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45节

  前几日,武媚娘就向李治请示过此事,李治一口答应。

  因是后宫之事,又过繁琐,先得太史局测算好黄道吉日,再提前派内侍去郑府,检查郑府是否准备妥当,定好行止。

  郑贵妃这次省亲,并非李治和武媚娘微服,极为隆重,以免有失皇家体面。

  连金吾卫也要配合,提前定好省亲路线,各处关防,俱挡围,内侍监和殿中省安排仪仗。

  种种细琐之事,李治自是不耐烦处理,全部让武皇后去操心。

  结果数日一过,竟把此事忘了。

  李治道:“她何时出的宫?眼下该到郑府了吧?”

  武媚娘笑道:“妾身给她批了一天半的省亲时间,她辰时刚开宫门,便急急离宫,料来已在赐宴了。”

  贵妃省亲,对郑府是极大的荣耀。

  郑府提前就从家族产业中挑选出最好的一座园子,取名“回凤苑”。

  又请来风水大师,勘探风水,另有数名建筑大师,精装玉葺,作为贵妃行止之所。

  郑贵妃的仪仗,此刻已停在回凤苑外,苑内有一湖,湖心有一阁,阁门上书“有凤来仪”四字。

  郑贵妃坐在阁楼内堂,隔着珠帘,接受族人拜礼。

  郑贵妃父亲名叫郑开举,是郑仁泰堂弟,本是郑氏偏房,因郑贵妃之故,领太常寺少卿。

  年初大朝会后,又被郑氏推为族长。

  郑贵妃母亲则是博陵崔氏女。另有一祖母,是陇西李氏出身,有一品诰命在身。

  郑贵妃与父亲感情不好,族中牵挂之人,唯有祖母、母亲和一位幼弟。

  待男眷行礼退下,郑贵妃上前拉住祖母和母亲的手,含泪道:“祖母身子可还健朗,母亲心疾之症可好些?”

  李氏一脸慈祥,含笑道:“好好,一切都好。”

  崔氏则抹着泪,道:“你遣人派来的御医给看过,开了一道方子,近来好多了,你在宫中,可还……”

  郑贵妃笑着打断:“女儿一切都好,若非如此,也无法归家省亲。鸣玉呢,何不见他人?”

  崔氏忙道:“正在屋外候见呢。”

  郑贵妃忙让他进来。不一会,郑鸣玉便大步走了进来,朝郑贵妃行了一礼。

  郑贵妃忙把他搀扶住,细细打量着弟弟。

  见他长的愈加风流俊俏,暗暗欣喜,在他头上比了比,笑道:“上次见时,才到我肩膀,如今都快比我高了。”

  拉着郑鸣玉在身边坐下,细细问他功课,又朝李氏和崔氏道:“鸣玉如此模样,可相好亲家?”

  古人早婚,尤其是贵族子弟。

  郑鸣玉忽然道:“阿姊,我要娶卢家妹妹为妻。”

  郑贵妃微微一愣,向祖母和母亲看去。

  李氏微微一笑,道:“就是你二姑姑的女儿,范阳卢氏,卢婉君。平日你二姑常带她来府上,他们表兄妹就常在一起玩耍。”

  崔氏忽然道:“鸣玉这孩子贪玩,也经常与你姨妈的女儿一起玩耍,那孩子是太原王氏,王芸芳,我在信中给你提过,挺好一个孩子。”

  郑贵妃顿时明白过来,祖母和母亲,分别看中不同女子,故而未定婚事。

  她想了想,问道:“那两个孩子目下可在府中?”

  李氏和崔氏都说在,郑贵妃便命人将两女请入后堂。

  两女刚一入内,她便暗赞一声。

  只见那卢婉君粉颈柳腰,眼波流转,柔媚无骨。王芸芳体态丰腴,温文尔雅,风姿绰约。

  郑贵妃细细打量一阵,发现卢婉君脸色苍白,有如弱柳扶风,似怀疾病,暗叹道:“这孩子模样虽俊,身子却不大好,可惜了。”

  两女朝她下拜后,郑贵妃与她们寒暄两句,便让二女退下。

  筵宴后,郑贵妃出了题,考教族中年轻女辈学问,还特意点名,让卢婉君和王芸芳参加。

  一番考教,又发现卢婉君才学要胜过王芸芳,一时之间,倒叫她好生为难。

  到了下午,在园里逛了一番,又听了一阵歌舞,欣赏几场傀儡戏、杂艺,不觉玩乐到子夜。

  郑贵妃不愿歇息,又与族中姐妹抚琴弄萧,欣赏字画、书法,又与弟弟郑鸣玉下棋,直到黎明破晓,才略略休息一个时辰。

  辰时过后,内侍随从们,已开始准备排驾回宫。

  郑贵妃又拉着母亲、祖母依依不舍的说了一阵话,等到巳时中旬,方才含泪摆驾回宫。

第56章 薛仁贵大败吐蕃

  郑贵妃回宫后,先去向武媚娘回禀,回到薰风殿时,早已困倦不堪,更衣歇息了。

  当她再醒来,却见李治坐在屋里,正在欣赏桌上几首诗词。

  这些诗词正是郑贵妃昨日考教族中姊妹作品,心中一紧,笑道:“陛下,您何时过来的?”

  李治道:“刚来一会,见你没醒,就拿起来瞧瞧。这些诗词哪儿来的?”

