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490节

  “卿等所请,恕备不能从命!”

  众臣脸上的喜色,瞬间化为乌有,重新又为茫然取代。

  前一番话,听起来是答应称帝了。

  可这话锋一转,后一番话,却明显又拒绝了。

  老刘这是几个意思?

  “今日之议,就先到此为止吧,改日咱们再议伐魏灭曹之方略。”

  刘备却不给众臣再劝的机会,转身便回往了内殿,将众臣晾在了大殿中。

  众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是茫然不解。

  “伯温,孔明,大王这是何意?”

  关羽及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的转向了萧和与诸葛亮。

  诸葛亮与萧和对视一眼,却是会心一笑。

  萧和轻咳一声,笑着宽慰道:

  “岳丈莫急,诸位也莫急,大王其实已被咱们说服,已是答应了进位为帝。”

  “不过大王的性情大王大家也了解,这些年对天子的礼敬,咱们也是有目共睹的。”

  “岳丈觉得,大王会气势汹汹的前往许都,提剑上殿,逼迫天子将皇帝之位,禅让给大王吗?”

  关羽先是一愣,旋即摇头道:

  “大王当然不会那么做了,大王若是那么做,与曹贼何异?”

  萧和笑而不语,目光瞟向了诸葛亮。

  诸葛亮亦轻咳几声,摇着羽扇道:

  “大王要进位为帝,自然不会去逼着天子禅位,可天子却能主动下诏,将皇位禅让给大王呀。”

  关羽眼眸微转,瞬间醍醐灌顶。

  在场众臣们,立时也明白了萧和与诸葛亮的言下之意。

  他们的楚王是答应了进位为帝。

  条件,却是要天子下诏。

  如此一来,就能堵住天下人之口,不会令他背负上一个逼迫天子让位的骂名。

  萧和丝毫不觉得意外,更不会觉得老刘此举乃是虚伪。

  老刘又不是什么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要面子也是人之常情。

  你曹操心狠手辣,都纵容儿子杀了两个皇帝了,称帝之时不还要走三辞三让的过场么?

  老刘对天子客客气气的,想要天子下诏,名正言顺的登基称帝,这点要求很过份吗?

  “伯温,你说吧,我们该怎么做?”

  省悟过来的关羽,目光看向萧和,一副唯自家女婿马首是瞻的架式。

  萧和轻咳两声,不紧不慢道:

  “依和之见,如果想让大王接受劝进,名正言顺的进位为帝,咱们就要分三步走。”

  “首先,咱们得先为大王称帝造势,要授意地方刺史郡守们上奏祥瑞,还要在京城内外散播民谣,以佐证大王称帝乃是上应天命。”

  “其次,朝廷文武百官,三公九卿,州郡刺史太守,四方名士,皆要上表劝进。”

  “最后,也是最重要一点,我们要奏请天子,主动下禅位诏书给大王。”

  “只要做足了这三件事,我料想大王最多谦辞几次,最终必会奉诏继承大统,进位称帝!”

  萧和将扶老刘登基的整套流程,详详细细的向众人道出。

  这套流程算是曹家父子开创,后世无数次改朝立代时为人效仿,最后被人用的滚瓜烂熟。

  于萧和而言,这套流程自然是轻车熟路。

  “伯温考虑周密,亮也是这个意思。”

  诸葛亮点头附合。

  关羽心中有了底,欣然道:

  “伯温所说,诸位也都听到了,那咱们就行动起来吧,各自行事吧。”

  众人欣然应诺。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劝进风潮,就此在邺城内外掀起。

  在萧和等重臣的授意下,地方的州刺史郡太守们,很快就领悟到了朝廷风向。

  于是,各州各郡的奏表,很快就送至了邺城,宣称是祥瑞频现。

  什么泰山上出现凤凰凌空,什么黄河中惊现赤龙,什么幽州有陨星坠地,上刻“玄德当为帝”…

  跟着文武百官,刺史郡守,各州名士们,雪片般的劝进上表亦是纷涌而来。

  上表是一式两份,一份送往邺城给刘备,一份则送往许都给天子刘熙。

  与此同时。

  太傅孔融,则亲自启程前往许都,劝说刘熙下诏禅位…

  许都,皇宫。

  那位少年天子,神情黯然的枯坐龙座,俯视着案几上那一道诏书。

  那是太后伏寿,亲自提笔拟好的禅位诏书,只差他这个皇帝盖上传国玉玺。

  刘熙手端着玉玺,却迟迟未有落印。

  “熙儿,不必再犹豫,用玺吧。”

  身后响起伏太后的催促声。

  刘熙回头看向了母亲。

  此时的伏太后,神色平静淡然,脸上并无半点悲伤痕迹。

  似乎,这位大汉皇太后,全然没有因儿子即将让出皇位而伤感。

  “母后,这江山,儿当真要交出去吗?”

