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林邑攻灭了东南亚大多数与南陈接壤的国家,并且将这所有的国家整合为一个国家,自称占婆国(今南越大部分地区)并且频频侵犯南陈的九德郡交趾郡一带(今北越大部分地区)。
其实这种侵袭在东晋末年的时候就开始了,只是当时的东晋忙的焦头烂额,哪有功夫管这些破事儿,只能是让当地郡守自己解决。
所以一直以来中原也没有将目光投向这里,现如今陈顼看到了……
陈顼的人生成长轨迹前期是跟着叔父征战,后来短暂的在江陵住过一段时间,大部分青年时代都是在北方度过的。
因此陈顼实际上反而是没有那种士族的观念,而带有几分北人的侵略性的。
在士族们看来,征伐这样一个国家……太跌份儿了,不是怜悯你更不是怕打不过,而是觉得我跟你动手都算是丢人现眼!
华夏之国有华夏之国的泱泱风气,有华夏之国的礼仪服饰,这才是天朝上国!
我,天朝上国,东亚大爹!揍你一个百姓连衣裳都没穿全乎的国家?
南陈士族们觉得十分丢人,并且直接向陈顼提出了抗议,可以灭了他们,但是把人家当充电宝隔三岔五打个秋风,这未免有点儿太失天朝风度了吧?
天朝个屁!
陈顼才没那么多讲究,活下去才是天朝,活不下去,自己嘴硬自己是天朝也没用!
陈顼十分清楚这个道理,当初高洋之所以能够迅速的提升北齐的国力,让整个北齐即使经过三代昏君的折腾都远远强于周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高洋从登基一开始,就发动了对北面各族的剿灭计划。
这种剿灭不仅仅是要亡其种灭其族,更是对资源的掠夺,如此一来保障了新生的北齐的边疆安稳,将北齐所面临的大部分边境威胁全部消除之后才能保证北齐日后的发展。
陈顼的野心同样很大,他不想局限于江南一隅之地,他想要开创宏伟的基业,创造不世的功劳,将整个南陈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立下他叔父和兄长都未曾立下的丰功伟业。
因此即使南陈内部有很多人反对,南陈对占婆国及整个东南亚的国家的征伐依旧不可避免。
陈顼当庭发怒,大争之世,强则强,弱则亡!难道周国的前车之鉴还不足令人齿冷吗?向北齐摇尾乞怜是死,奋勇抗争寻找新的出路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
在陈顼的力排众议之中,南陈军队很快浩浩荡荡南下,向着占婆国发动近乎于灭国的战争。
而此时的高肃也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一统天下近在眼前,自己怎么能停下脚步?
因此在长安安排好了一切之后,高肃便带着北周的一众文武群臣以及宇文氏宗室返回了邺城。
此时被围困在潼关不得动弹的王轨也意识到了大势已去,等到江陵城陷落之后,弹尽粮绝的王轨无奈之下选择了开城投降,至此北周境内最大的野战军势力也彻底向高肃臣服。
周国现如今还在负隅顽抗不过是西域一部分州郡以及川蜀附近的州郡,宇文在赶到长安之后迅速发布了安民诏书和登基诏书,宣布于成都称帝,定年号为,大成。
遥尊嫡母阿史那敏蓉为皇太后,生母李娥姿为帝太后,以尉迟迥为相国,大冢宰,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
尉迟迥其实赶到成都的时候就敏锐的察觉到不对劲了,他密不透风铁桶一片的成都,居然硬生生叫杨坚给撕开了一道口子!
杨坚在成都的工作成果十分卓著,虽然成都军民依旧对尉迟迥十分忠诚,然而此时本地士绅之中却也被杨坚给拉拢了很多势力过去。
其实杨坚完全不用自己的个人魅力,仅仅是因势利导就能够轻松的完成这一点,当初大家崇拜尊重尉迟迥那是因为尉迟迥是川蜀说一不二的存在,代表的是整个北周。
现在整个北周,就是川蜀了,那么很多人就生出了别样的心思,要是一股脑的都跟着尉迟迥,皇帝来了怎么办?
你们川蜀上下一心,宇文是瞎子?还是你们觉得宇文真的信任尉迟迥到愿意将大权尽数托付了?
所以不管是为了川蜀之地的安宁,还是为了能让皇帝安心,士绅们必须面临选择,要么继续跟尉迟迥,要么改换门庭跟杨坚!
而杨坚能丢下皇帝独自跑来成都,实则在很多士绅的眼中,杨坚在宇文的心中,或许要比尉迟迥更为信重!
因此这些士绅选择跳反杨坚也是情有可原了,更何况杨坚也不是一个人来的,他麾下一万多精骑对他忠心耿耿,大军在侧,成都的士绅们就算是想不多想都难!
