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44节

  只三合,元修业手中大斧就被挑飞,在空中转了几圈,“咣当”一声落地。

  元修业怔怔望着大斧,呆若木鸡。

  薛仁贵将银剪戟扔给手下,拱手道:“承让。还请元将军带我去军营调兵。”

  元修业沉默了一会,取出自己的兵符扔给他,冷冷道:“你自己去调吧。”

  薛仁贵也不嗦,检查兵符无误,离开都督府,径直前往城外军营。

  松州屯兵两万五千,以折冲府为单位,分为二十五营。

  上折冲府一千两百人,中折冲府一千,下折冲府八百。

  薛仁贵刚一走,元修业就喊来一名副将,冷冷道:“去告诉上营和中营的都尉们,不准应附薛仁贵,就让那小子调下府士兵。”

  副将领命去了。

  松州城四周都是参天的松柏树,松州城因此得名,松州城以南,便是岷江源头,岷山。

  松州大营就驻扎在山脚。

  薛仁贵带着千牛卫进入大营,凭兵符召集全营所有将士,在校场点兵。

  一个时辰后,二十五营将士,便在校场集结。

  薛仁贵一眼望去,见松州兵马还算齐整,虽衣容装备比不上千牛卫和金吾卫,然士兵身上都有一股精悍之色。

  这是长期戍边的将士身上,才特有的杀气,这一点又要强于禁军。

  薛仁贵暗暗点头,骑马在各营中逡巡一阵,很快看中几营最彪悍的人马。

  他回到点将台,大声道:“第一营、第四营、第五营、第八营折冲都尉出列。”

  话音落下后,却无一名将领走出来。

  薛仁贵心中一沉,朝那几支人马看去,发现押军的将领,都冷冷望着他,面无表情。

  薛仁贵猜到又是元修业在搞鬼。

  他眼下虽是中郎将,在唐军中却毫无威名。

  在这人生地不熟的边境,仅凭身边五十名千牛卫,很难震服这些将士,贸然斩杀,又易引起士兵哗变。

  他沉吟片刻,朗声道:“将士们,圣人从来没有忘记过你们,这次特意命本将来松州,你们可知是为什么吗?”

  皇帝的名头果然好用一些,他此话一出,众将士表情都变了,露出倾听之色。

  一名将领道:“陛下不就是让你调我们与吐蕃人作战吗?”

  此人正是元修业派来的那名副将。

  松州城只与吐蕃和羌族接壤,各羌族部落,根本不敢捋大唐虎须。

  所以只要松州有战事,基本就和吐蕃有关。

  薛仁贵道:“不错,陛下确实让我调松州兵,与吐蕃人作战。可你们再想想,陛下为何不让我去凉州、灵州,调那里的兵呢?”

  松州城地势高耸,易守难攻,而与松州相邻的吐蕃城池,同样难以攻打。

  所以唐军若真想攻打吐蕃,通常会调动河西军队,从乌海方向进攻吐蕃。

  而且,这三地军队都以骑兵为主,是大唐精锐,名气远大于松州军。

  松州将士们被勾起好奇心,有一名折冲都尉问:“薛将军,那你告诉我们,圣人为何要让我们作战?”

  薛仁贵道:“圣人是为了给你们一个机会雪耻!”

  众将士听完后,都愣住了。

  薛仁贵缓缓道:“贞观十二年,松州那场败仗,你们可能已经不记得了,吐蕃人却记得清清楚楚。”

  贞观十二年,吐蕃松赞干布先后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羌,兵围松州,以强硬态度,逼大唐嫁公主。

  唐朝嫁公主有个习惯,先将你打服,臣服大唐后,才从宗室挑选一个女子,嫁给其国王。

  吐谷浑就是一个例子。

  当时松赞干布求娶公主不成,便派兵包围松州,对身边人说:“公主不至,我当深入。”

  松州都督韩威并未把吐蕃放在眼里,贸然出击,在甘松岭大败。

  此战影响极为恶劣,原本附近臣服唐朝的羌族羁糜州,见唐军败北,纷纷叛变。

  松赞干布见击败唐军,也更加嚣张,派人给唐太宗写信曰:“若不许嫁公主,当亲提五万兵,夺尔唐国,杀尔,夺取公主。”

  唐太宗大怒,命侯君集、牛进达等将领,提兵五万,迎战吐蕃。

  结果唐军主力还没到,先锋牛进达便趁夜袭击吐蕃军营。

  吐蕃大败,松赞干布急忙撤军,派人遣使请罪,语态恳切,愿意臣服大唐。

  当时唐太宗注意力都在薛延陀和高句丽,便召回大军,没有再追击,挑一名宗室女为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然而唐军虽赢回尊严,松州军的耻辱却一直留下来了。

  不少松州将领参与了当年一战,顿时握紧双拳,心中充满愤怒。

  薛仁贵接着道:“去年岁末,吐蕃人来朝拜,吐蕃使节就对别国使节说,他们当年如何打败松州军。如今松州军败军之名,早已传遍各国。”

  众将领纷纷大怒,有人骂道:“吐蕃狗辈,欺人太甚!”

