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坚定地道:“任地方,知民事,为父母官,是我等的选择!”
“好!”
海颇为欣慰。
欣慰的是,包括徐阶、唐顺之在内的翰林院才子,都主动愿意外放到地方,经历地方上执政的磨砺。
更欣慰的是,这份名单是海瑞全程促成的,不带有强迫性质,也排除了部分意气用事的成员。
比如林大钦,就很想外放,但海和海瑞都清楚,以这位的性情,根本不适合去地方任官,去了也做不出什么政绩来,只会被衙门的吏胥联合当地的豪强拿捏死。
而今海瑞的母亲谢氏、林大钦的母亲丘氏和妻子孙氏,也被安安稳稳地送入京师,在母亲和妻子的劝说下来,这位状元郎终于冷静下来,继续在院内深造。
又比如八大才子里面的王慎中、陈束,现阶段也不适合外放。
他们的能力比起林大钦要强,但为人处世不够老道,而第一批外放出去的京官,尤其是翰林才子,一定会被重点关注,难保不会被针对。
所以最适合的反倒是徐阶、唐顺之这种。
徐阶固然是热血冲动的大喷子,但他的能力从来不用怀疑,如今又经历了礼部的历练,正好去地方磨砺一番。
唐顺之更是如此,历史上的他仕途也不顺,辞官归隐,走访各地,拜访名师,才能于兵法和军事上成为戚继光的老师,这些才学不是天生就会的,都是后天练就的,现在也不能缺失。
当然最期待的人物还是海瑞。
想想历史上的海刚峰任淳安知县,举人出身,毫无后台,连个幕僚师爷都请不起,却能将那浙江的大县上下收拾得服服帖帖,现在的海瑞起点高了太多,哪怕一开始不能如中年时期那般老道,也完全能让人期待他在地方上的作为。
至于海,自然会为这些愿意为百姓做实事的同伴们,保驾护航。
他满意地收起名单,看向弟弟,微笑道:“婶婶在为你张罗婚事了吧?”
海瑞有些羞涩,应了一声:“嗯……”
对待旁人的家事,海不会多言,对于这位至亲的兄弟,他还是极为关心的:“择妇首重贤德,待得良缘初定,也让英略社访查一下女家底细,为你周全考量!早日成就这桩姻缘,待你们喜得麟儿,也好让婶娘享受儿孙绕膝之乐,不负她多年养育之恩!”
海瑞连连点头:“是!是!”
由于海瑞人生轨迹的改变,这个妻子当然不会是历史上的那位了,生的孩子想来也不会是三个女儿。
对于后世来说,连生三个女儿没什么大不了,但这个年代传宗接代的观念确实根深蒂固,常年膝下无子,谢氏是肯定要逼海瑞纳妾乃至休妻重娶的,无论是哪种,难免都不和睦。
兄弟俩谈论了一番私事,外面骂声愈发高亢起来,耸了耸肩,分开继续编书。
“奏疏来了!奏疏来了!这是张阁老的奏疏!”
眼见放衙在即,海起身舒展了一下身体,外面突然传来高呼。
呼啦一下,众人全部聚了过去,看向首辅张璁亲自向天子进的奏疏。
“今查江南豪商暗结逆社,交通外夷,盘剥黎庶,此等大逆蔑王法、资敌械、惑民心,动摇社稷,不得不立重典以严惩:”
“其一,明正典刑。依谋逆连坐之条,主犯凌迟,从者流三千里,家产尽没官。”
“其二,查抄务尽。择锦衣卫千户四员,领缇骑六百,持驾贴分赴江南各府。凡涉黎渊社产业,无论田宅商铺,皆造册封存。”
“其三,以儆效尤。将首恶械送京师,于西市明正典刑,首级传示九边。其党羽罪状刊刻邸报,使天下知朝廷法度森严。”
“嘶!”
翰林院的气温瞬间升高。
只能说不愧是张罗峰啊!
再往后看。
“臣保举霍韬出任南直隶巡按,持身刚正,与江南豪族无涉……”
接下来就是张璁的保举名单,连大礼议新贵的干将霍韬都出动了,这是动真格的了!
这下子连原本支持的都有些噤声了,反对的更是拍案而起:“雷霆手段之下,恐玉石俱焚,江南素为财赋重地,若株连过广,必致百姓惊惶!”“是啊!屠刀这般落下,不知有多少误伤,今安南战事方殷,倘江南再生民变,恐成内外交困之势,终致两线溃败啊!”“不行!我等必须上书!”