而宇文到达成都之后对目前的局面果然很满意,比起尉迟迥,现在的宇文依旧更愿意信任杨坚,而尉迟迥乱军之中救出宇文也多少挽回了些许形象。
宇文虽然并无他老子宇文邕的雄才大略,但是经过宇文邕这么多年的教导,就算没成材也该成人了,因此他懂驭下之术,用杨坚,但不能只用杨坚,用尉迟迥,但不能只用尉迟迥!
所以在登上皇位之后宇文很快就开始进行他的权力分化之术,杨坚和他的一万精兵驻守成都,而尉迟迥名为相国,实际上却领重兵在外,并且将他麾下的将士们悉数分开,以司马消难等人的兵马分化尉迟迥的势力,阻隔他的旧部联络。
内有杨坚,外有尉迟迥,蜀中之地,可保无虞!
当然宇文肯定是不降仅仅局限于此的,因此在他安定了没多久,就重新打起了荆襄之地的主意。
此时王轨已经宣布投降,窦泰高突骑退兵江陵,在高肃的指挥下,只留下少数兵马驻守江陵城,全军回到长安,并且在不日之后窦泰和高突骑就将返回邺城。
整个北周境内只长安留守的萧方等郑元武,此时的高肃正在自邺城派遣心腹官员来注入长安城内,虽然信誓旦旦的说的好听周人治周齐人治齐,然而实际上高肃怎么可能让北周人自己在长安玩?
所以虽然将独孤信等人留在长安负责安定北周境内民心,但是高肃还是将冯翊王高润改封为秦王,命其不日前往长安驻守,等到高润赶到组建了自己秦王府之后,萧方等和郑元武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也将立刻返回邺城。
北周的改造计划基本上已经算是完成了,高肃一边备战南征的事情,以免关注着北方的动态……
木杆可汗被郑绍元给抓来了,整个突厥部落瞬间分崩离析,然而离谱的是,木杆可汗的弟弟佗钵可汗居然在高肃还留在长安的时候,就迅速的将整个突厥帝国瞬间重新归拢为一体!
他上位之后展示了非凡的宏图手段,以侄子摄图为尔伏可汗,统领东面,弟弟褥但可汗为步离可汗,统领西面,将原本分崩离析的突厥重新归拢在一起,并且迅速对四周的国家发动攻袭。
在极短的时间内,突厥的领地扩展到了高肃都咋舌不已的程度,在高肃返回邺城之后这位可汗的情报依旧源源不断的送到他的手上。
高肃很快敏锐的意识到,这位佗钵可汗的威胁或许要比木杆可汗还要大得多,因为他甚至做到了木杆可汗都未曾做到的一件事,彻底的平衡整个突厥的势力,将所有突厥部落拧成一股绳!
有碍于此,高肃甚至在考虑要不要重新把木杆可汗放回去……
思索了一下高肃还是选择放弃这个想法了,还没有和他接触就先畏惧了他不成?
而且木杆可汗也未必愿意回去了……
这位老可汗岁数大了,经历了这样一场人生之中最后最为颓败的战争之后彻底的丧失了志气和心气,高肃再见到他的时候要不是他那对蓝眼珠子,高肃甚至以为他是北齐的哪个退休老头儿呢……
虽然两人其实算是老对手了,高肃还是个无名小卒的时候就参与过不知道多少场北齐和突厥之间的战争,乃至于到最后两个人都站在一国之主的位置上对决。
但是要说见面这还反倒真是第一次,高肃也看出了木杆可汗已经彻底的失去了一颗英雄的向上之心,因此高肃也没怎么为难这个小老头儿,给他封为归义郡王,于邺城内赐下宅邸金银供他居住享乐。
小老头儿叱咤草原数十载也为一时枭雄,如今居然也跟独孤信一样云淡风轻了,直言自己岁数大了,草原上的生活或许真的已经不适合自己了,能够在大齐养老,乃至最后死在齐国,也是死得其所,之后就叩谢高肃,主动称臣了。
高肃见他乐不思蜀了,也就放心了,甚至还将阿史那敏蓉也还给了他,让敏蓉为他养老送终,父女再次重逢自然是喜不自胜,反倒是对高肃感恩戴德了。
虽然很想立刻整兵南下去弄死陈顼,但是北面的威胁又让高肃分身乏力,于是只能命人一面备军,一面立刻亲自北上返回幽州巡视边防。
就在高肃返回幽州巡视边防期间,在川蜀之地已经站稳脚跟的宇文迅速出兵攻占江陵,江陵的齐军守军不战而降弃城而走。
这本来就是高肃当初的命令,如果打不下荆襄,江陵之地反而对北齐来说不过是食之无味的鸡肋。
缺少了和荆襄之地的沟通,江陵孤舟一片,川蜀之地顺江而下,不过是探囊取物,所以高肃见没能拿下荆襄,基本上对江陵就处于放弃的状态了,就是料到宇文肯定会出兵拿下江陵。
只是高肃没想到宇文居然这样急不可耐而且居然真的这样做了!