  刘熙脸色委屈,语气间却显然有几分不舍。

  毕竟他还是皇帝。

  哪怕手中再无权力,明知大势不可违,心中多多少少还是心存几分幻想,对皇帝存有几分留恋。

  伏寿却淡淡一笑,意味深长道:

  “熙儿你错了,这江山社稷,从董卓入京之时起,就已经不属于你父皇这一脉了,自然更不可能属于你。”

  “这大汉的社稷,乃是楚王匡正,这大汉的江山,也是楚王从那些逆贼手中一一夺回。”

  “连咱母子的性命,都是楚王从曹贼父子手中救下。”

  “这江山,这帝位,自然当归楚王所有。”

  “这九五至尊之位,只是因楚王仁厚,所以才让熙儿你代他坐了这几年而已。”

  “现在,该是物归原主的时候了。”

第400章 无德无兵,何敢窃居此位?天子:朕愿让位,坐看楚王一统天下!

  物归原主。

  平平淡淡四个字,却如一道闪电当头劈下。

  刘熙身形一震,猛的抬起头看向自己的母后,眼神满是震惊。

  他显然没料到,自己的母后,竟然会如此看的开。

  不光劝他将皇位相让刘备,更直言这皇位本该就是刘备的。

  他自然不知,伏寿正是经历了太多,方才会有这样的觉悟。

  在洛阳,她亲眼目睹了董卓进京,废杀少帝,擅权乱政。

  在长安,她亲眼目睹郭李二贼,视百官为草芥,视天子为手中玩物。

  当年出长安东迁,一路上的颠沛流离,饥寒落魄,她都一一经历。

  在许都,她又亲眼目睹了曹操对董承等汉臣,血腥残酷的杀戮。

  那一日的出逃,他更是亲眼目睹了天子刘协,被曹丕所弑。

  人生的大风大浪,大起大落,人情冷暖,世态凉薄,生离死别,她统统都经历了一遍。

  此时的伏寿,早已看淡了一切。

  她也早就领悟到了一个道理:

  皇帝宝座,要么是有德者居之,要么就是有兵者居之。

  自己的儿子既无仁德之名,手中又无兵马,凭什么坐在这个位子上?

  论德,刘备仁义之名,天下景仰。

  论兵,刘备雄踞九州,手握四十余万府兵。

  论血统,人家也是刘氏皇族。

  论法理,还有先帝刘协的遗诏。

  刘备进位为帝,乃是实质名归,自家儿子有什么理由霸占不让?

  看着神色震惊的儿子,伏寿也不多解释,只轻声慨叹道:

  “熙儿呀,我们的命是楚王救的,我们母子这些年的尊荣富贵,亦是楚王所赐。”

  “楚王于我们母子有恩,我们要心怀感激,要懂得知恩图报。”

  “今日局面,若换成那曹贼,恐怕早已提剑上殿,以生死逼迫你将帝位相让。”

  “可到现在为止,楚王却对我们没有任何不敬之举,他对我们已是仁至义尽。”

  “熙儿,放手吧,将这不属于你的东西,还给楚王吧。”

  “母后相信,以楚王的仁义,除了皇帝的虚名之名,我们现下的荣华富贵,他必定会尽数保留给我们。”

  “咱们母子安享富贵余生,静看楚王一统天下,再造大汉,开创一个太平盛世,这不好吗?”

  刘熙心头一震,霎时间如醍醐灌顶一般,眼神变的豁然开朗起来。

  然后,他嘴角轻扬,脸上掠起一抹释然微笑。

  “母后言之有理,这皇位本就不该属于孩儿,现下确实该当物归原主了。”

  说罢,刘熙再无犹豫,拿起传国玉玺,在那道禅位诏书上,重重的盖了下去。

首节上一节490/5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