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神探1546 第166节

  海如今已然正式入仕,运用的自然是官场上的力量。

  海浩则依旧走江湖路线,双方早就有所较量,这回也该化被动为主动。

  将振奋的父亲送走,海回到床边,琢磨着如今的关系,发现很是有趣。

  皇帝、黎渊社、江湖客、锦衣卫,这四方各有优势与畏惧的地方。

  皇帝担心黎渊社,因为这伙贼人藏于暗处,有心算无心,防不胜防;

  黎渊社不愿招惹江湖客,因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江湖客行事肆无忌惮,难免会妨碍他们的大计;

  江湖客不愿招惹锦衣卫,因为锦衣卫可以借助朝廷的力量,对民间结社实施抄家灭族,江湖客同样也有妻儿老小,不全是孑然一身的无敌之人;

  锦衣卫害怕皇帝,因为天子一言,就可以让锦衣卫大换血,再威风凛凛的人物,也能瞬间倒台,至不济挪一个位置,权力就有极大的损伤;

  闭环了。

  当然其中的关系不是这么简单,还要考虑个体上的突出。

  比如海浩这等人显然就不是普通的江湖客,也比如黎渊社里面也有极具江湖风格的前成员。

  但总的来说,这种生态位是彼此制衡的。

  那么自己又该如何好好运用呢?

  海稍加思索,眉头扬起:“牵丝夫人盛氏,京师第一官媒,暗地里为锦衣卫办事,收集豪门大户的闺阁秘密,如今却莫名惨死,此案得好好查一查了!”

第219章 一心会末位激励制度

  翰林院。

  海放下油卷酥,捧起茶汤品了一口,汤汁清冽,浮着两三叶嫩芽,滋味相当不错。

  不得不说,翰林院的俸禄虽然很低,但生活待遇还是不错的。

  每日提供的茶水点心,都是御膳房送来,同时文房四宝也由内廷供应,不少清贫的翰林甚至会取了,去棋盘街的集市卖,上面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连这都不允许,那清贫的士子真要饿死了。

  相比起林大钦和李启东刚刚入职,还有些不好意思,海则毫不客气。

  这死工资都低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还不能享受享受各种福利待遇?

  “此茶须得配着椒盐烧饼,方显其味就像咱们翰林拟诏,既要清雅,也少不得几分刚劲!”

  “哈哈,明威兄所言极是!”

  其余的翰林显然也是这般认为的,大伙儿凑到一起,讨论哪种茶水需要配哪款点心,顿觉其乐融融。

  尤其是不少庶吉士,更是有意围了过来。

  每一届科举二甲的前二十名,都能参与馆选考试,成功者可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再通过努力留下转正。

  在外人看来,他们荣耀至极,其实地位更加尴尬。

  相比起已经授了编撰和编修的一甲,庶吉士得先在翰林院内表现,拿到官职,才算是真正安定下来,论资排辈都要慢一步,苦熬的日子得更长。

  偏偏这个翰林储相的资历,是谁都不愿意放弃的,所以聊着聊着,有人突然就道:“诸位可听说了,今日早朝,张阁老再上书,言吏部当推补守令,令京官外放任职……”

  “听说了!”“翰林院不会也被影响吧?”“不至于……”

  此言一出,屋内顿时安静下来,众人的表情颇为复杂。

  新科进士除了入翰林院外,基本是分派六部、大理寺、都察院等衙司观政,学习公文处理,参与部门实务。

  其中表现优异者,可以直接留任京师为官,剩下来的就是外放去地方州县当官。

  事实上,对于入仕就是想捞钱的人来说,地方上各种灰色收入,能是朝廷俸禄的数十倍,与其过这苦哈哈的日子,倒不如去州县当个县太爷,威风八面。

  但一来,县太爷也不是那么好当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尤其是关键州县的要职肥缺,根本轮不到新晋之辈。

