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256节

  既是惊骇于萧和开了天眼般的未卜先知之能,又是失望于曹操逼他自尽的绝情冷血。

  一时间,这位曾经的北方第一智者,陷入了失魂落魄,茫然无措之中。

  “荀令君大可不必绝望,我家大将军说了,令君只需牢记匡扶汉室的初心便是。”

  “曹操欲废汉篡位,大将军却志在匡扶社稷,再兴大汉。”

  “曹操不能与令君同行,大将军却想邀令君同行,一起走到天下一统,汉室再兴的那一天。”

  冗长的铺垫结束,邓芝终于抛出了橄榄枝,在荀最绝望的时刻,在他前方点燃了一盏希望的明灯。

  荀身形一震,猛的抬头惊望向了邓芝。

  他怎么听不明白,刘备这是在招揽于他。

  “匡扶汉室的初心,匡扶汉室的初心…”

  “他说的没错,当年我投奔曹操,就是想借其之力,匡扶汉室。”

  “既然曹操背弃了扶汉的誓言,我为何不能另择一个扶汉的明主?”

  荀心中翻江倒海,若有所悟。

  片刻后,却又摇头一声叹息:

  “玄德公虽与志同道合,可到今日这般地步,他想让我荀抛下一切,只身前往应天投靠于他,怎么可能呢?”

  邓芝神色如常,似是荀的回答,早在他意料之中。

  因为萧和曾说过,荀扶汉是扶汉,却并不代表他不会顾及到家族的利益。

  且荀还是要面子的。

  让他此刻抛弃荀氏一族,放弃现有的声名地位,孤身一人落魄来投刘备,显然是不现实。

  “我家大将军知令君有难处,并没有强求令君现下就南渡来投。”

  “大将军说了,令君既不可自尽,也不必向曹操低头服软,只需辞官归乡,蛰伏待机便是。”

  “以令君的功劳,只要令君不自尽,曹操绝不敢主动杀害令君。”

  “令君需要做的,只是忍辱负重几日,待到我家大将军挥师北伐,兵临颍川之时,令君能振臂一呼,号召颍川仁人志士群起响应,以助大将军他收复中原,迎奉天子还于旧都!”

  邓芝将萧和为荀所指的明路,缓缓道了出来。

  荀站了起来,负手踱步,沉吟不语。

  理想,荣辱,家族,颜面…

  种种因素,如乱麻一般,在他心中纠缠不休。

  此时的他,必须要理清这些乱麻,做出人生中第二次重大的选择。

  就如当年,他选择背弃袁绍,投靠曹操一样。

  现在的他,则要选择是为曹操所逼自行了断,还是忍辱负重,等到刘备北伐中原之日再投新主。

  踱步良久。

  荀蓦然停止,再回首时,眼神已决然如铁。

  “砰!”

  那只打开的食盒,被他狠狠关上。

  …

  十日后,荀劳军结束,回许都复命,尔后便上表辞官,请求告老还乡。

  曹冲的计策失算,荀并没有选择自杀,这让曹操大感意外。

  不过荀的主动辞官,却令他也松了一口气。

  这代表着,荀选择了逃避,既不拥护他建国封公,也不再站出来公然反对。

  进位为公道路上的这枚最大障碍,自己挪到了路边。

  曹操遂放弃了弄死荀的念头,专注于进位为公之事。

  数日后,“天子”正式正诏,加封曹操为国公。

  曹操断然拒绝。

  在一番三辞三请的过场戏码后,曹操终于在天子的坚辞,百官的苦劝之下,接下了天子的封公诏书。

  七日后。

  曹操正式受封公爵,封国建号为“魏”,加九锡,以冀州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等十郡国为魏公国疆土,以邺城为魏国国都。

  时年春,曹操进位魏公!

  …

  十日后,应天。

  清晨,萧府。

  正与关银屏和步练师这一妻一妾,共进早食的萧和,拿到了邓艾急冲冲送至,来自于北方的最新情报。

  如他所料,荀辞官归乡,保住了性命。

  曹操没了绊脚石,终于是建国封公,当上了他梦寐以求的魏公,迈出了篡汉的最关键一步。

  看着手中情报,萧和冷冷一笑:

  “曹操做了这出头鸟,当了魏公,咱们的大将军怎么能落后呢,也该跟着曹操一起进步了…”

第210章 汉天子诏令:大将军刘备建国号楚,定都襄阳,进位楚公!