“年轻人就是沉不住气啊……”
高肃登临自己当初亲自督造的大理石长城北望,一旁的陈季璩躬身道:“宇文立足成都急需功绩傍身,江陵之地是最好的选择,但臣推测,他实则依旧是得陇望蜀,真正的目标为荆襄之地。”
高肃闻言笑了起来:“陈顼现在分身乏力,向南正在攻略占婆,如今荆襄之地后院起火,你觉得他能承受得起两面夹击吗?”
陈季璩笑着道:“依臣所见,陈军得胜的概率更大。”
“哦?”
高肃笑着转头看他一眼:“宇文占天时地利,怎么样也不至于兵败荆襄吧?”
前文说过,自川蜀之地顺流而下,攻略江陵荆襄,不过是探囊取物,当初面对萧纪的进攻,就连雄才大略的萧绎都没能抗住,到最后都急的脸都不要了把关在大牢里的王僧辩放出来对抗萧纪。
如果不是萧纪自己作死昏招百出,胜负犹未可知。
陈季璩摇头笑道:“昔日萧纪便是天时地利占尽,可偏偏就在这人和之上不如人意,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若人不成,光靠天地,又有何用?”
高肃缓缓点头:“你的意思是,周国此时对攻伐荆襄的意见不一?”
陈季璩点头笑着:“一定如此的,不光是如此,恐怕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周国朝廷内部的争斗都不会小……”
“倘或宇文老老实实的按照乃翁宇文……武帝的安排,将尉迟迥和自己牢牢绑定在一起,未必不可为一世阿斗,届时恐怕尉迟迥不死,陛下难入川蜀,然而偏偏自作聪明,玩帝王分权制衡之术,以杨坚压制尉迟迥,又以尉迟迥制衡杨坚,如此本就分崩的人心更为离散,使忠臣灰心,义士叹惋,周祚必亡于此也!”
第441章 兄弟之国
高肃也是笑着点头:“言之有理,若尉迟迥当真纵手掌控川蜀,军民上下一心,臣子义士无不死义效忠,大齐虽强,齐军纵广,难越川蜀险地屏障,则尉迟迥不死,我必难吞蜀!”
说完长叹一声:“宇文邕不愧为一时豪杰,临死之策,却为死而复生枯木逢春之神策!若非他贪于长生,齐周之战,朕恐怕会打的十分艰难。”
陈季璩笑着对高肃道:“天幸大齐,无知小儿不识真策,已成冢中枯骨矣!”
“若按尉迟迥之策,必然此时应当是休养生息,稳固川蜀防务,构建利州屏障,连陈抗齐,而如今看来,尉迟迥之计,并不和宇文的心意。”
高肃缓缓点头,陈季璩对人心的揣度和周国此时朝廷的动态揣摩的十分清晰,宇文当然不愿意按照尉迟迥的计策行事了,外面本身就全都是尉迟迥的人了,现如今你还要公开和朕对着干?朕说要拿下荆襄,你偏要北上护卫利州?
再者说现如今南陈正在攻打占婆,这时候不拿回荆襄什么时候拿?等陈军都回防了拿?
因此尉迟迥力劝不及,只能无奈遵命,按照他的构想,应当是先稳固住蜀周的地位,然后再攻打荆襄,等到荆襄打下来之后,高肃必定南下建康,届时南陈孤木难支,即使是知道大周拿回了荆襄也不敢说什么,必向大周求援。
我大周顺江而下,连陈抗齐,周陈联盟,齐必然无可奈何,届时凭江陵荆襄,徐徐图之,北上入关中,连西域,和突厥,复国不过须臾之间!
不过一切当然还是按照皇帝的意思办,既然宇文决定这个时候出兵收复荆襄,尉迟迥就算反对也不敢违抗,此时好不容易获得了一点宇文的信任,尉迟迥又怎么敢这个时候因为违抗命令引起宇文的反感?尤其是在用兵这种这么敏感的问题上。
而周陈决裂对于北齐来说绝对是一个好到不能再好的消息,陈季璩对高肃拱手道:“周陈不能同心,则早晚为陛下擒之,陈国暗弱,周国偏安,先破陈,而周必难独存,陛下一统之日,近在眼前!”