“奏疏来了!奏疏来了!这是严阁老的上奏!”
所幸没等大伙儿准备上书反驳,又有一封新的奏疏传至。
这回是严嵩的奏本。
前半段也是强调黎渊社与江南豪商的罪过,但其后话锋一转:
“臣遍历案牍,见其罪证多有阙漏,黎渊社众狡黠,供词屡有攀扯,若穷究到底,恐株连甚广。昔圣人云:‘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今若尽数问罪,恐伤陛下好生之德。”
“臣请行两全之策,罚银代刑,令涉案豪商纳赎罪银,再予以戴罪输饷,许其自募船队运粮至两广,所耗粮秣三倍抵罪。”
“天恩示网开一面,使罪商知感戴;军需得实利接济,免加派小民之苦;黎渊逆党断金源,不剿自溃!如此不损朝廷仁厚之名,而得实利以济疆场!”
“臣保举锦衣卫指挥佥事孙维贤领缇骑速至金陵,若彼仍怀贰心,请依谋逆连坐之条,治以重罪,家产尽没,传首九边!”
换成之前,严嵩的这封奏疏也难免被人喷,但有张璁的激进在前,此时翰林纷纷舒了一口气,海也悄然来到众人之间,评价道:“上天有好生之德,朝廷更要以前线军心为重,严阁老此疏功在社稷,莫大于是啊!”
第247章 句句不提他,句句都是他
“六百里加急!”
“六百里加急!”
明代常规加急分为“三百里”“四百里”“六百里”三个等级,影视剧里常常喊的“八百里加急”,在现实里是极为罕见的,一般来说即便是前线军报传递,也只是在正常三百里的基础上翻了一倍。
毕竟唐朝最紧急通讯要求,都还是日行五百里,再往上的六百里加急,就已经是极限了,八百里是达不到的,即便把驿站的驿卒逼死,也逼不出来这种速度。
而当驿卒高喊着六百里加急,一路飞奔入京城时,沿路的百姓与士卒已经是习惯了近来的战报频频,都见怪不怪了。
可此次完全不同。
战报首先抵达兵部,迅速送到了内阁值房,然后第一时间抵达了乾清宫的案前。
朱厚拿着战报,反反复复看了几遍,这才抬起头,缓缓看向来到御前的四位阁老。
张璁、严嵩、翟銮、李时。
是的,严嵩无论是实权,还是威望,都已经是次辅了。
明明资历更深的翟銮和李时,则是毫无反抗地退让到一旁,极其自然地让他站在了张璁的身侧。
这两个本就存在感较低的阁老,显得更透明了。
“诸位卿家都看过了,有何话说?”
当朱厚的声音传来,两人的头也立刻垂下,就听到张璁苍老肃然的声音响起:“仰赖天威,王师奏凯!我军大破莫逆象阵军于谅山,阵斩贼酋以下七员大将,叛军溃不成军,残寇遁逃之际,复遭黎氏旧部截杀,已呈土崩瓦解之势!”
谅山,是交趾的军事重地,也是安南首都升龙(河内)的屏障,越过谅山便是一马平川。
历史上,每次中原王朝对交趾用兵,都会先取谅山,只要拿下了谅山,交趾就再也不足为惧,后世对越自卫反击战,都是如此。
现在大明军队攻克谅山,并将莫登庸最精锐的象阵军击溃,确实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所以张璁的语气里,是带着由衷喜悦的。
“哦?”
朱厚的声音里却听不出多少喜意:“少师罗山认为此战大胜?”
对待张璁,嘉靖一般都不直呼其名,而是以敬称称少师罗山,君臣之间更是常常互通信件,往来信件高达两百多封。
平日里张璁欣然于这份独一无二的感情,但此时此刻,却听出了陛下的怒火,暗叹一声,垂下头来,不敢作声。
果不其然,接下来天子的语气变得极为冷肃:“内阁三番五次催促,以求速胜,军心浮躁!”
“咸宁侯仇鸾冒进,遭象阵伏击,被象鼻卷起掷于乱军,得亲卫拼死救回,麾下三千士卒溃败!”
“安远侯柳冒进,遭莫军以毒箭射杀,尸首溃烂如泥,麾下两千士卒葬送!”
“巡按千户陆炳屡屡示警,却依旧救不回这两支贪功冒进的蠢货!”
“也幸得陆炳逼迫张经回援,炮破象阵,这才险险挽回了颓势,重组反攻,大破贼军!”