  况且外放出去容易,想要回来就千难万难了。

  古代历朝,基本都是内重外轻的政治格局,以京师为核心向周边辐射,由此也形成了重京官而轻地方官的习惯,但明朝的这个风气,实在是太严重了。

  地方官的地位很低,不受重视,升迁来去都是在州县上打转,最多升到省级的三司衙门,之前的广东按察使周宣就是如此,且是极为广泛的例子。

  发现哪怕好好当官,依旧升不上去,除了极少数能维持道德水准的官员外,大部分人就开始飞速堕落,盘剥地方,至少也是懒政惰政,不理世事。

  偏偏地方官又是各项政令落地的最直接实施者,所以之前张璁、桂萼等人推行新政时,马上意识到这样不行,得保证那些政治卓越和赞誉度高的地方官,有上升的渠道,这些人才会拥护政令的实施。

  于是乎,他们开始对京官动刀。

  “非历州县者,不得任科道;部属非历州郡者,不得升列卿;凡京官自五品以下有未外历者,许吏部亦量推补守令,以习知民事。”

  说直接些,就是不干事的滚出京师,把官位给那些地方上的好官腾出来。

  如今的庶吉士们,讨论的就是这件事。

  这项政策的推行困难重重,不知得罪了多少官僚士大夫,但如今风气算是吹到翰林院了。

  哪怕不敢明面上反对内阁首辅,不少人也唉声叹气,眉宇间愤愤难平。

  好不容易苦熬了三年日子,下一步就要上岸了,这个时候让他们外出为官,不是前功尽弃么?

  ‘早该如此了!’

  海心里面其实很赞同这项制度。

  明朝官员的升迁制度确实大有问题,可以直接在中枢一路往上升,从考中进士开始,苦熬个十几年,就有机会从庶吉士到翰林编修到侍讲再到六部重臣,最后晋升内阁辅臣。

  如此导致的弊端是极其严重的,中枢多是夸夸其谈之辈,还堵住了有才之士上升的渠道,国家能好才怪。

  所以无论是张璁的新政,还是后面张居正的考成法,都是要治一治这批当官的,唯有如此,国策才能推行得下去。

  来日若能执掌朝堂,肯定也要坚定不移地推行这项政策,但现在嘴上却未发表任何意见。

  由于有一心会的加持,海的身份地位很高,不少人有意无意间巴结着,可他自己得清醒,论资历自己完全是后辈,这种敏感的话题轮不到发言。

  大伙儿就此议论一会,反对者众,但又不敢直接驳斥新政,阴阳怪气了一番,纷纷回到自己的座位。

  一席之隔的林大钦凑了过来,低声道:“明威,我倒是觉得张阁老无错,这吏治须好好整顿!”

  海轻声道:“放在心中即可,待得有机会,再实施不迟。”

  林大钦点了点头,又坐了回去,重新埋首案牍。

  有些人确实更适合地方,比如弟弟海瑞、为人老道的苏志皋和新结识的唐顺之,都适合从地方州县做起,一步步升迁,这些才能志士,如果整天泡在翰林院的书卷墨香里,反倒是荒废。

  但林大钦、赵时春这种书生气浓厚的大才子,现阶段还是好好在中枢深造为好,不然只凭一腔热血去了地方,要么被那些老奸巨猾的吏胥连带着地方士绅,轻而易举地架空,要么就被吃得骨头都不剩。

  对此海心中有数,不急于表态,喝着茶水,吃着点心,将今日的工作完成。

  尚未放衙,就见赵文华的脑袋从门边探了过来:“会首!!”

  海与左右打了招呼,举步走了出去:“元质,你来啦……”

  赵文华跟着他到了一侧,马上立正:“心猿归正,吾心至诚!忠诚!!”

  这是嘉靖十年正月,众人齐聚国子监一堂时,海拟定的仪式,如今御赐亲书还挂在一心堂,尚未将风气带入翰林院,也就赵文华如此积极,且完全不顾旁人的视线。

  “很好!”

  海以前觉得此人只会溜须拍马,现在发现,此人确实将这项天赋点到了极致,心里都有些尴尬,赶忙通过表扬将此事略过,又问起了另一位领域里的头部人物:“盛娘子一案如何了?”

  赵文华知道这位讲究实用,既然来这里,不能只喊口号,还要带足了案情的进度,马上道:“顺天府衙推官沈墨负责此案,仍在追查之中……”

  “又是此人?”