  一个时辰后,诸葛府。

  诸葛亮端坐主位,正召呼侍婢们给到场的贵客们上汤茶。

  萧和,庞统,赵云,鲁肃,糜竺,马良,黄忠,顾雍,朱桓…

  除出镇荆州和淮南的关羽张飞等人外,身的应天的重臣们,皆已齐聚一堂。

  这一场聚会,乃是由尚书令诸葛亮牵头组织。

  目的,自然是为商议上表天子,为刘备进位国公之事。

  “诸位,北方曹操僭越称公的消息,诸位想必已经都收到了。”

  “曹贼已建伪魏公国,其篡汉谋逆之心,已是昭若若揭。”

  “亮的意思时,我们也当尽快行动进来,上表天子,为大将军加封国公。”

  “唯有如此,大将军在名位上,才不会为曹贼所压,方能与之争夺天下豪杰之心!”

  诸葛亮见汤茶都已奉上,也就不再拐弯抹角,直截了当的向众人挑明意图。

  府堂之内,一片沸腾。

  其实不用诸葛亮号召,众人的想法都一致,盼着刘备能尽早进位为公。

  实际上,早在不久前北伐班师回京后,萧和便在私下里,与诸葛亮交换过意见。

  二人也分头行动,向在京的文臣武将们提前吹过风,让大家伙都有了个心理准备。

  此前所欠缺的,只是一个时机。

  一个让曹操来充当出头鸟,刘备再顺水推舟,随后跟进的时机。

  现下曹操已建魏公国,自称魏公,时机自然已到。

  “既然诸位与亮不谋而合,那就没什么再议的了,我们各自上表天子,为大将军请封国公吧。”

  “还有关将军和翼德将军那边,以及荆扬交三州各郡国方面,也要支会他们行动起来,向朝廷上表。”

  “我们要争取在一月之内,将大将军推上国公之位!”

  诸葛亮见众僚皆无异议,便拍板做了决断。

  一时间,群情振奋,众人是抚掌大笑,以茶代酒互相庆贺。

  眼看着自家主公,从出身寒微,走到了建国封公,身为臣下,自然为之欣慰。

  若以私心来看,刘备进位为公了,大家伙的官爵自然而然也要跟着水涨船高。

  于公于私,此乃皆大欢喜的好事,众人焉能不贺。

  “诸位,云窃以为,我们是不是有些一厢情愿了?”

  赵云却忽然开口,打破了满堂的振奋气氛。

  笑声沉寂下来,众人目光看向了赵云。

  “我们是可以上表,请天子加封大将军为国公,可大家有没有想过,大将军他是否会接受天子的加封呢?”

  “大将军行事,向来与曹操相反。”

  “曹操行的是霸道,大将军则用的是王道,曹操行事残暴,大将军则以仁义待人。”

  “如今曹操为篡汉谋逆,逼迫伪帝封其为公,大将军又怎会轻易仿效曹操,亦进位为公呢?”

  “如若大将军他坚持不授,我们又当如何是好?”

  赵云语气肃然凝重,道出了自己心中顾虑。

  堂中立时议论再起,众人是纷纷点头,原本振奋欣喜的脸上,不由皆是蒙上了一层阴影。

  萧和也轻吸了一声。

  赵云跟随了老刘这么多年,对老刘的性情还是了解的。

  光就他说的那一句,刘备行事每每与曹操相反,便直击根本。

  其实这件事,若是老刘没有天子在手,可能还好点。

  毕竟当年拿下汉中之后,众人便群起上表,拥立他进位汉中王。

  彼时曹操已称魏王,我刘备身为大汉皇叔,刘氏皇族,为跟你平起平坐,为了匡扶汉室大业,进位为王不过份吧。

  反正我是向天子上表了,天子准奏自然最好,若是不准,天下人都知道是你曹操威胁天子不准,挨骂的还是你曹操。

  可现下有天子在手,若是进位为公,便有了“威胁”天子之嫌。

  有这一层顾虑,老刘还真未必愿意接受天子封公。

  “子龙言之有理,曹操既敢纵容其子弑君,为谋朝篡位,自然可不择手段,无视天下人悠悠之口。”

  “大将军行的是王道仁义,志在匡扶汉室,哪怕有天子明诏,大将军忌惮于天下人议论,也未必敢奉诏进位为公。”

  诸葛亮重重点头,认同了赵云的顾虑。

  一时间,堂中众议论再起,众人都在商量着,该如何说服刘备奉诏才是。

  诸葛亮眼珠微微一转,却笑看向了萧和:

  “伯温,当年樊城之时,大将军亦是顾虑重重,不肯发兵奇袭襄阳,却最终为你说服。”

  “依亮之见,此番也唯有你萧伯温,方有能力说服大将军。”

首节上一节256/3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