  郑贵妃一边在宫人伺候下穿衣,一边笑道:“都是妾身家中顽童所作,大家快放下,这些诗词可不配过您的眼。”

  李治笑道:“别的诗词都一般,只有这首弄溪赋还不错,不知是何人所做?”

  郑贵妃笑道:“是妾身一位表妹所写,她叫卢婉君,是范阳卢氏子弟。”

  李治笑道:“好一个范阳卢氏,连女子都有如此文采,果然不凡。”

  郑贵妃起身后,陪李治在附近的园子里转了一会,传过午膳,李治便离开了薰风殿。

  回到甘露殿后,案上又多了些奏章。

  李治随意翻了翻,发现有一份兵部奏章,还是崔敦礼亲自上呈。

  翻看一看,却并非好消息。

  原来自李治去年责问兵部后,兵部便向凉州、灵州等临近吐蕃的州县,加强对吐蕃情报工作的侦探。

  结果,很快便有消息传回。

  吐蕃大军果然驻扎在巴隆河北岸,人数超过十万,更重要的是,统帅这支军队的有两人。

  一人是达延莽布支,也就是吐谷浑的太子,都布的老爹。

  这一点李治已经猜到,吐蕃要想吞并吐谷浑,定会重用此人。

  只是另一人,却让李治心中凝重了几分。那人正是吐蕃大相禄东赞的儿子,钦陵。

  大非川之战中,打败薛仁贵的正是此人。

  正当李治拿着奏章沉思时,一名内侍来报,说李和崔敦礼在殿外求见。

  李治心知定是边关之事又出变化,急命两人进来。

  两名老臣进殿后,朝李治齐齐拜礼。

  李治抬手道:“两位爱卿不必多礼,是不是前线有消息了?”

  李肃然道:“回陛下,程务挺刚派人传回消息,吐蕃大军已渡过巴隆河,从时间来看,现在应该已包围了白兰城。”

  白兰羌是西羌一支,原本生活在青海湖北部,后被吐蕃驱赶,只得南迁。

  近年来,自吐蕃吞并苏毗女国之后,便不断南侵。

  白兰羌首当其冲,大部分领土都被吐蕃吞并,只得依附吐谷浑方存。

  白兰城只是一座小土城,城外旗帜蔽天,尽是吐蕃人大军。

  然而吐蕃却并未攻城,只严密包围了白兰城。

  城外,吐蕃大帐。

  钦陵正端坐帐内看书,帷幕忽被人掀开,两个人大步走了进来。

  走在后面一人正是出使大唐的都布。

  他前面之人,身材魁梧,年过四旬,脸上两道伤疤,纵横交错,是吐蕃大军主帅,达延。

  达延手中拿着马鞭,死死瞪着钦陵。

  “先前是你非要急着进攻,匆匆忙忙,扔下不少辎重,如今到了白兰城,为何又下令禁止攻城?”

  钦陵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色儒雅,文质彬彬,身材匀称,肌肉结实。

  他站起身,朝达延行了一礼,道:“副相不必急,且听在下解释。”

  钦陵是监军,并非主帅,不过因为是禄东赞的儿子,大军其实还是由他指挥。

  达延只能控制手中的吐谷浑部。

  达延哼了一声,走到一张矮椅上坐下。

  “那你说吧。”

  钦陵抬起头,看向都布。

  “先要多谢世兄入唐一趟,给我们带来了重要情报。”

  达延冷哼道:“你不必冷嘲热讽,这狗崽子去了趟唐朝,钱没少用,却一事无成,本相已向大相上书请罪了。”

  钦陵正色道:“此事不能怪世兄,弘化公主也去了唐朝,攀附唐朝皇后,劝唐朝皇帝改变主意。纵然在下亲往,也无计可施。”

  话锋一转:“好在我们早有准备,唐人虽决定帮吐谷浑,动作却不会太快,我们正可速战速决。”

  达延道:“既是速战速决,为何还不攻城?”

  钦陵缓缓道:“我说的‘速’,指的是战略上的迅速。二位请想,唐朝既支持吐谷浑,那帮西羌小族,定会站在吐谷浑一边。”

  达延道:“这是羌人传统,只站强者一边,我们又能如何?”

  钦陵道:“所以吐谷浑一定会打着唐朝大旗,派人联合他们,救援白兰城。”

  达延冷笑道:“我那侄子一向喜欢依靠他人力量。”

  都布道:“钦如本说的不错,唐军已派出一个叫程务挺的将领,眼下就在白兰城。”

  如本又被称为翼长,是吐蕃军事长官的一种称呼。

  达延道:“一个毛头小子罢了。”

  钦陵缓缓道:“良将也罢,愚将也罢,只要是唐朝所派,就能号召众多小部落。”

  达延点点头。

  自吐谷浑被唐朝打败后,所有羌人的脊梁骨都被唐人打断,只有吐蕃依然站着。

  钦陵继续道:“所以咱们立刻包围白兰城,那些小羌族,便会在准备不足的情况来救。”

  达延愣了愣,道:“你的目标是打援军?”

  钦陵道:“现在攻城,守军想着有援军支援,定会拼死抵抗。若先灭援军,对他们心理产生巨大打击,到时再攻城,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都布道:“父亲,我觉得钦如本说的有理。”

  达延沉默了一会,道:“你就不怕拖延时间,把唐军拖来?”

首节上一节45/4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