请太后放心,楚王素来仁义,臣敢以性命担保,他继承大统之后,太后和陛下依旧会尊荣如故。”

  伏寿要的就是孔融作保,听得他这番承诺,心下自然是松了一口气。

  当下,孔融便完成了使命,当天就启程北上,马不停蹄的赶回邺城。

  三天后。

  孔融于王宫之中,向刘备宣读了天子禅位的诏书。

  群臣自然是无不狂喜,立刻群起叩请刘备奉诏继位。

  各地“祥瑞”频现,朝中文武百官,地方刺史郡守,九州名士们的上表劝进…

  如今孔融又将天子的禅位诏书送到。

  气氛烘托到这般地步,台阶铺设到如此顺滑,刘备自然是顾虑就此烟销云散。

  诏书未接,刘备却向众臣放出了愿进位为帝的明确信号。

  萧和诸葛亮自然明白,老刘这是要走一套三辞三请的流程,把该做的戏做足。

  于是孔融不得不又回一趟许都,再次请得刘熙的禅位诏书。

  几个来回之后,三辞三请的流程终于走完,刘备遂不再推托,正式接下了天子禅位诏书。

  所有人,终于是长松了一口气,心中一块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

  众臣无不欢欣鼓舞。

  随后,在得到刘备的首恳下,萧和等众臣便调动人力,于邺城南郊修筑祭天高台,以行登基大典。

第401章 我,刘备,受命于天,君临四海,国号为汉,年号洪武!

  五日之后。

  邺城南郊,一座祭天高台,已然拔地而起。

  正午,天高云淡。

  祭台以北至邺城,茫茫原野之上,十万楚军森然列阵,威势遮天。

  祭台之下。

  萧和,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糜竺,孔融,庞统,荀,黄忠…

  人在京师的朝臣,悉数到场,分开两翼候立于祭台之前。

  所有人的目光,皆是远望着邺城所在,目光中满怀着期待。

  吉时已近。

  城门轰然大开。

  乘坐御辇的刘备,在陈到统帅的八千羽林军护送下,浩浩荡荡出城,直奔南郊高台。

  十万将士,轰然下拜。

  御辇穿越十万将士,直抵高台之下。

  守候已久的文武百官,纷纷伏首拜迎。

  刘备在陈到的搀扶下步下御辇,最先看到的便是关羽和张飞二人。

  关羽镇守邺城,而张飞原本是镇守许都,并不在京城。

  刘备却一道诏书,把张飞连夜从许都召至了邺城。

  奋斗了近三十载,当此登基称帝的时刻,刘备自然要两个兄弟皆在场,兄弟三人共享这一刻的荣光。

  “兄长~~”

  关羽和张飞迎上前来。

  二人眼中饱含热泪,破例没有尊称刘备大王,而是称了一声久违的兄长。

  “二弟,三弟~~”

  刘备忙将二人扶起,紧握着两个义弟的手,眼中亦是热泪盈眶。

  当年桃园结义一幕,不禁浮现于了三人眼前。

  想当年,他三人聚首之时,一个是织席贩履之人,一个是卖肉的屠户,一个是贩枣的通缉要犯。

  三人志同道合,于那桃园之中义结金兰,誓言同生共死,匡扶汉室,共谋大业。

  一路走来,何其艰辛。

  无数次失败,一次次的颠沛琉璃,一次次的寄人篱下,沉沉伏伏不知几何…

  可谁曾想到,当年那三个桃园结义的寂寂无名之人,竟然能携手中兴大汉,开创下如此一番基业?

  刘备这个织席贩履的大哥,竟然马上就要登基称帝,君临天下!

  此时此刻,三兄弟心中是澎湃如潮,心情激动如涛,恍惚间有种身在梦中的不真实感。

  直至陈到提醒,吉时将近之时,兄弟三人方才缓过了神来。

  “兄长,让我二人扶兄长登基吧!”

  关羽拭去眼角泪光,扶住了刘备一臂。

  张飞也哈哈一笑,将刘备另一手扶住。

  刘备欣慰大笑,便将两位兄弟的手紧紧抓住,大步向高台走去。

  两翼群臣尽皆躬身,迎接刘备踏上高台。

  祭台之上。

  萧和,诸葛亮,糜竺三人,早已等候在此。

  纯论功劳,文臣之中,没有谁比这三人功劳更高了。

  糜竺乃是在刘备痛失徐州时,倾家荡产支持,帮他渡过了人生中最黑暗艰难的时刻。

  诸葛亮则是在他客居荆州,浑浑噩噩之时出山,以隆中对为他指明了方向,这十余年的征战中,更是坐镇后方,为他源源不断输送粮草兵源。

  至于萧和,那就更不用说了。

  刘备目光看过糜竺,看过诸葛亮,最后落在了萧和身上。

  当年樊城初见时的一幕,不禁浮现于眼前。

  若非当年自己的侄女关银屏,从山里捡回来的这位仙人弟子,自己就不会发动奇袭襄阳之战,就不可能奇迹般击退十五万南侵曹军。

  下荆州,取江东,伐中原,收河北…

  直至今日,雄踞九州,拥兵四十万,登基称帝,君临天下!

  没有萧和,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当此登基称帝之时,刘备再次审视萧和,心中不禁产生一个无比强烈的念头:

  这萧伯温,必是大汉列祖列宗在天有灵,降下的世外仙神,来辅佐自己这个刘氏子孙,力挽天倾,再造大汉!

  “陛下,莫要误了吉时才是。”

  萧和笑看着刘备,轻声出言提醒道。

  刘备心头微微一震,思绪这才回到了现实,强行压制住了心中翻江倒海的感慨。

  “开始吧。”

  平静下心绪后,刘备脸上恢复了王者气度,向着三位大臣微微拂手。

  于是。

  糜竺便将事先拟好的祭天之文展开,面对苍天百官,十万将士,高声宣读。

  随后,诸葛亮则亲自动手,为刘备披换龙袍,加戴玉冠。

  到最后,萧和则双手捧着传国玉玺,进献给了刘备。

  刘备小心翼翼接过传国玉玺。

首节上一节491/5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