此番陆炳的升官速度是前所未有,先是以军功升为副千户,然后升千户,如今已是巡按千户,有了监军的实权。
朱厚此时的赞誉,还真不算是为了那位奶兄弟美言,陆炳确实堪称力挽狂澜,即便如此,也没能拉住那些抢功的骄兵悍将,所幸由于调兵及时,挽回了局面,没有让明军整体的局势由于部分将士的冒进而葬送。
当然,陆炳拼力拽住了冒进的明军,没有让安南军在正面战场反败为胜,但也不可避免地将战事拖入胶着。
所以关键还是江南漕运的粮草补给,给予了前线军士持久交战的信心,不然粮草空空,不想冒进也只能冒进,哪有现在谋定后动,一举破阵,击溃莫登庸主力的战果?
朱厚由此看向另一位阁老:“严卿,你此番举荐得力,所用之人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啊!”
严嵩抑住心头狂喜,表面上则以极为真切的语气道:“陛下圣明烛照,洞鉴万里,如日月临朝,草木皆沐光华,臣等不过循旨而行,如涓滴附沧海,萤火仰朝阳,岂敢妄称微劳?”
“呵!”
朱厚嘴角轻扬,摆了摆手:“严卿太谦逊了!”
发现天子不是真的生气,翟銮和李时赶忙吹捧起来:“天佑大明,圣主中兴!陛下神武天纵,今收交趾,实乃旷世奇功!”
“昔洪武开国,驱除胡虏,今陛下南征,光复汉土,交趾沦夷百载,王师所至,逆酋授首,此乃继太祖复华夏旧疆之志!”
朱厚脸上的笑容压不住了。
考虑到六百里加急,从安南到京师,也得一月,现在的首都升龙,肯定已经插上了大明的旗帜。
当然,这并不代表大明收复了交趾。
毕竟莫登庸还未授首,安南境内的其他势力也有反复。
考虑到当年永乐朝也是灭了安南政权,后来又被各地此起彼伏的叛乱弄得焦头烂额,强撑了十二年的统治后,最终还是被迫撤离了,朱厚当然不愿重蹈覆辙。
于是乎,这位天子做了一件事。
取出一份奏本来。
包括严嵩在内,四位阁老目光都是一凝。
因为陛下拿出的,正是近段时期朝堂热议的《定边九策》。
朱厚翻开一段,朗声道:“永乐年间征讨安南时,我大明天军以吊民伐罪,复陈氏宗祀为号,确使安南民心浮动,多有厌胡氏苛政,罔有战心者,此实为天兵顺利进军之一大助力,然其后未践复立陈氏之诺,加之治理失当,终致民怨沸腾,反抗激烈。”
“细究其因,收服民心,必先予其实惠,交趾新附,百废待兴,欲施仁政,非但需官员德才兼备,更需朝廷持续关注。”
“惜乎远派交趾者,多为贬谪之员,或才具不足,或心怀怨望,以致吏治败坏,民不聊生。此辈在中原尚且贪墨害民,安能指望其在新附之地推行善政,安定人心?”
“臣窃以为,治理新附之地,当慎选良吏,厚给俸禄,严明考课,更需朝廷时加督察,勿使边远之地成为贪官污吏肆虐之所。”
“若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则所谓陈氏旧事,自当渐被遗忘;若治理无方,则纵有千般理由,亦难平息民怨,此实为治国之要义,不可不察也。”
对于这一篇章,翟銮和李时只是看过,张璁和严嵩几乎倒背如流,心里也是赞同的。
他们同样清楚,这些只是前序,所说的什么“慎选良吏,厚给俸禄,严明考课,严加监督”,都是必须要讲的套话,并非真正的解决之法。
《定边九策》里,真正的解决之法,是四个字。
大封土司。
交趾行省肯定要设立,交趾三司即交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与提刑按察使司,也得尽可能地派遣一批得力官员坐镇。
但下辖的十五府、四十一州,还有州内的诸多县,想要派遣如此规模的得力官员,就根本不现实了。
所以在地方上,大明朝廷毋须强行发派流官治理,而是交由当地豪强以土司法自治。
尤其将如今一众已经成了气候,如武文渊、阮仁莲、黎景等握有兵权,可以与莫登庸政权交锋的后黎朝官员,都以土司的名义分封自制,世袭都统,同时依大明之命,剿灭莫氏余党。
这无疑会增加未来统治的难度,但也是权宜之计,且是唯一能够长期统治交趾的办法。
别小看交趾,由于红河三角洲开发成熟,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永乐年间征服安南后统计,这一省之地的人口数目,是同时期云南的十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