  海都忍不住了。

  如今的顺天府尹已经不是霍韬了,推官居然还是沈墨,在严世蕃被绑架的案情里,无论是严嵩一方,还是张璁一方,都对此人的表现极为失望,但两位大佬事后也不可能亲自处置,结果这种毫无建树的庸碌之辈,居然还盘踞在关键的位置上不走?

  赵文华也恨恨地道:“是啊!这家伙也不知走了什么关系,愣是在府衙盘着,听说捞了不少好处!”

  他之前险些被贬出京,冒着天大的风险追查黎渊社,得罪了手上所有的客户,将百花酿这条路彻底废掉,这才好不容易留下,相比起来,这沈墨所作所为比其还要夸张,居然占着官位不放,依旧是稳如泰山,实在可恨!

  海摇摇头,转为关心案情:“仵作验尸后是何结果?”

  “盛氏是中毒身亡,时间在子时左右,冯氏是被人用利器刺入胸膛,当场殒命,是申时发生的事情。”

  赵文华低声道:“这起案子有一处渗人的地方,冯氏遇害的凶器,是盛氏头上的发簪,据说家中下人在发现尸体时,就牢牢地握在她的手里,结果半日不到,竟刺入了冯氏的胸膛,将之杀死!”

  “发簪……”

  海目光微动:“可有嫌疑之人?”

  “盛家的仆婢和那盛氏的另外两位弟子,都被带入了府衙,想来这两起凶杀,凶手不会是外人,就在她们之中……不过还有一点很奇怪!”

  “什么?”

  “盛宅的人都带走了,但顺天府衙依旧留下差役,似乎在搜寻着什么,我刑部过问时,他们显得十分警惕!”

  海沉吟片刻,开口道:“我本要成婚,媒婆挑选过这位盛娘子,结果发生了这等凶杀之事,现在府衙又要拖延?若是案情不能及时查明,只怕要闹得人心惶惶啊!”

  “哎呀!万万不可呐!”

  赵文华这才明白,为什么这位突然过问媒婆之死,赶忙道:“请会首放心,小弟一定竭尽全力,督促府衙速速破案,绝不能耽搁会首的大婚之期!”

  “好!”

  海看了看他,颔首道:“此案东楼也会帮忙,你们好好配合,先把府衙在盛宅里面到底搜寻何物的事情查清楚,速来报我!”

  “是!”

  赵文华神色再变,作揖行礼,转身快步离去。

  我堂堂进士出身,还比不上一心会唯一的举人?

  此案得好好努力了,不可有半分懈怠!

第220章 奸臣已经自己跳出来了!怎么敢做不敢认!

  “竟然来得比我还早!”

  赵文华匆匆赶到盛宅,还真的见到严世蕃正与一个小厮说话,面色为之一变。

  严世蕃也下意识地般转过头来,视线与之对了个正着,嘴角一撇:“呦,这不是赵主事么?”

  赵文华经过努力,已然重回刑部主事境,闻言暗暗磨了磨牙,上前行礼:“东楼兄怎的生分了,唤小弟元质便是!”

  他重回刑部后,了解到其贬官外放,居然有想要一直认干爹的严嵩身影在,但那位可是新晋阁老,能与首辅张骢掰一掰手腕的吏部尚书,自己还能怎么办呢?

  只能默默咽下这口气,甚至对待这位老是挑衅的小小举人,都得堆起笑脸,主动示好。

  严世蕃哼了一声,脸色舒缓了些,但语气依旧很不客气:“你来做甚?”

  “此案惊动了刑部,小弟也来看看……”

  赵文华目光微动,笑着道:“早知东楼兄在这里,小弟就毋须担心了,东楼兄出面,再复杂的案情亦可迎刃而解!”

  严世蕃却不上当:“这盛娘子死得突然,哪里那么容易破?这案子也与我无关呐,该由顺天府衙来抓凶!”

  赵文华这才道:“小弟只是听说,会首将要大婚,这盛氏是京师数一数二的媒人,担心婚事受到影响,哪怕是些许波折,都是我一心会上下万万承受不起的损失呐!”

  “嗯?”

  严世蕃最痛恨的就是这点,这家伙为何这么能逢迎,偏偏还无法驳斥,只能暗暗磨了磨牙,嘿然道:“元质所言有理,我也正是关心明威的人生大事,这才来此!”

  “那太好了!”

首节上一节166/24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