  薛仁贵大声道:“你骂再大声,能拿回尊严吗?圣人说了,松州军也是唐军,他相信你们能知耻而勇,这才派本将前来。你们若怕吐蕃人,本将立刻就走,去凉州调兵!”

  一匹快马奔入松州城,径直冲进都督府。

  元修业正在大堂用食,忽听马蹄声响,一骑竟直接奔到大堂外,马上之人正是他派去的副将。

  “元都督,末将有事禀告!”副将翻身下马。

  元修业眉头一皱,道:“慌个什么,派你去军营传令,难道还有哪个都尉,敢不听本都督命令?”

  副将沉声道:“回将军,所有折冲都尉,都不肯听令,他们全都争着要随薛仁贵作战!”

  元修业瞪大了眼睛,叫道:“你说什么?他们都疯了不成?”

  副将道:“他们没疯,只是想为我松州军重新正名罢了。不仅他们,末将也决定跟随薛将军,与吐蕃人作战!”

  元修业难以置信的望着他,道:“你……你……”

  副将拱手道:“末将告退。”转身大步离去。

  元修业破口大骂:“你个混账东西,忘了是谁提拔你当副将的吗?你回来!”

第55章 贵妃省亲

  李治正在看一份奏章。

  奏章是元修业送来的,他弹劾薛仁贵假借天子之名,鼓动士卒,将薛仁贵在军营说的话,一五一十都记录下来。

  薛仁贵去松州调兵,是绝密消息,李治曾打过招呼,此事不必走正常流程,任何消息,让兵部直接送到李义府手中。

  所以这份奏章是李义府送过来的。

  李治看完后一言不发,抬头看向李义府。

  “李卿,你觉得元修业弹劾薛仁贵之事,该怎样看?”

  李义府道:“陛下,有两件事臣觉得奇怪。”

  “哦,哪两件事?”

  李义府缓缓道:“第一,蜀地凶险,从松州快马加急到长安,至少要七天,由此推断,薛仁贵离长安到蜀地,也只用了八九天,定是急行赶路。”

  李治点点头,叹道:“不错,朕并未催他急行,他却依然如此迅速,可见报国之心。”

  李义府听了此话,更加确定李治态度,这才接着说。

  “第二,倘若元修业配合薛将军,将兵马调给薛将军,薛将军又何必说这些话,激励松州将士呢?”

  李治道:“说的好,那依卿之言,此事该如何处理?”

  李义府笑道:“臣以为可以先不处理,再等等薛将军的奏章,两份奏章一对比,再作区处。”

  李治道:“就依你之言,你退下吧。”

  李义府告退离开。

  李治又埋头处理了一个时辰公文,便把公务处理完毕。

  若在平日,他绝无法将朝政处理的如此之快,然而自将刘仁轨、上官仪、李义府等人迁调上来后,两省效率提高很多。

  比如以前有很多李治不满意的诰书,打回去让他们修改。

  如今这些奏章,在门下省就被刘仁轨打回,根本不必拿给他看。

  而且,中书省的制诰也简洁很多,开头少了颂扬自己的废话,阅览起来轻松多了。

  他活动了一下身体,离开大殿,朝后宫缓步而行,慢慢放开思绪。

  四天前,将作监和工部联名上奏一份破开三门峡的奏书。

  不必他提醒,计划书中便提到钻孔爆破的法子,足见朝堂之中,能人甚多。

  据阎立本上奏,钻孔之法,是太史令李淳风提议,他还亲自绘册钻孔图,经测试后,效果极佳。

  李淳风是大唐天文学家,精通算学、阴阳学,著有书籍“乙巳占”,能推演气候,算是一个全才。

  朝堂之上有这许多能人,李治也就不用特别操心,只需将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就行。

  不知不觉间,立政殿出现在前方。

  李治刚来到殿门外,早有内侍大声通传。

  武媚娘快步迎到门口,朝李治行过一礼,笑道:“陛下今日怎么这么早就过来了?”

  李治笑道:“最近两省的诰书简洁不少,让朕也轻松不少。皇后在忙什么?”

  武媚娘将他迎了进去,拿起桌案上的一本书,递给李治。

  “妾身在忙这个。”

  李治拿过一看,原来是关于“亲蚕礼”的书。

  每到春天,唐朝皇帝要率领群臣,主持“先农礼”,祭拜天地,同时也是告诉天下臣民,不忘农耕之本。

  皇后则率领众嫔妃,祭拜蚕神嫘祖、采桑喂蚕,以鼓励国人勤于纺织。

  她刚当上皇后,对此礼仪并不熟悉,故看书学习。

  李治看了一会,甚是无趣,便将书放下,与武媚娘闲谈。

  武媚娘命人取来洛阳进贡的嘉庆李,一边帮他拨皮,一边笑道:“陛下可觉今日后宫有所不同?”

  李治奇道:“哪里不同了?”

  武媚娘笑道:“可觉得清静不少?”

  李治想了想,道:“想必是皇子们都去崇文馆读书,所以清静了。”

  武媚娘道:“妾身说的不是这个,今日郑贵妃回家省亲,陛下可是忘了?”

  李治一拍额头,笑道:“你不说,朕还真给忘了。”

首节上一节44/4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