高肃的呼吸都为之急促了几分,却还是双眼闪烁着光芒:“周安然渡过汉水,凭借蜀中天险,虽人心不齐,未必没有一战之力,只怕朕入蜀之战,会很艰难。”
陈季璩闻言笑道:“臣观蜀中上下,尽鼠辈尔!尉迟迥有匡世之才,然碍于尹霍自惜羽毛不能善用,蜀中上下,首鼠两端瞻前顾后者众,能成大事者,与尉迟迥一份高低之人,只有一人,日后恐成宇文心腹大患。”
高肃心里已经明白是谁了,却还是看向陈季璩:“谁?”
陈季璩微微一笑:“杨坚!”
高肃心下惊讶,面上却是淡然道:“他虽有些实力,只怕杯水车薪,一万精骑多也不多,少也不少,蜀中之地其又无根基,难道能和尉迟迥分庭抗礼?”
陈季璩笑着道:“臣观此人非池中之物,早晚必一飞冲天,鱼跃龙门,虽尉迟迥,不是其对手!”
高肃没想到陈季璩居然有如此毒辣的眼光,不免双眼微眯的轻声道:“你的意思是,杨坚早晚成事?”
陈季璩躬身:“没错,杨坚早晚篡周自立,届时蜀中大乱,便是陛下平定川蜀的时机了!”
高肃的心中是确定的,然而他却反问陈季璩道:“你就这么确定,杨坚一定会反并且有这个本事?”
陈季璩对高肃躬身道:“如果说之前臣不能确定的话,那么利州之战杨坚主动避让先行回到了川蜀之地,臣基本上能够断定,杨坚绝非久居人臣之人!”
高肃嘴角微挑:“这么说,杨坚反倒是比尉迟迥,更值得瞩目了?”
陈季璩躬身称是,却也发现了高肃似乎并不意外甚至有些兴致盎然,高肃似乎也知道陈季璩心中疑惑,便是主动笑着解释道:“杨坚此人,朕在周国之时也有过接触,当时朕就料定其必非池中之物,只是没想到岁月荏苒,他居然真的走到了这一步。”
高肃还真是挺好奇,现如今这种情况,这位历史上鼎鼎大名的隋文帝杨坚,该怎么走上黄袍加身那条路呢?
“不过比起来这个,按照你的说法短时间内咱们的确做壁上观,看周陈之间的争斗就够了,朕真正关心的,实则是此时的北方威胁。”
陈季璩应了一声:“突厥现如今的势力不仅没有因为失去可汗而分崩离析,反而因为新可汗更为壮大,短时间内恐怕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
“现如今我们吞食了周国的领土,齐周一体,整个漫长的北方边境将成为我们的大问题,该怎么在与突厥接触的如此广阔国境上抵御突厥,恐怕是个难题。”
高肃也是缓缓点头:“所以,朕有意近期便完成迁都的事宜,尽快的将都城落回幽州,你认为呢?”
“陛下万万不可。”
高肃有些疑惑的看向陈季璩:“何出此言?”
陈季璩整理了一下思路,对高肃认真道:“我大齐方攻灭周国,此时举国上下欢腾鼓舞却也志得意满,若此时迁都回幽州,只怕国家将耽于享乐,臣子内斗,不复进取!虽陛下的本意是抵御突厥,只怕下面的臣子只会安于现状,无心南下,届时我大齐将再一次裹足不前,还望陛下三思!”
高肃闻言沉吟着缓缓的点了点头,他一心想要回到幽州自己的基本盘,携攻灭周国的大功想来也没有人敢反对他,再加上迁都回幽州之后就能钳制突厥同时与仅剩的敌人南陈形成缓冲,反倒是没有考虑到臣子内斗的问题……
此时是因为天下未定,幽燕子弟和怀朔子弟的问题才没有显现出来,若是陡然迁都回幽州,只怕这个问题立马就会被摆到台面上。
再加上此时心腹大患周国已经没了,大齐上下恐怕的确会陷入到没有危机感的享乐氛围中,的确不利于自己接下来对南陈的攻伐。
“陛下应当继续坐镇邺城,钳制天下,遥控长安,其实洛阳才是最佳的选择,然而洛阳此时的情况已经不适合迁都,再加上此时我国国都问题之复杂,不宜将洛阳再牵扯进来,所以臣恳请陛下暂缓迁都之事,待天下安定,再做打算。”
高肃闻言缓缓点头:“言之有理,既如此,就按照你的打算来吧。”
高肃说着便是转移话题:“说起来这个,宇文那小子现如今既然决定了要攻打荆襄,只怕他应当是先来向我求和吧?”
陈季璩笑着点头:“臣推断,他应当会向陛下请求迎回周国的阿史那皇后,以此来缓和两国之间的关系。”
高肃沉吟着笑道:“你觉得,朕应该还给他吗?”